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學聯考

當前位置 /首頁/第二學歷/成人大學聯考/列表

2017年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作品賞析(6篇)

在備考成人大學聯考《語文》科目過程中,考生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本文是本站小編搜尋整理的關於2017年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作品賞析(6篇),供參考複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成人大學聯考專升本(語文)作品賞析(6篇)

  作品一:

  《燈下漫筆》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魯迅雜文《墳》。這篇文章分兩部分,分別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發表在《莽原》週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魯迅,本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初學醫,後改學文學,決心改造國民精神,積極參加民族革命活動,1909年回國,搞教育活動,曾在詩歌中表示求國求民的決心。他在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1936年10月19日逝世。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這一筆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傳》,著作有《魯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項: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雜文,也稱文藝性證論文。魯迅是雜文的開創者,它的內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的各個方面,寫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邏輯性,又有生動的形象性,像投槍和匕首是詩和證論的結合。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中心思想,對當時社會上覆古主義的實質做了深刻的剖析,對封建歷史和軍閥統治的黑暗現實以及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做了揭發批判,在徹底否定了現實後,向青年人發出了反帝反封建、****舊社會,建立新時代的號召。

中心論點,有兩個中心論點。第一部分的中心論點。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無非是“想做奴隸而不得”與“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兩者交替的時代,於是號召青年創造一個第三樣時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論點。中國的文明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於是呼籲要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項:層次段落

第一個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1-4):由辛亥革命後,生活中鈔票的貶值,人心慌亂,而後百姓即又在吃虧之後,安心喜歡的事例,引出一個論題,就是我們即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以後還萬分喜歡。

第二個層次是(5-11):用引證和例證法論證過去中國的歷史是百姓當奴隸的歷史,而且從民主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國人也向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作者指出,對人民來說,幾千年的歷史不過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兩者交替的時代迴圈。

第三次層次是(12-14):分析論證復古主義者掀起的復古逆流正掩蓋著人民當奴隸的事實,於是發出呼籲號召青年人創造第三樣時代,給人的地位,給人民以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這是第一部分的三個層次。

第二部分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次層是(1-3):由生活中鶴見祐輔氏寫的《北京的魅力》書中引述的話,指出外國人都在稱讚中國的“固有文明”。這裡說的“固有文明”指古代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者引出外國人讚揚中國“固有文明”這個論題是為了指出這種“固有文明”的背後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人民的被奴役被壓迫。

第二個層次(4-6):這個層次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所謂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封建的等級制,辛亥革命後反動統治把這種等級制演化成為投降內外的等級觀念,對國民專橫對外國人柔媚。這就揭示了封建社會軍閥統治,帝國主義壓榨和吞食人民的文化基礎。

第三個層次(7-9):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揭示被中國“固有文明”掩蓋的社會本質,是人民被吃掉的血的事實,指出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國者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最後發出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這是第二部分的三個層次。

那麼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是什麼關係呢?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具有互相聯絡,對應統一的關係。

第一部分從剖析民族心理出發,對中國的歷史進行了剖析,說明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等級森嚴的封建的統治。中國人向來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人民總是處於“想做奴隸而不得和暫時做穩奴隸”。人們被奴役的已經麻木不仁,這正是軍閥統治、帝國侵略的社會基礎。因此魯迅指出:我們不能老是滿足於“古已有之”,更不能神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他喚醒人們,喚醒青年認識這種嚴重的現實,去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那麼如何去創造第三樣時代呢?接著第二部分進一步揭露了所謂的文明者和所謂的中國者。提出:只有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掉這廚房,才能完成青年的使命,創造一箇中國曆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所以前後兩部分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互為條件的關係。

  第五項:學習的要點

1.理解本文對中國歷史的反思與剖析。

理解本文對中國歷史進行的深刻的剖析,認為中國漫長的歷史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兩者的交替迴圈,這一概括極其確切,“因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所謂下於奴隸的時候”就是指“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這兩種時代的交替迴圈,作者對中國歷史的反思與概括,揭示了封建社會階級壓迫的本質,體現了他那深隧的歷史洞察力,醒人耳目、憾人心魄。

2.理解本文對民族心理的剖析。

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對中國民族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認為“中國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他們惟恐做不上奴隸,希望有主子給他們定下奴隸的規則,使他們可上奴隸軌道,如果這規則穩定不變,則萬幸無患,稱頌天下太平了,這說明中國幾千延續下來的民族心理十分可悲,他們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俯首貼耳,屈服於統治者的暴力之下。作者深刻的揭示了民族心理的奴化性,其目的在於開啟明智,喚醒沉默的國民的靈魂,去創造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3.理解魯迅所說的三種時代的內函。

這三種時代是指:

(1)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2)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3)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這三種時代的內函是什麼呢?是這樣的:

(1)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是指下於奴隸的時候,是社會處於戰亂時期,百姓比奴隸還不如。(2)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是指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可以按奴隸規則生活。(3)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是指百姓擺脫了奴隸地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新時代。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中國固有精神文明的食人實質。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以犀利的筆觸深刻的揭露了中國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實質,作者認為,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明就是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一級一級的制馭著,貴吃賤、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這大小無數的人肉筵宴,即從有文明以來一直排到現在,所以作者尖銳的指出了,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5.理解本文對當時中國現狀的深刻剖析。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作者不僅揭露了中國固有的吃人實質,而且對當時中國現狀做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在目前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人肉的筵宴,但這些筵宴只有闊人才能享用,而大多數窮苦百姓在受凍捱餓,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的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這種嚴重的階級對立和貧富懸殊,正是中國當時現狀本質之所在,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這種人肉筵宴將要一至排下去,因為當時的中國是安排這種人肉筵宴的廚房,只有毀壞這廚房,才能徹底的改變當時中國的現狀。

6.明確本文作者所指出的當時進步青年的歷史使命。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創造在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這就是當時進步青年的歷史使命。

第六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第一個特點:本文從自身感受起筆,然後以大量日常生活事件、歷史事實和文獻典籍為論據,多方進行論證,最後推出文章結論,這就是本文論述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運用反語、暗示、比喻、排比和諷刺的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批判性。

反喻的句子有:古人的“良德美意”,自然就“皇恩浩蕩”的就叫做“天下太平”,人們便要心悅誠服等。

暗示的句子有: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轎伕如果能對做轎的人不含笑,中國也早就不是現在似的中國了;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實並未為“共和”二字所埋沒。

諷刺的句子有:古聖先賢;樂觀的愛國者;先儒;復古家儘可不必悲觀的;太平的景象還在;可有誰聽到人叫喚麼?

比喻的句子有:把中國比做喻成廚房、筵席。

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突出了文章的思想性、批判性也表現出魯迅深沉渾厚的感情,同情人民,鍼砭時弊,文章確實表現出雜文投槍一樣的戰鬥力。

  作品二:

  《秋水》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節選自《莊子。秋水》,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他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詞藻瑰麗,並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和“雜篇”是他的門人和後學者所作。

  第二項,文體知識。這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這一主旨在客觀上給人以有意的啟示,這就是人們不能囿於個人的見聞而自滿自足,應該努力學習,不斷上進。

中心論點是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自多。

  第四項,層次和段落。

本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即河伯所想所說。先寫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到海邊看到海以後,認識到最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錯誤的。會見笑於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即寫'海神'北海若的談話。闡述天下萬物是無限的,而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滿。

以上兩大段還可以各分幾個層次。

第一段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已,寫何伯的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到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到海邊後才認識到自己那種自多的觀點是危險的。

第二段分為四層。第一層從“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到“爾將可與語大理矣”。闡述人們的見識受到各種限制,只有對超越自己見識限制的人,才可以與他談論大道理。

第二段第二層從“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闡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層從“計四海在天地之間也”到“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通過一系列的類力,闡述世界萬物和人類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侷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侷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儘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

第二段第四層從“五帝之所連”到最後,闡述人類社會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們所認識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為名,以此為博都是自多。而這些也像河伯開始時一樣,尚未超越自己的侷限表現。

本文的結構特色:本文的結構特色是逐層推進的論證方法。本文的論證方法頗具特色。先由河與海比,從河水上漲,兩岸不辨牛馬,到海水不可為量數。這是由小到大,說明事物的相對性,河伯認識的侷限性。那麼海就是最大的嗎?接下來就論述,儘管海水無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絕對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間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間。接下來從反面論述,由大到小,四海之於天地,中國之於海內,人之與萬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對的,那社會呢?人類社會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對的。這樣逐層論證,層層深入,論證透徹,充分地表達地文章的主旨。

第五項,本文的寫作特點。

一、寓論述於寓言之中。本篇是議論文,但我們未見有抽象的說教,而是虛構了河伯與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海若象莊子思想觀點的化身,河伯則代表了莊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觀點。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來展現說理,闡明觀點。

二、景物描寫的襯托作用。本文開頭有一段對河水和海景的描寫。先寫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黃河兩岸不辯牛馬,後寫北海浩瀚,不見水端,文章以河水與海水景象的大小對比,來襯托河伯與海若兩種不同的認識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設喻使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莊子散文善於援譬設喻來表達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連類而及,層見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樣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2、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3、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澤乎?4、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5、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於馬體乎?

以上比喻說明人的認識,受條件和環境的制約,世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誇耀是愚蠢的,必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這些比喻以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把深奧而抽象地哲理表達的淺顯易懂。

四、運用排比句和反詰句,使氣勢磅薄,說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和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和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還有,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還有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而大倉乎?還有一個句子,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仕士之所勞,盡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