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

當前位置 /首頁/企業管理/領導力/列表

領導者必須具備的開會技巧

掌握正確的開會技巧,是做好領導管理工作的基本功。那開會有哪些技巧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領導者必須具備的開會技巧

  (一)會議的功能

會議有以下六項功能:

1、資訊溝通:通過會議,可以傳達上級的意圖,公佈企業整體狀況,瞭解下屬工作情況,明瞭下屬思想情緒狀態,及溝通其它資訊。

2、生成方案:通過會議的研究討論活動,可以產生解決問題或展開行動的方案。

3、統一思想:通過會議,可以融合各種不同的見解,達成一致的思想,以指導組織的各個部分,在核心思想指導下協調一致地行動,增強了組織的協調性。

4、產生權威:通過會議形成的決議,常常比單純的行政命令更具權威性。因為,會議決議含有民主的成份、集體的智慧;反對會議決議,一定程度上就是和眾人作對。比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對全社會的影響力和衝擊力,就比一份單純的紅標頭檔案或行政命令強烈。

5、地位象徵: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許多人認為,參加會議越多,表示社會地位越高;因此,會議也成為一種地位象徵、待遇象徵。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情況:有的人之所以反對某項方案,小部分原因是他認為方案本身有漏洞,而絕大部分原因是沒有請他參加會議,感到自己的地位與尊嚴受到了藐視。

6、調節情緒:有些會議並無太多的日常管理實質內容,而純粹是通過會議來調節與會者的情緒與心態,為某種特定的管理需求服務。例如,誓師大會、保險公司對推銷員開的早會(許多保險公司通過給推銷員開早會,來安慰失敗者,鼓勵成功者,激勵拼搏、振奮精神)、幹部任命會議。

  (二)主持佈置任務會議的技巧

1、佈置任務的會議,是最常見的會議之一。佈置任務會議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下屬的工作效率。未經專門訓練的管理幹部,在佈置任務的會議上,常會犯一些原則性錯誤。

2、我們主持佈置任務的會議,必須注意的“四原則”,即人,責任一定要指派到具體的人身上,並且,一件事一個人負責;時間,必須明確限定完成任務的時間,除非不言自明;標準,必須明確完成任務的達標要求,並且,極具可操作性;檢查,要營造——上級會隨機監督、檢查的氣氛。對於四原則,我們結合事例來進行一番分析。

3、責任一定要指派到具體的人身上,並且,一件事一個人負責。

4、一般限定完成任務的時間,除非不言自明。

作為領導者,是否養成佈置任務的同時限定完成任務時間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下屬的工作效率。研究統計表明,領導者養成給下屬"限定完成任務時間"的習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0%~50%。如果,沒有限定完成任務的時間,大多數下屬“天然地”具有拖延任務的傾向;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能把完成任務的時間,拖沓得遙遙無期。

給下屬限定完成任務的時間,必須告知明確的、數值量化的時間概念;禁止出現以下這些模糊的時間概念:越快越好、儘快完成、盡最快的速度完成……等等。須知:所謂越快越好之類的範圍是十分模糊的,比如三小時、一天、二週、三個月,都可以劃入越快越好的範疇。

如果領導無法提供準確的時間限制,也必須預測出完成任務的時間範圍。也許這個預測的時間範圍存在數值上的誤差。但是,比“越快越好”更能產生實際的指導意義。

5、明確完成任務的達標要求,並且極具可操作性;很多領導者異想天開地認為:只要自己明白任務的優劣標準,下屬也自然會不言自明。但是,調查發現:大多數下屬並不能準確地掌握上級的意圖;這導致任務完成的績效,與領導的期望值相距甚遠,甚至南轅北轍、大相徑庭。

告訴下屬完成任務的優劣標準,必須是可操作性的標準;有的領導告訴下屬:一定要做好、效果要好、只能幹好不能幹砸、一定要讓我滿意、要有用……等等,這些標準都屬於不具備可操作性的標準;因為上述的每一個標準,都可以引發出多種角度、因而也是多種標準的理解。所以,領導者在佈置任務時,必須要避免使用語言、詞彙的廣義性與不確定性。

6、要營造上級會隨機監督、檢查的氣氛。

領導者完成任務佈置以後,同時必須讓部下感到:領導會隨時親臨現場、檢查任務的執行進度。如果部下認為:這位領導佈置任務,是“前佈置後忘記”,並且,肯定不會來檢查進展情況,那麼,部下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偷工減料的現象就難以避免了。

所謂”氣氛”,就是部下感覺到上級親臨現場檢查工作進度,僅僅是一種“可能”,是對員工的一種心態壓力;同時,將這種檢查定位為一種“可能”、一種壓力氣氛,還有利於領導者根據自身的日常工作安排,以及對執行任務的部下信任度,決定是否真的親臨檢查。當然,形成並維持這種氣氛,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是有選擇地抽查下屬的工作,以對全體執行者起到警示作用。

  (三)主持討論會的技巧

所謂討論會,就是通過開會討論的形式,求得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

討論會是管理工作當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善於主持討論會的領導者,能夠獲得儘量多、儘量全面、儘量符合實際需求的建議和方法;不善於主持討論會的領導者,往往不能從集體的智慧中吸取有益的成份,需要做出決策時,也往往是孤家寡人、閉門造車,結果,或異想天開、盲目衝動,或畏頭縮腦、妄自菲薄。

主持討論會的原則,有以下十個方面。

1、主題複雜的討論會,要提前將議題通告參加會議者,以免討論缺乏深刻。

只有提供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讓與會者對複雜的議題,形成並發表比較深刻的見解。如果臨到會議召開時,才將需要慎重考慮的複雜議題提交與會者討論,通常導致討論結果流於膚淺,雲山霧海而沒有結果。

2、營造或選擇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

嚴肅的會議氣氛,會抑制與會者的創新思維。因此,召開討論會的地點,應該選擇比較寬鬆的環境。在開會之前,主持者也應該率先引發一些愉悅心情的話題,釋出一些令人鼓舞的訊息,然後,自然而然地轉入主題,並激勵與會者暢所欲言、坦誠直言。

3、持不要首先發表自己的見解。

首先,討論會的主持人一般即是領導者。領導者首先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會為會議議題定下基調,限制與會者的思維空間,壓抑大家的創新慾望;因為,下屬或員工提出與領導者不同的見解,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對領導者能力的懷疑、甚至否定。如此心態和情緒的產生,將導致百家爭鳴的討論會,演變成領導者的獨角戲;於是,原本可以博採眾長的優秀方案,卻在與會者的一致沉默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次,領導者也是一個普通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領導者以引發討論為動議而首先發表的見解,往往佈滿漏洞;他的見解通常成為與會者內心批判的眾矢之的'。這種批判心態的深入與擴大,往往引發與會者竊竊私語:“瞧,我們這位領導真是個糊塗蛋,又出餿主意了”;其結果,必然導致領導者形象受到損傷。

如果,領導者處於討論會尾段發言——將自己對他人觀點的認同標準,隱含在總結、補充、修正正反兩方面意見的過程中——則必然是最完整、最全面、漏洞最少的發言;這對提高領導的威信大有好處。

那麼,作為主持人的領導者其“開場白”應該如何措辭呢?

領導者的“開場白”應該激勵大家暢所欲言,闡述清楚會議的目的、背景,以及前期工作總結;在表述以上所有內容時,必須摒棄對討論主題隱含態度傾向,堅決不能在一字半句當中,提供下屬揣摩領導者態度傾向的依據。唯此,才可確保討論結論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觀性。

4、對於好的建議應鼓勵,質量不高的建議不能批評。

每位下屬,在提出自己建議之前,都是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有效的,並且,下屬並不能確切地預知上級對自己的建議的反應。如果,對於質量不高的建議予以批評,就會堵塞言路,使人不敢發言。因為,下屬會認為:“我的發言,說不定會招致批評,何必自討沒趣,還是不發言為妙”。因此,主持者對於質量欠佳的建議予以批評、指正、糾偏,絕對是一個壞習慣;有這樣壞習慣的主持者,是開不好討論會的。

正確的方法是:聽到了好的建議,主持者應該通過口頭表揚、點頭致意、滿面笑容、追問細則等行為,來鼓勵發言者繼續發言。對於所聽到的、質量欠佳的主意,只須裝作沒聽見就可以了。

當然,有的人提出壞建議,其動議不是由於思維方法不同或能力問題,而是故意搗亂,那麼,就必須予以批評。

5、在討論會中,常常出現小事情佔據大時間的情況,主持者要盡力消除這種弊端。

6、參加討論會的人數不能太多,控制在5~10人為宜

討論會中有這樣一個規律:發言的真實性與參加會議的人數成反比。參加會議的人數越多,發言者的顧忌就越多。只要會議的參加人數超過了十幾人,發言者難免採用“官話”、“套話”來表述,其觀點也就會變得冠冕堂皇、似是而非了。因此,參與討論會的人不能太多;否則,根本不能得到切實有用的東西。

但是,如果認為“參加討論會的人越少越好”,那麼,人數太少也無法激發起活躍的氣氛,阻礙了新思想的產生。討論會人數以5~10人為宜。

7、開討論會應有結論

主持者在會議即將結束時,應對討論進行狀況有明確的結論。這個結論,應儘可能綜合了各方面合理成份;用張三的意見,加強李四的意見,用王二的意見,補充麻子的意見,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沒有結論的會議,等於沒有開會。如果,一次會議不能做出整體結論,也必須做個階段性的小結,使得會議的成果有具體的體現。

8、有了結論以後,應把任務分攤給具體的人。按照佈置任務的程式進行操作。

上述,就是主持討論會時應注意的基本原則,我們把討論會常見的錯誤編成四句順口溜:

會而不議:開了會卻走了題;

議而不決:開了會雖沒有走題,但也沒有結論;

決而不行:開了會雖然有結論,但沒有把任務分攤到具體的人身上;

行而無果:任務雖然分攤到了具體的人身上,但是,卻沒有效果;原因是,沒有去檢查。

TAG標籤:具備 領導者 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