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試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教育考試/列表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1

《反比例》一課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在教學《認識正比例》的基礎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分為如此四步:第一,先從複習正比例開始,複習成正比例的條件和特點,讓學生了解必須要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兩種量之間的比值一定。第二,通過反義詞,引入反比例。第三,通過三個情境,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

A、分別是加法表中找和是12,乘法表中找積是12;

B、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的關係;

C、果汁總量一定,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的關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和成反比例的條件: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並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第四,在學生理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判斷給出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上完以後,有一些想法,記錄下來:

第一、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注意生活與實際的相結合,能通過生活中的四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斷。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的時候,能引用語文知識中的“反義詞”的引導,讓過度自然,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第三、注意了首尾的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全的兩個表,和12的表和積12的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第一、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扶著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第二、在提問的方面,兼顧了前面的學生,沒全面考慮後面的學生,讓人有一種顧此失彼的感覺,關注學生,應該關注全班,不能只顧前面的。

我有一點還值得反思的是:

在教學的設計上,條理已經很清晰,思路很明確,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夠活,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我想,這樣的教學,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學效果,也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變化,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2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反比例》第一課時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認識了相關聯的量和正比例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要求緊密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設計系列情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著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的體會:

一、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及處理

課前在教研時,主要對北師大版教材中第31頁的內容進行了研討,探討了教材呈現的目的和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該怎麼更好地處理。而我主要是這樣處理的:通過對兩個表格的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他們共同的特點:一個數隨另一個的變化而變化,並且是一個數增加,另一個減少。但兩個表格中兩個量的變化規律不同,表(1)是兩個加數的和變不變,表(2)是兩個因數的積不變。這樣學生在引入、學習、練習中不斷深入去讀懂這兩個表,充分利用教材,感覺到“反比例”的特點及意義的學習更水到渠成了。

二、構建探究式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中,我最大限度地給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在小組研究過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一邊分析,一邊判斷,一邊對比,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分析、比較、綜合、判斷、推理等多種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扶著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3

《反比例》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反比例是在學習了正比例跟正比例的影象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因為學習過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理解並不太困難,但是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就是學習難點,因為學生經常會把正比例跟反比例混淆。本節課的學習重難點就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結合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本節課主要是根據有效教學的流程來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生合作展示、師生概括、鞏固練習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根據自學思考題閱讀課本,並找出答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輪流發言,認真傾聽,遇到不會的互相討論解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是理想的。平時訓練學生如何發言,如何講述題目較多,在學生展示方面,學生上來會先讀題目,然後進行分析,再講解答過程,雖然對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過整體來看,表達還算流利、清晰。整節課學生全面參與課堂,在課堂上能突出重難點,通過觀察和鞏固練習,可以看出學習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一、課堂氣氛不活躍

課堂氣氛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體現之一。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的討論與發言。沉悶的課堂讓學生思維受限,不能充分地進行討論與思考,對學習要掌握的內容會產生恐懼,影響學習效果。活躍的課堂氣氛較容易形成輕鬆的課堂,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掌握程度。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顯得很不活躍,跟平時的課堂相差甚遠。經過反思和詢問學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師不善於表揚學生,沒有大力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後,就請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對或不對,教師沒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找不到成功感,對舉手發言積極性不高。其次,本節課的內容較抽象,概念性強,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而有老師聽課,學生怕說錯或說漏,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就不敢舉手了。以後在平常課上就需要多表揚學生,讓學生有成功感,體會到教師的肯定,並培養學生敢於發言,爭相上臺發言的意識。在課堂上不怕浪費時間,一個問題讓學生講,講到沒有學生有不同的意見為止,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膽量。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4

一、問題設計不到位

在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師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特別是導學案的準備。導學案既能體現教師的設計,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這節課的主要內容與學習目標。在導學案中,最難的就是自學思考題,自學思考題是根據書本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在設計時需要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而且表達需要清晰易懂,讓學生能在自學的過程中基本找到答案。本節課的內容概念性,較抽象,而課本上的內容較少,圖表較多,沒有什麼概念性的內容。學生從書本中能夠獲得的資訊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影象、簡要的介紹,在設計問題時基本是根據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書本上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的影象表示什麼,有什麼不同?)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反比例影象是一條曲線,但是在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裡。其實答案就是認真看那兩個圖的同時把上面的幾行字看一下。但是學生連問題理解都有困難。後來想想,首先是問題設計的不是很好,說的只是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有明顯的導向性,讓學生只去圖中找答案,忽視了看文字。其次就是學生的自學課本知識還不到位,沒有仔細閱讀課本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老師出的思考題來看問題,完全沒有真正先把書本看一遍然後再看問題,或者帶著問題去看書本。學生的預習方面的培養仍有待加強。

二、時間把握不好

整節課教學是很緊湊的,但明顯的看出練習時間不夠,最後學生上臺展示時只展示了一個題目就下課了。本節課內容較難,教師可自學的內容放到課前,事先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就把要思考的問題先看一看,一來學生看書的時間會多一些,二來課堂上可以多留點時間做練習。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留的時間有點多,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因為討論完後,大部分學生其實是忙著把答案寫上去,而不是在討論了,這時需要靈活處理。舉手發言的只是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小組長做適當記錄就可以了,不必要每個學生都寫。在導學搞設計上,應該不要留那麼多空位。只有各個環節的時間都把握好了,我們的教學效果才能得以體現。

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自己,這是教學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反比例這節課雖然內容較抽象,但作為一次公開課來上,也是一種嘗試。希望以後的課堂上,能吸取這節課的教訓,在以上各方面不斷改進,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5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課堂上講解完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成反比例後,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學生是否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來看,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呈現了這樣兩種情況:

1、底×高÷2=面積(一定)

2、底×高=面積×2(一定)

課堂課堂上出現的這樣兩種書寫方法,到底哪種正確,同學比較明顯就指出贊同第二種,但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看來,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書寫成x×y=k(一定)形式的數量關係的兩種量才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顯得更明確。所以課後在做習題“長方形的周長一定,它的長和寬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的時候,就有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數量關係:長﹢寬=周長÷2(一定),因為是長加寬的和一定,而不是積一定,所以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緊接著,我又丟擲一個問題:圓周長一定,圓周率和直徑是否成反比例?為什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只有兩個變數才會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對教學來說是多麼重要。如果老師能夠很好的駕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編排在正比例的意義,“變化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變化規律”、“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基礎之上。孩子們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反比例思想,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孩子們認識了反比例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徵,能依據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孩子們是在具體情境中觀察、感知反比例關係,在分析、綜合和概括的過程中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上課伊始,通過複習舊知的形式, 喚醒孩子的大腦細胞,首先讓孩子們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①時間一定,行駛的速度和路程;數量一定;單價和總價;圓柱的體積一定、圓柱的底面積和高,哪兩種量成正比例?),孩子們在判斷圓柱的體積一定、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是否成正比例時,發現圓柱的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一定),激發孩子的探究慾望。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堂應該是數學活動。啟用孩子的大腦之後,我設計了三個活動(活動一:比較和一定時兩個加數的變化關係與積一定時兩個因數的變化關係;活動二:教材第25頁第二題、三題;活動三:比較第25頁第二題、三題的共同點。),在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隨著變小的情景到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隨著變小,積一定的特點,孩子們在數學活動中親身經歷探索反比例特徵的過程,親自感受反比例的實際意義,親口總結了反比例的判斷方法,整個探究過程真實、自然。

孩子們獲得新的能力,並不代表探究活動的結束,相反它預示著新的探究的萌發,所以引導孩子們利用建構的新知去解決課開始時出現的問題:圓柱的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一定)時,圓柱的底面積和高成反比例。解決了孩子們認識上的衝突。有了基礎,孩子們就像注入新的血液,精神煥發,趁機會帶領孩子們走進數學生活,在解決生活中數學的同時,勾引數學生活的魅力。

回憶整個課堂,孩子們自由對話的聲音縈繞在電教室的每個角落,孩子們的評價意識逐步增強,孩子們的競爭跡象到處可見,孩子們的認識衝突出現及時.......但,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快樂勁還不是很濃,興奮樣還不是太明顯,狂歡度還不夠。為了孩子的學習後勁負責,為了孩子的一生髮展奠基,我會一直努力進行時!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7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為校內的研究課,這節課是上週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複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班後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麼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為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為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為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後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功底,並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後,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為在信心上佔有了優勢。

週六決定了這節課後,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後,大家的意見是: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為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後,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儘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後給出單價、總價、數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為什麼是反比例。通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為後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為,後面我們要通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通過驗證後,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

在初步的猜想之後,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後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後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著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並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麼?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並按要求回答,然後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裡對應數值的乘積一定。

找出共同點之後,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後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著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後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接著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裡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量關係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量關係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後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量關係式填寫完整,然後根據數量關係式回答問題。

最後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別的聯絡,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為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著上的),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由於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麼變化的就有區別了。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為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

下午教研活動時大家發表了意見,其中那個動畫大家講的最多,我也知道動畫做錯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後面的總結,大家認為這節課沒有必要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這節課的內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樣想,首先這部分內容不是我的預設生成,而是非預設生成,學生能想到為什麼不趁熱打鐵比較一下呢?雖然這部分內容是下節課要專門講的,在這裡為什麼不可提一提?學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嗎?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決定把這個環節添上去。

另外大家還認為這節課光練習說了,沒有什麼寫的練習,光會說,那作業怎麼寫?沒有經歷寫的練習,學生會嗎?我想,這的確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時也增添了進去。這樣一來,這節課的內容滿滿當當,不多不少了。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8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之後學習的。為了吸取上次課的教學經驗,我改變了教學方法,目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上課時,以已學過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先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並要求說出它的特徵來;讓學生們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說說你是如何來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了一定的鋪墊。再出示課題:成反比例的量。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疑問: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減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個增加,另一個量就減少呢?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麼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有了一些疑問,相信學生們會急著想要解決呢!我就順勢提出讓學生們自己看書來尋找這些答案,然後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發言及時補充和發表自己看法,這樣既學會了思考,又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接著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進行比較,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遷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義,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還增強了自主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這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果較好,為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積極參加新知的探索與學習;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發揮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學會了如何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學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後,有一種快樂感和成就感。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9

反比例的意義的教學,考慮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學,所以在教學上就採用了正比例這樣的教學程式。通過逐層深化的方法慢慢幫助學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確意義。由具體資料和表格式的例題的教學到具體數量之間的關係的判斷。然後再到一些比較特別的例子的判斷,從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確理解。

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採取了放手的形式,通過開始教師引導後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交給了學生,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這樣不僅僅是教會了學生學習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思維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一節課還是出現一些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情況。同時在教學中由於小組合作的關係,個別學困生沒有做到較好的參與。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10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裡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著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課間的時候就對著這幾個小題進行了比較,發現5、6題的數量關係的本質上與前面的1、3題雷同,而且第7小題比較簡單,而第4小題倒是一個不錯的習題。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對於課本上練一練5,由於在課始的匯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複習課,目的是通過整理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絡。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從前幾次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用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完全掌握還是沒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斷,所以我在複習正、反比例的應用的時候應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經驗加以深化和理解。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使學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並使學生再一次的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成代數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選擇離學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六年級數學反比例教學反思 篇12

上完課後,雖然看了聽課老師給我的評價,但我一直在思考,學生是怎麼評價的呢?在學生眼裡,到底哪個地方出問題了呢?突然,靈機一動,乾脆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許效果還更好呢?通過與學生交談,讓大家一起再次回顧本節課,找一找優點和不足,學生的回答很是讓我驚奇,現摘錄如下:

優點:

1、課堂匯入新穎、有趣、有效,結尾有所創新,改變了以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等傳統方式,從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學、樂學;

2、老師講的詳細,特別是講授兩種相關聯的量,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一聽就明白了,並且很快就可以判斷出是否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題目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密,讓大家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

4、課堂上學生討論的時間充足,參與度較高,且時效性較強;

5、課堂調控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教學風格;

6、板書明確、清晰,一目瞭然;

7、設計合理,處理偶發事件的能力較強。

缺點:

1、課堂氣氛沒有以前活躍;

2、知識量太大,難度較大,很少有不經過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

3、小組合作時,沒有分好工,導致在計算相對應的每組數的和、差、積、商時,每個同學都在計算,因而用的時間較多,如果四人小組分好工,沒人計算一種運算,時間就會節約一半。

4、對學生的鼓勵性語言欠缺;

5、板書中的字型不太規範,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針對聽課老師和學生的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發揚優點、克服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