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精選14篇)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2

熊賢富,男,32歲,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果瓦鄉慶陽村黨支部書記。該同志是個頭腦靈活、敢為人先的好支書,近年來除了自己種地,還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其主要先進事蹟如下:

熊賢富同志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鄉黨委關於加強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的部署精神,積極參加各種農村黨員實用技術培訓活動,思想超前,敢想、敢幹,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熊賢富同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敢想敢做的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12月他當選為慶陽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就積極探索,努力尋找致富的新路子,常常組織慶陽村黨員和村民通過遠端教育平臺學習農業實用技術和養殖技術,為了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給廣大黨員群眾開好頭、帶好路,他結合慶陽村荒山草坡多的實際情況,搞起了雜交牛養殖,並在慶陽村建起了黃牛品改點,發動群眾。平時,他努力鑽研肉牛養殖技術,積極通過報刊、遠端平臺學習各種實用技術,購買有關資料回來自學,拓寬知識面。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積累,他終於掌握了一套紮實的肉牛養殖技術及黃牛品改技術。

他在依靠養殖肉牛致富以後,不忘鄉親們。他積極組織慶陽村黨員和群眾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熱心地帶領群眾致富。同時組織有志於養殖黃牛的青年刻苦學習黃牛養殖技術,爭取讓他們走出去。他無償讓有志於養殖黃牛的年輕人跟他學習技術。

他致富的同時也非常熱心扶助困難家庭的孩子讀書,每逢村裡有人患重病住院,他都去慰問,並慷慨解囊。

熊賢富同志依靠科技勤勞致富,熱心帶領群眾致富,扶困濟貧的典型事蹟深受當地群眾的稱頌。他真不愧為我鄉創業帶富的優秀共產黨員。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3

何育紅,男,漢族,現年45歲,新開鄉姚家灣村塬上社人,宇巨集營旺特種養殖公司負責人。

2016年,面對群山環繞、土壤貧瘠,資訊閉塞、交通不便的村情實際和孩子上學、妻子患病常年服藥花銷頗大的家境,如何改變村上面貌、脫離貧窮,讓全家過上幸福的生活成了壓在何育紅心口的一塊大石,久久難以忘卻。在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通過養豬改變家庭現狀、帶領鄰里鄉親脫貧致富。但沒有技術,靠老辦法在今天還行得通嗎?一句反問讓他再次陷入了沉思,但他並沒有退縮,而是積極想辦法、謀點子,幾天之後他遠赴陝西、平涼、涇川等地進行了參觀學習,通過學習拓寬了思路、提升了眼界,也學了不少養殖知識。最後他立足於實際,決定回家開辦野豬養殖場。面對家中沒有積蓄,資金困難的現狀,他沒有放棄,找親戚、找朋友,找銀行貸款,最後勉強建起了廠房,購買了仔豬與種豬,最初廠子只有他一個人,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天黑了他還睡不安穩,可喜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第一年他就盈利了,後來他用餘錢對養殖場進行了擴建,規模越來越大,目前豬存欄達到了220頭,養殖場日常管理也由起初的他一人變成了現在的18人,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老闆。

在致富的路上,何育紅一直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探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得到了村、社幹部群眾的`高度稱讚和認可,他的先進事蹟也得到了傳頌。主要表現在:一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以學帶動。在創業過程中,沒有技術他就到外地考察學習,為了把野豬場辦的更好,他買了好多關於養殖的書進行自學,遇到有些專業性強、看不明白的內容時,他就到鄉畜牧站請教專業人員,學懂之後他就在野豬養殖上付諸於實踐,用理論指導實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養的野豬大多數都達到了300多公斤。二是甘於奉獻,忘我工作。他不畏艱難,腳踏實地,甘於奉獻。在三年的創業生涯中,他沒有抱怨過一句,每一次遇到困難,他都能從容面對。當有鄉親問他養殖技術的時候,他都能耐心細緻的講解,甚至放下手裡的活,手把手指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三是致富路上不忘鄉親。作為一名一名共產黨員,他一直牢記使命,牢記黨的遵旨,全心全意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他的養殖場吸納了許多出遠門脫不開身的在家的群眾,幫助解決了貧窮家庭中的實際困難,帶領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在他的帶動下,村裡一些貧困戶也學著養起了豬,促進姚家灣村在養殖產業路上越走越遠。

經過幾年努力,何育紅同志真正實現了利用養豬這一產業帶動大家脫貧致富的目的。三年以來,何育紅同志養豬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純收入15萬元。通過何育紅同志的示範帶動作用,姚家灣村的`生豬養殖產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這就是一位共產黨員,一個把鄉親當親人的優秀共產黨員,相信他在致富奔小康路上會越走越遠,也會帶領更多鄉親脫貧致富,共同奔小康。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4

永樂,男,漢族,1986年8月出生,康縣兩河鎮中營村花園社人,中營村養雞大戶。

中營村花園社位於兩河鎮西面,距鎮政府1.5公里,交通相對便利,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於是他外出務工了幾年,由於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的優勢,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於2012年3月份開始了土雞養殖。

精明強幹的他將目光投向了養殖業後,他拿出多年的積蓄新修圈舍220餘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雞養殖場考查併購買先進裝置。自己通過翻看大量的家禽養殖技術書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養殖知識。他堅信,以自己的聰明才幹和勤勞的雙手,一定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通過自學判斷生雞病情,自配飼料,有時候,碰到仔雞孵化到產房裡, 24小時照顧,直到天亮。自2013年以來,土雞價格較為穩定,使他們嚐到了養雞的甜頭。現如今鞏永樂的養殖規模達到了:年產土雞1000多隻,幼雞500餘隻,年產值在5萬元左右,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鞏永樂練就了一手養雞好技術。自己也通過養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鄉親,他作為一名中營村花園社村民,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多幫幫鄉里鄉親,他們掙個錢不容易.由於他的傳、幫、帶,中營村的養雞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養殖戶如雨後春筍地湧現,全村及周邊鄰里的養殖戶都得到了他的幫扶,在他的示範作用下,全村養殖大戶達4戶以上,形成中營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外面相比,我們不算富,但看到周圍鄉親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鞏永樂話裡充滿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過敢闖敢幹,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幫助別人致富的過程中,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鞏永樂在大山深處,以他堅韌的毅力,不服輸的性格和幫助他人的熱心,成為大山的掘金人。我們相信:他的養雞事業會更好,在致富的路上會走得更順、更遠。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5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6

熊小寧,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國中文化,現任東岸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東岸村在熊小寧的帶領下,不僅自己躍上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湧現出了年播種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糧食生產在該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規模種糧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後,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一,達到人均7369元;實現了100%的組通公路,100%的農戶通自來水,用衛生廁,100%的農戶擁有高等家用電器和農用機械;在外包田居全縣之首,達到一萬畝;群眾在縣城購買商品房30套,在村莊戶戶建有樓房。其主要先進事蹟表現如下:

一、誠心、熱心、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2003年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本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農民驟增。有的土地荒蕪,有的莊稼種後無勞動力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小寧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與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盤算著:這麼好的地荒蕪了多可惜啊!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逢俏莫趕,逢疲莫懶”,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既使他們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當年就承包耕地100餘畝。由於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嚐到甜頭以後,熊小寧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2011年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糧食產量達180萬公斤,他的示範帶頭作用,立即為當地群眾吃下“定心丸”。他們紛紛找到書記,要求熊小寧牽頭走出東岸,來到了與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農場,找到他們的領導,逐年把兩個勞改農場的田全部承包過來,轉給本村群眾承包,實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他的事蹟,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並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我鎮已湧現出規模種糧戶722戶,種植面積突破13萬畝規模種植已構成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小寧重視糧食生產,更注重對土地的珍惜,不讓土地閒置,想盡辦法增加複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鄉、農機推廣,他都熱情歡迎。陪同農技幹部挨家挨戶作宣傳發動,推廣先進適用栽培技術,因為他心裡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要科學種田,更希望周圍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聆聽。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樂意接受新技術的,他幫忙做動員工作;有沒領會技術要點的,他用認真聽講、勤奮實踐得來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弄懂。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懶,不懈殆。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由於他的勤勞加智慧,獲得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田

熊小寧書記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年農技部門安排在他那裡的試驗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試驗中,有的品種因為適應性差,或者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條件而導致減產,農業部門按慣例要對他進行補償的時候,他都說:“我不要你們補錢,那樣就見外了。我把你們當作親人,讓我和你們一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個地方,哪些品種好,我們老百姓照著買,買到放心的品種,我只有高興的份,哪兒會要你們的錢。”一席話,說得農業幹部們心裡熱乎乎的。熊小寧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無私、誠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紛紛消除成見,樂意跟農技幹部聊天了,樂意跟幹部們接近,學技術了。東岸村的糧食生產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範村。

為了解決勞動力嚴重匱乏和機械緊張的矛盾,他率先購進了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等機具6臺套,進行田間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籌資金,縣農機部門補助,先進購進了小型收割機、化肥深施器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共238臺(套)。探索出了適合該村農業生產田間機械化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運用,增強了該村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年機耕作業面積可達9850畝,佔總耕地面積的95%,把農戶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助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個人連年被評為縣、鎮優秀共產黨員、南昌市勞動模範。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7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擁有農機裝置大型聯合收割機二臺、大型高速插秧機二臺、旋耕機一臺、小四輪拖拉機一臺、機動噴霧機三臺。承包了農田1000餘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幹,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96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咖,2000年利用開網咖賺的錢買了一臺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穀。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採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咖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05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通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餘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準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儘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汙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己創收之餘,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僱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託管,並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係,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05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後投入50多萬元,用於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於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闆,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8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幹,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04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9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0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通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通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1

xx,女,谷城縣石花鎮小坦山人,1982年4月出生,2004年畢業。畢業後曾赴廣東打工,2010年返鄉進入小坦山村委會工作,201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11年9月經換屆選舉進入村兩委班子。現任小坦山村委會委員、村(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團支部書記,分管村內日常工作、共青團工作、財務管理、村級企業、稅費結算、村級集體經濟合同的簽訂與管理、民政相關事宜,及村內“三資”管理問題的處理。

一、年輕姑娘為盡孝回家鄉,志願服務農村

2006年,xx來到廣州東莞打工,憑藉著紮實的知識儲備、積極認真的態度和樂觀豁達的性格,很快在公司裡做出了自己成績,被公司任命為部門主管,並被許以高薪。2010年,28歲的xx已經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和一份待遇優厚的工作,但是她就在這一年決定回到家鄉石花鎮小坦山村,因為她要照顧日益年長的公公婆婆。她對別人說:“在外面,小家庭過日子當然很輕鬆,但是家中老人年紀越來越大,我們當小輩的每年緊緊逢年過節回去看望一下、留點兒錢,是絕對不管用的。他們把我們養到這麼大,現在該是我們回報他們的時候了。”

回到家鄉的xx,抱著為家鄉做點小貢獻的熱情,積極參與到村兩委的各項事務中,從最簡單的端茶倒水做起,一點一點將自己紮根在這座村莊的每一個角落裡。以對任何事情都是認真的態度、紮實的工作作風和敢闖敢幹的進取精神,得到了村兩委的一致好評,也在全村群眾中樹立了不錯的口碑。2011年7月,xx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經過公開選舉,進入小坦山村委會,成為兩委班子成員,並被委以重任,在原有工作內容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參與到全村各項工作中。因為xx出了名的“犟脾氣、好較真”,全村各項工程建設的程序都由她進行全程監管,工程的各項用材、出工情況、建設進度、工程建設是否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等問題,都由她參與一一確認。每次見到xx時,她的桌子上總是堆放著各種材料和表格,電腦上總是有正在總結的材料。她總是會笑著說:“事情總是做不完的,但是事情總是要人做的,人怕幹活兒,活兒怕人幹。”

二、有志青年紮根故土、積極創業求發展

在回到家鄉後的一段時間裡,她看準了村裡的苗木花卉產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在家裡人的支援下,她在工作之餘也開始開創自己的苗木花卉種植事業。從品種挑選、幼苗購買再到田間管理、成品銷售,xx用所有的業餘精力把花花草草事業經營的有聲有色。短短三年時間裡,她憑著當初的毫不懂行,不認識產品,揹著各種苗木花卉的樹葉樣本去湖南和浙江等全國大型苗木花卉市場找產品、摸行情的衝勁和一手拿滑鼠,一手拿鋤頭的紮實幹勁兒,硬著頭皮闖到如今發展基地20餘畝,年營業額過百萬的驕人成績。就是這股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帶領著xx在自己的創業路上走出了一條通向光明未來的康莊大道。

三、心懷鄉親,自己富了不忘家鄉人

她在自己通過苗木花卉產業的發展,嚐到了甜頭後。沒有獨享成果,而是第一時間想起了家鄉的廣大青年朋友。在看到全村苗木花卉組團發展的優勢前景後,立即結合村團組織平臺,在苗木花卉產業服務小組基礎上成裡立了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團支部,形成了團社合一的團建格局,並將自家的部分苗圃地和鄰近幾家的苗圃地聯合起來,經過她多方聯絡和爭取,在小坦山村建立了一塊“雙帶雙新青年創業示範基地”,大力開展“雙帶雙新”活動,全面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同時,充分發揮團組織網路廣、有活力的優勢,組織社會力量從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網路營銷、資訊傳遞等方面進行支撐,大力推進本村青年創產業、團員幹部創事業;帶動了小坦山村孫大偉、朱群、李靜、鄭漢森等一批優秀青年參與到了苗木花卉種植產業中來。後續她還計劃爭取每年逐步帶動一批青年成為產業大戶,每年帶動和推出一批創業典範,繼續擴大創業基地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目前,該基地成為各級團組織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羅梅同志今年3月到小坦山村視察共青團工作時,被給與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

四、把激情投入到平凡的崗位上,不斷增強組織活力

她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不懈地把村裡日常工作和共青團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身為村委會委員和團支部書記的xx,在2000餘人的大村裡身肩兩職,她深知沒有高度的責任感、紮實的業務水平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行不通的。為了使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業務政策水平更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她下決心為自己“充電”。她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除了搞好花花草草業務外,還不斷的通過各種渠道給自己充電學習,孜孜不倦地追求,使她視野不斷擴充套件,知識面不斷拓寬,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幹起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創造性地組建了由40餘名優秀青年組成的青年志願者隊伍、開展了以“陽光家園”為主題的“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關愛殘疾人”等活動,在支部成立苗木花卉產業服務團小組、鄉村旅遊接待服務團小組、特殊群體幫扶團小組及老年人互助照料服務團小組,並長期不間斷的開展各類服務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反響強烈的活動的開展,使小坦山村級共青團工作開創了新局面,進一步夯實了小坦山村團的工作基礎,讓他們不斷的在學習中錘鍊、在工作中錘鍊、在產業中錘鍊、在服務中錘鍊,進一步提升了團乾的實踐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敢於吃苦、群眾滿意、業績優良、充滿活力的青年團員隊伍,充分發揮了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凝聚了合力。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2

xxxx,xx鎮xx村人,原來是縣醫藥公司的董事長,因多種原因,離開了醫藥公司,返鄉創業。四處考察專案未果,村支部書記xxxx建議其找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中心唐善利主任,探討創業專案。xx在唐善利主任的建議下,帶領人員參加了泗陽縣農幹校舉辦的創業培訓班學習,明確了自己的創業方向和專案。

根據所學的生豬養殖技術以及和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聯絡,xx投資3500多萬元成立了蘇種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蘇鍾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擁有兩個子公司:宿遷市銀農蘇鍾豬養殖有限公司和宿遷市聖農蘇鍾豬養殖有限公司,分別坐落在xx鎮xx村、沈圩村。這是繼宿遷市廣源種豬養殖有限公司建成後,又一大型養豬場落戶xx鎮,加上50多戶小規模養殖戶和洽談之中的養殖專案,使得xx鎮的養殖產業已初具雛形。

蘇鍾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是由xx、張雪冰、唐善曙、薛家虎等四位外地客商申報註冊。兩個公司第一期佔地面積150餘畝,投資3500餘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500萬元,流動資金XX萬元,總建築面積2.5萬平米,存欄蘇鍾能繁母豬2500頭,年出欄商品豬3萬頭,還可為入股農戶及周邊養殖戶提供豬苗0.5萬頭。

蘇鍾豬因產仔率高,育肥速度快,胴體瘦肉率高而成為江蘇省主要推廣品種之一。xx鎮蘇鍾豬擴繁基地的建成將成為江蘇省目前最大的蘇鍾豬擴繁基地,每年可帶動入股的500名養殖戶走上致富之路。不久的將來,養殖業將會成為xx鎮木材加工業之後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3

XXX,男,1982年出生,黨員,土橋鄉楊河村青年農民。20xx年從土橋中學畢業後,到到西安學習電焊技術。後到油田務工。20xx年底回家創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業,現在是土橋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典型之一,年獲利達20萬元。

現年31歲的XXX,給人的感覺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幹,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當年從土橋鄉中學畢業後,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幾畝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通過虛心學習和悉心鑽研業務,在短短三年時間,倪彥虎熟練的掌握了電焊技術,通過熟練的技術他成為油田公司的一名電焊工,他在這裡一干就是7年,在這7年中積攢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20xx年春節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生活還是很貧窮,於是他想:“我能不能回來帶領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進行專案考察,他認為種草養畜很適合自己的農村,因為這裡有土地等養殖場地和豐富的飼草來源,同時羊糞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給村民減少種草所需的花費,最後他選中了在當地很容易發展的種草養羊產業。隨後他翻閱各種養殖書籍,學習養殖理論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積蓄蓋起了三間羊棚,購買羊只100只,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創業後,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通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大力發展種養業,依靠“雙聯”貸款活動和信用社的擔保貸款,擴大養殖場規模,擴大再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XXX已經成為土橋鄉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籍二十多本,同時,倪彥虎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羊經驗。

在廣大村民看到倪彥虎養殖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各村民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大力發展種養業,都想通過種草養畜發展家庭經濟。一時間大家紛湧而上,倪彥虎看到後,覺得大家如果盲目的發展種養業,就很容易走上歧途。於是則主動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援下,倪彥虎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協會為手段,成立華強專業合作社,合理分配種養資源,避免盲目發展,從而導致內部惡性競爭;並利用專業合作社的集中優勢,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各養殖戶,發展三高農業,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華強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合作社以“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經營模式進行養殖。華強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基地,吸收農戶加盟,由農戶出資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養殖、銷售。年底農戶按比例進行分紅。華強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給養殖加盟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群眾帶來養羊積極性,在無償服務下,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使農民朋友更深刻認識到,養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大於耕種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XXX不僅要增加收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他的發展目標已經確定:設計總投資450萬元,計劃發展養殖2000只規模。現已完成投資140萬元,新建辦公用房10間,飼草貯藏加工室、防疫室、標準化棚圈等共計110間,購買鍘草機5臺。目前,羊存欄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絨山羊220只。該合作社建成後,年出欄羊只可達3200只,可產絨1600斤,實現年純利潤約200萬元。該合作社的建成極大提高了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拓寬了貧困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徑。

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材料14

在一片蔥蘢繁茂的田壠裡,迎著紫薯特有的芬芳,隨著大型拖拉機挖掘的轟鳴聲,幾十個工人正在檢薯、裝袋、忙得不亦樂乎。在這群人中,一個忙碌的身影正指揮著工人們分工協作。她,就是xx,今年32歲,是零陵區郵亭圩農技推廣站的一名農藝師,也是這二百多畝蔬菜、紫薯、水稻的種植者。

這塊地裡的紫薯,品名叫“一點紅”,因其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易種植的優良品性,由xx遠赴xx省xx考察後引進的。今年“一點紅” 紫薯的種植面積在60畝左右,由於種植早,在4月初已插播完成,八月初就陸續收穫上市,每畝產值在3500元以上,純收入達每畝20xx元,今年僅紫薯一項創收高達10萬餘元。另外,今年還種植了早秋白菜薹40餘畝,水稻120餘畝,實現20xx年純收入在25萬元左右。獲得這樣的收成,xx心中自然十分高興,可回想起創業這幾年的艱辛,一幕幕的往事仍然清晰地呈現在這個勤勞的湘妹子的眼前。

早在20xx年,xx不顧家人反對,承包了富家橋陽河村土地160餘畝。雖然是農校畢業生,又在鄉鎮農技站工作,但對本地氣候及市場把握不準,當年種植的反季節包菜80餘畝正準備在六月中旬上市,可五月正是湘南區梅雨季節,連續半月的陰雨讓正處包心期的包菜,因排水不良而全部感染軟腐病,80餘畝包菜幾天之內全部腐爛,投入的12萬多元也就打了水漂。

20xx年,xx種植的160多畝xx香芋,長勢喜人,可到收穫季節,當年市場行情差,香芋無人問津,市場批發價也僅有每斤0.5元,20xx多噸優質香芋一等再等,在年底不得已以每斤0.76元的價格出售,細算帳本,還虧了五萬餘元。這兩年的失敗讓她明白,蔬菜種植一定要結合天氣,掌握一整套科技知識,根據市場來合理安排茬口,無論哪一環節出錯,未能及時、迅速地解決問題,都有可能全盤皆輸。

20xx年,xx經大量的市場調查,結合對地區的氣候條件的研究,引進早秋白菜薹的種植,種植面積50餘畝,由於陽河村的土質成沙性,又處潛水河邊,溫差較大,採摘的白菜薹品質極好,一經上市,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每天20xx斤的白菜薹在本地市場上也能銷售完成,實現當年白菜薹收入共10萬餘元,但在當年種植中,又表現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勞動力不足,由於白菜薹的採摘用工量大,特別是雙季初收穫期間,農戶忙於自家的水稻收割,勞動力嚴重不足,很多白菜薹採摘不及時或未採摘,造成一定的損失;再一個就是市場問題,在零陵、冷水灘兩區批發市場內,每天超過3000餘斤白菜薹就很難銷售完成。如若擴大生產,必會造成滯銷,如何解決勞動力不足和市場的問題成了擴大白菜薹種植的關鍵。近兩年中,xx實行分散各村各農戶種植,共同對白菜薹進行遠銷xx、郴州、長沙等市場,使這兩個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當然種植業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技術,要想蔬菜獲得高產,必須加大科技投入、設施投入,為了更合理地安排茬口,掌握各種蔬菜的種植技術,xx先後到山東、桂林、新田、江華等多地考察學習,引進以xx菜心、早秋白菜芸、紫薯、早秋紅皮蘿蔔為主的高效益品種,還從網上《中國瓜菜》、《上海蔬菜》等書籍上搜集相關的蔬菜種植技術,與此同時,積極請教市縣農業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和零陵農校的有關專家,把一系列先進的科學技術用到實踐當中,在蔬菜種植上採用高壟種植、滴灌栽培等措施,在水稻種植中採用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稻草還田等一系列先進科學技術,取得了產量效益較當地農戶平均水平高10%的良好收益,也為當地農民起到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

種植業中最關鍵的是市場,為了開拓市場,xx先後對xx江南批發市場,長沙馬王堆批發市場等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和本地各大超市進行調查研究,進行合理安排茬口,使蔬菜能在空檔期上市,跟家家福、步步高、建都、心連心等超市及幾位xx老闆簽訂供貨合同,實行了訂單種植,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在20xx年中,供應本市各超市和江南批發市場紫薯70餘噸,早秋白菜薹100餘噸,水稻稻穀110餘噸,實現純利25萬餘元。

由於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常年在家的村民大部分在50歲以上,是以婦女為主,xx主動與當地農村婦女簽訂了用工合同20餘份。為解決當地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在她的帶動下,以陽河、張阿復、大廟頭、木山底等地出現一批種植大戶,她以自己的理論、實踐經驗毫不保留地對他們進行技術上指導更新,讓大家少走彎路,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深受廣大種植戶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