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

當前位置 /首頁/從業資格證/社會工作者/列表

推動服務使用者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方式

社會工作試圖以專業視角解讀服務使用者的知識系統存在根本的問題,因為這一解讀過程缺少服務使用者自身的直接參與。那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方式,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推動服務使用者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設方式

  一背景

本文的討論關乎當下最熱門的兩個議題:一是由服務使用者主導的各類運動在公共的、政治的、政策的以及職業的討論中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二是社會工作專業逐漸認識到在理論建構過程關注以上各類討論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意圖連結這兩個議題,檢驗二者之間的聯絡,探索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二者關係的可能性。

  二社會工作的理論討論

長期以來,社會工作者一直扮演著理論使用者而非理論建構者的角色。雖然社會工作專業人士清楚地知道發展自身的理論體系對社會工作的重要性,但非社會工作者似乎相當輕視前者推動理論建構的努力。之所以會如此,和社會工作從業者自身的脆弱性、缺乏保障和較低的社會地位有關,她們大多是女性,以及有色人種和少數族裔。

現在常用的社會工作理論多反映的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人本主義輔導、家庭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小組工作、精神分析理論,反歧視/壓迫實踐、女性主義理論、危機干預、心理-社會療法等。這些理論的共同點在於,它們既不源於社會工作專業,也非社會工作專屬。

  三“使用者參與”理念的興起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使用者參與”概念的出現就逐步影響了社會工作和社會照顧領域的話語和行動,並漸漸成為指導社會服務的重要原則。英國政府關於兒童照顧和社群照顧的行政條例和法規都要求重視服務使用者的參與,在實踐當中則具體體現為相關領域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市場調研和公眾諮詢。

1990年代,隨著公共和社會服務領域政治理念的.變更、混合經濟模式的興起,以及各類由服務使用者組織的集體抗議活動的出現,服務使用者參與成為日益重要的話題。這些由服務使用者組織的抗議活動,體現了受助群體對自身所受壓制的積極反抗。服務使用者運動與傳統的社會政策運動存在明顯不同。參與群體內部具有強烈的自我認同,他們基於共同身份特徵自我組織及維持運轉,並開展社會倡導或直接的社會行動。

  四服務使用者的知識體系和研究參與

社會服務使用者一直有自己的知識積累,只是與早期的慈善救助階段乃至舊濟貧法實施階段不同,現階段服務使用者的知識系統得到了較多的正式及非正式的關注,並且服務使用者及其組織也有更多的能力在政治的、職業的、學術的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發聲。

服務使用者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參與社會研究,一是發展自己的研究方法並探索可能的結果,二是參與到主流的社會研究當中。現階段有非常多的研究和服務評估都是由服務使用者或其組織直接開展的,也有一些服務使用者委託第三方進行調研。服務使用者對社會研究越來越多的參與要求逐步平衡研究參與各方的權力關係,創造更為積極的氛圍和更加平等的秩序;在研究主題確定、研究利益分配、研究可信性、研究負責人、研究經費、研究設計和過程、研究結果分享,以及基於研究的社會行動決策方面,給予服務使用者更多的話語權。

  五社會工作理論建構與服務使用者參與

雖然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已經在學術界引起了相當的討論,大部分學者依舊未能將其和服務使用者聯絡在一起。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強調科學的概念化過程,反對過度的相對主義,試圖發展出一套普適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但是,現有努力的缺陷在於,真正活躍在社會工作服務一線的實踐者很少能參與到理論建構的討論當中。有鑑於此,由英國社會工作學會和布魯內爾大學共同舉辦的“社工2000”專案鼓勵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改變自己在理論建構過程中的邊緣化地位,就社會工作政策和理論的未來講出自己的看法。如Peile和McCouat就在討論中指出:社會工作理論建構作為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應當允許和保護社會工作專業在反抗壓迫性的主導思維、傾聽多元聲音方面的能力,同時社會工作理論建構應當探索出一種清晰的、充滿熱情和想象力的方式以解放出案主的潛能。

儘管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緊緊圍繞案主的需要和潛能開發,並且努力加入了實務工作者的聲音,但是依舊沒有學者將服務使用者自身引入討論當中。進而言之,即便有學者能夠在研究當中引入服務使用者的視角,依舊可能會有其他問題存在:包括本文作者在內的很多服務使用者都不認為學者主導的理論建構過程能夠反映服務使用者的聲音,因為這一過程始終發生在主流話語體系範圍內;而在主流話語體系裡,社會服務的使用者一直都揹負著汙名。

上述擔憂所反應出的,實際上是社會工作學者通過研究建構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工作服務使用者根據自身經驗建構的知識體系之間的競爭。和社會政策其他領域的狀況一樣,傳統意義上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一直在社會工作理論建構和實務領域扮演著仲裁者和解說者角色。但是,專業工作者對這些角色的霸佔日益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將服務使用者及其組織引入到理論建構和解讀的過程當中,並且理論的建構過程應當更多地加入服務使用者的問題分析視角,加入服務使用者的知識體系和為他們所接受認可的研究方法。

  六服務使用者參與理論建構的意義

1.實務和方法層面

服務使用者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構能夠幫助推動理論體系完善。服務使用者有接受社工服務的直接體驗,他們對理論建構的參與能夠有效幫助社會工作理論進行優化,使理論能夠更好更精準地鑑別和反應這部分人的需要,同時也能夠鼓舞更多類似的參與式研究的出現。

2.哲學和方法論層面

引導服務使用者參與理論建構是對其公民身份和公民權利的尊重,表現出對服務使用者所能做出的社會貢獻的認可。雖然傳統的社會工作研究要求“客觀”、“中立”和“價值無涉”,且現行主流的研究模式強調“證據為本”,但也有研究者對這些價值導向提出異議。例如,女性主義研究者Sandra就提出了立場理論(standpoint theory),指出所有的知識其實都是情景化的,都產生於某一特定的社會環境當中,因此即便被社會認可的價值和理論也有其缺陷和應當改進的地方。依據這一理論,即便是遵循“客觀”、“中立”標準推導得出的社會工作理論,也必定有其立場和價值取向,而且也不一定能反映被研究者本身的實際體驗和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服務傳輸終端的受助者比其他學術研究者和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有更合適的立場對已建構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提出質疑。

3.政治層面

服務使用者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構能夠有效提高理論的可信性,增加該理論在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分量。服務使用者參與建構的社會工作理論通常對政策制定者有較大的影響力,且服務使用者在理論建構過程中的參與能夠為理論向社會活動的轉化提供良好的民眾基礎。缺少服務使用者參與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勢必只能取得有限的成果。

  七未來方向

引導服務使用者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構,首先應當為各類服務使用者創造平等的參與條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為各類弱勢群體,如殘障群體、有溝通障礙的群體以及貧困群體等提供足夠的支援;其次應當對傳統社會服務領域當中“值得幫助”和“不值得幫助”的群體分類方法進行反思;第三應當對“服務使用者的個人體驗缺少代表性”的傳統觀點進行批判。

營造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工作理論建構過程,同時也應當推動服務使用者和其他各方參與者在理論討論過程中的地位平等,這包括給予他們平等的尊重、承認他們所做貢獻的平等的有效性,以及他們對社工知識體系的平等所有權和掌控力。

  八反思

應當注意的是,引導服務使用者更多地參與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目的在於為其創造更多機會而非強加更多的責任。一些服務使用者及其組織可能對參與理論建構沒有興趣,或者認為這一過程沒有價值,也有一些服務使用者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很多的服務使用者都只是社會當中的弱勢群體,擁有有限的資源,並且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很難有精力和能力參與到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的討論當中。因此,社會工作理論建構除了應當鼓勵服務使用者對主流討論的更多參與,更應當為服務使用者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夠圍繞與自身利益最相關的話題展開群體內的討論。這也是降低理論建構過程中服務使用者聲音被淹沒風險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