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醫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醫師/列表

2017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婦科學考點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2017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婦科學考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婦科學考點

 第一章 緒言

1、中醫婦科學定義: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婦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機特點、診斷辨證規律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

2、中醫婦科學的研究範圍:經、帶、胎、產、雜病

3、夏商周萌芽時期:主要有關於不孕不育、難產和胎教理論的記載;《列女傳》最早提出胎教理論;

4、春秋戰國里程碑時期:

《黃帝內經》最早描述了婦女特有的生殖臟器——女子胞和與之相關的子門、胞脈、胞絡。馬王堆帛書《胎產書》是我國最早的以胎產命名的產科專著。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葵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同時記載了治療血枯經閉的'第一藥方: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尤其強調“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

《神農本草經》最早提出子宮這個臟器的名稱。

5、秦漢時期:《金匱要略》開創了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陰道清洗和陰道納藥治療婦科疾病的先河並奠定做衣服科治療學的基礎。其著有“婦人三篇”,為中國古籍最早中設有婦科專著的醫著。被稱為婦產學科之源頭。

6、魏晉唐時期:晉·王叔和《脈經》首見月經之名,且論述最為詳盡;首次提出各種特殊的月經現象,如:“居經”“避年”“激經”等特殊月經和“五崩”的證候。

隋·巢元芳《諸病源候論》標誌中醫婦科學的初步形成。

咎殷·《經效產寶》為第一部婦產科專著。

7、宋代:開始獨立分科;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為歷史上第一部婦科與產科合論的婦產科專著。

8、遼夏金元時期:張子和提出“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

9、明清民國時期:

明代萬全《養生四要》提出“養生之法有四,曰寡慾,曰慎動,曰法時,曰卻疾。”在《廣嗣紀要·擇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紋、鼓、角、脈)

清·齋居士《達生篇》臨產六字箴言“睡忍痛,慢臨盆”提倡順產。

 第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

1、胞宮(子宮/女子胞/胞髒/子髒/子處)是女子特有內生殖器官概稱,包括子宮、輸卵管和卵巢

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帶脈以下,前鄰膀胱,後為直腸。

形態:形如合缽,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

功能:⑴主行月經,分泌帶液;⑵孕育胎兒,發動分娩,娩出胎兒及附屬物。

特點:定期藏瀉,具有周期性、節律性。

2、胞脈功能:把臟腑陰血下注於子宮,以維持胞宮的生理功能,即行月經和主胞胎。

3、胞絡功能:具有維繫子宮位置的功能。

4、陰道(產道/子腸),首見《諸病源候論》。

位置:連線子宮與陰戶的通道。與西醫解剖學一致。

功能:⑴抵禦外邪“自潔”作用;⑵排出月經、分泌帶下的通道;⑶陰陽交媾的器官;⑷娩出胎兒、排出惡露的通道;

5、毛際:主要指前陰隆起的脂肪墊。一定程度上反應腎氣的盛衰。

6、陰戶(四邊/產戶):女性外陰。

功能:保護生殖臟器,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關口。

7、玉門:古稱延孔,即陰道口。玉門(未嫁),龍門(未產),胞門(已產)。

功能:排出月經、帶下、惡露的關口;合陰陽的出入口;娩出胎兒的關口。

 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

1、女性生理特點:經帶胎產乳。產生機理:臟腑、天癸、經絡、氣血與胞宮的協調作用。以腎-天癸-衝任-胞宮生殖軸為核心

2、月經生理定義:指有規律的、週期性的子宮出血現象。月經來潮標誌女性發育成熟。

3、月經生理現象:初潮:14歲(11-16歲);週期:28-30天(±1周);經期:3-7天;經量:50-80 ml;經色:暗紅;經質:不稀不稠,不凝固,無血塊,無特殊臭氣;伴隨表現:輕微腹脹、腰痠、乳脹,情緒易波動;絕經:49.5歲(45-55歲)

4、生理性停經: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後1-2年,絕經前1-3年。

5、特殊月經現象:定期兩月一至者為“並月”;三月一至者為“居經”或“季經”;一年一至者為“避年”;終身不行經而能受孕者為“暗經”; 妊娠早期,個別婦女仍按月經週期有少量出血而無損胎兒者稱為“激經”。

6、月經產生機制:月經的產生,是腎氣、天癸、衝任、氣血作用於胞宮,並在其他臟腑、經絡的協同作用下,使胞宮定期藏瀉而產生的生理現象。腎-天癸-衝任-胞宮軸學說;其他臟腑、經絡的協調作用;氣血充盛與和調是重要條件。月經的產生是在腎主導下,天癸成熟泌至,使衝任二脈匯聚臟腑之血溢入胞宮,既孕則營養胎元,未孕則化為月經依時而下。腎、天癸、衝任、胞宮各環節之間互相聯絡,不可分割,主宰著月經的產生。

月經週期的四個階段:(月經週期中陰陽氣血消長變化)

行經期(1-4天):血海由滿而溢,血室正開,子宮瀉而不藏,經血下洩。

經後期(5-13天):子宮、胞脈相對空虛,陰血不足。陰長期,子宮藏而不瀉,陰長。

經間期(14-15天):重陰必陽,在腎中陽氣鼓動下,陰陽轉化,陰精化生陽氣,出現絪縕之候。

經前期(15-28天):陽氣漸長,達“重陽”狀態。陰精與陽氣皆充盛,胞宮、胞脈氣血滿盈。

7、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進人體生長髮育和生殖的作用,天癸源於先天,男女皆有,由腎中之真陰所化生,在腎氣的推動下趨於成熟。天癸是月經產生的動力。

8、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脈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暢通;使衝脈廣聚臟腑之血下注於胞宮;從而使胞宮在臟腑、經絡、氣血共同作用下開始有節律地定期藏瀉。

9、帶下病

廣義-帶脈以下之疾,泛指婦產科疾病,即婦女經、帶、胎、產、雜病;生理-女子陰中流出的液體。狹義-即帶下病,帶下量、色、質、氣味異常之病症。

帶下生理現象:潤澤女子陰戶和陰道的黏液。

特點:少量、無色透明、無臭,質粘而不稠。初潮後出現,經前、經間期、妊娠期稍多,絕經後減少。

作用:濡潤、充養陰道與陰戶,抵禦外邪。

帶下產生機制:帶下的產生是臟腑、經絡、津液協調作用於胞宮的生理現象。

10、妊娠

從受孕至分娩的整個過程。正常妊娠期約289天,即10個妊娠月。

受孕的機制和條件:“男女媾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前提:腎氣充盛,天癸成熟,衝任二脈功能協調,胞宮藏洩有期,胞脈、胞絡正常。條件:男精壯,女經調。

受孕年齡和時機:25-30為最佳生育年齡;“兩精相搏”合於“的候”。

妊娠生理現象:停經;脈滑,尺脈按之不絕;早孕反應;乳脹、乳暈著色;子宮增大,4個月始自覺胎動;下腹膨隆,孕3個月可於恥-臍間測到宮底

預產期:末次月經月加9或減3,日加7(陰曆加14)。

臨產生理現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釋重感;腰腹陣痛,逐漸加重,小腹重墜,有便意;陰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見紅)。

鑑別:試胎—月數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數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臨產調護:睡、忍痛、慢臨盆。影響分娩因素:產力、產道、胎兒和產婦精神因素

11、產褥期及哺乳期

產褥期生理特點:多虛多瘀。(“補虛化瘀”生化湯加減)

產褥期:分娩結束後,產婦逐漸恢復到孕前狀態,約 6 ~8周。

新產後:分娩後的第一週。

新產後生理特點:產後 1-2 日內微熱、自汗;子宮縮復,小腹陣痛;泌乳;產後 2-3周內排出血性惡露。

小滿月:產後一月;大滿月:產後百日,即所謂“彌月為期”,“百日為度”。

惡露:分娩後從子宮排出的餘血濁液,稱為惡露。

產後自子宮排出的餘血濁液的變化特點:

血性(紅惡露,3~4天)→漿性(漿液性惡露,7~10天)→白色(白惡露,2~3周)

哺乳生理:

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賴氣以行。順產後30分鐘可進行首次哺乳。產後哺乳有助於子宮縮復,減少產後出血。哺乳期可停經,或月經量少,週期不規則。哺乳期8月至10月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