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愛好/列表

裝飾畫在工藝學科中的意義論文

摘要:裝飾畫不僅是一種獨立的裝飾藝術和工藝美術形式,更是工藝美術的審美基石,裝飾畫的教學在整個中國工藝美術教育的歷史上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裝飾畫在工藝學科中的意義論文

關鍵詞:裝飾畫;工藝美術;美術教學

在暴風驟雨般的創新浪潮中,因為疲於奔命而來不及思考:在不斷減少甚至去掉裝飾畫教學的匆忙教改中我們到底失去了些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而且必須思考的問題。裝飾畫不僅是一種獨立的裝飾藝術和工藝美術形式,更是工藝美術的審美基石,早在1938年李有行、龐薰琴、雷圭元三位先生創立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之初,裝飾畫就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工藝美術學科的教學中佔有極大的課時比例,。為了讓裝飾畫的教學有別於繪畫藝術的教學方法,適應工藝美術學科的藝術要求,李有行先生在深入研究裝飾藝術的基礎上建立性地設立了《黑影裝飾畫》和《限色裝飾畫》課程,這兩個作為裝飾畫前期課程的教學對於學生理解基於器物的裝飾畫和工藝美術的審美特性,起到了很大輔助作用。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裝飾畫的教學在整個中國工藝美術教育的歷史上一直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什麼是裝飾畫

裝飾畫得範圍很廣,廣到我們很難給他一個明確的定義,其繪製方法也不受畫種和材料的限制,它可以用國畫、油畫、版畫、甚至工藝美術的任何材料來完成。(大概是由於這個原因,在“學以致用”的旗幟下,有學者認為,裝飾畫是一個專業定位不清楚的學科,因予去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裝飾畫的發展幾乎伴隨著人類的整個歷史,當人類剛開始具有審美意識的時候,從建築宗教場景到每一樣的生活實用器物的裝飾,便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這便是人類最早期的藝術活動。到封建社會,“繪畫”才逐漸從這種裝飾行為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人文審美範疇。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末的印象主義之後,裝飾的風格與表現方法,又回到了繪畫中來,非實用性的裝飾性繪畫便由此而產生。這次變化的意義非同凡響,其表現方法通過畢加索,馬蒂斯,高更,梵高而影響至今。

二、裝飾畫的文化價值

鄧福星先生在《藝術前的藝術》一書第一章中提出“藝術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同步”的觀點,我非常贊同。從我們的祖先在洞壁上畫下第一個圖形起,我們便與裝飾之美結下不解之緣,我們不能過於簡單地按照歷史進化論的觀點把這個壁畫的創作過程僅僅解釋為狩獵的需要,而否認我們的祖先的更為偉大的形而上的精神需求——審美需求,因為除狩獵外他們更為重要的目的:極有可能是在裝飾房間,只是在裝飾的圖畫上更多的選擇了他們喜歡的,而且是賴以生存的動物和野果而已。也許正是由於這一具有審美意義的行為,我們的祖先將美定義為“大羊”,而人類文字起源於圖畫則早已成為史學界的共識。幾乎在同一時期,先人們又發現了色彩的美麗,於是他們開始裝飾自己的勞動工具,自己的身體,直到進入偉大的彩陶時期。彩陶時期,人們擁有的不僅僅是製作原始陶器的技術,更是人們審美激情的獲得大解放的'美感慾望的釋放時期,人類文化從此便昂首闊步!誠然,彩陶的造型,美不勝收,妙不可言,但我不得不壓制我對他怎麼讚美都不為過得熱情,因為我更想談的是依附於其上的圖畫。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之“有意味的形式”中寫道:“佔據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的形象走廊的,並非動物紋樣,而是抽象的幾何紋,即各式各樣的曲線,直線,水紋,旋渦紋,三角形,鋸齒紋種種...至今仍是世界藝術史之謎。”儘管如此,李先生還是用英國美學家克乃夫.貝爾對美的詮釋來解讀它擁有神祕藝術感召力的原因——“有意味的形式”一個完全不依賴論據而折服了眾人的詮釋。因為彩陶的紋飾能夠喚起每一個人的人性中最為樸素的審美情懷,而神祕恰恰是“美”的藏生之處。也許正是由於“形式”可以作為“意味”的載體,從此以後,人類在物的基礎上進行“飾”的再創造就從未停止過步伐。就這樣人類帶著對美的追求繼續前行,經過猙獰神祕的青銅時代,百家爭鳴的先秦時代到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詩句)的封建社會。由於世俗階層逐漸變得富有,對“裝飾”生活的需求,對美的人生的嚮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悄悄進入民間,並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幾乎每一個細節,人們在創造任何一個實用或非實用的物件時,都會融入自身的審美願望,有時甚至為了這一願望而不惜犧牲一部分的實用功能。也許正是由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審美願望,生活才得以脫離純動物化的求生本能,使我們的文化具有超越於其上的形而上的意義。直到今天,我們的生活依然遵循著這些源於祖先的審美願望,我們的行為依然遵循著“將臭腐復化為神奇”(《莊子.知北遊》)的審美法則。

三、裝飾畫的傳承價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雖歷經戰亂與重大社會變革,教育改革,在工藝美術學科的教學實踐中,裝飾繪畫都是一個十分重要且課時比例極大的課程,老一輩的工藝美術教育家甚至一生都在進行裝飾畫的練習與創作。前輩們何以如此重視裝飾畫教學及自身的裝飾繪畫修養,大概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認知:

1.建立在實用主義基礎上的設計學科對裝飾繪畫的藝術依賴:設計學是以創造實用器物並使之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學科,其專業教學皆以傳授工程設計及器物製作技藝專業知識為主要目的。學習裝飾繪畫不僅能從裝飾圖形及色彩中傳承其文化價值,提高藝術修養。更為重要的是,裝飾繪畫練習對於提高設計師的造型能力和審美能力具有難以取代的作用。

2.裝飾畫的審美功能及表現方法提升設計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前蘇聯美學家列.斯托洛維奇說:“藝術之所以能在審美上有所發現,是因為他再現社會聯絡人的關係的某種體系中的現象...即形成或補充它的審美價值的意義。”正是出於對自身審美價值意義的追求,在藝術的發展史上,以“飾”作為基本要求的裝飾畫,走上了一條既非主流意義上的繪畫,又非主流意義上的的設計的獨特道路。然而他卻因擁有超越“主流”的受眾群體與創作群體,而深深根植於民間。於是“業餘”成為裝飾藝術家的代名詞。也正是由於“業餘”使裝飾畫呈現出:自由的超越時空的空間佈局;既源於傳承又依託於自身的觀察體驗;不拘泥於準確形似又有別於傳統文人畫,自成一體的以形寫神的造型法則;將色彩象徵意義,抒情本能與“隨類賦彩”自由結合的用色理念。這些藝術特徵,構成了裝飾繪畫自由、抒情的既浪漫又傳承載著人倫次序,寄託著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樸素理想,所以裝飾畫所表現的世界是普通人的“理想國”這大概就是無論世界怎麼變,而裝飾畫得基本理念始終未變的原因吧!在當下我們聽到最多的詞是:創新、緊跟時代步伐,這當然是必須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如果我們不推陳出新,緊跟時代的我們就會被淘汰,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何為新,如何新,藝術非科學,不能簡單的認為第四代手機一定優於前三代手機。藝術是早已根植於我們靈魂深處的基於普世價值觀的審美願望。蘇珊.朗格認為:“語言諸成分一旦被接受下來,作為句子的含義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了。”裝飾畫的語言成分(表現方法)及其作為包涵著人類最美好理想的句子的含義,千百年來從未間斷,一直顯示在先人們所創造的那些帶著樸素審美願望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裡。身體需要物質,而靈魂更依賴精神,尤其是在社會高度物化的當下,我們更沒有理由拒絕單純與崇高。這大概才是二十世紀初畢加索,梵高,高更他們放棄繪畫對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光學的科學性追求而轉向學習民間裝飾繪畫的原因吧。有趣的是,他們那些帶著濃厚裝飾趣味的畫風,後來成了世界藝術的典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參考文獻:

[1]鄧福新.《藝術前的藝術》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2]李澤厚著.《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3]劉禹錫.《烏衣巷》“飛入尋常百姓家”《唐詩三百首》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卷八)

[4]周南頻編著.《創作基礎教學》四川美術出版社2000年

[5](蘇)列.斯托洛維奇.《審美的價值本質》(蘇)列.斯托洛維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6](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TAG標籤:學科 裝飾畫 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