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

當前位置 /首頁/職業技能/烹飪/列表

烹飪培訓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烹飪培訓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烹飪培訓心得體會

烹飪培訓心得體會1

短短的幾周烹飪課程就要結束了,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從商老師那裡學到了很多。眼看就要結束了,心裡還捨不得。記得第一次上課就聽商老師說過:“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年輕時候學了做菜,但是我最驕傲的是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在做菜1會做飯的男人一定是好男人,會做飯的女孩子一定是好女孩子,雖然這句話沒有那麼嚴謹的科學性,但是不無道理。想要真正的做的一手好菜,必定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享受做菜過程是一方面,更加值得享受的是做出來的美味佳餚。雖然我做的菜不太好吃,但是經過對烹飪的學習,加上商老師的細心教導我相信今年放假回去時再做飯家裡的人定會對我刮目相看。

下面我將介紹我自己感覺到的學習到的東西。記得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學的一道大菜是米粉肉,相對肥膩的豬肉和相對顯得乾燥的米粉是那麼的互搭。經過長時間蒸的豬肉的油脂會流進米粉裡,這樣豬肉顯得肥而不膩,米粉也顯得不是那麼的乾澀,而且還包含著肉的香味,再包上徐州的烙饃,最後配上一碗小米粥,想著就是一道美味。至今還記得老師米粉肉的味道!

聽商老師關於調味料最多的一句就是醬油的三個作用“上色,提鮮,入味”,的確徐州菜離不開醬油,個人覺得沒有一種調味料像醬油一樣那麼的促進人的食慾。把子肉如果失去了醬色,那白花花的肥肉就會嚇退很多人,正是有了醬油它賦予了五花肉更誘人的色澤,更加深長的口味。在我們試吃把子肉的時候,食堂的阿姨也過來了,品嚐完把子肉之後讚不絕口,這種很有料的快餐收到很多人的喜愛。

下面談到的豆腐就是老師的最愛了,雖然這道菜看起來並不難,但是我覺得這道菜的難度在於豆腐在煎的過程中對於油溫和煎炸時間的把握,以及在調味時候鹽和糖的量。在和老師交流時我提到:“這道菜中加白糖是點睛之筆。”的確白糖不僅帶來的是更加具有多層次的口味,而且白糖將豆腐的鮮度提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在白糖和食鹽的混合作用下,掩蓋了豆腐本身的豆腥味,經過煎炸的豆腐表面變得多空,有韌性,將吸收到的湯汁儲存在豆腐內部在咀嚼的過程中不斷的刺激味蕾。這道菜不是那種吃了幾口就會飽的菜,它讓你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停不下來。

這幾周的教學中頻繁出現油炸的'菜,這也體現了徐州菜追求濃厚風味的特點。影響最深刻的就是商老師說的這句話“離油的表面越近在往油裡放東西時候就越安全”。的確隔了老遠扔進去勢必會濺起很多油。掌握方法還是王道,雖然我還沒有掌握,但我記得老師交給我們的口訣我也相信在今後我一定會學會的。

在上烹飪課之前我幾乎沒有怎麼接觸過番茄沙司,我不是一個南方人,淮安的口味雖然說不像徐州那麼重,但是也沒有像南方一樣那麼推崇酸甜口味。不過上完課之後覺得用番茄沙司做出來的菜餚別有一番風味。番茄沙司的作用在我眼中和醬油差不多,雖然在口味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賦予菜餚漂亮的顏色,酸甜的口感。無論是在烹調的過程中加入番茄沙司還是調製番茄沙司用作蘸料都體現出很有風味的口感。最有特色的就是深圳的咕咾肉,金紅色的番茄醬裹在肉的表面,向人展現出誘人的色澤,再搭上爽口的菠蘿,也不失為一道創新菜式。

我最喜歡的就是徐州的特色菜地鍋雞地鍋魚了。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是奔著地鍋裡的麵餅去的。地鍋雞中的麵餅是貼在鍋的邊緣的,邊緣會伸到湯汁以下,這個麵餅像我們展示的更多的是酥脆,與湯汁接觸的一部分就是地鍋雞最美味的一部分了,吃上一塊麵餅就上一大塊雞肉那種飽腹感很強烈,滿足感更強烈。地鍋魚的麵餅則是在水中和魚一起煮的,在長時間的燉之後,麵餅已經吸滿了魚湯,那種鮮度比魚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麵餅上出現香菜的時候你是否會停不下來呢?這兩道菜都是那種一鍋管飽的。吃上那麼多的雞肉和麵餅那肚子勢必也是鼓鼓的。

在學習中還有很多收穫就不一一列舉了,作為一個男人有照顧家人的義務。我希望在做菜的道路上一直堅持下去,我希望我能夠讓家人享受到更多生活的快樂,滿足他們的味蕾,讓他們吃的開心吃的健康。最後用切身體會總結一下,在一個廚師看見自己的菜被狼吞虎嚥的吃光是往往是最開心的。最後感謝商老師的教育與陪伴。

烹飪培訓心得體會2

一、實習的主要內容

我經過在商業學校的兩年學習充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與家人商議決定外出到xxx酒店實習,學習東北菜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我在後廚,是一個打荷的,大致是切小料、擺盤、雕刻、保證菜品的美觀與衛生。

二、實習中的工作表現

上班時積極工作,儘量讓菜品美觀,沒有菜時到砧板練練刀工,上灶臺練練翻勺,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我們下午兩點時會下班休息三個小時,那時我會到書店,翻閱一下書籍,增長一下見聞。與同事相處關係還算融洽,每月發完工資的某天會一起吃飯,增進一下感情,放鬆心情,這樣也更有利於工作。我們廚師長對我要求也不是很嚴格,一些事情也是對我以一種朋友之間的口吻談話,他是我在xx酒店尊敬的人之一。單位的x經理,對我也不錯,整天笑呵呵的.,不過他可能因為一些事請,認為我的脾氣有一些暴躁,我自己也這麼認為,我也儘量在改掉這個壞毛病。總的來說,我自己感覺我的表現應該是中等偏上吧!

三、實習中的體會、收穫,實習工作的認知、感想

(1)經過在xx酒店短短一年的實習,我認識到了自己烹飪技藝,性格,工作經驗的等等不足之處,並且在工作中逐步改進,相當於對我進行了一次深加工,回鍋重新翻炒了一遍,使我變得更加成熟。我也深刻的體會到了父母工作的艱辛,也更加思念和熱愛我的家鄉。我在廣州也認識了各種工種的各種人,熱心助人的,埋頭苦幹的,口硬心軟的,尖酸刻薄的,愛吹牛的等等,我與他們發生過爭執,也有令我真情流露的,現在回想起來,往事一幕幕好似過眼雲煙,大部分只是人生的過客,只有一小部分會令我埋藏在內心深處,永不忘懷!

(2)因為xx酒店經營的是東北菜,我本身也是東北人,這也就更加加深了我對東北菜的理解。東北菜是指在東北,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的烹飪菜系,東北菜的特點是價廉量大,用料廣泛,火候足,滋味濃郁,以燉菜為主。我認為xx酒店應該把主食再加上一些粗糧,由於加工簡單,粗糧中儲存了許多細糧中沒有的營養。比如,含碳水化合物比細糧要低,含膳食纖維較多,並且富含b族維生素,吃粗糧也成為了現在人的一種時尚。熱菜應該在加上幾個更加有東北特色的菜,如狗肉火鍋,殺豬菜,關東煮,烤玉米。因為狗肉冬吃驅寒,夏吃避暑,滋補強身,延年益壽。殺豬菜,關東煮等,也是很久遠,經過歷史與大眾考驗的經久不衰的東北菜。

四、存在問題

我在對待學習和工作的問題上還是不夠積極,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去。性格有一些易燥,不能以平常心面對一些問題。我會繼續在外闖蕩,並且加深我各方面的素質。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做到某家三星級酒店的主灶,並且有二十萬可流動資金,為我下一個五年計劃做奠基。

最後感謝xx市商業學校各位老師,就業辦老師的幫助,感謝xx酒店能給我們提供這樣難得的實習機會,在此祝願xx酒店能夠越辦越好,學校越辦越好。以上就是我此次一年社會實踐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請領導審閱。

烹飪培訓心得體會3

雖然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燒菜,但做什麼菜,各有特色;怎麼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樣,各有味道。話說做菜,也是要講學問的。在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裡,說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據典故記載,伊尹初至殷時,為祈求神靈保佑,成湯曾特意為伊尹舉行盛大祭典,歡迎伊尹的到來。祭祀完畢之後,成湯虔誠地向伊尹請教關於“治國平天下”的策略。

對此,伊尹並未冠冕堂皇,坐而論道,更未談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說湯以至味”,為使自己的言說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伊尹選擇了人世間最為平常,而自己又最為擅長的飲食烹飪來現身說法。於是就有了“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的說法。民以食為天,通過品嚐人間美味,伊尹以烹飪中精妙細微的奧祕,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教給了成湯許多治國之道,為湯治國提供了寶貴的經略。事物都是有共通性的,烹飪與法學也不例外。

烹飪與法學都要求具有實踐性。理性認識來源於實踐,但又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下廚做菜,用什麼火候,放什麼調料、何時放調料、放多少調料,何時出鍋,都需要在多次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林淡秋在《馬逢伯》中說道:“小菜還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經過這位女廚師的神手烹飪,的確有一種不平常的滋味。”是的,小菜還是那樣的小菜,但是經過多次下廚實踐,熟能生巧,慢慢領會出做菜的奧妙,做出來的菜才美味可口。

作為一種知識,法學也需要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法學是司法具體實踐的總結和昇華。脫離實踐的法學,就像是沒有放油鹽醬醋的菜,苦澀無味,會讓人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源於實踐的法學,才更具有生命力。近年來,司法機關建立與法學院校雙向交流機制,對於總結和提升司法實踐的理論層次,加深和促進法學研究的具體應用,實現司法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的互動大有裨益。

烹飪(做菜)是家常便飯,法學也應該通俗易懂,成為老百姓的.拿手“好菜”。在法學理論著述中,“陽春白雪”當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因此,法學應該走出超塵脫俗的“象牙塔”,步入尋常百姓家,讓法理在具體生活中運用自如。作為法律人,我們不是生活在紙質的法律之上,而是生活在現實社會裡。法律本身是整個社會體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法律與社會的良好執行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不能將法律從社會體系中剝離開來。法律人只有以社會的背景為考量,用社會常識、常理、常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進而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民國時期的法學家孫曉樓說:“只有了法律學問而缺少了社會常識,那是滿腹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講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應該是我們作為法律人的追求。烹飪的靈感、法學的理性都來自老百姓的生活中。好吃的菜和法學理論要用於百姓尋常生活之中,烹飪與法學都需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法學不能只是文人墨客的言說,更應該是尋常百姓口中的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