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蹟吧,事蹟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通用5篇)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1

王雲龍,男,山泉鎮後大巨寶村人,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以種地為生,也許是這種原因練就了他從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提起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群眾口中的硬漢,他不善於言詞,眼睛裡卻藏著精明。2004年開始養殖奶牛,搞養殖非常辛苦,一是時間苦,二是體力苦,特別是養奶牛,每天晚上都要忙到9、10點鐘,第二天早晨3、4點就要起床擠奶,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沒有一天休息日。由於剛開始搞養殖,缺少經驗,奶牛生病,市場也不是很穩定,導致王雲龍在剛一開始養殖上就吃了“閉門羹”,奶牛生病需要打針,導致奶牛出奶量小、奶質不好,王雲龍夫婦寧可不賣奶不掙錢,也堅決不出售劣質的牛奶,就這樣養殖了2年,欠下了20餘萬元的債,雖說負債20餘萬元,王雲龍夫婦卻沒有低頭,反而更加堅定養牛致富的目標,靠著一股韌勁一直堅持,王雲龍說:“只要我還活著,幹就完了”。總結前期的養殖教訓,他通過多方打聽和走訪考察,看到了肉牛養殖的前景,從此開始轉向肉牛養殖,立足村子的地理優勢,這一養就是20餘年,夏季草場不好,需要到外地大草場去放牧,王雲龍便搭起了帳篷住在了草場,連雨天有時吃飯都是問題,冬季雪大,翻山越嶺帶著牛找草場,即使這樣王雲龍始終沒有放棄,靠著這股子韌勁在網際網路上學習養殖經驗技術,直到2020年,王雲龍肉牛養殖達到150多頭,還清了20萬元負債,年收入達30餘萬。多年來,王雲龍夫婦二人,不辭辛苦,貪黑起早,通過獸醫技術人員的指導,培育的雜交後代生長髮育快,產肉效能好,實現了全部人工凍配,前來參觀的人都向他請教學習,在他的帶動下村子裡100多戶農民搞起了養牛致富道路。

在養好牛的同時,他深知防疫檢疫的重要性,積極與獸醫溝通,獸醫上門提供防疫、檢疫、疾病診治及其他技術服務,各項疫苗注射都達到應免的100%,在檢疫中發現布病、結核都及時做到了淘汰處理,他不斷學習新技術,觀看養殖光碟,參加養殖培訓,翻閱相關書籍,這都為他把牛養好打下堅實基礎。在肉牛的飼餵上,他堅持用能繁母牛進行放養和集中補料相結合的辦法,特別在冬季達到能繁母牛房和產子房都是暖房,分娩牛喝溫水、補紅糖、飲麥麩湯。犢牛早吃初乳、早補料、早斷乳。他所飼養的犢牛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個個都膘肥體壯,惹人喜愛。根據牛的不同發育階段,在補料時給予不同的配方,他經常說:“牛如果沒有良好體況,就不會有良好的生殖器官發育”。這樣就保證了他所養的母牛初情期延遲現象的減少,對兩歲左右未經育肥的或不夠屠宰的牛,在較短時間內集中餵養精料,使其增膘,對改良肉牛品質、提高育肥牛的經濟效益起到了明顯作用,這是他通過學習和實踐總結的養牛經驗。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雲龍富起來了,但是這個堅強的漢子背後所承受的艱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夏天經受著烈日的毒晒,冬天經歷著嚴寒,如今他的牛越養越好 ,但他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他的成功帶動了村民的養殖高潮,全村共養殖肉牛達到2200餘頭,50頭以上30戶,30頭以下20戶,後大巨寶村的村民也不再靠那幾畝薄田了,都跟隨他蓋起牛棚養起牛,他的臉上印刻出歲月留下的痕跡,但笑容更加燦爛甜美,在風雨的歷練中得到充實,他把養牛業看成一種樂趣,在談到以後的打算時,他說:“有村黨支部的關心,又有上級部門給的好政策,我一定要把牛養好,爭取把周圍喜歡養牛的人都帶好,壯大養牛隊伍,讓養牛業成為後大巨寶村第一大產業”。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2

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在脫貧戰線上,那敖村的韋紅會 就是其中一朵,沐浴陽光雨露,臨風綻放,成為運江鎮那敖村最美脫貧戶。

家住運江鎮那敖村委布頭村的韋紅會,因工受傷左腳落下殘疾,家裡3口人,上有87歲的母親,還有一個兒子。2014年,他因病、因學、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但他不等不靠,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搶抓扶貧惠農政策機遇,申請小額信貸和產業扶持政策,發展種草養牛,2018年達到脫貧標準的“兩不愁三保障”,人均純收入也超過國家扶貧標準,順利通過核驗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成為左村右鄰致富的榜樣。

在韋紅會的養牛場,有三間錯落有致的廠棚,裡面有50頭大小不一的黃牛,它們猶如乖寶寶一般正在安靜地吃草。韋紅會說:“2016年3月,鎮領導動員我養牛,心裡沒底,草料不成問題,但建牛棚就需要花好多錢,還有養殖技術,心裡面存在顧慮。但在通過工作隊員的幫忙引導下,我申請了國家產業扶持政策,他們在牛場選址、防疫、養殖技術上也進行指導,資金和技術得到解決,心裡面也踏實了。”找準路子就幹起來,2016年8月,韋紅會通過申請貼息貸款,購買了5頭基礎母牛,在他的精心照顧下,5頭母牛順利產下了小牛犢,2018年,出售3頭黃牛,收入4萬元。當年,韋紅會就摘掉貧困戶“帽子”,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2020年6月,韋紅會計劃翻新擴建牛場,由於缺少對現代化養殖場的設定的認知,一直未敢動工。當時的駐村工作隊員在瞭解這一情況後,主動提議帶韋紅會去參觀武宣縣現代化養殖場,聽完養殖場的技術員詳細講解場地設計、規劃和功能,韋紅會受益匪淺,信心倍增。2021年5月,韋紅會擴建牛場2間,經過多年的滾動發展,養殖基礎母牛已達30頭,存欄量達50頭,2021年出欄7頭牛犢,收入7萬元。還帶動了5戶農戶加入了養牛行業,存欄量共達100頭,年出欄量30頭,農戶增收30萬元。

如今,韋紅會的兒子已大學畢業並就業,家裡的日子也好了起來,但韋紅會依舊忙裡忙外、勤勤懇懇,研究怎樣把養牛場做得更好。“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脫貧了,但是還不夠,我要學習更多養殖知識和技術,帶領更多的村民致富。只有產業振興農村才“活”起來,我現在想聯合養牛戶成立養殖合作社,把養牛做成我們村的特色產業,爭做鄉村振興的開路人!”韋紅會滿臉綻放著笑容說道,陽光照在他臉上,格外的動人。

韋紅會只是運江鎮脫貧戶的一個縮影,在這些榜樣力量的帶動下,其他脫貧戶紛紛也投入鄉村振興發展事業中,人人爭做鄉村振興開路人。接下來,運江鎮將加大發展鄉村產業振興力度,抓住春耕生產好時機,合理規劃運江鎮各項產業發展。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3

他出生於窮苦的邊遠山村 ,只有一隻手,卻幹成了許多四肢健全的年輕人幹不成的事;他歷盡生活的磨難,在天災人禍面前依然昂首挺胸,不屈不撓,終於走出自己的致富路;他感恩社會,幫助當地殘疾人就業,為當地的殘疾人事業努力著,奮鬥著。他就是天水市秦州區華歧鄉文莊村的殘疾青年--文瑞。

1984年文瑞出生於一個家境貧寒的農村家庭,母親患有癲癇幾近癱瘓,姊妹四人全憑父親一人養活,小時候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年幼的他早早的就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力,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他堅韌的性格。

中學畢業後,他父親四處借錢供他讀完天水市農民中專畜牧獸醫班。本想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可是社會的發展太快了,沒幾年農村的牲畜就消失殆盡,機械化早已普及。2004年他打起揹包到山西太原做了一名民工,這一干就是八年。子越來眼看著日越好,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又一次降臨到他的身上,在操作鍘草機時不慎把手卷了進去,無情的機器奪去了他的左手,使他終身殘疾。

“當時就感覺整個世界都灰暗了,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一看到兒子和妻子,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感又一次湧上心頭,我是一個男人,必須承擔起責任。”

文瑞暗自發誓要活出個人樣來幾番思索,一個想法在他的腦海裡漸漸浮了出來--養牛。他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自食其力。

“但真的幹起來的時候,沒有我想的那麼容易。先是資金的問題,雖然這些年小有積蓄,但對於牛場這樣龐大的工程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當時我已經殘疾了,沒有人願意把錢借給我。但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讓他們相信我。”

文瑞請來親戚朋友,用僅有的建築材料蓋牛棚,沙子沒有了,他就和妻子連夜到河壩裡去淘,木材不夠,他拆了三間老房子。牛棚總算蓋起來了,可是沒錢買牛怎麼辦?

“當時一頭牛犢,幾千塊呀,這可不是小數目。幾十天過去了,我一籌莫展,很多人勸我放棄,可我天生就和牛有緣,就這牛脾氣。”

文瑞天天往牛市跑,軟磨硬泡,或許是他的誠心感動了牛販子,在駐村幹部的擔保下,他獲得了10頭母牛犢,先付一半錢,等牛長大了再還另一半。牛場終於開張了。

幾年來,文瑞一人經營著養牛場,山坡上,水溝裡,他的腳印落遍了華岐山的每一塊土地。風雪雨露,嚴寒酷暑,更加磨練了文瑞不怕輸的性格。

經過四年的發展,文瑞的牛場已初具規模,有基礎母牛42頭,西門塔爾公牛1頭。

“我的經驗不是很足,每天早上3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精力跟不上。幸虧鄉駐村幹部,區殘聯雪中送炭,不光為我解決了資金問題,還給我普及管理和營銷知識,又一次充滿了信心。”

2015年11月2日,文瑞的“秦州區鑫源家庭農場”正式掛牌營業。眼看著自己養的牛長勢越來越好,文瑞的幹勁也越來越足,對未來充滿期待,他表示做人一定要堅強,別老想著困難:“現在我精神百倍,渾身用不完的勁,好好幹這個事,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奔小康,同時帶動一部分人。”

“那天我真的是激動的流下了眼淚,那麼多的社會愛心人士,關心我,幫助我,我都銘記在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在工作中文瑞,結識了鄰村的殘疾青年小辛,得知他生活困難,他主動給予幫助,並給他講解自己的經驗,經過鼓勵,小辛成了他的第一個員工,不但解決了他的人力問題,又給小辛帶來了經濟收入。

在和小辛的'交往中,文瑞又認識了許許多多和他一樣身體殘疾卻心懷夢想的人,他們有的生活貧困,有的想做點事情卻沒有信心。文瑞有了幫助更多殘疾人的想法,他要讓更多的殘疾人就業,他要讓殘疾人都有自己的夢想。

於是,文瑞免費把他的牛犢送到這些殘疾人家裡,讓他們飼養,等牛犢長大了,他再以市場價減去牛犢價格回收。他給殘疾人家庭用牛免費犁地,換取草料,這樣既幫扶了殘疾人,又降低了飼養成本。他鼓勵殘疾人種植草料、玉米,由他提供種子肥料,最後再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回收,保證了殘疾人的收入。

文瑞還建立了本地殘疾人幫扶會,只要殘疾人中誰有困難,大家幫助解決,在他的幫助下,當地好多殘疾人有了收入,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文瑞以這樣的方式回報著社會,他的想法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援,2016年9月,他獲得了甘肅省百千萬工程殘疾人創業工程專案資金9萬元,進行了牛場的改建工程。秦州區畜牧獸醫局又給予了2萬元的幫扶資金,擴大了牛棚面積360平方米,建設了飼料庫,生活用房,牛場圍牆,購買了消毒的相關設施裝置,牛場更加規範了。

截止2016年12月,他的農場年營業額已達到15.6萬元,已經安排6名殘疾人就業,經他們農場幫助的殘疾人不下100人次。

但文瑞並沒有滿足於此。“我還要流轉土地種植,進行綠色生態養殖,要讓肉牛產業做大做強,推動全鄉現代種養結合的畜牧產業,帶領周邊殘疾人和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4

走進禹立強家的院子,一家人都在忙碌著蓋牛棚。9頭膘肥體壯的牛是禹立強所有的“家當”。過去,禹立強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不景氣,多次往返耽誤工時,還照顧不上家人。能夠有一筆啟動資金,在家裡幹一番事業,是他深藏在心中的一個小目標。

2016年,他回到家鄉,看著村裡人都開始擴大規模養殖肉牛。政府不僅提供無息貸款,免費給予部分資金支援,還在養殖過程中提供各種補貼,從蓋牛棚到飼料,母牛生了小牛仔都有獎勵。禹立強觀察一段時間後,決定貸款在家養殖肉牛。

“如今政策這麼好,好好養牛,一樣可以發家致富。”樸素的話語,道出了禹立強對生活的規劃。2016年,禹立強貸了5萬元金融扶貧款,買了5頭牛。對於一直想養牛的禹立強來說,這5頭牛成了他的“心肝寶貝”。 禹立強每天仔細察看肉牛生長情況,牛長得膘肥體壯,還添了4頭牛犢。他高興地說,只要勤快不偷懶,養牛賺的都是好錢。

養牛致富人典型事蹟5

12月1日一早,農安縣農安鎮閆家村貧困村民張國柱便在牛舍裡忙活起來。看著一頭頭“致富牛”悠閒地吃著草料,張國柱心裡十分滿足。眼下,牛舍裡又有幾頭母牛懷了牛犢,出生後將帶來幾萬元的收入。

“無本難取利,我家底子薄、收入少,多虧了扶貧政策,讓我有機會靠養牛脫貧致富。”張國柱原本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妻子身患疾病,導致家庭陷入貧困。但一向不服輸的他,並沒有因此氣餒,更激發了他依靠自身增收致富的願望。自從駐村工作隊入駐以來,張國柱就利用扶貧政策,建起牛舍發展養殖產業,開始了一段“新生”之路。

“養牛的收入非常可觀,去年一年就賺了12萬元,幫扶責任人扶持我的8萬元資金也還清了。如今我們家不僅脫貧了,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說起養殖產業帶來的高收益,張國柱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脫貧要靠自己,要靠勞動,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不然一輩子也富不起來。”

在閆家村,如今提到張國柱的名字,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張國柱是我們村脫貧致富的典型!”從剛開始的幾頭,發展到目前的15頭,在張國柱的精心飼養下一頭又一頭的小牛順利產下……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了一家人命運,將一個年收入不足萬元的貧困家庭,變成了年收入10萬餘元的致富家庭。

“我還有個願望,那就是帶動其他村民共同養牛致富,靠勞動過上好日子,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幸福感。”如今,張國柱通過養牛致富的信心就愈發強烈,更帶動起村裡養殖戶的致富熱情,“要不是扶貧政策,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會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明年,我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用實際行動給其他村民樹立致富榜樣。”張國柱說。

大力發展扶貧產業,是實現貧困群眾可持續增收、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之策。脫貧攻堅以來,閆家村通過啟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找到了根本出路。閆家村第一書記冷焱鑫介紹說,村裡根據每戶的實際情況,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185人實施“一戶一策”式的精準幫扶,拓寬可持續增收渠道,穩定貧困家庭收入來源,靠的就是他們自身的勤勞苦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