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者

當前位置 /首頁/從業資格證/社會工作者/列表

醫務社會工作應急介入服務模式分析

醫務社工是醫務社會工作者的簡稱,他們在醫院和醫療衛生機構中為患者提供心理關懷、社會服務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醫務社會工作應急介入服務模式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醫務社會工作應急介入服務模式分析

  服務內容

華東醫院結合自身特點,將應急服務內容主要劃分為4個方面:(1)心理情緒問題。研究資料表明,當患者受到疾病困擾時,往往會出現心理情緒壓力。該類問題的因應方式主要是運用社工的專業方法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適當的心理情緒輔導,幫助其緩解負面情緒,積極應對疾病。(2)照顧問題。針對沒有照顧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社工會幫助其完成出院計劃,連結相關出院資源,如護理院、養老院、康復中心等。(3)醫患問題。醫患問題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的因應方式是促進醫患之間以及醫護人員與家屬的良好溝通,明確彼此目標與需求,共同解決問題。(4)經濟問題。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尤其是從外地前來就醫的患者,負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經濟壓力巨大。對於此類問題,社工調動院內院外資源,進行緊急捐助,幫助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應急4C服務

在具體應急介入過程中,應急服務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包含院前、院中、院後3個階段的4大類、16種服務內容。Care(關愛):對患者給予關愛,包括家庭支援、病友互助、義工探訪、音樂關懷。Company(陪伴):陪伴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包括情緒撫慰、術前探訪、康復支援以及環境適應。Consultation(諮詢):為患者提供諮詢服務,包括心理諮詢、健康宣講、出院隨訪以及需求評估。Coordination(協調):主要指關係協調和資源協調,包括資源連結、資訊傳遞、社群服務和醫患和諧。

  服務流程

準備階段:在院內進行服務宣傳,製作應急服務卡,建立應急個案轉介機制。

介入階段:應急事件發生後,由轉介人填寫轉介單,內容包括病人的基本資訊、轉介日期、轉介原因、問題描述等。社工進行初步評估,決定是否接案。如決定接案,則由社工以個案形式制定並實施應急介入計劃;若不符合接案要求,則需轉介給其他部門或其他專業人員。轉介後,如果必要,社工需及時跟進,並在必要時給予協助,例如資訊傳遞、資源連結等。

評估與跟進階段:當服務物件的危機降低或者解除後,社工需要對服務提供的過程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大體分為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包括應急呼叫受理速度、服務內容針對性、服務效果、社工服務態度、社工表達與溝通能力、社工專業知識水平、服務整體評價及服務意見等。

  案例說明

案例陳述:小玉,女,33歲,已婚,上海人,因車禍頭部創傷入院。入院時昏迷,被送入重症監護病房,兩週後被轉入神經外科病房。入院診斷為頭部外傷,顱內有血塊,沒有骨折和其他明顯外傷。小玉為獨生女,父母及其丈夫均為上海人,育有一女,今年6歲。小玉目前從事銷售行業。交通事故發生後,小玉被送入我院急診室,後被轉入重症監護室。小玉創傷後應激反應明顯,在腦部外傷處理完畢後被轉介給社工部,由社工進行個案介入。

主要問題分析:案主在重症監護病房期間情緒焦慮,主訴為疼痛,伴隨非理性信念——覺得“腦中長了一個瘤子”(排除器質性病變和創傷)、“自己馬上就要死了”“頭痛好不了了”,且創傷後應激反應明顯——失眠、恐懼、做惡夢、車禍畫面閃現腦海等。

確定介入目標:(1)建立信任的工作關係;(2)緩解疼痛;(3)降低恐懼和焦慮情緒;(4)連結康復資源。

  介入方案

初次面談。

(1)社工作自我介紹,告知案主來訪的緣由,邀請案主描述此時此刻的狀態,迴應案主的情緒,對案主進行簡要的心理(情緒、認知、風險、精神病史等)和社會(家庭、朋輩、工作、社會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評估。(2)與案主就面談的時間和頻率訂立雙方同意的計劃:第一週每天兩次(上午和下午),每次面談20分鐘;第二週每天1次,每次面談20分鐘;轉到住院部後進行不定時隨訪。(3)評估案主的`目標,並對目標進行排序,邀請案主積極參與,提供自己的反饋意見。

圍繞與案主訂立的目標開展工作。

首先,運用溝通與面談技巧建立信任關係,如積極性傾聽、情緒認同、資訊反饋、肢體語言、賦權技巧等。其次,開展疼痛管理:(1)對疼痛的等級進行評分,0~5分代表疼痛的遞程序度,0為完全沒有痛感,5為疼痛感最為明顯。每次面談都由案主就目前的整體疼痛感進行評分,並探討分值變化的原因。(2)疼痛感記錄。鼓勵案主對每天的疼痛感按照時間進行記錄,同時記錄下每個時間段的活動內容或者想法。每次面談與案主一起討論疼痛的規律,比如在某一疼痛感很強烈的時段,案主在做什麼和想什麼,與疼痛感有何關聯等。(3)正念(mindfulness)技巧。通過身體掃描(body scanning)的方法來感受疼痛的部位(肢體感受的描述),並同時通過腹式深呼吸來進行放鬆練習。(4)疼痛教育。給案主介紹一些基本的疼痛藥物治療方法,與案主一起探討止痛藥的使用及對其感受和態度,特別是對副作用的探討。第三,應激情緒處理:(1)運用動機性訪談技巧,提升案主對治療的信心,以及改變的動力;(2)邀請案主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並探討其相互關係;(3)通過角色扮演與案主探討非理性的信念(如案主扮演治療師、社工扮演病人),針對案主的絕對化信念,使用例外和蘇格拉底式提問的方法;(4)注重系統脫敏技巧的運用,邀請案主對產生恐懼心理的因素進行排序,與案主探討可能發生的後果,適當時挑戰其非理性信念。第四,為案主蒐集術後康復的資料,包括整形外科、身體復健、健康飲食等等。

結案評估。經過兩週多的持續跟進,小玉的疼痛感明顯降低,同時焦慮和恐懼情緒也有明顯改善。在住院期間,社工會不定時對小玉進行隨訪,同時與醫護和家屬溝通其他康復需求,完成相關量表評估,制定出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