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政治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點彙總

必修一的政治內容屬於經濟生活,在第二單元我們將會學習生產、勞動與經營的相關知識,想知道有些具體內容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一必備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政治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點彙總

  政治必修一第二單元知識

一、發展生產,滿足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人類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物件;

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

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的發展促進生產的發展

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產品消費了,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

②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具有導向作用;

③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一個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發展;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3、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交換、消費(是最終的目的和動力)四環節。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公有制經濟:

①地位: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②內容: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④主體地位的表現:第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

⑤態度:必須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3、非公有制經濟

①內容: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

②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態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4、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

①適合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

②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③實踐證明,它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個有利於)

  政治必修一易錯知識

1.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成反比)

2.某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使商品價值量減少。(商品價值量不變)

3.商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根本原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4.價值決定價格,商品價值變化,價格一定變化。(不一定,價格還受供求關係等因素的影響)

5.等價交換就是指商品的價格與價值相符合。(價格與價值不一致也是等價交換的形式)

6.生產是消費的目的和動力。(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

7.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8.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國有經濟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應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

9.非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0.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是相同的。(兩者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1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不能將分配原則等同於分配製度)

13.個體勞動者的分配方式屬於按勞分配。(按勞動成果分配)

14.私營企業中的工人獲得工資收入屬於按勞動成果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15.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充分發揮巨集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16.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巨集觀調控的根本目標。(巨集觀調控的根本目標是堅持共同富裕)

  政治必修一知識要點

一、全球化的影響:

利: 它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國際範圍內的流通;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弊: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日益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這就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震盪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說明經濟全球化意味著"風險全球化"。

態度:

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同時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戰。

二、如何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2)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著力培養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3)必須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