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歷史必修三必考知識要點歸納

想把歷史學好學精,記憶是基礎。想考好必修三的歷史,考前就要多複習必考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必修三必考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必修三必考知識要點歸納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歸納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l)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並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莊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②教育:首創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戰國 孟子 ①政治:a.發展孔子的“仁”

影響:戰國後期,儒學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後來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春秋 老子 ①哲學:a.認為世界本原是“道”強調要順應自然。b.認為世界萬物是不停地運動的,關係是相互依存且不斷轉化的。②政治: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戰國 莊子 ①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②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韓非子。

②主張: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 主張依法治國。

③意義: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歷史必修三知識總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新儒學的背景)

(1) 漢初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諸侯國的勢力日益猛漲,土地兼併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3)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形勢發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學

1. 特點: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儒學體系。

2. 內容:(1) 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2)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3) 針對為人處世道德標準, 提出“三綱五常”儒家道德觀。

3.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

4.根本目的:神化專制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確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後的新儒學,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其能夠通過思想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2) 措施:①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 ②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規定為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③國家興辦太學;地方設立郡縣學校,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 結果①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②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歷史必修三知識要點

1.瞭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與“禮”的學說,希望統治者“克己復禮”,推行“德治”,從而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

②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

③教育貢獻:開創古代私人講學之風;

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教育局面);

從禮樂射御書數方面培養學生,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④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儒家學派開創者,儒學以《六經》為基本文獻。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範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學說。

(3)荀子思想:①強調“天行有常”和“人道有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內容。

2.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①階級基礎: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各階級、各階層、各集團都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②社會基礎:當時諸侯割據,統治者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專制,而且為本國或本集團的興起,紛紛招攬人才,養士成風,社會環境寬鬆。

③人才基礎:私學的興盛,打破了官府壟斷文教的局面,有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群“士”的形成;

TAG標籤:必修 歷史 必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