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要點彙總

必修四的哲學要學習什麼內容?我們很多學生都對哲學知識感到很陌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記不住課本的內容,考試成績也不理想。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識要點彙總

  高中政治必修四基礎知識

意識的本質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2)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複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總之,物質世界先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鬥志。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2、方法論:

(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歸納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重要意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它有兩層基本含義:

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物件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②變革社會的實踐。

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

1、原理: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變革客觀物件的實踐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注意】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參與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學習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於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2、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識

1. 文化是什麼?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 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世界範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

6.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如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7. 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TAG標籤:彙總 必修 高中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