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函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書信函/列表

關於對孩子教育合理化的建議範文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我們在教育方面必須要抓嚴,我們可以提出一下合理化建議。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對孩子教育的建議怎麼寫,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關於對孩子教育合理化的建議範文

  對孩子教育的建議篇一

**是著名的僑鄉,有**萬華僑分佈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且以每年近*萬人的數字不斷增加。隨著華僑隊伍的日趨壯大,因父母出國留在家鄉的“華僑孩子”的教育、成長問題日益凸現,他們大多成為實際上的“單親”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或寄養教育,如何更好地促進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已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一、華僑孩

子的現狀

為了充分掌握華僑孩子的基本情況,弄清他們思想品德的實際情況,從而作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我們採取問卷抽樣調查法、部分華僑學生座談調查法、華僑學生個別談話調查法等方法進行調查,並將回收的問卷、座談、個別談話的筆錄進行了彙總統計,形成如下情況。我縣在校中國小生58647人,其中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的學生18767人,佔中國小生總數的32.8,有海外關係的學生49849人,佔中國小生總數的85.9。父母在國外對孩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經常與學校保持溝通的只有10,85是偶爾溝通;父母與孩子分別的時間平均有3年,最長的達8年。近50的“華僑孩子”認為,父母出國對自己的性格、學習、心理“有一定的影響”。80的華僑孩子有困難、困惑不知向誰傾訴,90的孩子心裡話不會跟遠方的父母講,38.1的學生認為到校讀書只是為了將來找一份省力飯吃,有12.3的學生是為了家長才到校讀書。據老師反映大多數“華僑孩子”成績平平,作業完成率為10,知識掌握程度只有60,其中有10.3的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害怕學習,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

二、華僑孩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問題

雙親出國的“華僑孩子”大多是交給祖輩照料,隔代撫養現象嚴重。其突出表現為:(外)祖父母缺乏科學常識,對新事物接受較慢,無法給現代的孩子以必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方法陳舊,孩子不易接受;加上(外)祖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以“順心”代替“愛心”,聽之任之,疏於管理。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造成華僑孩子驕嬌二氣並存,思想上,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學習上,缺乏上進心,學習目的不明確,大多把出國當作自已唯一的出路。

2、社會教育問題

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的社會環境錯綜複雜,存在著諸多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因素。一是受“重商”思想的影響,許多“華僑孩子”過早地將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國經商上,以“發財”代替“理想”,認為自已遲早要出國,缺乏遠大理想和抱負;二是追求享受的環境氛圍使孩子形成懶惰心理,再加上華僑學生零花錢普遍較多,花錢大手大腳,生活比奢侈不講節儉;三是社會的“幫派”現象仍有存在,孩子往往為了尋求依靠走上歪路;四是社會垃圾文化如暴力、色情節目以及賭博風氣對孩子心靈的“侵害”,給孩子心靈的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3、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尚未將“華僑孩子”統一安排在學校寄宿,進行統一管理,形成管護“空檔”。許多出國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寄宿條件較差,不如寄養在親戚家裡;而這些華僑孩子也認為寄養在親戚家裡比在學校裡更自由。另一方面,學校也認為孩子不在學校不便管理,由此一來,這部分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形成一種管理上的失控區。在這個失控區內,華僑孩子很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習氣。

三、加強“華僑孩子”教育管理的建議

“華僑孩子”是**社會的特殊群體,他們具有與一般中國小生所不同的特點,社會、家長和學校要形成合力,全面啟動華僑孩子關愛工程,共同做好“華僑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

1、加強對“華僑孩子”監護人的培訓和指導。一是加強對(外)祖父母等代監護人的培訓和指導工作。運用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訪和“家長開放日”等形式,向“華僑孩子”的(外)祖父母等代監護人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孩子的能力,讓(外)祖父母走出溺愛孩子的誤區。二是對“華僑孩子”常年在國外的父母進行培訓和指導,充分利用“華僑孩子”父母返鄉時機,專門就如何教育“華僑孩子”進行輔導和指導。三是縣教育局建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定期奔赴各校巡迴講演,開展縣級百名“教子有方”優秀家長的評選和經驗推廣。

2、狠抓理想教育,確立心中目標。以班隊、少先隊、共青團活動為載體,結合“讓道德教育迴歸生活”為主題三級(縣、鄉鎮、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緊緊圍繞“關愛、責任、誠實”等基礎道德品質,積極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們樂意參加的其它教育活動,尤其要重視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

同時,要充分發揮班會課的作用,經常性地對學生進

行理想教育、人生觀教育和學習目的性教育,勉勵他們珍惜學習機會。可邀請老華僑到各校作現身說法,講述他們在海外沒有文化基礎的苦楚,講述沒有文化知識,在國外寸步難行的事例,激勵學生惜取少年,刻苦攻讀,努力學好本領,將來更好地闖天下。積極組織學生參觀**華僑歷史陳列館,通過開展“**華僑的出國史、苦難史、奮鬥史、愛國史、奉獻史”教育,使學

生認識到國外創業的艱難和辛苦,培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3、建立和完善住宿制度。學校要配備專職的生活指導教師,專門負責管理住校華僑生的生活,確保他們的住宿安全管理。同時,學校後勤人員要改進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育人的理念,多為他們提供夜間服務。合理安排他們晚上學習、娛樂活動,使他們體驗到更多的人文關懷,集體的溫暖。要加強對他們的生活指導,從小處入手,將道德規範落實到生活的各種情境之中,正確處理人文關係,幫助青少年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並進一步規範寄宿生的學習管理,學習上做到特殊關顧,指派教師指導督促“華僑孩子”學習,完成作業,幫助解決學習上遇到的難題,培養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華僑孩子”專項檔案——“資訊卡”。包括“華僑孩子”家庭情況、思想道德狀況、學習狀況、行為習慣、生活狀況、身體發展和心理髮展狀況、他們父母的通訊地址、電話,以及當前監護人聯絡辦法等內容,實行每月一次動態管理。二是建立代理家長制度,安排退休教師擔當“華僑孩子”的代理家長,實行全程跟蹤教育服務。三是開展同齡優秀學生與“華僑孩子”生活、學習互動互幫活動,讓“華僑孩子”與同齡且表現好、學習好的學生結對,以“手拉手”形式,使“華僑孩子”能與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四是建立教師與“華僑孩子”談心制度。五是成立節假日、雙休日活動小組。學校要與社群(村委)取得聯絡,聘請社群(村)幹部或關工委的幹部為輔導員,開展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六是建立家校制度,每月對每位“華僑孩子”家長(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至少聯絡一次(包括電話、書面),瞭解他們各方面的情況。七是建立獎勵制度。及時表彰獎勵表現好、進步快的“華僑孩子”,樹立榜樣並鼓勵他們不斷追求上進。八是建立“華僑孩子”與父母聯絡制度。要求出國的父母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絡,並及時與學校溝通,做到半個月能電話交流一次以上,溝通內容包括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另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心理健康加強幫助和指導。

  對孩子教育的建議篇二

1、愛要有方,嚴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兩極分化”。要麼愛得死去活來,要麼嚴得不近人情。過份愛孩子的家長常常替孩子包辦一切,使孩子從小不能學著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為別人的幫助理所當然。有的父母則以“愛”為理由,對孩子過份嚴厲,經常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聽話,但漸漸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於向上、百折不撓的勁頭,失去敢於說真話的願望。理想的家教應該“愛有方,嚴有度”,父母要對孩子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多與孩子分享快樂時光,多給孩子發展的空間,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好的。

2、不要替代孩子選擇。

中國家長對待孩子,常有一種“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幫著孩子做。從小幫著孩子穿衣服,從小讓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學,幫著檢查文具書本,不讓孩子幹家務活。甚至長大了找工作、結婚,家長都要大包大攬。在這種包辦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試試看的心理被抹殺,變得懶惰、依賴、怕苦怕累、沒有主見、不負責任。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關鍵的選擇,要讓孩子自己去選,以便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3、對多元智力的認識。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Howard 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論等到人們普遍認可,這種理論認為,人至少獨立存在著7種以上的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奏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錯綜複雜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組合在一起,使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特點。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應該多種多樣。不要過早地對孩子下結論,教育孩子一定要善於發現他的長處,予以挖掘發揚,最終就能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成功。

4、錯誤與成功同樣重要。

大多數家長總認為“孩子犯錯不好”,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錯誤和成功一樣不可避免,一樣有意義。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孩子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不斷成長的過程。孩子因為害怕犯錯,什麼也不敢嘗試,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地成長,那才是最大的失敗。錯誤也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成功。孩子有了錯,家長一定要平靜對待,當它是一件好事,當它是孩子進步、成長的機會,切勿大驚小怪、橫加指責,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錯,而不給孩子嘗試與實踐的機會。

5、學會誇獎孩子。

大家現在都知道賞識教育,但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只有運用得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誇獎要公正合理,實事求是,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如果誇得不準,孩子就會產生疑問,起不到激勵作用。如果誇錯了,孩子就會把錯的當成對的,產生壞作用。其次,誇獎要真實,只有真心、真情地誇,孩子才能積極迴應。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

往往會感到是在騙他。家長對孩子每一點進步給予發自內心的誇獎,會使孩子受到真心和親情的感染,樹立“今後我要做得更好”的決心和信心。三要誇獎及時,否則事過境遷,沒有了當時的氛圍,誇獎作用也會降低。誇獎的形式很多:除真誠的語言外,還有讚賞的目光和微笑,親切的擁抱,輕輕的撫摸,等等。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舉止,經常誇他的優點和進步,讓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6、教孩子欣賞別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獨生子女常常是別人圍著他轉,他們很少考慮他人,更不懂欣賞別人,自然也就談不上合作,給人際關係帶來麻煩,對未來的事業不利。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樣才會正確看待自己,才能與別人合作好。可經常請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孩子欣賞別人。如果我們能教育孩子從小每遇到一個人,都能向他們學習一個優點,那麼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優秀。

7、幫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我們的家長朋友常常忽視培養孩子的自信、維護孩子的自尊。比如,為孩子大包大攬,孩子沒有機會去做事,自尊和自信就無從建立,做人的根本就不能確立。我們應經常對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行為予以鼓勵。我們在批評孩子的錯誤之前,首先要表揚他好的方面,這樣維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錯了,仍要表揚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行為,然後再解釋他為什麼錯了,這樣才有助於孩子自尊心的維護和自信心的培養。很多批評可以變成對孩子提出問題,其效果也會比批評更有效。

8、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機。

教育孩子的時機有很多,如安排孩子做家務,到鄰居家借東西,讓他們自己買日用品,等等,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孩子就能健康成長。教育契機很多,關鍵在於“把握”。孩子的生日、兒童節、新學期開始等是很好的契機,可以藉此鼓勵孩子闖過難關,邁上一個新臺階。孩子犯錯、考試後、參加活動前等,也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好好地利用這些契機教育孩子,會取得平時難以取得的效果。

9、培養孩子超越自我、自我發展的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社會,誰也不能靠著一點知識和本事,到處通吃、一輩子通吃,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收穫一生的幸福和成功。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必須讓孩子具備一種永不滿足、不斷奮進的能力。父母可以通過點點滴滴引導孩子正確地、理智地認識自我,客觀公正分析,認識自己有哪些長處,哪些劣勢,進而發揮長處,克服不足,不斷戰勝自己。孩子有了一些成績,就肯定他們,並提出新的目標,激勵他們不斷進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不斷自我超越。

10、教育孩子需要一個過程。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了,很自然地就要想到“結果”。其實,從開花到結果是需要很多步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長缺少耐心,不明白“過程”的必要

和重要,對待孩子學習、犯錯誤等問題,表現得急躁,沒耐心。忽視過程的教育,是一種虛榮和功利的表現,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回避這種心理!教育孩子,要懂得:責任心比虛榮心更重要!誠實和勤奮是最終成功的基石。

11、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是什麼原因使得很多現在的孩子喪失了最根本的感恩之心呢?答案:都是父母惹的禍。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對父母所付出的艱辛勞苦的認同的基礎上的。只有瞭解父母的辛勞的孩子,才會理解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也才會用感激之心看待父母,並隨時準備回報父母。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相當多的家庭支付孩子學習生活的費用,已無須通過艱苦奮鬥甚至掙扎才能獲得,孩子常常感不到父母的艱辛。溝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喪失的重要外因。相當多的孩子不瞭解父母工作中的辛苦、父母所承受的壓力。而父母為了讓子女集中精力學習,也不願讓孩子瞭解自己工作的壓力和艱難。相當多的父母會這樣教育孩子:你好好讀書,家裡的事情不要你操心;你把書讀好了,就是對我們的最好報答。父母給孩子從小就確立了“讀好書”就是最好報答的價值觀,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自然就形成了這樣的價值觀。所以當他真的長大,到了應該懂事時,他依舊有如此價值觀,儘管進了大學,他也依舊會提出各樣要求,並希望父母能無條件的滿足。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艱難,要經常引導他們從小就及時對父母作力所能及的回報。“慣子如殺子”,你把好東西都給孩子吃,還是每次讓孩子先給爺爺奶奶吃?你能讓孩子明白孩子每天生存的保障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嗎?我們不但要感恩親人,還要感恩社會。

12、學會與學校、老師溝通,合作比抱怨好。

許多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關心得就少了,只是偶爾通過孩子瞭解一下學校的情況和孩子的情況。由於是間接瞭解,難免有些片面或不客觀。以至於和孩子,和學校,和老師之間發生一些誤解,再採取不恰當的方式解決,最後適得其反。抱怨孩子,抱怨學校、老師,都不可取。當我們真誠地和老師用心溝通,一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此,家長應該學會理解孩子、理解學校,給孩子做好榜樣,尊重老師,和老師密切聯絡。懂教育的家長一定會承擔孩子成長過程中自己應盡的教育責任。我們不可以把教育孩子這樣的頭等大事100%交給學校。

13、身體力行,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教育寓於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於家庭的每一瞬間,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被孩子模仿。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慈、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他日後也會成為健康、正直、樂觀向上、有所作為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愚昧、野蠻、墮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後他可能成為一個粗魯的毫無教養、甚至危害社會的人。這些都是“薰陶”的力量。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老師,家長教育孩子應身體力行。現實生活中,有的家長說是說做是做,一邊要求孩子學會尊重,學會關心,自己卻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樣的父母是難以教

育好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時,要不段提高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同時,要學習有關教育知識,參加培訓,瞭解青少年成長的心理髮育特點和教育規律,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係,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最後,送家長几句話,以此共勉:

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刻;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鬥;

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

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

稱讚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欣賞;公平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正直;

支援中成長的孩子學會信任;贊同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愛。

  對孩子教育的建議篇三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誰不喜歡聽表揚的話呢。就是我們自己,不是也願意老闆讚賞、老公誇獎、同事欽佩嗎。孩子也一樣,所謂的人們常說的“順毛驢”就是這個意思啦。想想看,如果總是有人盯著你的缺點,動輒就反對、拒絕你,你是什麼個心情?

我有段時間猛地發現怎麼自己對美美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不行”“你怎麼回事”“這樣不對”,簡直讓我對自己失望之極。而那段時間,美美對我的態度是不配合,甚至是哭、頂嘴,而且經常不高興、經常哭。

這樣的狀態讓我覺得批評或者強硬,是無力的,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我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優秀媽媽和一個有能力的“管理者”的高度,積極的自我暗示之下,我的視角擴大了,我的方法也就有了相應的提高。

我不再一味批評,我開始在關注孩子的進步和優點。

當我快樂地和美美談論每一天她做的好的地方、有進步的地方、給我們驚喜的地方時,孩子也睜大了眼睛、情緒高漲。隨著而來,她會真的按照我的要去做,按照老師的要求做。

而對於有些我覺得還不滿意或者老師也提出的問題需要她改進的地方時,我針對的就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她吃飯左顧右盼,我會這麼說:

“今天老師表揚你吃飯特別快,老師可高興了。希望你每天這樣。有一個小建議,老師和媽媽都希望你吃飯的時候眼睛看著自己的碗,不東張西望了好嗎。明天你肯定能做到的,對吧!”

美美一聽到這裡都是表揚沒有批評,當然爽快說“媽媽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做到!”

我總是先談她做得好的地方,把希望她改進的行為“客氣地”淡化為“建議”,這個建議要比批評來得有效得多!

而這樣的好處,就是美美情緒快樂、我也放鬆、她的行為越來越自控而且她也更加自信,我們都相互尊重對方,我對她的建議也越來越不頻繁了。

我們這些家長,自己過去都是在訓斥或者批評聲中長大的,儘管現在很多人提倡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我們也都明白表揚的好處,可是隻表揚確實對家長有難度,我們的成長中表揚就很少,我們怎麼會自然而經常地表揚孩子——這有點不容易。那麼,我們只要把批評改成建議,態度不再那麼嚴肅,既能符合自己希望孩子進步提高要求的心理,又能給孩子一種信任和尊重。孩子的變化明擺在那裡,讓你感慨“建議”取代“批評”的力量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是剛開始接觸生字生詞,所以在學校老師要在用心去教導每一個學生,另外對於生字生詞要要求學生每天回去認真複習,在家裡老師要明確告訴學生,所有的生字必須由家長報聽默寫完成後作業也不必要太多,只要學生能對所學的東西有了認識就行,而在學校老師每天可以重新叫學生對生字生詞重新默寫一片,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的記憶,因為孩子不一定相信家長反而更信任老師,另外對於學生的其它舉動言行,其實老師平時可以多注意,這樣對青少年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不要像農村一樣完成任務式教書。

一、不要墨守成規

因材施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別人講的是普通道理,舉的例子有些是極端的例子,那是由於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社會環境和特殊的孩子個性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你有自己的辦法,而不是道聽途說。

要因材施教,有一點是重要的,那就是要認清楚自己的孩子,做自己孩子的朋友。現在的孩子接收資訊量大,懂的事有時比家長還多,這是大多數家長最為頭痛的事,也是家長需要付出代價的地方,自己不明白孩子,教育當然無法下手。因此要有意識地接觸孩子的內心世界,那才能找到如何教育的方法。

二、做人比技能教育更重要

一個農家孩子的家長可能斗大的字識不了一麻袋,為什麼也能培養出大學生?一是本人有學習的天份,二是家長傳授了做人的道理,促使這種天份的的發揮。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就有二方面:技能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

如何做人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法治教育、行為規範教育、社會價值觀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等。實際上是家長把人生觀灌輸給孩子的過程。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愈早愈好。一旦孩子在這方面有了自己根深蒂固的認識,就為時已晚,你可能磨破嘴皮也無濟於事,這是多少家長都嚐到的惡果,說的越多孩子越煩,逆反心理越重,這是你沒有及早地佔領那塊淨土的緣故。

如何做人的教育是長期的,是潛移默化的,是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形成的。這具有長期性和實時性兩個特點。

現在媒體眾多,家長的實時引導就至為重要,因為媒體上講的都是較理想、較典型的東西,如在減輕孩子學習負擔的問題,媒體上曾大事渲染,不做家庭作業,不上晚自習等言論是不現實的。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就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不應該。長期下去,想改變就很困難了,即使他去做,也是心不甘情不願,沒有效果。這就是教育的實時性,這需要家長的細心和敏銳。

三、不要拿孩子寄予過高的希望

一些家長可能自己在學業上沒有造就,或是希望孩子超過自己,或是望子成龍心切,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高對孩子的要求。達芬奇,愛因斯坦,肖邦又有幾個?清華、北大的學生那也是萬里挑一,往高處培養是必要的,而不要期望值過高,撥苗助長,也不要對孩子象下賭注摸大獎的心態,總是嚮往著奇蹟出現。

因此,要把孩子當作普通人來看待,因為世界上普通人畢竟是大多數的,在沒有確認孩子有特殊的才能之前,要讓孩子走大多數人走的路,要正確認識特長與基礎課之間的關係,學好書本知識,而不要輕易選擇歧途,把其它技能的培養只能當作知識面的拓寬,絕對不可影響學業。

四、不要相信誇張的素質教育

在八十年代,曾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到什麼時候都不是虛言。因為基礎教育是科學發展的基石,科學麵前沒有空中樓閣,只有學好基礎課才能更多更快地掌握實際的技能。基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絕大部分,任何時代不可逾越,搞設計專業的不會幾何,搞電的人不懂電路,研究程式不懂方程,可能嗎?

讓孩子踏踏實實學好在校功課比什麼都重要,只有學好基礎課才能有更寬的就業途徑。因為這些知識是社會任何一個行業都必須的基礎知識,就是孩子不上大學,這些知識也無比重要。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都要求一定知識水平,這個水平就是在國小國中形成的,否則就沒有基礎,就不能輕鬆地幹好自己起碼的工作,會被社會所淘汰。

所以不要被一些語論所誤導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五、正確認識電腦的作用

學電腦是近年來社會和學校熱門的話題,有人誇張地說不懂電腦將會被二十一世紀所淘汰,

這純是危言聳聽。電腦只是一個工具,就象我們幹活用的鐵杴一樣。有好多場合是永遠用不上,或根本上起不到重要作用,電腦不是萬能的。況且隨著電腦的智慧化不斷加強,使用電腦就象用鐵杴一樣容易,沒有多麼高深的學問。什麼時候想學都易如反掌。

所以對國小生大量的接觸電腦我是持反對意見,孩子們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尤其是眼睛受電腦的傷害不可估量,為什麼要讓孩子過早地接觸這些對身體有害的東西呢?將來再學為時不晚,對商家的宣揚不可輕信。

最可怕的是電腦遊戲,它和毒品一樣,一旦上癮,就控制人的大腦神經,讓人興奮,不可救藥。

為了學好基礎課,杜絕孩子玩電腦遊戲是非常必要的,對其危害性要讓孩子明白,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目前最需要學的是什麼。但你想要孩子成為電腦遊戲專家與此話題無緣。

六、教育孩子成功的祕訣在於家長持之以恆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孫教授曾講孩子習慣培養的重要性,說要培養孩子某一習慣,至少需要二十一天不間斷的時間,實際上這首先是要家長的恆心。二十一天能天天督促孩子做某件事也不是容易的事,不信你可試試看。

七、不要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世界上絕對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一是人的審美觀不同,二是審美的尺度不同。家長通常是按照自己的準則來教育孩子,所以就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因為家長自身就是不完美的,你的觀念不一定正確,尺度不一定合適。再則,如果有讓孩子十全十美的心理,家長和孩子都會活的很累,會經常發生衝突。常期下去,會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比如逆反心理的產生。因為要求十全十美是最殘酷地剝奪孩子自由的手段,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監控和約束,孩子的生活空間成了無形的牢籠,這無異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八、恩威兼施

對孩子應恩威兼施,一味地嚴格要求,是苛求,一味地寬容是溺愛。寬鬆有度對孩子成長是非常必要的,就象一顆樹,我們既要施肥澆水,也要進行必要的的修剪,否則就很難成才,除非是一顆根本不需要修剪的樹。但什麼時候鬆、什麼時候嚴是最難把握的事。

九、盡到做父母應盡的責任就足夠了

家長的文化教育水平、社會閱歷經驗、各項綜合技能是不一樣的,所以為教養孩子,許多人因認為自己水平差而煩惱,我想大可不必。父母只要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就可以了,就問心無愧了。

十、孩子的健康是第一重要的

這裡說的健康有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兩方面,身體健康是不用擔心的,現在家長對孩子是放在手裡怕掉,含在嘴裡怕化,這不用多說。心理健康,雖然人們已認識到他的重要性,但如何去做人們還沒經驗。要把孩子作為一般人來培養,以通常人的心態教育孩子,就是防止心理疾病發生的有效方法。要認知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其異常行為要上心,不能因為其年紀小就不當回事。當孩子出現和常人的想法和行為不一樣的地方,就應及時糾正,譬如孤僻、易怒、悲觀等極端性心理。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性格缺陷,但不能走向極端,否則就是玻這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是要注意的。必要時要到醫院進行心理治療。


TAG標籤:合理化 教育 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