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大學聯考政治哲學必背知識點歸納

每年的政治大學聯考試題中,哲學佔據的分值是非常大的,不管是選擇題和主觀題都會涉及到哲學的內容,那麼你對哲學的知識內容掌握得夠深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政治重要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政治哲學必背知識點歸納

  大學聯考政治哲學知識

專題一:辨證唯物論

1.物質與意識的辨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強調物質)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意識組;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求我們樹立正確意識,克服錯誤意識。(強調意識)

2.規律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辨證關係

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

總之,要在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專題二:唯物辯證法

聯絡的觀點

3.聯絡含義及客觀普遍性

聯絡是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聯絡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處於普遍的聯絡之中,不過並非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絡)

客觀性(事物間的聯絡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人們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聯絡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絡)。

要求我們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

4.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係(2008河北大學聯考試題)

整體與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強調整體:部分離不開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效能狀態影響部分的效能、狀態。要求我們樹立全域性觀念,辦事情從大局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強調結構: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結構構成整體時,整體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損整體功能的發揮。要求我們善於“優化結構”。

強調部分:整體離不開部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效能狀態影響整體的效能狀態,甚至關鍵的部分對整體的效能狀態具有決定作用。要求我們搞好區域性,使整體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5.因果聯絡原理

原因與結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任何事物都處於普遍的因果聯絡之中的。要求我們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絡,提高實踐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發展的觀點

6.事物運動發展觀點(發展觀點)

一切事物都是變化運動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看成變化發展的過程,明確事物所處的階段和地位,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7.事物發展的原因

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要求我們堅持內外因結合的方法。

8.事物發展的狀態

事物發展的狀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學會“優化結構”)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新的事物時“要不失時機,促成飛躍”;要想保持事物性質不變時“堅持適度的原則”)

一切事物發展都是“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

注意1:量變有兩種形態: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增減;事物在整體上數量不變,只是在結構或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

9.事物發展的趨勢

事物發展總的趨勢是前進的,道路又是曲折的。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曲折。

矛盾的觀點

10.矛盾的含義、普遍性客觀性

矛盾即對立又統一,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要求我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反對片面性。

注意1:矛盾的統一性表現: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注2: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其特點;矛盾著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如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一風吹”。(“對症下藥”、“因地因時制宜”、“同病異治”)

12.主次矛盾辨證關係原理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善於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牽牛要牽牛鼻子”、“好鋼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點子上”、“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民生問題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

由於次要矛盾與主要矛盾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要求我們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學會“彈鋼琴”、防止“單打一”,防止“鬍子眉毛一把抓”、“紅花好看也要綠葉扶”、“一個好漢三個幫”)

13.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證關係原理

事物的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矛盾主次方面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因此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與支流。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係)

注意:在解決問題時用主次矛盾,在認識事物時用矛盾主次方面,此為歷來考試重點。

14.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係

二者相互聯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於矛盾的特殊性(具體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離不開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質和規律)。

注意:(1)經常考試地方: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係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原則的哲學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如科學發展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哲學依據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係。)

(2)在判斷是否應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係時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備。

  高中政治基礎知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生活

1.轉變發展方式的經濟原因。

①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③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④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優化資源配置。

⑤有利於提高自助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性國家。

⑥有利於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2.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性國家。

②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③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義新農村。

④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能力。

⑤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⑥調整內外需結構,逐步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倒經濟增長新局面。

3.經濟生活分析我國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的原因。

①消費反作用於生產,增加居民消費有利於促進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

②是社義生產目的和社義本質要求的體現,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促進生產力發展。

③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倒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當前我國外需不足,需要擴大內需。

4.經濟生活分析如何擴大內需,讓人民放心消費?

①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發揮財政作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會公平,完善一個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基礎,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和兩個舉措(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佔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⑤巨集觀調控穩定物價。

⑥擴大就業。

⑦企業要誠信經營,提高產品質量。

⑧勞動者樹立正確消費觀。

二、政治生活

1.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國人大角度分析應如何履行職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①人大代表:提出關於轉發的議案,審議相關議案以及表決相關決定,並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相關部門質詢監督。

②政協委員:積極進行社會調研,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相關部門民主監督。

③全國人大:行使立法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決定權,審議通過相關決議。行使監督權,監督各級政府

三、文化生活

1.文化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起怎樣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在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變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素質,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技術支援。

③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重要,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提高綜合國力。

2.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我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原因。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能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和智力支援。

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終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的作用,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④教育能提高人們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

3.轉變發展方式需要文化創新,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如何文化創新。

①根本途徑是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②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他國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

⑤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大學聯考政治知識重點

一、 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國的國家性質及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

(1)我國的國家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

(3)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對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人實行專政。

2、 我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

(1)我國人民民主的特點:廣泛性和真實性

廣泛性表現在:民主主體的廣泛性;民主權利的廣泛性。

真實性表現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物質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3、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

(1)政治權利:

①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指公民享有的選舉或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大代表)的權利;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誌;

②政治自由: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表現;

③監督權:公民有監督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利。包括批評權、建議權、檢舉權、申訴權、控告權等。

(2)政治性義務:

①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順利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②遵守憲法和法律(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③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4、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適用法律。任何公民的合法權利都受到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

(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要樹立權利意識、義務意識。

(3)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在我國,國家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產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這是公民愛國的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公民要放棄個人利益。

5、我國公民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的要求

①遵循法律、規則、程式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②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③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係;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與。

6、我國的民主選舉方式

(1)幾種選舉各有優點,也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①直接選舉: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的方式。優點是每個選民都有直接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缺點是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的情況下不適用。

②間接選舉:先由選民選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們代表選民選舉。優點是在選民較多、分佈較廣的情況下適用;缺點是每個選民不能直接投票選舉自己心目中的當家人。

③差額選舉:正式候選人名額多於應選名額。優點是為選民提供了選擇的餘地;缺點是可能影響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

④等額選舉:正式候選人名額與應選名額相等。優點是充分考慮當選者結構的合理性。缺點是限制選民自由選擇。

(2)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因素: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國家性質。

(3) 根據我國基本國情,我國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採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直接選舉範圍:一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二是村委會、居委會的選舉。

7、我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及方式

(1)方式:間接方式: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制定決策;直接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②專家諮詢制度;③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的知情權,這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④社會聽證制度

(2)意義:①對決策者來說:有利於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②對公民來說: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另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8、我國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性質(A)

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它不是國家政權機關,不是基層政權組織。

9、發展基層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意義

①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②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徑;③是社會主義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

10、我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的渠道

①信訪舉報制度;②人大代表聯絡群眾制度;③輿論監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響廣、時效快);④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新形式、新方法)。

11、我國公民正確行使監督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