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會計師

當前位置 /首頁/財會職務/註冊會計師/列表

2016年註冊會計師考試《財務管理》全真模擬題答案

點選檢視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6年註冊會計師考試《財務管理》全真模擬題答案

1、答案:B

解析:利用成本分析模式時,不考慮轉換成本,僅考慮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採用存貨模式和隨機模式均需考慮機會成本和轉換成本。所以三種模式均需考慮的成本因素是機會成本。

3、答案:B

解析: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全部資產×100%,現金債務總額比=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債務總額,由此可知,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現金債務總額比=債務總額÷全部資產×100%=資產負債率,因此 ,資產負債率=30%÷60%×100%=50%

4、答案:A

解析:總期望報酬率=(125/100)×15%+(1-125/100)×8%=16.75%,總標準差=125/100×20%=25%。

5、答案:D

解析:選項D是因地制宜原則的要求。

6、答案: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淨投資的計算。淨投資=投資資本增加=本期投資資本-上期投資資本=(本期有息負債+本期所有者權益)-(上期有息負債+上期所有者權益)=⊿有息負債+⊿所有者權益=(500+500-250-250)+(1000-700)=800(萬元)。

7、答案:C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可控邊際貢獻的計算。可控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可控固定成本=20000-12000-1500=6500(元)。

8、答案: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融資租賃的租金計算。

該公司每年應支付的租金=4000÷[(P/A,8%,9)+1]+4000×4%÷10=567.96(萬元)。

9、答案:C

解析:本題的考點是在計算各年現金淨流量時要對涉及的稅收調整專案進行正確的計算。考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是,當實際淨殘值收入大於預計的淨殘值收入時,要對其差額交稅;當實際淨殘值收入小於預計的淨殘值收入時,其差額部分具有抵稅的作用。本題的實際淨殘值收入10000元大於預計的淨殘值收入8000元,因此要就其差額交稅,則現金流量為:10000-(10000-8000)×30%=9400元

10、答案:C

解析:直接人工價格差異=工資率差異

=(400000/20000-40/2.5)×20000=80000(元)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D

解析:“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在報表內單獨反映,不屬於報表外因素。

2、答案:AD

解析:根據教材內容可知AD的說法正確,C的說法不正確。下面看一下B的正確說法為什麼不正確。假設債券期限為n年,每年付息m次,債券面值為P,票面利率=每年的必要報酬率=r,則:每次支付的利息=P×r/m,根據平息債券價值的計算公式可知:債券價值=P×r/m×(P/A,r/m,mn)+P×(P/S,r/m,mn)=P×r/m×[1-(P/S,r/m,mn)]/(r/m)+P×(P/S,r/m,mn)=P×[1-(P/S,r/m,mn)]+P×(P/S,r/m,mn)=P=債券面值,也就是說,對於平價出售的債券而言,付息期的變化並不改變債券價值,債券價值一直等於債券面值。

3、答案:BC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三種利息支付方式的比較。貼現法付息會使企業實際可用貸款額降低,企業實際負擔利率高於名義利率。企業採用分期償還貸款方法時,在整個貸款期內的實際貸款額是逐漸降低的,平均貸款額只有一半,但銀行仍按貸款總額和名義利率來計息,所以會提高貸款的實際利率(實際利率=利息/貸款額/2)=2×名義利率。

4、答案:BC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資本成本的相關理論問題。資本成本是企業的投資者對投入企業的資本所要求的收益率,同時也就是企業的機會成本,但並不是企業實際付出的代價。由此可以判定A項的說法不正確而D項說法正確。而根據決定資本成本高低的因素,即總體經濟環境、證券市場條件、企業內部的經營和融資狀況以及專案融資規模,可知資本成本主要有兩個決定因素,其一是資本的供給,即資本市場,其二是資本的需求,即企業的融資需求。由此可判定B項說法正確。而根據資本成本的計算公式可以判斷C項的說法也是正確的。本小題的A項和D項是互為矛盾的兩個說法,只能存在一個正確說法。而對於B項的說法可以從資本成本理論中推論出來。

5、答案:ABC

解析:訂貨間隔期內的預期存貨需求量變動越大,需求大於供給的可能性即缺貨的可能性就越大,企業需要保持的保險儲備量就越大;訂貨間隔期的`不確定性越大,訂貨間隔期內的預期存貨需求量變動就越大,企業需要保持的保險儲備量就越大;訂貨至到貨間隔期即交貨期的不確定性越大,訂貨間隔期內的存貨供給量變動就越大,供給小於需求的可能性即缺貨的可能性就越大,企業需要保持的保險儲備量就越大;再訂貨點越大,企業需要保持的保險儲備量不一定就越大,如交貨期與平均需求量的乘積很大,保險儲備量可能不變甚至減少。

6、答案:ABC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直接材料的數量標準的構成。直接材料的數量標準是指在現有生產技術條件下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各種材料消耗量,包括:構成產品實體的材料數量;生產產品的輔助材料數量;生產中必要的材料損耗量;不可避免的廢品消耗的材料數量。

7、答案:ABC

解析:2005年耗費的5萬元屬於非相關成本。

8、答案:ACD

解析:選項A、D屬於提高經營效率的方法,C屬於改變財務政策的方法。

9、答案:DE

解析:平行結轉分步法是指在計算各步驟成本時,不計算各步驟所產生的半成品成本,也不計算各步驟所耗上一步驟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計算本步驟發生的各項其他費用,以及這些費用中應計入產成品成本的份額,將相同產品的各步驟成本明細賬中的這些份額平行結轉、彙總,即可計算出該種產品的產成品成本。

10、答案:AD

解析: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1,安全邊際率+盈虧臨界點作業率=1,故B、C不對;安全邊際所提供的邊際貢獻等於利潤,所以A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利潤,且邊際貢獻=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所以D也是正確的。

  三、判斷題

1、答案:×

解析:在商業信用籌資條件下,當賣方提供現金折扣,而買方放棄時會有資金成本。

2、答案:×

解析:貨幣時間價值原則的首要應用是現值概念。

3、答案:×

解析:相對價值法是將目標企業與可比企業對比,用可比企業的價值衡量目標企業的價值。如果可比企業的價值被高估了,則目標企業的價值也被高估。實際上,所得結論是相對於可比企業來說的,以可比企業價值為基準,是一種相對價值,而非目標企業的內在價值。

4、答案:√

解析:逐步結轉分步法的計算程式表明,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品種法,逐步結轉分步法實際上就是品種法的多次連線應用。

5、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彈性預算的適用範圍。彈性預算從理論上講,主要適用於全面預算中與業務量有關的各種預算,但從實用角度看,主要用於編制彈性利潤預算與彈性成本預算。

6、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剩餘收益的影響因素。因為:剩餘收益=利潤-投資額×規定或預期的最低投資報酬率,所以,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剩餘收益的大小與企業投資人要求的最低報酬率呈反向變動。

7、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的決策問題。如果在折扣期內將應付賬款用於短期投資,所得的投資收益率高於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即意味著決策者面臨兩個投資機會;短期投資機會和享有現金折扣。此時的放棄現金折扣的成本,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享有現金折扣的收益率,所以應選擇收益率高的機會,即將應付賬款用於短期投資,放棄現金折扣。

8、答案:×

解析:當兩種證券之間的相關係數小於1時,證券組合報酬率的標準差才小於各證券報酬率標準差的加權平均數。

9、答案:×

解析:儘管資本結構可能影響企業的加權平均成本並進而影響企業價值,但是這種影響主要反映在折現率上,並不改變實體自由現金流量。

10、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變動成本的價格差異的形成。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數量×(實際價格-標準價格) 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工資率-標準工資率) 變動製造費用耗費差異=實際工時×(實際分配率-標準分配率)可以看出結論的正確。

  四、計算分析題

(7)增加促銷費用前的經營槓桿係數=180000/(36000+44000)=2.25

財務槓桿係數=(180000-144000+44000)/36000=2.22

總槓桿係數=180000/36000=5(或=2.25×2.22=5.0)

增加促銷費用後的經營槓桿係數=203000/(49000+44000)=2.18

財務槓桿係數=(49000+44000)/49000=1.90

總槓桿係數=203000/49000=4.14(或=2.18×1.90=4.14)

(8)由於增加促銷費用後,利潤增加,風險降低,因此,應該增加促銷費用。

解析:

2、答案:

(1)計算2004年淨利潤及應向投資者分配的利潤:

淨利潤=3000(1+40%)×10%=420(萬元)

向投資者分配利潤=1000×0.2=200(萬元)

債券的總張數=387.8×10000÷950=4082(張)

債券的總面值=4082×1000=408.2(萬元)

②NPV=408.2×10%×(1-33%)×(P/A,i,3)+408.2×(P/S,i,3)-387.8×(1-2%)

當i=8%,NPV=408.2×10%×(1-33%)×(P/A,8%,3)+408.2×(P/S,8%,3)-387.8×(1-2%)=408.2×10%×(1-33%)×2.5771+408.2×0.7938-387.8×(1-2%)=14.5113(萬元)

當i=10%,NPV=408.2×10%×(1-33%)×(P/A,10%,3)+408.2×(P/S,10%,3)-387.8×(1-2%)=408.2×10%×(1-33%)×2.4869+408.2×0.7513-387.8×(1-2%)=-5.3041(萬元)

I=500+[3000×(1+40%)×10%-1000×0.2]=720(萬元);

J=504+70+380+1000+720=2674(萬元)。

解析:

A產品單位成本=10+15+35=60(元)

B產品單位成本=10+25+35=70(元)

(2)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A、B產品應分配的製造費用及單位成本:

A產品單位成本應分配製造費用= =24.89(元)

B產品單位成本應分配製造費用= =75.44(元)

A產品單位成本=10+15+24.89=49.89(元)

B產品單位成本=10+25+75.44=110.44(元)

(3)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A、B產品應分配的製造費用之所以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其原因在於這兩種制度在間接費用歸集的方法和分配的基礎的選擇上有重大差別。也就是說,在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是統一按直接人工工時為基礎來分配製造費用,由於它們單位產品耗用的直接人工工時相同,由此而分擔的製造費用也相同,這樣,不同產品生產技術複雜程度等因素不同引起的製造費用耗費上的差別,在成本計算上就體現不出來了,將會導致成本資訊的失真,必將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不利影響;而在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是以作業量為基礎來分配製造費用,即為不同的作業耗費選擇相應的成本動因來向產品分配製造費用,從而使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