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醫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醫師/列表

最新生理學精選基礎知識:營養物質的吸收

營養物質吸收的部位,口腔、咽和食道基本無吸收功能,胃僅能吸收少量的水、酒精及某些藥物,小腸是主要的吸收部位,大腸僅可吸收少許水和鹽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資料給大家,歡迎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借鑑!

最新生理學精選基礎知識:營養物質的吸收

  一、小腸吸收營養物質的基礎

1、人的小腸長約4~5m,其發揮吸收作用的有利條件有:

①由於絨毛、環形皺襞和微絨毛等特殊結構,使得小腸的吸收面積巨大,達200m2左右;

②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3~8h);

③食物在小腸內已被消化到適於吸收的小分子物質。

2、小腸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腸和空腸能吸收大部分糖、脂肪和蛋白質,迴腸能主動吸收膽鹽和維生素B12。主要通過兩條途徑進入血液和淋巴。

①跨細胞途徑:通過絨毛柱狀上皮細胞的腔面進入細胞,再通過細胞基底側膜進入血液或淋巴。

②細胞旁途徑:通過相鄰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線進入細胞間隙,然後再轉入血液或淋巴。正常情況下,每日小腸吸收8L以上液體、數百克糖、100g以上脂肪、50~100g氨基酸和50~100g離子。

  二、糖的吸收

1、糖類只有分解為單糖時才能被小腸上皮細胞所吸收。各種單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別,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則很慢。在已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為最快,果糖次之,甘露糖最慢。

2、單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的主動過程,能量來自鈉泵,屬於繼發性主動轉運。

  三、蛋白質的吸收

1、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分解為氨基酸後,幾乎全部被小腸吸收。

2、煮熟的蛋白質因變性而易於消化,在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就被迅速吸收,未煮熟的蛋白質較難消化,需進入迴腸後才基本被吸收。

3、氨基酸的吸收是主動性的。一般來講,中性氨基酸的轉運比酸性或鹼性氨基酸速度快。氨基酸的吸收也是通過與鈉吸收耦聯的。

4、小腸的刷狀緣上還存在有二肽和三肽的轉運系統,它們可完整地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而且肽的轉運系統吸收效率可能比氨基酸更高。進入細胞內的二肽和三肽,可被細胞內的二肽酶和三肽酶進一步分解為氨基酸,再進入血液迴圈。極少量的食物蛋白質也可以被小腸吸收,它們常可作為抗原而引起過敏反應或中毒反應,對人體不利。

  四、脂肪的吸收

1、脂類的消化產物脂肪酸、一醯甘油、膽固醇等很快與膽汁中的膽鹽形成混合微膠粒,它能很容易通過小腸的不動流水層到達上皮細胞表面。在這裡,一醯甘油、脂肪酸和膽固醇等又逐漸地從混合膠粒中釋出,透過上皮細胞脂質膜進入細胞。

2、長鏈脂肪酸及一醯甘油被吸收後,在腸上皮細胞的內質網中大部分重新合成為甘油三酯,並與細胞中的載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最後進入淋巴。

3、中短鏈脂肪酸和一醯甘油,為水溶性,在小腸上皮細胞內不在變化,可直接進入血液。

4、脂肪的吸收途徑以淋巴為主。

  五、水分的吸收

水分的吸收都是被動的,各種溶質,特別是NaCl的主動吸收所產生的滲透壓梯度是水分吸收的主要動力。細胞膜和細胞間的緊密連線對水的通透性都很大。

  六、無機鹽的吸收

1、鈉的吸收:成人每日吸收的鈉為25~35g,吸收率約95%-99%。動力來自上皮細胞基底側膜中的鈉泵活動。鈉順電-化學梯度,並與其他物質(葡萄糖、氨基酸等逆濃度差)同向地轉運入細胞內,再經過基底膜側的鈉泵轉運出細胞。

2、鐵的吸收:人每日吸收的鐵約為1mg,約佔每日膳食中含鐵量的1/10。鐵的吸收與機體對鐵的需要有關,缺鐵的患者可比正常人的鐵吸收量大2-5倍。食物中的鐵絕大部分是三價的高鐵(Fe3+),但它不易被吸收,當其還原為亞鐵(Fe2+)後方被吸收。Fe2+吸收的速度比相同量的高鐵要快2-15倍。 促進鐵吸收的因素:(1)維生素C能將Fe3+還原為Fe2+而促進鐵的吸收;(2)鐵在酸性環境中易溶解而便於被吸收,故胃液中的鹽酸有促進鐵吸收的作用,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可伴缺鐵性貧血。鐵主要在小腸上部被吸收。腸粘膜吸收鐵的能力決定於粘膜細胞內的含鐵量。鐵的吸收是主動過程,小腸內鐵的吸收主要靠二價金屬轉運體。

3、鈣的.吸收: 食物中的鈣僅有一小部分被吸收,大部分隨糞便排出。影響鈣吸收的主要因素是維生素D和機體對鈣的需要。(1)高活性的維生素D有促進小腸對鈣吸收的作用;(2)兒童和乳母因對Ca2+的需要量增加而吸收增加;(3)腸內容的酸度對Ca2+的吸收有重要影響,在pH約為3時,鈣呈離子化狀態,吸收最好;(4)腸內容中磷酸過多,會形成不溶解的磷酸鈣,使Ca2+不能被吸收;(5)脂肪食物對Ca2+的吸收有促進作用,脂肪分解釋放的脂肪酸,可與鈣結合形成鈣皁,後者可和膽汁酸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而被吸收。Ca2+吸收有兩種途徑:十二指腸是跨上皮細胞主動吸收Ca2+的主要部位,小腸各段都可以通過細胞旁途徑被動吸收Ca2+。

4、負離子的吸收:在小腸內吸收的負離子主要是CI-和HCO3-。由鈉泵產生的電位差可促進腸腔負離子向細胞內移動。但有證據認為,負離子也可以獨立地跨膜移動。

  七、膽固醇的吸收

膽固醇主要來自食物或者肝臟分泌的膽汁。膽汁中膽固醇是遊離的,而食物中的膽固醇部分是酯化的。酯化的膽固醇必須在腸腔中經膽固醇酯酶水解為遊離膽固醇後才能被吸收;遊離的膽固醇通過形成混合微膠粒,在小腸上部被吸收;大部分在上皮細胞內再酯化為膽固醇酯,由淋巴入血。影響膽固醇吸收的因素:

(1)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越高,其吸收也越多,但兩者不呈直線關係;

(2)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有提高膽固醇吸收的作用,而各種植物固醇則抑制其吸收;

(3)膽鹽可與膽固醇形成混合微膠粒,有助於膽固醇的吸收,食物中不能被利用的纖維素、果膠、瓊脂等容易和膽鹽結合形成複合物,妨礙微膠粒的形成,從而能降低膽固醇的吸收;

(4)抑制腸粘膜細胞載脂蛋白合成的物質,可因妨礙乳糜微粒的形成,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八、維生素的吸收

1、水溶性維生素大部分(B1、B2、B6、PP)通過依賴Na+的同向轉運體在小腸上段被吸收,VitB12與內因子結合為複合物後在迴腸主動吸收。

2、脂溶性維生素A、D、E、K在小腸上段吸收,與脂類消化產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