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中政治大學聯考必背知識點彙總

考前的備考是最令人緊張的,對於文科生來說,想要提高文科綜合的成績,不妨從政治這門科目下手,政治學科的複習主要就是知識點的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大學聯考必背知識點彙總

  高中政治必考知識

我們的中華文化

1.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 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於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6、7、8點組合)

6. 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 智慧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 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係: 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高中政治知識重點

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

1、我國政府的性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衛者。

2、政府的主要職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2)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3)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4) 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3、政府只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造福於人民。

4、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的:進一步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5、政府的作用:

(1)人們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們又享受著政府提供的服務。

5、瞭解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相信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支援政府的工作,尋求政府幫助,監督政府行為,使我們的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的體現。

二、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

1、我國政府的宗旨:為人民服務。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人民負責。

2、具體要求:

(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必須深入群眾,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損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

(2)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真抓實幹;工作著力點放在研究、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問題上)

(3)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國政府在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增強服務意識,杜絕“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

4、公民求助或投訴的途徑:開設熱線電話;設立信訪部門;發展電子政務;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

5、公民學會向政府部門求助或投訴,有助於解決自己面臨的困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有助於促使政府不斷改進工作。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於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解析: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係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①在階級社會裡,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鬥爭實現的。階級鬥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