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短文兩篇教案

教學目的

短文兩篇教案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

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匯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凌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人帶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裡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裡,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1.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

C.談笑有鴻儒()D.可以調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譯成現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勢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裡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第二課時

愛蓮說

周敦頤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

“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

“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

“世人甚愛牡丹”甚:很”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

“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

“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

“予謂菊”謂:認為。

“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

“陶後鮮有聞:鮮:少。(xian3)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並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

討論並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

討論並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

討論並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徵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徵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徵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

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

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

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香遠益滑

②亭亭淨植

③宜乎眾矣

④陶後鮮有聞

⑤水陸草木之花

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填空

①本文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的品質的一句__是___

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後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附譯文)

水上、地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又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積的汙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汙染,經過清水洗過卻不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越顯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著,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TAG標籤:兩篇 教案 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