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傣族的風俗優秀習慣有哪些

傣族不單只是一個少數民族還是一個跨境民族。傣族人有自己的語言,而且不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還有很多的風俗習俗,每個節日都會不同的習俗。那麼你瞭解傣族的風俗習慣?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整理的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希望能幫到你。

傣族的風俗優秀習慣有哪些

傣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巨集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鬆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晒乾,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晒乾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晒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製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風俗習慣:禮儀食俗

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

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9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醃蛋、幹黃鱔等。

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裡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新娘過門後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並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後方可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唸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曆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傣族風俗習慣:傣族的婚俗

傣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實行從妻居的習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門,因此婚禮主要在女方家舉行。婚禮開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頭偕老。

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派出的親朋好友到女方家參加婚禮的人特別多。他們陪著新郎,一路敲著象腳鼓和芒鑼,喜氣洋洋地來到女方家,沿途還鳴放鞭炮和鳥銃,以增加喜慶氣氛和驅除邪魔婚禮首先從女方家的門口開始:在地上鋪一條花毯,在上面擺一張小供桌,桌上擺放著鮮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並排坐在花毯前,請和尚唸經。唸完後,和尚用彩色絲線分別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著,男方要走進女方的家,這需要經過幾道關卡:一是到門口時,竹門已比關閉,男方需放鞭炮、付禮錢,門才打開讓男方通過;二是登竹樓時,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樓,男方需付禮錢才能登樓;三是進了屋後,新娘被藏起來,見不著新娘。男方需付禮錢和敬酒,幾番懇求,幾經周折,新娘才被送出來。這一系過程包含著考驗新郎的意味,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接下來是舉行拴線儀式:在竹樓的堂屋裡擺上一張小桌,上面放著兩個用芭蕉葉做成的圓錐形帽子,下面放著煮熟的雌雄雞各一隻。桌上還放有男方送給女方的禮物,如衣服、筒裙、銀褲帶、手鐲等。此外放著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拴線儀式開始,新郎新娘排跪在婚禮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和來賓的祝賀。接著由主婚人致賀詞,在座的人們都要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首聆聽賀詞。賀詞完畢後,新郎新娘每人從桌子上扯下一團糯米飯,在酒裡蘸一蘸,然後點雞、鹽和白線等物,每人需連點三次,點完後雙把飯糰放回桌面。這時,主婚人拿走桌上一根較長的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婚夫婦幸福吉祥,生的兒子會犁田、蓋房,生的姑娘會織布、栽秧…… 拴線後,桌上的一隻雞獻給主婚人,另一隻雞拿給小夥子們去分吃,預祝他們早日找到心愛的姑娘,也來幸福地拴線,其餘的東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婦的帳子邊,過了三天才能吃。 拴線吉束後,便開始宴請賓客。席上的菜餚多帶有傣味特色,其中有一腕是生血加料血燉,以象徵著婚姻的吉祥。席間,。新郎新娘要殷勤地向賓客敬酒,賓客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新郎新娘回答,有的則要求新郎新娘表演節目等,不時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氣氛熱烈而活躍。

第二天天亮前,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母親挑著涼米粉等東西來女方家認親戚,並分別向各親友送涼米粉一塊。婚後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著涼米粉來到男方家認親戚,同時也分別送親友涼米粉一塊,親友也要向新娘贈送禮物。到此,整個婚禮才算結束。 結婚後,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滿三年,然後才能攜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滿三年後,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謂"三年去,三年來"。直到夫婦二人蓋起自己的房屋,經濟能獨立後,才離開雙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新郎新婚結婚後即蓋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結婚後,夫妻恩愛,感情融洽,離婚的極少,如離婚,由提出離婚的一方遞給對方一對臘條,或雙方拉一塊白布從中剪斷,從此便恩斷義絕,算離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論年齡多大,也要舉行離婚儀式;生者用一根棉線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殯時由一老人用刀將線割斷,生者和死者便斷了夫妻關係。

拓展:

傣語叫“戛洛湧”、“煩洛湧”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雲南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召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

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動作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傣族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民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舞蹈。

傣族建築風格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幹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在濱水而居的河谷壩區,因受炎熱、潮溼、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傣族的居民建築以“幹欄”(俗稱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牆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家畜、堆放農作物。整座建築空間間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牆壁和樓板,利於保持居室乾燥涼爽。

如今,隨著生態保護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一些地方開始以混凝土磚瓦結構代替竹木結構,但還保留“幹欄”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習慣稱呼它為“竹樓”。竹樓周圍的寬闊庭院裡都要種植瓜果林木或開挖小魚塘,既可蔽陽遮蔭,又是一道不設防的天然綠色“圍牆”,外圍隨意搭上的竹籬,不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闖入的作用。佛寺建築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區建築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簷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經樓、一座佛塔。主殿外觀一般是單簷或重簷歇山式屋頂,或懸山式頂、多角或亞字形重簷歇山式頂。坡面進行一至二次跌落後有兩層或上中下三層的單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級別有關。屋面按縱向分為兩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間最高,使龐大威嚴的屋面呈現出優美起伏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