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在“生活中的數”的這節課的學習中,我根據學生平時在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有序地交流資訊,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數學是為了用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時刻離不開數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主動地觀察分析生活現象,用數來表示身邊的事物,說說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如“自己家的門牌號、電話號碼或手機號碼、生日、車牌號、自己所在的年級或班級……”;運用數簡明地表示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的作用是用來表示和交流。

學生所交流的資訊既有來自家裡、教室裡、學校裡的親身經歷過的各種事物、各種現象中的數;還有在菜場裡、馬路上、超市裡、體育運動中等各種生活經歷中感受過、觀察過的數,從而把課堂教學的觸角伸向現實生活中廣闊的世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無處不在,體會數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領悟到數字既可以表示物體的數量,又可以表示序數,還可作為一種符號程式碼,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廣泛用處,雖然此前學生已有一定的接觸和學習體會,但在本節課中把數字各方面知識加以綜合,交織一起展現在課堂上,強調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應用性,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絡,更能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2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材裡的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這一單元,使學生們又一次接觸了數的知識。事實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許多100以內數的知識,這是本單元內容的重要資源和必備基礎。因此只有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如數一數,撥一撥,猜一猜,寫一寫,比一比,說一說等,這樣才會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經驗形成表象,進一步體會數的意義。同時,富有生活氣息的數學活動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單元安排了四課內容:數鉛筆,數豆子,動物餐廳,小小養殖場及一個練習。先從學生身邊的實際情景中,接觸到大於20而小於100的數,同時,複習20以內數的知識。進一步會讀,會認,會寫100以內的數,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在實際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再通過實際的事物來鞏固對數的認讀,能對100以內的數進行估計。然後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感受一列數蘊涵的規律。最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義。能在具體情景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教材設計了“數鉛筆”的活動,使學生經歷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教學中還可以設計數其他實物的活動,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對100以內數的生活經驗,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一部分學生對於大於20的數接觸的機會比較少,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這使得他們在理解100以內的數時感到抽象。因此,要結合具體材料進行數數。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要是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數要予以鼓勵。

“數豆子”一課首先通過估計一把豆子的顆數引入估計活動,然後通過驗證估計結果,引入數的寫法。這樣不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而且培養學生有根據的進行估計。學生原有的數感與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學生數感的形成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有有意識的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滲透培養。

在“動物餐廳”裡,通過猴子和小狗拿盤子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對學生來說,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有些困難,當學生通過觀察畫面,自己數出小猴和小狗拿的盤子的個數後得出結論,再要求他們用符號來表示就會更加體會“>”,“<”,“=”符號的含義。

通過創設“小小養殖場”這一生活情景,使學生體會數量之間的大小關係,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義,使學生逐步建立數感。

練習一是結合本單元的幾個知識點,來設計練習題的,其目的在於鞏固練習,複習提高。

本單元的標題為“生活中的數”,這就體現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現了教材強調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的思路。因此,教師要設計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體會到物體與數量的對應關係,從中抽象出數的模型,體驗數的實際意義;要鼓勵學生運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資訊,體會數的作用;在學習寫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運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數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位值制;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與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本週組織教師們觀看了錄象課《生活中的百分數》數學綜合實踐課,以前這類課聽得很少,今天的這節課一定給教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對數學實踐課也有了一次深刻的瞭解,我聽了以後感覺也頗深,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的選材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但我們教師往往不太注意,而這位老師把這個內容搬上課堂,從內容上來說很吸引學生,服裝上的百分數,酒瓶上的百分數,學生都很熟悉,卻從沒研究過,所以這個內容很吸引學生,而且教師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帶來了帶有商標的衣服、毛毯、酒瓶,給學生提供了研究的實物,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2、整堂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

在研究服裝上的百分數時,教師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研究酒瓶上的百分數時讓學生聞一聞,讓學生充分感知出現的百分數不同時,會出現怎樣不同的效果。

3、加強學生的估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並不需要精確的計算,相反估算更重要,這節課上教師讓學生估一估教師的體重,因為學生事先都知道父母的體重,所以會拿教師跟自己的父母相比,從而來估算教師的體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4、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白數學上的結果與生活實際的差距

學習酒瓶上的百分數,從而引出飲酒適量,從飲酒適量中讓學生明白數學上的結果往往只是純理論的東西,必須要結合生活實際。算出來你的最大的飲酒量,並非是正確的,還要因人而異,這個結果只是一個參考的依據。

5、教師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結果都往往沒有唯一的肯定或否定,整個過程讓學生們自己去研究、探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們自我評價,自我感悟。

相信學生通過一節課對生活中百分數的研究後,以後他在生活中看到百分數就會不自覺的自己會去研究了。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4

科學活動《生活中的數學》,就是這樣一個源於孩子們生活的活動,通過活動,我們引導孩子們發現周圍世界中的數字。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我進行了一定的修改,原目標為:

1、發現周圍世界中處處有數字,體驗發現的樂趣。

2、知道與自己生活有密切關係的數字。

3、嘗試創編數數歌。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及特點,我將目標調整為:

1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字,瞭解數字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2能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積極與同伴交流。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能夠找出各種數字,但是對於這些數字的功用不是很明確,那麼,如何使這個活動更為有效,把老師的一味“填塞”變成孩子的主動獲得、主動發現、主動交流呢?

我認為,首先教師可在活動前就有意識地提供一些物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發現、交流,老師可以在旁聽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已有經驗;其次,活動本來源於孩子的生活,那麼可利用家長資源,請家長和孩子一同收集印有數字的物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家長的配合很重要,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做這次收集活動。除了這些準備工作,當然,活動環節的設定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與環節之間應該是層層深入的,不斷幫助孩子提升經驗。第一、二個環節中,我主要引導孩子們相互交流,從同伴那裡獲取其他的相關資訊,由於準備工作做的不夠充分,孩子們交流的情況不是非常理想,老師補充說明的成分較多。最後一環節,我加入了一個數字遊戲,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表現得較積極,可能是有一定的挑戰性,他們非常願意動腦經,對一些數字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在這個環節中,我想孩子們對於“數字”這個朋友也會產生十分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5

《生活中的數字》是一個數學活動。活動中首先我以身邊的特殊數字激發幼兒的興趣,“110”、“119”、“120”。這三組數字對於幼兒來講是熟悉的,也是必須瞭解的。以這幾組數字引題不但讓孩子們瞭解了數字的用途,更增進了孩子們的知識面,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啟發幼兒尋找自身數字,讓孩子們從自己的身體上找一找有沒有數字,這一環節讓孩子們根據自身尋找身上的數字,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通過講述、討論、驗證使孩子們對於生活中不起眼的數字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最後一環節是發現生活中的數字,探索交流各種數字的含義。我出示帶有數字的實物,來啟發幼兒說出每種物體上數字的用處。這一環節是拓寬幼兒知識經驗的環節,讓孩子們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中瞭解了它們不同的用途,並學會運用這些數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整個活動中不僅激發了孩子對於數字的興趣,更加使孩子懂得學會關注身邊事物的情感態度。美中不足的是孩子們的興趣雖然濃厚但在過程中一些細節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沒有關注全班幼兒以及在分組進行操作的過程中,秩序也比較的零亂,這些方面非常值得我思考,有時候往往想的很好,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並沒那麼簡單。相信有了這次的經驗,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做的更好!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6

一提到複習課,別說學生,就連老師都撓頭。學過的舊知識被老師一股腦地搬出來,然後就是機械地要求學生記定義、記概念、記公式,接踵而來的就是大量的練習。對這樣的複習,學生的興趣不高,教師也被搞的疲憊不堪。如何才能把複習課上的生動有趣呢?本節課我又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利用火柴盒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把數學與生活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同時又進行了一次的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不再認為複習課枯燥無味,而是節節有新的收穫。火柴盒曾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但近年來被其它一些東西所取代,很多學生對它缺乏瞭解。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於是我把它引進課堂,並人手一個。學生在計算火柴盒的實際用料面積時方法多樣,做到了一題多解;在討論火柴盒的包裝問題時,學生的包裝方法不盡相同,大多數同學從省紙的角度出發,認為怎樣消失的面最大就怎樣包,也有個別的同學是從美觀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包裝方案,更有一個平時學習較差的同學說出了他自己的包裝方法,說不一定要節省包裝料,兩個小面重合大面露在外面可以畫出美麗的圖案便於銷售,體現了現代學生的個性特點。整節課把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有生生之間的互動。最精彩的還是學生最後的發言:“我覺得,我們真的該保護環境了,因為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已經消失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已一步一步失去了綠色,我感到很心痛……我呼籲大家不再用一次性木筷,把綠色還給地球吧!”

可我在本節中也有感到困惑的地方:當講到火柴盒的用料面積時,我讓學生試做,每人一種方法,做起後在小組交流自己的方法,學生開始動手操作都在量有關的資料,做出結果,但由於學生量資料的誤差做出的結果不一定相等,在小組檢查時是否只流於了形式,在這裡我讓學生交流的是方法,是不是沒必要讓學生計算?計算的時間也浪費了,也沒起到什麼作用?這是我的第一個疑問;第二個就是在探究火柴盒的包裝時,學生說兩盒包裝在一起只要把大面重複在一起就節省包裝紙,小面重覆在一起就會浪費包裝紙,是不是在這裡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做一做,把計算的時間用在這裡,那樣就不是走形式了,真正在這裡讓學生去感悟一下同學說的是否正確,這樣印象會更深?還有一點就是自己對多媒體的使用不是很熟練,導致在操作時不能夠得心應手。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新課標提倡:數學課要能夠給學生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參與的具體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發現問題,然後能通過獨立思考和集體合作來解決問題。此法特別適合低年段的孩子,但升入了中年段後,再創設書中的活動情景,讓學生跟著我在假象中學習,連我自己有時都覺得很彆扭,課堂上也再沒有孩子因為我一開課創設的情景而興奮應承的歡呼聲了,於是創設情景變成了走形式。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習語文?這個問題不言而喻。那為什麼要學習數學?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是深層次的,其最重要的我想還是應該讓學生懂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回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知識,更是能力。故而,我將中年段的創境著眼點定在——切實挖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購物》一課中,我先結合學校新建的實際情況,創設了“搭配、購買圖書館桌椅”這個具體情景,既起到了聯絡學校新建成這一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的作用,又激起了學生作為金二小主人,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然後以小組活動的形式來展開學習,在一個較複雜的情形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進而利用這些條件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進一步使學生切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在後面的教學中,我又創設了一個“秋遊準備”的具體情景,不給學生活動的假象,實實在在的著眼於準備工作。開展活動前,我先請同學們根據以往的活動經驗,思考一下,要秋遊應該做哪些準備。於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如路線、車輛、參加人數、午餐的準備……這樣即為以下的活動創設好了情景,又讓學生對活動有了統籌計劃的意識。

基於以上的做法,本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效果也較好。

本課的幾點思考:

1、既然要創境激趣,而且要使創境有意義,可以讓整課的情景統一。

2、在深層次、多角度的挖掘身邊的實際問題。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在這次活動中,我首先讓孩子互相交流,激發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前我先請孩子們收集、尋找、記錄一些生活中的數字,請孩子們將事先收集好的有數字的東西拿出來,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這些數字的作用。因為孩子們都很想表達自己的發現,因此我讓孩子自己和邊上的小夥伴說說自己的發現,孩子再個別交流自己帶來的物品上數字的作用;接著我把我準備的有數字的'物品和孩子們一起分析我的“發現”;然後回憶生活中的有關數字,引發孩子已有的經驗尋找生活中的數字。孩子們很會找,什麼公交車的路線號,汽車摩托車的牌照,超市裡也有很多的數字,他們基本上都能知道這些數字作用的一二。孩子們發現有數字的地方還真不少,真所謂人多力量大,我們共同找到的有數字的東西還真多。

第二是經驗遷移,講講生活中的數字,初步理解數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義,感知數字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在第一環節中觀看第一組課件(各類常見的有數字標記的物品和生活場景),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第二環節中觀看第二組課件(標有數字2的各類常見數字標記照片),引導孩子們理解同一個數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思,在第三環節中結合第三組照片課件進行小結,讓孩子知道不同地方的數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時間日期的;有表示號碼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長度的,有表示重量的;還有特殊的特定號碼(出示110、120、119),並討論:“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第三部分是孩子操作。利用孩子的對生活中數字的理解運用到實際中去,製作自己的個人資料庫。

通過本次活動,讓我收穫不少,整個活動環節很清楚,一環一環之間緊緊相扣、層層遞進,設計的問題也具有有效性,能開動孩子的小腦筋。但缺點也有存在,首先老師要有豐富的常識和生活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解答孩子提出的疑問和提升孩子原有的經驗知識;其次,孩子們原有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在這個活動中讓我深刻地瞭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課堂所需的東西是很重要。在活動中孩子們願意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物品,他們帶來的物品是五花八門的,然後回到課堂交流,共享到了生活知識的豐富,起到“以一當數十”的作用。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他們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給孩子一些親身實踐活動的機會。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9

《生活中的數學》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溫度的情境瞭解負數的表示方法,會讀寫正負數,會比較溫度背景下兩個負數的大小, 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體會負數的意義,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考慮到讓學生感知負數的必要性,主要教學思路如下:分三大步進行,一是溫度的讀法,二是海拔高度的讀法,三是在此基礎上引出正、負數的認識,解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先出示了幾個地區的溫度讓學生試讀。並讓學生比較上海和北京兩地氣溫的不同,學生很容易能發現一個是零上,一個是零下,他們正好以零攝氏度為分界線,一上一下正好相反,給學生打下正負數是相反的兩個量,而且零是一個分界點的初步印象,繼而引出如何用簡單的符號表示溫度,理解正負號所表示的意義,會比較溫度背景下兩個負數的大小,教會學生正確讀寫正負數。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預設學生會說出很多常見的負數,如:天氣預報中用到負數、計算器中有負數、電梯、股市、存摺、賬單、玩電腦遊戲的計分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對天氣預報用到負數是比較熟悉的。生活中的負數教學反思5篇。由此可見,溫度是學生學習負數的一個非常好的生活原型。

然後引出海拔高度的讀法,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讓學生根據上面的學習知識直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同時強調以海平面為基準,提問學生海平面的高度可以用什麼數來表示。為後面的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再次打下基礎。

溫度和海拔高度的引入都是為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感受負數的意義。並用不同地區有溫差和同一地區一天內也有很大的溫差將溫度和海拔高度有機地聯絡和過渡。而且注重向學生滲透0攝氏度和海平面只是一個分界點和分界線。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進而出示一組不同的數讓學生對這些數進行分類。引出正負數的概念和0的定位以及正負數和0的關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改進數學概念教學,強調通過實際情景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許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現實情景中去理解,恢復‘來源於現實,又紮根於現實’的本來面目……”。由於有了前面良好的鋪墊,正負數的概念和0的定位以及正負數與0的關係,自然而然就引出來了。

最後是一個小練習讓學生鞏固對正負數的認識,並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正負數。也是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總之必須充分設想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種種可能情況,並提前對此做好預案,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應付自如。同時,教師也要增強教學機智,要善於處理課堂突發問題,找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年級《生活中的數》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上課前兩天,我給孩子下發了調查表,當時我還在想,應該不會找到很多與數學有關的知識的。今天早上,孩子們帶來了他們的調查表,調查表中呈現的內容讓我刮目相看,他們竟然找到了這麼多的數學知識,紅綠燈要用到數學(數字),買東西要用到數學(錢幣),看時間要用到數學(時間),玩撲克牌要用到數學(順數、倒數)等等。

《綱要》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學習簡單的數學學習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等。”這些都強調了“學”數學就是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用”數學。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把數學內容設計成生動、真實、可親身體驗的生活事件讓幼兒“用”數學。今天的活動,我和孩子就在自己身邊“用”數學。我和孩子一起測量桌子,我給孩子提供了一些自然測量材料:小本子、回形針、吸管、繩子、鉛筆等,通過不同的材料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讓孩子瞭解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同時重點解決了測量的方法,如起點、終點、首尾相接、記錄的要點等。在孩子嘗試用不同工具進行測量之後,我和孩子們一起都用尺子來測量相同長度的本子,得出的結果也是一樣的。使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為了大家方便,人們發明了尺子,有了統一的標準,生活中才有了共識。

在幼兒操作活動中,我給孩子提供了更大的操作平臺,不只在教室中,我們還走到了操場上,如量量滑滑梯、花兒、大樹等,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且做好記錄,滿足了孩子的測量需求。他們在操作中對比、討論,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幼兒與同伴足夠的交流和解決問題的體會,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是今後我們應該努力嘗試的方向。

在本課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我本著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為主要目的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去感受數字和我們生活中的關係,來引導學生去長數字,發現數字,學習數字,會運用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