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4.體會人類與大自然休慼相關、不可分離的關係,懂得應該保護環境,愛護家園。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準備:收集關於美國印第安人和首領西雅圖的知識,瞭解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指導朗讀

1、出示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一詩,請學生讀,這樣就能對這個班級孩子的朗讀情況有個初步的瞭解

《我愛這片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寫於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

2、適時地進行一些有關朗讀技巧方面的指導,為後面的學文做好鋪墊。

 二、匯入新課,解疑設疑

1、導語:這首詩寫於1938年的11月17日,也就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第二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燒殺搶奪……我國著名詩人艾青就是在這個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滿懷著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樣一首慷慨激昂的詩。

同樣的,讓我們放眼世界,去到160多年前的美國,那時候居住在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也遭遇到了和我們類似的危險,只不過那時的他們受到的是他們自己國土上的白人們的侵犯,這應該是比我們的國家,比我們的民族幸運多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段歷史。

2、哪些同學已對這段歷史有所知,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嗎?(瞭解孩子們的預習情況)

3、那就讓我們走進這篇課文,一起來了解印第安人,瞭解當年的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瞭解這個神奇的民族。(齊讀課題——《這片土地是神聖的》,理解“神聖”一詞的意思:極為崇高、莊嚴,不可褻瀆、不可侵犯的。)

4、讀了這個課題,你腦海中產生了哪些疑問?

 三、圍繞“神聖”,讀文悟情

1、是呀,那為什麼說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又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呢?作者在文中又是幾次寫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三個問題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勾畫,最好能在書上做好批註,也就是簡單地寫下自己的感受。(靜心讀書思考)

2、交流閱讀感受,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並隨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方面的指導(這是本堂課的關鍵,也是重點和難點落實處)

課文共有四處寫到“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學生可能會說三處,因為在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七、八自然段開頭都有這麼一句相同的話,就是“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那就先順著學生的思路這樣一次一次地出示這句話,在朗讀中感悟這三句話在讀的時候感情的不同,先就這樣一筆帶過,告訴學生這些課文內容我們下堂課再學習。然後再引導學生找到課文開頭寫到的這一處:

“對我們這個民族來說,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聖的。”

(我想如果真正會找的話,首先應該找到的是課文開頭的這第一處,但孩子們的思維可沒那麼嚴密。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來研讀課文。)

展開: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課文中到底寫到了哪些部分?(從而自然而然地匯入到下面兩段課文的學習。)

“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每一處,每一片,每一座,每一條,每一根,每一隻”還能說“每一什麼”嗎?

“聖潔”與“神聖”的比較:“聖潔”是神聖而純真、潔淨的意思。相比“神聖”一詞,更進一步。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樹汁流經樹幹,就像血液流經我們的血管一樣。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這段課文中著重理解以下兩句話:

第一句是“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第二句是“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四、拓展延伸,激發情感(看時間決定是否安排)

  五、課後練習,積累語言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摘錄下來並背誦。

板書設計:

15.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印第安人酋長 西雅圖

民族 聖潔

我們人類

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大地上的萬物

 附有關課文的資料: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當時印第安人的酋長西雅圖為了避免衝突與流血,將那片土地轉讓給美國人的同時寫了一封語重心長的信。為了紀念西雅圖對白人的友好,美國將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為西雅圖,並對它進行了很好的保護。

西雅圖被稱為常青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城市。它海拔最低,卻有古老的冰川,活躍的火山和終年積雪的山峰。西雅圖又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城市,它擁有青山、湖泊,擁有港灣河道,擁有溫潤的氣候,如春的四季。無論是在美國本土,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能像西雅圖那樣,山巒、平地都被密密的、幾近原始的森林所覆蓋。市區內外皆襯飾著幽靜的港灣、河流、綠樹,掩映著色彩豐富的街市。而在環繞著城市的青山之中,又錯落地隱藏著幾十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樹木蔥鬱,草地青蔥,甚至飄來飄去的雨,輕輕掠過的風,都帶著青綠的顏色。

 我的理解:

西雅圖,最早記住這個名字我記得是在一次看電視的時候,那時我只知道西雅圖是美國西北部的一個著名城市,並與我們中國的重慶市結為了友好城市。至於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城市,還有關於這個城市的歷史等等我一概不知。而第一次走近西雅圖這個城市,則是在去年我上六年級的這篇課文時,還有我也是在那一次,知道了西雅圖這個人,這個當年印第安人的酋長。

19世紀50年代,“華盛頓特區”的白人領袖想購買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領地,當時的印第安人酋長西雅圖為了避免衝突與流血,將那片土地轉讓給美國人的同時寫了一封語重心長的信,也就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課文。當然我們所讀到的這篇課文在選入我們的國小語文課本時是被改動過了的。

本文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絃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係,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

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一方面,課文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裡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也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覆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訓練語感,在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讀中受到感情的薰陶。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我認為這樣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片土地的“神聖”,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又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與震撼力。還有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孩子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課外資料的收集與運用對學習課文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除了瞭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係和對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言有更深的理解外,我想必定能促進孩子們對自己所生存的土地、家園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激發孩子們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情感,並懂得我們也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如果學完了這篇課文,能達成這樣的一些目標,我想應該算是學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