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幼兒/列表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通用10篇)

童話《放風箏》描繪的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日常生活中放風箏的遊戲,非常巧妙的將小白雲想象成風箏,又有著無窮無盡變化的風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1

聽了兩位工作不到一年的教師的課,看著她們在課堂上變得沉穩了,自如了,自信了。由衷感到欣慰。

兩位老師以前上課在與學生交流時,說話是飄的,像說給自己聽。現在語調沉下來了,眼神和孩子們交流了,讓孩子們感到老師是在和自己親切地對話。

兩位老師在研究教材,處理教材上也下工夫動了很多腦筋。

《四季的歌》一課,老師針對低年級孩子的特點,在字詞教學上設計了新穎有趣的方法,把枯燥的識字變得趣味盎然,黑板上那朵美麗的花真像施了魔法一般,裡面藏了很多生字寶寶,揭開一層就是一個生字,學生在好奇和興奮中讀生字,記生字,愉悅的情緒有助於學生記憶。接下來;傲視把這一課的生字組成了詞語,為這些詞語配上美麗的四季的圖畫。孩子們看著畫面,讀讀詞語,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為學習語文豐富了資源,調動了已有的生活經驗。《放風箏》一課老師能根據課文每一段的特點,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比較注重語言的訓練,注意調動學生生活的積累,啟發學生想象。

主要問題在於:

1、語文教學是一種情感非常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而應是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裡真正走一趟。這兩節課教師在這一點上都比較欠缺。《放風箏》和《四季的歌》這兩篇課文都很有情趣,和學生生活很接近。《放風箏》一課教師沒有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感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喜悅心情,孩子的情感始終遊離在課文之外。因此對“我們的大蜻蜓彷彿比飛機飛得還高呢”“兩隻眼睛骨碌碌直轉”等句子,學生很難從中讀到文中字裡行間含著的那種喜悅、興奮、自豪的感情。《四季的歌》是一首兒歌,教師沒有充分調動孩子已有的經驗,喚起對春天的美好記憶,詩的味道沒有讀出來。

2、教師重視了語言的品味,但策略要講究,要明確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用什麼方式能達到目的,而且適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比如,〈放風箏〉一課,教師意識到放風箏的過程寫得很具體,那一系列的動作的詞喲用的好。因此想讓學生體會用上這些動詞的好處,便讓學生去掉這些動詞再讀這段話,學生一個個開始讀,讀完,旁邊那個孩子自言自語:什麼意思呀。是啊,去掉那些動詞,這段話沒法讀,不知所云。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動詞用的好,反而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莫名其妙的感覺。教師要品味語言,完全可以自己把這段句子改寫得簡單一些,把那些用得好的詞語去掉,讓孩子們對照讀,自然就容易體會了。讓孩子們去演一演這個過程也不失為另一種感悟的方法。

3、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能僅滿足於找到答案,而應利用課堂中生成的機會引導學生深入地讀書,多角度啟發孩子的思維。比如:《放風箏》一課,學生提出:“大蜻蜓”風箏的眼睛為什麼會骨碌碌直轉?一個女孩子馬上舉手說:“有一種風箏眼睛是用塑料做的,會動。”老師馬上給予肯定,進入後面的學習,那個提問的孩子卻似乎不大滿足這個回答。那個女孩說的當然沒錯,但這只是一種思維,一種很直接的缺乏語文味道的思維。老師可以引導孩子有不同的體會,除了眼睛做的就是會動的,孩子們通常玩的風箏眼睛都是直接畫上去的,並不會自己轉動。那麼這裡可否理解為孩子看到自己放上天的風箏隨風飄蕩,就像活了一般。這樣的體會更有語文味,讀出了語言中包含的情感。

4、不要隨便放棄語文自身的東西,把時間給了其他無意活動。《放風箏》課文對風箏鮮豔美麗的色彩和在空中隨風飄蕩的姿態寫得栩栩如生,生動形象的語言給讀者留下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因此在學文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發揮想象,發展思維,老師卻讓學生在書上空白處把想到的風箏畫下來,且不說孩子們畫得如何,花了那麼多時間,畫上一隻孤零零的風箏,不如直接看課文的插圖。這裡的重點是讓孩子結合生活實際想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放風箏的畫面。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學習課文的語言,練習用“彷彿、好象”說說自己想象中的風箏圖。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2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與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裡人是帶著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裡人帶著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字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字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洩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如,做風箏時是“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風箏的時候,“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裡拼命地奔跑”;線斷以後,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找風箏時,我們都“哭了”,“垂頭喪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蘊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著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學生能深情地喊出:哦,不!風箏你別走!風箏你回來!……從學生的呼喊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進入情境。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絡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絡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字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著、體驗著,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正因為太想讓孩子們積極地與我交流,導致教師過於主動,學生過於被動。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明顯。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進步。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4

本次活動課的目標是通過觀察畫面及想象,理解故事的內涵,能嘗試創編部分故事情節;熟悉故事內容,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和畫面情境;讓幼兒體驗故事的趣味性,願意大膽表達自己想法。童話故事《放風箏》的語言比較簡潔明快,多重複,富有韻律感,而且故事中運用的大大量的象聲詞,讓故事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學習和理解。童話故事《放風箏》描繪的是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日常生活中放風箏的遊戲,這個故事非常巧妙的將小白雲想象成風箏,而且還是一隻能夠變化的風箏,既符合幼兒思維的特點,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內容具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小兔子放著一隻胡蘿蔔風箏,小貓放著一隻小金魚風箏,小豬沒有風箏怎麼辦呢?於是幼兒在這一環節進行了非常激烈的討論。幼兒的想象力很豐富,幫助小豬想象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風箏,而且還能說出為什麼小豬會放這樣的風箏。在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幼兒創編新的故事內容,我通過提問:“小云朵除了能變這些東西外,還能變什麼呢?”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想象力。這個一環節孩子們的思維比較活躍,說出了很多的動物,如:“鴨子,小狗”。但是這一環節,教師在引導幼兒創編時,沒有向幼兒強調物體之間變化的關係,所以導致一些幼兒“盲目”的想象。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5

風箏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題材,是孩童的一種遊戲。但是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放風箏比較熟悉,可對於風箏的製作方法卻接觸甚少。所以本節課,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教學設計。

首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請同學們提前準備好家裡的風箏,帶到學校來,分組進行觀賞和討論。通過這一個環節讓學生了解風箏的樣式和圖案等特徵。同時介紹風箏中到處可見的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福壽雙全”“連年有餘”等風箏圖案形象寓意深刻,將情景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主體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引導學生民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接著,以小組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式,探究風箏的製作步驟和方法。瞭解風箏骨架的製作方法及材料,並鼓勵學生嘗試新的材料進行替代。並總結風箏的製作為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和放風箏。在學生製作時,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放飛的目的製作。但是可以讓學生了解扎架子需要注意比例,對於糊紙面,學生會遇到容易撕裂的情況,需要調整材料或者根據材料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黏合。

整個製作過程中,學生會有各種問題和困難。我建議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長輩,查資料,學生相互交流,通過這樣的經歷,增長知識。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6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幼兒周圍的大自然中,紅紅的花、綠綠的草、枝頭的嫩芽、飛舞的蝴蝶和暖暖的陽光、柔柔的春風,到處充滿了生機勃勃、變化萬千這些春天特有的景象。與此同時,春天也是春遊的好季節。結合我們的語言活動《放風箏》,我課前準備中,幼兒去操場上放風箏,除了讓幼兒對風箏的外形特徵、顏色、圖案有一定的瞭解以外,還讓幼兒親身體驗了放風箏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放風箏》描繪的是幼兒熟知且喜愛的日常生活中放風箏的遊戲,非常巧妙的將小白雲想象成風箏,它以簡潔明快、多重複、富有韻律的語感以及大量的象聲詞增加了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很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和理解。小兔在放一隻蘿蔔風箏,小貓在放一隻金魚風箏。活動一開始,我首先以談話的方式引起幼兒的興趣“你們喜歡春遊嗎?看一看誰也來了?”

接著通過觀察圖示,猜想小動物們在草地上幹什麼。又以連線的形式幫小動物找風箏,幼兒們都能說出找到風箏的原因,知道小動物們放的是什麼風箏。我又以通過聽故事第一到三節,讓幼兒知道小豬的風箏是什麼。小豬的風箏本領很大,通過變魔術方式小白雲一會變成小綿羊,變成大白鵝,變成小白馬。同時也讓幼兒模仿小動物們是怎麼叫的、跑的時候又會發出什麼聲音。在完整講述小白雲變魔術的基礎上,我又提出問題:“小白雲還可以變成什麼呢?”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想象力。這個時候孩子們思維比較活躍,說出了很多的動物,“像小貓、小魚”等引導幼兒創編新的句型。最後我運用留空讓幼兒填充的方式,引導幼兒較完整地講述故事,充分感受了童話作品語言的重複性。

整堂課下來我感覺到還有很多不足。首先,教學用語應加的簡潔一點,這一點,在平時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就應不斷的積累。其次,在教學環節中間,除了讓幼兒瞭解故事情節,也要給孩子留出思考和說的時間。這個環節應該讓孩子說,注意想想要讓孩子怎麼說,怎麼引導。還有就是我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幼兒被故事吸引了。能夠認真地聽。在回答我的提問時,也能準確回答。但是,我忽略了,在整個課堂上,孩子才是主體。應該激發他們說的慾望,而這節課上,我卻說得太多。我應該給孩子留出時間去思考去討論。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7

《花兒也會放風箏》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兒童詩,作者用孩子氣的語氣,描述了在美麗的春夏之際,孩子們快樂防風箏的情景。詩中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緊緊抓住風箏與蝴蝶、蜻蜓都能在空中飛舞的共同點,描寫了一幅有趣的場景:孩子們同花兒都在放風箏。

課文很美,重在朗讀。新《大綱》在閱讀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中作了這樣的回答:“國小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眾所周知,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並不是主要依賴掌握語文知識的多少,而是依賴多次的語言實踐,和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聽說讀寫語言實踐越多,感性語言材料積累越豐富,語文水平提高得也就越快。這是已被大量教學實踐和“大量讀寫、雙軌執行”的教改實驗所證明的。課文第一小節就寫“天,是這樣藍,風是那樣輕。我們蹦蹦跳跳,跳跳蹦蹦……”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孩子們的愉悅心情都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充分體現。輕聲而且有節奏地誦讀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非易事,因為並非就是簡單地讓學生一味讀書(學生會讀而生厭)。讀書形式要根據兒童心理和課文特點,靈活多樣。在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中,我採用朗讀、默讀、快速瀏覽、引讀的方式。另外,儘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運用中積累課文語言。儘量創造一個情趣盎然的'課堂,會令學生印象深刻。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讀文體驗、拓展實踐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所以部分簡單的生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對於讀音較難、字形複雜的生字教師可以單獨加以指導,但這並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結構,而是對其鞏固複習。這雖不是課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卻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本堂課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點指導了“翱、翔、翼”。

文教學,永遠離不開聽說讀寫,永遠是在想一想、讀一讀,讀一讀、想一想,想一想、寫一寫這樣的過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課中,讀、想、寫並不是人為割裂的,讀為想打下了基礎,而想象說話又能促進更好地讀,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課文人文內涵的理解將一步一步加深。在課文結尾處,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描寫,請仔細觀察一個同學,向大家作介紹,並猜猜他是誰,在充分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最後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學生的語言選擇是開放的,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強的調控能力,幫助學生用規範的語言表達,並及時記錄好的詞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素材。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9

本活動以出示實物風箏談話匯入,並提問想知道小動物是怎樣放風箏的嗎?把問題拋給孩子們,激發孩子的興趣。第二環節結合教學掛圖,完整講述故事,由於語速過快、肢體語言不夠豐富,導致孩子們對初步感知故事有困難,特別是當講到小白雲一會兒變成小綿羊,“咩咩咩”地叫著時,應該放慢步伐,以誇張而緩慢的動作帶領孩子初步感知故事。在創編這環節中,讓孩子們嘗試用“一會兒變成……一會兒變成……”創編一句話,首先我作示範“一會兒變成小狗,汪汪汪。”

可是孩子們一直都說故事中的動物,只有王雪小朋友說出“一會兒變成小鴨,嘎嘎嘎。”無論我怎樣的提示,孩子們還是說不出來,在這環節中,我應該設計互動角色表演,如,老師說:“小白雲一會兒變成小貓。”孩子們就要學貓叫:“喵喵喵。”慢慢地給孩子提供一定的詞語經驗後,再採取換角色表演,孩子們說:“一會兒變成小青蛙。”

老師學青蛙叫:“呱呱呱。”當孩子們熟練了,就分組進行,這樣孩子們的興趣會更高。在活動結束環節應該設計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出去外面看看小白雲一會兒會變成什麼呢,而不是通過小結就簡單結束活動。

三年級下冊《放風箏》教學反思 篇10

全文一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將“我”和哥哥拿著風箏來到體育館。第二自然段講到體育館放風箏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越來越多,非常美麗。插圖描述了天真活潑孩子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裡一起興高采烈的放風箏,以及放風箏時所看到的熱鬧的情景和各式各樣的風箏再天空爭奇鬥豔的情景。

對中年級的“整體感知“定位在段中讀,把握年級標準。中年級的學生要能讀懂一段話,會說一段話,會寫一段話。這是中年級的教學任務之一。中年級的學生對段有了整體感知能力,才能為高年級感知全篇做好鋪墊。中年級應做到讀寫結合,把握在讀中悟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感知。

課前準備:放風箏是學生喜歡並且熟悉的活動。於是我提前一節課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學生顯得有極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