執業醫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醫師/列表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內傷發熱

導語:內傷發熱的概念、內傷發熱與西醫病名的關係、診斷和類證鑑別等的內容分別是什麼?這是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的知識點哦,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複習。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考點:內傷發熱

  細目一:概述

一、內傷發熱的概念及源流

1.內傷發熱的'概念

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水溼鬱遏或氣血陰陽虧虛為基本病機,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臨床上多表現為低熱,但有時可以是高熱。

2.內傷發熱的源流

《金匱要略》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可謂是後世甘溫除熱治法的先聲。

《小兒藥證直訣》提出了五臟熱證的用方,並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

李東垣提出氣虛發熱的辨證及治療,以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方劑,使甘溫除熱的治法具體化。

二、內傷發熱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內傷發熱的常見病因

體虛久病、飲食勞倦、情志失調、跌僕出血。

二、內傷發熱的病機要點及轉化

內傷發熱的基本病機是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失調。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鑑別

一、內傷發熱的診斷要點

二、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的鑑別要點

內傷發熱的診斷要點已如上述,而外感發熱的特點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其惡寒得衣被而不減。發熱的熱度大多較高,發熱的型別隨病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症。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正邪相爭所致,屬實證者居多。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內傷發熱總的治療原則

實火宜清,虛火宜補 。屬實者,宜解鬱、活血、除溼,適當配伍清熱;屬虛者,應益氣、養血、滋陰、溫陽。虛實夾雜者,則宜兼顧之。

  二、氣虛、氣鬱、血瘀、血虛、陽虛、痰溼和陰虛發熱等證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1.陰虛發熱

主症:午後潮熱,或夜間發熱,不欲近衣 ,手足心熱,煩躁,少寐多夢,盜汗,口乾咽燥,舌質紅,或有裂紋,苔少甚至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清骨散加減。

常用藥:銀柴胡、知母、胡黃連、地骨皮、青蒿、秦艽、鱉甲。

2.血虛發熱

主症:發熱 ,熱勢多為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白少華,脣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蔘、茯苓、白朮、甘草、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木香。

3.氣虛發熱

主症:發熱 ,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後發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於感冒 ,食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蔘、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4.陽虛發熱

主症:發熱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溫 ,少氣懶言,頭暈嗜臥,腰膝痠軟,納少便溏,面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

治法:溫補陽氣,引火歸原。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

5.氣鬱發熱

主症:發熱 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 ,精神抑鬱,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乾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洩熱。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加減。

常用藥: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

6.痰溼鬱熱證

主症:低熱 ,午後熱甚,胸悶脘痞,全身重著 ,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黏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 。

治法:燥溼化痰,清熱和中。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閤中和湯加減。

常用藥: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革、滑石、竹葉。

7.血瘀發熱

主症:午後或夜晚發熱 ,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熱,口燥咽乾,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幹有固定痛處或腫塊 ,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赤芍、地黃、桃仁、紅花、牛膝、柴胡、枳殼、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