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語感是語文課堂的一泓清泉

國小語文新課標明確規定:“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那麼,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是由語言活動引起的複雜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接地感受、領悟,把握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敏銳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提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教學中,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那些語感差的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比較低,甚至有的學生聽課抓不住要點,發言詞不達意、答非所問。要提高這些學生的語文成績,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其實,這些都反映出這些學生的語感能力較差。

語感是語文課堂的一泓清泉

語文教學的目的,並不在於掌握語文知識,而在於語文能力,即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高境界。語感對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呢?

一、深情朗讀,啟用語感

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就是要以讀為本,讓書聲琅琅進入課堂。朗讀猶如一條潺潺流動的大動脈,能使語感生生不息。在教學中,應該提倡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揣摩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用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話說就是:“把數量不多的好詩熟讀成誦,反覆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裡,等到自己動筆時,於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

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把握朗讀基調

葉聖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詠的語調時,曾具體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別主眼,或是前後的詞彼此關聯照應的,發聲都是高一點。就一句來說,如意義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問或驚訝的文句,都得前低後高。意義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後低”;“表示悲壯、快活、叱責或慷慨的文句,句的頭部宜加強。表示不平、熱誠或確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強”;“含有莊重、敬畏、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須得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須得急讀。”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把握文章朗讀的語調猶為重要,一篇文、一段落、一句話、一個詞均有著它不一樣的味道:或驚訝、或悲壯、或熱烈、或深沉……先把握好朗讀的感情基調,才能為語感的培養作好奠基石。

2、講究吟誦方法

葉聖陶先生在分析把握吟誦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裡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瞭解。”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能夠在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音韻、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產生深切體驗。朗讀訓練要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感情讀進去,把作者的感情讀出來”的境界。因此,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重範讀、情讀和美讀。

如我在教《最後的姿勢》時,師生之間已進行過討論,已從整體上來感受譚千秋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分無私大愛的英雄形象。想請學生範讀課文,進一步地把那震撼人心的姿勢銘刻在心。指名學生在開頭部分寫譚千秋開始一天的工作時用平和輕快的語氣讀;地震時讀出緊張危急的氣氛和譚千秋的臨危不懼的語氣;用激情澎湃的語言去讀地震後,人們對譚老師的無限感激、崇敬和無比悲痛的心情。在動情的音樂中,在深情的朗讀中,學生似乎都進入了情境,無不為之感動,為之慨嘆。不難理會到,同學們在範讀和聆聽範讀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絕妙的語感教育。

情讀之“情”,就是情感之情,要讀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是的,新課程標準的課文大都蘊涵著濃郁的人文情懷,可謂文質兼美,字字珠璣。朗讀時要感情充沛,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儘可能融為一體。作者的情感、獨具個性的生命語言就會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美感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

3、憑藉想象朗讀

語感的產生是以“感”為主,它離不開具體生動的想象。語感總是和語境、情境結合在一起的,離開了情境無從談語感。因而,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象,達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的境地,讓學生在心中產生“內心視像”,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幫助學生憑藉想象走進作品所描述的那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其味、聽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體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的意蘊和情感。而教師要重在引導學生進入想象的境界。

如我在教學《黃果樹瀑布》 “來到谷底”這一段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與瀑布融為一體,人與大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我設計了一個類似於電影中的畫外音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自己來到谷底。同時放轟然作響的瀑布聲,再進行畫外音的渲染:“坐在下面,彷彿置身在一個圓形的樂池裡。四周樂聲奏鳴,人就像漂浮在一片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只覺得胸膛在擴充套件,就像張開的山谷…”結束畫外音後,輕聲問學生們:“你們感受到瀑布挾來的活力了嗎?”“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吧。”這樣一來,學生的再次朗讀中,似乎真的找到了那種物我合一的感覺,讀得非常好。因此在適當的時候,感悟課文描寫的意境,可以從中培養語感。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電教手段,如播放錄影,展示課件等到觸發想象,把學生帶進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喚起學生情感與作者的共鳴。我在教學詩歌《我們愛你啊,中國》時,讓學生配樂朗讀,並看與內容相應的圖片,體會那壯麗山河的磅礴氣勢,那漫長曆史的光輝燦爛……激發愛國之情,憑藉聽、視感官的刺激,使學生很快受到感染、薰陶,從而悟的深入、讀的真情。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感

國小語文課文都是精選出來的優美文章,用詞都精妙傳神,耐人尋味。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情味,單靠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揣摩品評,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鍊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

1、揣摩比較中,感悟用詞的準確

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課文中有些詞語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以通過減減、換換、調調、加加等形式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從而有所感悟。

在教學《遊園不值》時,詩中千古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句話妙就妙在“出”字,如果把“出”換成“冒、爬、伸、攀”等字,為什麼沒有“出”好?因為“出”字比上列字“模糊”,留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寫出了春天裡的生命力是無處不存在,無時不舒張,不知不覺而又悄然無聲的。這句話寫處了春天的生命勃發、生機盎然,將抽象的“春”用紅杏出牆的形象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春天看得見、摸得著、嗅得到,給讀者以視覺的愉悅、精神的振奮。

2、品嚐領會中,體驗語句的情感

在品嚐中體驗語感,欣賞文章的詞句,精彩的段落,欣賞語言的語調、語韻、語味。例如,我在教《姥姥的剪紙》一課時,我先出示“喜鵲登枝”這張剪紙,說:“這是姥姥剪的喜鵲登枝,神在哪裡?”學生找出:“摸著剪、死死地捂住、工夫不大、我服了”這幾個關鍵詞,感受到了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 我繼續追問:“姥姥剪紙技藝為什麼這麼神?”引導學生反覆引讀“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讀著讀著學生明白了“熟能生巧,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樣,學生體會到姥姥的心靈手巧,對姥姥高超技藝的敬佩,也感悟出了勤學苦練的內涵。學生在反覆品讀中,揣摩出語言裡含著的意思,培養了語感。

三、 厚積薄發,積累語感

人們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講的是積累語言的好處。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課內,教師可以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進行必要的點撥,並傳授給學生學習詞語的方法。促使學生對詞語進行準確的理解,走詞彙積累的第一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一定數量的詞語作為語感的訓練基礎,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使學生詞彙積累如滾雪球般地增多。國小生記憶力強,教材中許多課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質兼美,讓學生把課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來。通過背誦,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詞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並從背誦中進一步領悟作者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悟出表達方法的精巧。

課外,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工具書,進行思考、討論,勤作摘記,這樣一來,學生對這個詞由生疏到熟悉,由不懂到懂,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規律也能掌握了。只有廣泛瀏覽,才能有效地增因其詞彙、句式、意象的儲存,擴大視野,豐富其感知物件,厚積薄發,從而促進其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轉化。

廣泛閱讀,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四、盤活生活,強化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絡到語言文字上去。”可見,強化語感,更可從生活中獲得。因為語感和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是分不開的。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如欣賞四季的景色,春天桃紅柳綠,生機勃勃;夏天滿眼蔥綠,充滿活力;秋天丹桂飄香,碩果累累;冬天雪花紛飛,白茫茫一片,更能激發學生不同的遐想。在國小生的眼中,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和社會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教師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廣闊天地,立足課堂,延伸課外,通過廣播、影視、書報、交際等多角度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擴充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形成終身受用的語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在教學中要及時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盤活學生的生活記憶體,加以運用,使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能夠準確將語言文字還原為語言形象,將語言形象昇華為自我感受,從而貼切感悟語言內蘊,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如我堅持訓練:課上堅持說話練習;指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進行演講、朗誦比賽,讓學生在說中強化語感;練習擴寫、仿寫、改寫、寫讀後感、影評等,讓學生在練中強化語感。

總之,培養語感是一個長期的、科學的訓練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感教學是語文的“牛鼻子”。語感能力培養不能停留在單純的言語直覺經驗的低層次上,要在朗讀中、品析中、積累中、生活實踐中取得理性認識和經驗,並用之於新的言語活動的實踐,才能提高語感的層次。它,是一泓清泉,為語文教學的改革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活水;相信,語感的培養會在語文教學園地裡會開出更加豔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