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

當前位置 /首頁/體育/太極拳/列表

學好太極拳論的四大要領

當今人們習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太極拳的養生功效也隨著科學的發展被證實。究竟如何練好太極拳達到養生作用呢呢?隨著太極拳論,掌握學好太極拳論的四大要領。

學好太極拳論的四大要領

修煉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掌握太極拳論的四大要領,對初學者入門有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和拳諺都是歷代太極拳名家和當代修煉有成者對自己修煉體會的總結,是從實踐到理論的昇華,是太極拳修煉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有的是一生探索的結果,有的是幾代人智慧的積澱。

他們的努力豐富了太極拳理論寶庫,使中華武術文化更加燦爛輝煌,為後學者修煉太極拳照亮了前進的路程、指明瞭方向,避免了盲修瞎練,使後學者少走彎路。所以要練好太極拳,必須下工夫學好拳論。如何才能學好用好拳論呢?必須有合理的方法。

太極拳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常練太極拳能提高自身境界,同時對自身也有教育意義,太極拳的哲學理論有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含義不懂,暫不硬啃

初學拳經拳論,不懂的內容肯定不少。不懂的原因,一是古典的拳經運用的語言與現代有較大差別。二是有些比喻作者心裡清楚,但學習者很難想象得那麼明白,有時會感到雲山霧罩無從捉摸。

例如授密歌曰:“無形無相,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攪海,儘性立命。”這是對一種高階練功態的描述,作者藉助比喻,形象地詮釋了自己練功的感覺和體會。

但後學者對這種比喻,只有靠功夫的不斷長進和閱歷的不斷增加才能逐步領悟,而且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領悟和解釋,各人的理解也可能與原作者想要真正表達的體會有所不同。

學習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練習前要排空思想雜念,當你靜心練完整套拳法後,你會發現整個身心都輕鬆愉悅。

三是太極拳是意氣勁的知覺運動,修煉者有體會、有感覺,但很難用準確的語言表達清楚,確實有些只可意會、體會卻難以言傳。四是武術是相互競爭、打鬥、比高低、論輸贏的技術,甚至是生死攸關的,所以過去武術界難免有保密的思想,有的拳論故意用晦澀難懂的語言,這就必然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還有的乾脆像密碼一樣,只有按他的規律打破順序重新組合成句子才能明白拳意。五是自己還沒有練到那個地步,不可能有那種感覺和體會,這也是對拳論不理解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鑑於以上情況,學習拳論中有不懂的詞語和內容在所難免。

學習中遇到不明含義的詞句,不必苦思冥想耗費時光,可以暫時放一放。我的體會是,有的內容隨著修煉實踐邊練邊悟,到一定地步會突然明白,即拳論中說的“頓悟”。

有的內容過一段時間再讀,或者研究其他拳論著作時也會融會貫通;還有的內容,此時請教老師或者拳友沒有弄懂,他時請教探討或者換個人解釋就明白了。所以學習中不懂的東西暫時不必為難,也不用硬啃,功到時自然明白。

 二、學用結合,適合自己

學習拳論是為了用,但用也要講科學性。太極拳的修煉是一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階的發展過程。太極拳家的拳論是對自己修拳不同階段的總結,對於後學者來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修煉內容和規矩,絕不能把拳經拳論等書上的東西同時都拿來體驗,否則不會找到感覺、練出功夫,必然一事無成。

用拳論指導自己修拳,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現狀,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就用什麼內容。初級階段就要用修“形”的規矩,練鬆的方法,練站樁,練基本功,練套路,找到形體中正、骨頭節節放鬆、拳架飽滿、行拳連貫無缺陷的感覺,達到形正體柔。

此階段不可用氣、勁的修煉方法同時修煉。即使在同一階段,修煉的內容也有先後的差別,否則欲速則不達。

修拳不可貪多,不可急於求成,要按照拳論由招熟而漸悟懂勁再階及神明的順序,具體地說就是按照形、意、氣、勁、神的層次,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升。如何找準自己修煉的內容?最好在明師指導下修煉, 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事倍功半,甚至踏不上太極的正道。

三、說法不一,細心鑑別

學拳經、拳論有時會遇到說法不一的情況,後學者需要通過鑑別加以理解並用以指導練拳,這樣才不至出偏。鑑別的方法,我的體會有三條。

一是要有鑑別標準

目前王宗嶽《太極拳論》是各派太極拳公認的準繩,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論與王宗嶽拳論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觀點或者新鮮說法不可盲從,要以王宗嶽拳論為指導進行修煉,等以後功夫高了,體會深了,再研討不同觀點為宜。

二是要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悟透不同說法

修煉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處的層面不同,總結出來的體會用語可能不同,雖然說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對,後學者可以通過揣摩領悟加深理解,實現融會貫通。

例如有的拳家說“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極”,還有的人說,手是直接接觸對方的前鋒,怎麼能不用手呢,經典拳論中的語言是“梢領中隨根節催”。細想這些說法都是對的,只是從不同層面而言。

“太極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練太極拳時,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習慣,練拳時也是用平帶著練,為了避免初學者只用手主動行拳的偏差,因而強呼叫腰主宰行拳,這才有了“太極不用手”的說法。

我的體會是,初練拳要“忘掉手,隨腰走,八面均衡太極球”。另一方面,太極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勁和發勁,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極整體勁的形成和發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

從上述兩個角度講,太極不用手是對的。有的人強調手的作用、手必須領勁,這是到了全身鬆柔通透、整合一體、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的階段,此時應該 “梢領中隨根節催”,我的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手領腰動腳緊跟,腳領身隨手相合”,到了這個層面實際上是內外上下一同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樣來理解,“不用手”、“用手”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層面不同。

TAG標籤:四大 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