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慶典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節日慶典/列表

滿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的風俗習慣,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滿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滿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滿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 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1.禁忌:滿族人也有禁忌。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如狗皮帽子等。打獵時不打烏鴉、喜鵲 等。

2. 宗教信仰: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

3.喪葬: 舊時,滿族人對喪事非常重視,家中親屬死後要隆重舉行喪禮。喪禮概略為:

(一)“倒頭”: 親人死後先請“吉祥板”,板下支矮凳。待將死者全身洗淨穿好“壽衣”後,由孝子抱頭、子侄輩託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頭前放小桌,供“倒頭飯”,插上“打狗棒”,點好“油燈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輩依次立或跪於“吉祥板”前,“舉哀”。門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由於受漢族影響,建國前,滿人也有掛“挑錢紙”的。

(二)“報喪”:死者停放完畢,即發“口報條”向親友“報喪”。用白紙條寫清地址、人稱、死亡年月日時和“接三”(表示喪事大典開始)日期。親友接條後即於當日和“接三”前前往弔唁。“接三”時再去“送三”。與此同時,喪主印“訃聞”分送親友,註明喪家住址。“訃聞”上寫明“接三”、“唪經”、“伴宿”、“發引”等項,以便親友前來弔唁。

(三)喪事經過“起經”、“伴宿”等儀式後,即進行“發引”(出殯)。親友們按“訃聞”開列時間,於清晨前來送殯。俟吉時到,高舉兩支“門圖”(表示喪家屬於哪個旗),八根旗子分開左右,孝子率領全家行禮哭出靈堂,親友們送“金棺”到大門內,孝子跪在槓前奠酒行三叩禮,喪家長輩向親友攔送致謝,內眷即坐車送殯。

(四)安葬:大槓到達墳地,按照風水先生訂好的時辰安葬。孝子捧過“頭杴土”往棺上一灑,舉哀,然後全家一起舉哀。本族家長下令“掩土”,埋起墳頭。墳前擺供,插上紙糊“佛陀”。孝子奠灑,三奠三叩,供奶茶行一叩禮,焚化“佛陀”等,到此禮成。三天後再來上墳,叫“圓墳”。

(五)其他:有七天“燒頭七”,“五七”燒傘,60天燒船、橋,100天上墳時,兒、媳、孫及孫媳脫孝“釋服”,穿素服2 7個月。此後,死者逝世一週年、三週年辦事追祭,在大廟奉經,送庫,親友前來致祭。一週年叫“小祥”,三週年叫“大祥”。

以上喪禮,滿族人家都照此進行。因貧富不同,繁簡各異。易縣滿族有“三日圓墳後孝子往各家謝孝”之俗。河北各地滿族人家,在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臘月均上墳掃墓,十月七年級“送寒衣”,臘月三十“燒包袱”。此俗至今仍在各地廣泛流行。今天,滿族喪禮從簡。實行火葬,仍然按時掃墓。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舊稱元旦,滿語讀音為”阿涅業能業“,這一天是滿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滿族先民很早就有過春節的習俗,《渤海國記》記載:滿族的祖先,人在春節到來時”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錐’。“踏錐就是今天東北地區扭秧歌時常見的踩高蹺,男女老幼歡歌暢舞,慶賀新春的到來。

渤海國政治、軍事以及文化上深受唐王朝影響,許多制度皆參照唐制,漢族春節的一些習俗正是在這一時期傳入到東北地區的。清王朝統治集團在順治元年入關之後,滿族居民大量移居關內,與漢、回、蒙古等民族雜居共處,漢民族的春節習俗逐漸被滿族居民完全吸收。

滿族人過春節雖然因襲漢民族,但也有其獨特的習俗。臘月置辦”年嚼穀兒“(節日食品)時,滿族人家家戶戶開始淘黃米、烀豆子、蒸黏豆包。條件好一些的人家準備的滿族餑餑(點心)就更豐富了,有炸油糕、薩琪瑪、蘇葉餅等諸多花樣。滿族餑餑多為粘食,這與滿族先民漁獵生活息息相關,粘食較為抗餓,有利於男人們終日在山林裡和湖澤旁奔波。

滿族人除夕前要貼春聯、掛旗、福字、窗花。滿族以白色為貴,最初是使用白絹寫春聯,後受漢族影響改用紅紙。滿族舊制有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過年時各旗根據自己的顏色掛上掛旗,以圖吉利。貼福字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掛春牌,倒貼福字相傳源於滿族。清代恭親王有一年過春節時,府上有個不識字的僕人,這位文盲老兄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夫人)看後勃然大怒,下令嚴懲。一旁的管家靈機一動,忙對恭親王爺說:”王爺福晉息怒,這是吉兆啊,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來的意思嗎?這是王爺您的大富大貴到了!“恭親王和福晉聽後轉怒為喜,重賞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的人,貼倒福字便成了滿族的春節習俗。過去的滿族人家過年時,要在窗戶外面糊上一層”哈花尚“(麻布紙),心靈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婦用剪刀剪出各種美麗的圖案,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的剪紙多取材於與薩滿教相關的傳說。

年三十兒到來,滿族人家要豎立”索倫杆“(神杆),掛上豬的內臟給過往的烏鴉喜鵲吃,杆下襬上供品祭祀烏鴉神,感謝鴉雀當年救助”老罕王“(努爾哈赤)。同時還要在室內的西牆掛上祖宗的畫像,供桌上擺上豬頭、鯉魚、大蔥、豆腐、米飯、米酒等食物,全家在家長的帶領下叩拜祖先。除夕這頓餃子要男人來煮,女人惟獨在這一夜晚不做家務但不能外出,直到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

滿族在正月二十五要舉行”添倉“大禮,男人們在家長的帶領下,用盆子盛上黏米飯,恭恭敬敬捧著來到”哈什“(倉房),用手指沾一些米飯象徵性塗抹到糧囤、米袋、量米的斗子上。然後在哈什的一張桌子上擺上饅頭等祭品,家長點燃三炷香,向糧囤作揖祭拜五穀之神,祈禱明年糧食豐收。

正月裡,滿族婦女領著女孩在火炕上玩”翻繩“、”焱欠嘎拉哈“(羊的髕骨)等遊戲,男孩子則在外面放鞭炮、藏貓貓、打冰噶兒。貫穿整個正月的”韃子秧歌“把春節的喜慶氛圍推向高潮。”韃子秧歌“是東北地區特有的舞蹈,舞蹈中有”韃子官“(打頭的)、”克里吐“(丑角)、”拉棍的“(配角)、”傻子“等各種造型,舞步生動有趣。表演中擺動幅度大、造型誇張,再現了善騎射的滿族先民的勇武彪悍的民族風情。

滿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瀋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5)白肉血腸是滿族人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五花豬肉,切薄片,與細切的酸菜同時下鍋,開鍋後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腸。這道菜香而不膩,營養價值很高。現在瀋陽的那家館白肉血腸,風味絕倫,深受消費者歡迎。

(6)涮火鍋是最為典型的滿族飲食。這種飲食與當年滿族人遊獵生活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不論是原始的滿族火鍋,還是如今華夏大地隨處可見的現代火鍋,吃起來都會令人聯想起“噼啪”作響的山林篝火,聯想到“吱吱”作響的小吊鍋。可以說滿族火鍋是如今風靡全國的火鍋老祖。除菊花火鍋外,比較有名的有什錦火鍋和三鮮火鍋。

(7)酸湯子是滿族傳統食品。秋季新糧成熟之後,農村幾乎家家泡酸湯子。將新打下來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發酵,然後用清水沖洗,將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後,過濾去渣皮,即成湯麵。食用的時候,鍋內燒開水,用特製的湯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團湯麵,用右手擠壓,擠出的湯子條直接入鍋煮熟,撈出來後,拌入肉炸醬、雞蛋醬或蔥花醬之類的佐料即可食用。

髮式和服飾:

(1)髮式。

滿族人的髮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髮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後留,留下的頭髮編成髮辮垂於腦後。辮子上可結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髮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方式有關,主要是為避免前面的頭髮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村的小男孩,為了好養活,仍有腦後留小辮的習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髮十分愛惜,對髮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髮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髮式,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髮髻,高高的髮髻最為流行;再將後面餘髮結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萬千,充分體現滿族女子的端莊優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2)服飾。

滿族服飾是對我國現代服飾影響最為顯著的少數民族服飾,旗袍、坎肩、馬褂等至今仍以其獨有的魅力,成為各民族人民喜愛的服飾。

旗袍滿語為“衣介”,也就是長袍的意思,是滿族最有特色的服裝。男子的旗袍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捻襟、窄袖、也稱箭袖或馬蹄袖;扣絆、下部兩面或四面開衩、束帶。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開衩本是為了上、下馬的方便,後成了區分等級的標誌:宗室開四衩,官吏士俗開兩衩。還有一種便服,下襬不開衩,俗稱“一裹圓”。腰帶是滿族男子服飾中非常必要的,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常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

馬褂就是在馬上穿著的褂子,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開始時,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後期,馬褂作為八旗的一種象徵,逐漸在各個階層流行起來,直到民-國初年,馬褂仍然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禮服,就是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也是由馬褂演變而來

坎肩是滿族男子服裝特色之一。坎肩又稱背心、馬甲,是一種無袖短衣。遊獵時期的滿族獵戶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後來的坎肩兼具裝飾作用,多用綢緞製作,四邊鑲有彩條;滿族坎肩的樣式愈加別緻,常見的有對襟直翹、對襟圓翹、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最受歡迎的式樣是“巴特魯”。

女式旗袍大致與男式旗袍在款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此外,旗袍的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花紋或牙子,使旗袍變得十分精美,成為滿族服飾中的精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式旗袍不斷演化,愈發新穎講究。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立領、束腰、窄袖、側開襟、下襬回收,充分顯示東方女性線條美,顯示出東方女性文靜端莊、典雅秀麗的內在氣質,成為中華女性的民族服裝。

滿族的女式旗鞋是我們俗稱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間即腳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頭,用細白布包上,木跟不著地的地方,常用刺繡來裝飾。足蹬花盆底的旗鞋,可使滿族女子顯得身材高挑,風姿綽約。老年婦女和勞動婦女所穿平木為底的旗鞋,稱為平底繡花鞋。

民居特點:

滿族的民居充分體現了民俗對於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和適應性。滿族多居住在山區,禦寒防冷的問題是滿族民居首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

滿族早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時期,居住條件簡陋。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間的交往和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

“口袋房,萬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滿族人居室的主要特點。滿族人的房屋多為三間或五間,房門開在東側或次東間,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作“口袋房”。屋裡南、西、北三面築有“ ”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許堆放雜物,上面有一個擱板,是滿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溫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輩居住的地方。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滿族人室內有各種軟間壁,有的是從炕面到房樑用木板糊紙柵成兩個空間;有的是在炕沿平行的正上方,從棚頂吊下一根長竿,叫“幔竿子”,專門用來懸掛幔帳,晚間睡覺時放下,在南北炕之間起到遮擋作用。

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裝置,因為火炕一般都通過做飯的鍋灶,所以燒水、做飯時,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還把室內地面下也修成煙道,稱之為“火地”或“地炕”,在特別寒冷的季節,可以加燒地炕,提高室內的溫度。

與漢族民居不同的是,滿族民居的煙囪沒有修在屋頂上,而是“煙囪坐在地面上”,煙囪修在房屋的一側,有孔道與火炕相通。煙囪坐在地面上,不僅可以延長室內煙道的長度,提高供暖的效力,而且滿族人的煙囪,過火量較大,煙囪為寬大的臺柱形,修在地面上比較適宜。

東北氣候寒冷,室內日常活動多在火炕上進行,所以滿族人室內陳設比較簡單。室內一般沒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就放在西炕前,上面擺放著茶具;炕上有用來裝衣物的大板櫃,被褥疊放在上面。來了客人,請客人到炕上坐,全家人平時吃飯、讀書、做針線活也在炕上進行。

滿族民居的門窗也有特點,外面的門是獨扇的木板門,裡面的門是兩扇門,有木製的插銷。窗分為上下兩層,糊窗所用的窗紙堅韌如革,稱為“高麗紙”。窗紙糊在窗戶的外邊,一方面可以避免窗檔中積沙,另一方面可避免窗紙因冷熱不均而脫落。窗紙糊上後,還要淋上油,這樣,既可增加室內的亮度,又可以使窗紙堅久耐用,所以“窗戶紙糊在外”,就成為滿族民居的一大特點。

滿族入關後雖然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較大,但是在東北的絕大多數的居民,包括漢族在內,在居室的特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滿族民居的影響的。現在比較偏僻的農村,許多人還是使用這種帶火炕的房子,只是室內的陳設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