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計劃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工作計劃/列表

建築公司未來展望

人類走過了幾百萬年的漫長道路,建築活動也從穴居、巢居、高臺、官殿、高樓林立等相繼跨越了無數個歷史階段,留下了許經典之作和源遠流長的建築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迅猛發展、能源日益枯竭、環境不斷惡化,機遇與挑戰並存,嚴峻的現實促使人們深入探討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建築,未來的建築又具備哪些特點。

建築公司未來展望

1、零能耗建築

由於能源危機,節能環保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主題。各國都在推行全方面降低能耗,有人提出“零能耗建築”的概念。所謂“零能耗建築”是指不消耗煤、電、油、燃氣等商品能源,其使用的能源為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以及竄內人體、家電、炊事產生的熱量,排出的熱空氣和廢熱水回收的熱量的建築。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普遍重視建築節能,一大批新技術、新能源被引入到新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改造中,取得了顯著的節能效果。這些新技術主要包括新型保溫材料、遮陽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自然及機械通風技術、新型採暖空調裝置、燃料電池、微型燃氣輪機、計算機控制技術等等。國外的節能建築充分利用了這螳新技術,並把它們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做到了舒適與節能的高度統一。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也對住宅節能技術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和一些州政府合作建設“節能樣板房”予以示範。比如能源部和佛羅里達州合作建設的“零能耗住宅”“太陽能住宅”等,通過利用佛羅罩達地區充足的太陽能和採取建築節能措施,讓住宅不再需要使用外來能源。我國的奧運村居住區也採用了先進的節能技術,這裡既沒有任何分體空調審外機,也看不到中央空調的冷卻塔。由於採用了名為“再生水源熱泉系統”的新技術,整座奧運村的冬季供暖和夏季製冷,將主要採用經過汙水處理的再生水。截至目前,奧運工程共採用69個新型能源利用專案,其巾包括光電、光熱、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34項、先進熱回收空調技術13項和先進能源利用技術,節能增效可見一般。

2、節地型建築

日本是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國家,其在深入挖掘地下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做出了有利嘗試。1930年,日本東京上野火車站地下步行通道兩側開設商業櫃檯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從單純的商業性質演變為包括多種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業及其他設施共同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綜合體。而日本地下街的形態分為街道型、廣場型和複合型,其規模也依面積大小及商店數目的不同分為小型、中型、大型。

美國和加拿大雖然國土遼闊,但城市高度集中,紐約地鐵突出經濟方便和高效率等特點。四通八達不受氣候影響的地下步行道系統很好地解決了人、車分流的問題,縮短了地鐵與公共汽車的換乘距離,把地鐵車站與大型公共活動中心以地下道連線起來。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統,在10個街區範圍內,將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築在地下連線起來。除此之外,美國地下建築單體設計在學校、圖書館、辦公、實驗中心、工業建築中也成效顯著。一方面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滿足了功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合理解決了新老建築結合的問題,併為地面創造了開敞空間。追溯我國的地下土地利用,當推富於地域特點的黃土高原的窯洞,利用當地土質的疏鬆與乾燥,施工的經濟與簡便,建成後,冬暖夏涼,不僅節地而且節能。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的地下商城已顯示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上海、吉林、長春、哈爾濱都相繼出現。地下商城與地下交通的開發,應運而生的是地下步行街的出現,使人們領略到地下購物的精彩。最常見的還是地下車庫,幾乎所有的住宅小區都有,常伴有人防功能,設計師考慮到“平戰結合”的特點,這些地下車庫既是和平時代大家停放私家車的車庫,又是戰亂時期的物資庫、人員掩蔽所,可謂一舉兩得。

3、避難型建築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曾經有許多建築被毀,許多人在地震中遇難,日本政府加強對地震的防範意識,頒佈了《建築基準法》,日本的高層建築必須能抵禦里氏7級的強烈地震,日本防震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學校是第一避難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學校的房子不能倒。為什麼日本會把學校作為第一避難場所,這要從1923年的那一場關東大地震說起。當時的日本學校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與現在中國部分農村學校的情況相似。但是,關東大地震導致不少學校教學樓倒塌,學生集體遇難。當時的日本政府從中吸取了教訓,以“學生的生命維繫著國家未來”為最高原則,規定學校教學樓必須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在當時,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最新的建築模式。從那時開始,學校便成為每一個地方最堅同的建築,自然也成為了地震後災民的第一避難場所。汶川強震給災區中國小牛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殘酷現實,無疑能夠促使我們從此把學校足第一避難所的理念銘記在心。專家指出:學校和醫院都是孩子、病人這些弱勢群體呆的地方。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學校、醫院以及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等級。中國小和醫院的人員相對集中,把它們作為應急避難所來設計,這樣即使其他房屋被毀了,我們的孩子是安全的,病人是安全的,醫院還可以在災害發生後及時救助傷員,學校可以成為大家的抗震避難場所。另外建築物內可考慮設“戶內抗震避難區”增強建築的避難功能。

《建築公司未來展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

TAG標籤:未來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