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熱點/列表

養殖戶先進事蹟(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事蹟,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蹟屬於事務公文的一種,有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的作用。擬事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養殖戶先進事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養殖戶先進事蹟(通用5篇)

養殖戶先進事蹟1

張巨集兵,男,漢族,1981年出生,大水坑鎮向陽村馬溝自然村青年農民。國中畢業後,先後在銀川、鹽池等地打工,在外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09年底結婚後,當夫妻兩人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時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0年初,張巨集兵在陪家人去吳忠看病返回途中,不幸發生意外交通事故,突如其來的打擊給這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蒙上了陰影,鉅額賠償讓張巨集兵負債累累,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生活困難並沒有擊垮這位青年農民,處理完交通事故,張巨集兵積極調整心態,憑藉自己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精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努力學習養殖技術,向農村信用社貸款5萬元,購買50多隻基礎母羊,發展養殖業。

2014年,村幹部瞭解到張巨集兵家的情況後,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責任人主動幫助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養殖中的困難,幫助擴大養殖規模,新建羊棚4道,基礎母羊增加到230只左右,實現了年純收入10萬餘元。

在2015年他主動求變,經過長時間的對鹽池縣市場考察發現,鹽池縣養殖肉牛的養殖戶比較少,市場前景好、利潤高。隨後他走訪多地,向周圍瞭解養肉牛的基本知識,學習經驗,通過網路和翻閱各種養殖書籍,瞭解更多養肉牛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摸清情況後,張巨集兵將養殖的200多隻基礎母羊,全部出欄,改養肉牛。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由於肉牛成本高,需要資金量大,在村集體的協助下,他向信用社借款27萬元,村互助資金貸款1萬元,購買40餘頭肉牛,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2016年肉牛年出欄20餘頭,純收入20萬元,他用自己的努力甩掉了貧窮的帽子,成為了我村率先脫貧的致富能手。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在發展致富中,張巨集兵同志走在了前列,他在艱苦創業中,得到了鄉親們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深厚的家鄉情結,總想著為村裡的發展做些貢獻。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和思索,他決定成立合作社,帶領大家一起養殖肉牛。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與指導下,他帶領5戶村民,其中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了鹽池縣天順祥種養殖合作社,主要從事肉牛養殖,併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及市場諮詢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

2017年5月,為了讓鄉親們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帶領村民一起進行灘羊育肥。有村民想和他一起育肥灘羊,由於缺資金,張巨集兵主動為其擔保在信用社貸款20萬元,年終實現人均增收10000元。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如今,張巨集兵已經成為向陽村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同時,張巨集兵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肉牛、養灘羊經驗。

2017年,張巨集兵的養殖場共出欄肉牛40頭、灘羊200多隻,收入55萬,現存欄灘羊180多隻。下一步他將更好的發展養殖業,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家致富。

每當提到張巨集兵這個人時,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種樹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養殖戶先進事蹟2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養殖戶先進事蹟3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養殖戶先進事蹟4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在沿海打拼多年的王顯裕看來,生他養他的農村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於是他回到農村發展養殖業,從養竹老鼠到養豬、養鵝、興辦小型飼料廠,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他用自身的創業經歷告訴大家: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農村也有施展才華的空間。

王顯裕來自吉安市萬安縣一個偏遠的農村,他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幾個大學生之一。2004年從東華理工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畢業後,滿懷信心去到深圳尋求發展。出乎他的意料。到深圳找工作幾經挫折,王顯裕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

工作之餘,在一家電腦維修店做兼職。有一次,王顯裕和客戶起了爭執,最後卻以捱打、陪錢、道歉收場。通過這件事情,王顯裕發覺自己單純、憨厚的性格很不適合在城市生活。或許,熟悉的家鄉更適合自己,他便開始留意一些適合在家鄉發展的專案。

2008年,在一次朋友聚餐時,王顯裕品嚐到紅燒竹老鼠的菜餚,就業參考《大學生創業典型王顯裕:養殖讓我紮根農村》。就這樣,他看到了商機:家鄉有著豐富的野生竹老鼠資源和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竹老鼠所需的食料,而且竹老鼠的價格高,大小餐館需求量大!養殖這個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說幹就幹,他回到家鄉利用自家的房屋,搭鼠窩,買鼠種。養殖就這樣正式開始,他也從一個IT人士變成了一名養殖戶,每天穿梭於各個飼養間,投放飼料、清洗餐具、打掃衛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自己做。

短短的半年多時間,他的竹老鼠從當初的40只發展到現在的300只。根據竹老鼠的生長規律,它的繁殖會成幾何級數增長。雖然賣出的第一批商品鼠的銷售額只有不到2萬元,但感到高興的是,按照目前的繁殖速度,不出一年就能實現產值十幾萬元。

飼養竹老鼠,除了需要像毛竹和蘆葦等粗飼料以外,還要給它們喂一些玉米、豆粕和麩皮等精料。精料配多了,竹老鼠吃不完會變質;少了又不夠吃。為了能使精料供應正常,又能實現多元化經營,王顯裕便興建了養豬場和飼料廠。如今已初步形成綜合養殖規模。雖然目前的規模不大,但一年後將可以發展到竹老鼠3000支、肉豬2000頭、鵝2萬支,產值超過400萬元,同時也可以帶動周圍鄉親一起致富。

王顯裕說:“雖然農村的創業條件艱苦,但我無悔,因為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找準了發展的方向。我認為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只要是適合自己發展的,那麼農村和城市一樣,都有我們施展才華的空間。”

養殖戶先進事蹟5

週記者,你好!告訴你一個好訊息,趙成傑家那頭大母豬今晚又生了24只小豬仔。”

今年國慶節期間,記者接到了自治區水利廳派駐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龍口村的第一書記陳耿打來的報喜電話。

從因豬染病滑到返貧邊緣,再到重新站起來,過去的一年多,趙成傑家的日子好像過山車,是扶貧幹部把他家的生活拉回了正軌。

趙成傑一家人曾是龍口村的貧困戶,他父母年事已高,不能從事太重的農活,37歲的他又患有視力殘疾。家庭生活來源主要靠早年種植的杉木為主,但杉木生長週期長、見效慢,在九分半山半分田的山區裡很難維持一家人的日常開支。趙成傑早年娶過妻子,但因貧窮,妻子2013年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留下一個5歲的女兒,一家人生活愈見艱難。

在經過精準識別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趙成傑一家人享受了扶貧政策的諸多好處,在最基本的“兩不愁三保障”達標後,駐村第一書記陳耿幫助他申請了5萬元的小額免息貸款,在村頭修建了一座養豬場,開始飼養、繁殖本地土豬。

眼看著生豬存欄越來越多,慢慢有了收益,2017年趙家傑家實現脫貧摘帽。然而去年5月,鄉里一些地方的豬得了傳染病,讓趙成傑一家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他家的豬場就在路邊,來往人員多,防控壓力大。陳耿打電話給他,讓他做好消毒和防控,不要讓外人進入豬場。趙成傑也深知防控的重要性,每天給豬場消毒清理,24小時吃住在豬場,但令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趙成傑的豬也得了傳染病。

“當時豬場已經投入了十五六萬元左右吧,都是東湊西湊的錢。傳染病一來,豬一頭頭倒下,一下子虧了十七八萬元,那時候整個人都懵了。”眼看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打了水漂,趙成傑哭著打電話向陳耿尋求幫助。

接到電話,安撫了趙成傑後,陳耿立刻聯絡了鄉鎮分管領導和畜牧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趙成傑的豬場。大家決定對病豬死豬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豬場全面消殺。這時候,趙成傑透露,離豬場比較遠的家裡還有一頭母豬,已經懷孕,暫時沒有感染跡象。

要不要把那頭母豬一起埋掉,幹部隊伍裡出現了不同聲音。有的堅持埋掉,擔心這頭豬萬一感染,會造成更大損失;有的認為貧困戶發展產業不容易,要留下發展的一線生機和希望。

“當時我們也面臨很大的壓力,這頭豬一旦埋掉了,等於趙成傑家剛剛有起色的生活又要回到原點,容易發生返貧的現象。”陳耿說。

畜牧站工作人員考慮到趙成傑家的養豬場中間隔著兩座山一條河,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天然防疫屏障,而且這頭母豬是第一代種豬,抗病毒能力較強,沒有出現病兆,母豬連帶傳染的可能性很小。經過再三研判,最終決定將這頭母豬完全隔離,由趙成傑母親繼續餵養,實行24小時監控和專人一對一指導,每日零報告制度,一旦有症狀,馬上採取措施。

接下來的日子,陳耿經常走訪趙成傑家裡,一是監控那頭母豬是否有染病跡象,向畜牧站及時反饋情況。二是給予趙成傑鼓勵和支援。趙成傑也很努力,清理、消殺豬場……對那頭僅存的母豬更是悉心照料。為了防止蚊蟲叮咬,還買來蚊帳將豬欄密密實實地罩了起來。

陳耿還幫他申請了村裡的護林員公益崗位和獸醫公益崗,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聯絡後援單位為他的女兒捐資助學,每月給予1000元補貼,還幫助他申請了貸款延期……想盡辦法幫助這一家人渡過難關。

萬幸的是,那頭母豬沒有染病,堅強地活了下來。一個多月後,產下了一窩22只豬仔。

接下來的日子裡,趙成傑的豬場越來越熱鬧,每隔幾月就會有一窩小豬加入進來。更可喜的是,生豬出欄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公斤40多元,這可是以前的兩倍多。

“當時這頭豬也埋掉的話,可能我只能外出打工了。我要感謝水利廳、以及縣、鄉相關部門和扶貧幹部對我的幫助。我家的‘英雄母豬’也蠻爭氣,下了5窩豬仔,現在存欄生豬有100多頭豬,如果今年行情不變,預計收入有二三十萬元。”如今,趙成傑還清了外債,下一步準備擴建豬場,努力奔小康。

在勤勞致富的過程中,趙成傑還收穫了愛情,一個叫韋勤梅的姑娘走進了他的生活。

“他現在已經從需要幫扶的貧困戶,變成了村裡致富帶頭人。他的故事啟示人們,只要堅持不懈奮鬥,一定能過上期待的美好生活。”陳耿說,趙成傑被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選為“2020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農業科技示範主體”,今年帶動了5戶貧困戶發展生豬養殖,養豬多的戶預計年收入達三四十萬元,少的也不低於1.5萬元,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完全沒有問題。

“幹部一定要勇於擔當,根據村情、戶情,因地制宜做好貧困戶的暖心人、領路人,確保所有的貧困戶具備造血能力,實現長效脫貧。”融水苗族自治縣副縣長韋宙章表示,脫貧攻堅戰以來,融水已累計實現89個貧困村出列、1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2.7%下降至1.63%。今年,經過全縣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有信心也有能力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與全國人民一起同步邁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