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醫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醫師/列表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兒科學高頻考點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性質是行業准入考試,是評價申請中西醫醫師資格者是否具備從事醫師工作所必須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考試。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的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兒科學高頻考點,希望對大家考試有所幫助。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兒科學高頻考點

兒科學基礎

  第一節 生長髮育

生長髮育是小兒機體各組織、器官形態的增長和功能成熟的動態過程。生長與發育兩者緊密相關,不能截然分割,在形態增長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功能的成熟,習慣上用發育一詞來概括生長和發育兩個方面。

一、生長髮育的一般規律

(一)連續不斷地發展 小兒生長髮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但其發展速度又因年齡而異。有時快些,有時慢些。如生後前半年增長最快,後半年起逐漸減慢,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一般年齡越小,發育越快。

(二)量和質的發展 生長髮育是形態的增長和功能成熟的過程,是量和質的發展。兩者相互聯絡,一般遵循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規律。

(三)各系統的發展速度不平衡 小兒各系統的發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後。如神經系統先快後慢,而生殖系統先慢後快,淋巴系統則先快而後回縮。

(四)個體的差異 生長髮育雖有一定的規律性,但由於受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沒有絕對的正常發育標準,但這種差異又有一定的範圍,超越了正常範圍,則應認為發育不正常。個體差異一般隨年齡增長越來越顯著,青春期差異較大。

瞭解小兒生長髮育的目的,一方面是用以判斷小兒生長髮育是否正常,另一方面是用以指導對小兒進行正確的保健、護理,保證小兒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生長髮育。

二、體格發育

體格發育是小兒發育的一個方面,主要表現在體重、身長、頭部、胸部、牙齒等方面。

(一)體重 正常新生兒初生體重平均約為3㎏。生後前半年增長較快,平均每月增長0.7㎏;後半年增長減慢,平均每月增長約0.5㎏。所以1歲以內小兒體重估計:

前半年 體重(㎏)=出生體重+月齡×0.7

後半年 體重(㎏)=出生體重+6×0.7+(月齡-6) ×0.5

以後到1週歲體重約為10.2㎏,2週歲時增長約為初生體重的4倍(12㎏)。2週歲以後平均每年約增加2㎏。進入青春期體重增加較快,且差異較大。2~12歲小兒的體重,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體重(㎏)=(年齡-2)×2+12

= 年齡×2+8(㎏)

經常測量體重,可以瞭解小兒的發育營養狀況,指導餵養,發現疾病,也是計算用藥量、輸液量的依據。其個體差異的範圍,一般不應超過平均數的±10%,低於15%以上時,應考慮營養不良。高於20%以上時,應考慮為營養過度。

測量體重應在晨起空腹、排尿、排便後進行,應測其裸體的實際重量。室溫低或小兒體質衰弱者,可先測體重後,再脫去衣服、尿布等,稱量其衣物的重量,然後從總重量減去,即得出小兒實際體重。也可由成人抱起小兒一同稱量,然後從總重量減去成人及小兒衣物的重量。

小嬰兒最好用載重量為15㎏的盤式槓桿稱測量,準確讀數至10㎏。1歲以上小兒則用載重為50㎏的槓桿稱測量,準確讀數至50㎏。注意校正零點。如須每日測量體重以觀察體重變化,應在每日的同一時間進行,最好在吃奶前或飯前測量。

(二)身長 正常新生兒初生身長約為50㎝,生後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長2.5㎝,後半年平均每月增長1.5㎝,1週歲時約為75㎝,2週歲約為85㎝.以後平均每年增長為5㎝,所以2~12歲小兒身長可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長(㎝)=(年齡-2)×5+85(㎝)

=年齡×5+75(㎝)

身長是指從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包括頭部、軀幹、下肢的長度。這三部分發育的速度並不相同,一般頭部發育較早,下肢發育晚。因此,有時須分別測量上部量及下部量,以檢查瞭解其比例關係。

上部量:從頭頂到恥骨聯合上緣(為坐高)。

下部量:從恥骨聯合上緣到足底。

上部量與脊柱增長有關;下部量與下肢長骨的發育有關。新後兒期上部量占身長的60%,下部量佔40%,中點在臍上。1歲時中點在臍下;6歲時中點在臍恥之間;12歲以後,上、下部量幾乎相等,中點在恥骨聯合上。

身長是反映骨骼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結合體重來評價發育營養狀況。但身長個體差異較大,若低於正常身長平均數約30%以上,則為異常。

測量嬰幼兒的身長可用量板,取平臥位進行測量;3歲以上小兒可用身長計或將皮尺釘在牆上進行測量。要求枕、肩胛骨、臀部、腳跟,均緊貼量板、身長計或牆壁,使成一直線,測量才能準確。

(頭部) 小兒頭顱相對比成人大。新生兒頭長占身長的1/4,2 歲時佔1/5,6歲時佔1/6,12歲時佔1/7,而成人僅佔1/8。

1.頭圍 正常新生兒頭圍(枕額周徑)約為34㎝,6個月時為42㎝,1週歲時為46㎝,5週歲時為50㎝,15歲時即與成人相近,約54~58㎝。

頭圍是反映顱骨與腦的發育。過大,常見於腦積水;過小,可見於頭小畸形、大腦發育不全等。測量頭圍,用皮尺應自眉弓上方最突出處,經枕骨結節繞頭一週即可。

2.囟門 前囟為額骨和頂骨邊緣形成的菱形間隙,初生時1.5~2.0㎝(兩對邊中點連線)。一般在生後2-3個月,隨頭圍增大而略有增大,以後應逐漸縮小,於12~18個月時閉合。前囟閉全過遲,常見於佝僂病、克汀病、腦積水等;前囟閉合過早,見於頭小畸形。前囟飽滿、緊張、隆起,表示顱內壓增高,常見於腦膜炎、腦炎、腦積水等;前囟凹陷,常見於脫水或極度消瘦患兒。後囟則為頂骨與枕骨邊緣形成的三角形間隙。有的在初生時很小或閉合,一般於生後6~8個周閉合。新生兒頭顱骨縫未癒合,一般於生後3~4個月閉合。

3.牙齒 牙齒可分為乳牙及恆牙兩類。乳牙約於生後6~8個月開始萌出,於2~2.5歲出齊,共20個。乳牙數可按月齡減4~6推算。6歲左右開始出第一顆恆牙即第一磨牙,長在第二乳磨牙之後。7~8歲時乳牙按萌出先後逐個脫落,約至14歲時全部換為恆牙,此時共28個。18歲以後出現第三磨牙(智牙),出齊後則為32個牙齒,但也有終身不出第三磨牙。乳牙萌出及換恆牙的順序見。

出牙是一個生理過程,一般無特殊適,但有時也可出現不安、吵鬧、流涎、低熱等症狀。乳牙出現過遲常見於佝僂病、營養不良和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愚型等。要使小兒牙齒生長良好,應注意營養,尤其是維生素D和鈣、磷的供給。注意保持牙齒清潔,不要吃過硬的東西,臨睡前勿吃零食。

(四)胸部  正常新生兒胸廓近似桶形,前後徑與左右徑幾乎相等。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因坐、站體們改變、胸廓漸成扁圓椎形。胸圍初生時小於頭圍2㎝,約為32㎝。1週歲時與頭圍相等,約為46㎝,以後則比頭圍大。其差數約等於小兒的週歲數-1。

胸圍大小與肺的發育、胸部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發育有密切關係。測量胸圍可取臥位或立位,前以乳頭下緣、後以戶胛下角,用軟尺緊貼面板繞胸一週。取吸氣和呼氣時的平均數。

三、神經精神發育

大腦是心理髮展的生物基礎,所以小兒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首先就決定於大腦發育的水平。客觀現實作用於人體,通過感覺器官而達大腦,形成反射表現於效應器官。在人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反射活動,即有先天的、非條件反射,如吸吮反射、覓食反射、吞嚥反射、擁抱反射、握持反射、瞬止反射等。於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神經反射,即條件反射。人的心理活動,是極其複雜的反射活動,是神經活動的質的飛躍。小兒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心理過程,從最初的感覺到感知,而後產生印象、記憶。隨後在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擴延和集中,經過分化,在語言與思維的基礎上,才有情緒和意志,性格和品德,表現於行為和情感。

(一)感覺功能的發育  出生後各種感覺能力的發育很迅速,對小兒神經精神發育有很大意義。

1.視覺  新生兒初生時僅有光覺反應,2個月後才能注視物體,3個月時頭眼協調較好,可追尋活動的人或玩具。4~5個月開始認識母親和常見物品如奶瓶等。

2.味覺  新生兒出生後味覺已發育完善。對各種不同的味道反映相當靈敏,如吃甜、酸、苦等食物有不同的反應。

3.聽覺  目前有人認為胎兒後期已有聽覺。出生時因中耳鼓未充氣及外耳道有羊水瀦留,聽覺不太靈敏,但對強大的聲音可有瞬目、震顫等反應。生後2周時可集中聽力。3個月時即有定向反應,能向有聲音的方向尋找,把頭或眼睛轉向聲音的方向(視聽反射)。

4.嗅覺  發育較遲,從1個月後對強烈氣味有不愉快表示。7~8個月開始靈敏,逐漸辨別各種氣味。

5.觸覺  初生時觸覺在某些部位發育很好,如口脣、舌尖、口周,稍一接觸,即可引起尋乳吸吮反應。其他如眼、手掌、足底等處,也較敏感。7個月時有定位能力。

6.溫度覺  新生兒對冷的反應靈敏,氣溫低時,小兒即啼哭;保溫後,即可安靜。

7.痛覺  新生兒對痛覺反應遲鈍,2個月後逐漸改善,刺激表示痛苦。

(二)運動功能的發育  新生兒運動是無規律、不協調的,以後隨著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肌肉功能的發育,運動功能也逐漸發育。運動發育的一般規律由上而下,由近到遠,由不協調到協調,由簡單到複雜,由粗糙到精細、準確、靈巧。1~2個月會使頭頸豎直,5~7個月會坐,8~9個月會爬,9~10個月會站,1週歲左右逐漸會走路,2週歲左右會跳、跑。運動的發育與鍛鍊,環境及營養條件等有很大關係。因此應加強訓練促進其發展。具體動作發育程式見。

(三)語言的發育  語言為人類特有的高階神經活動,是表達思維和意識的一種方式。語言發育除受語言中樞的管理外,還需要正常的聽覺和發音器官,與周圍人群的語言交往也是促進語言發育必不可少的條件。語言發育要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三個階段。新生兒只會哭叫,以後咿啊發音,逐漸聽懂理解別人的話,然後再學會說話。先會講單詞,如爸爸、媽媽等;後可組成句子,由簡單到複雜不斷髮展,各年齡語言發育情況見表2-1。

(四)心理髮展  小兒的健康包括身心兩方面,即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者均需依賴有較健全的社會環境。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性格品德,在社會中經過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小兒心理髮育逐漸成熟。

1.注意力的發展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動對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為自然發生的,後者為自覺的有目的注意。嬰兒以無意注意為主;隨年齡增長,活動範圍擴大,動作語言功能逐漸成熟,有意注意出現增多。凡具有鮮明、直觀、活動、新奇、多變、具體形象的刺激物易引起幼兒注意。但穩定性差,易分散、轉移;5~6歲後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15分鐘,以後逐漸延長,12歲約30分鐘。從嬰幼兒起應及時培養注意力,加強注意的目的性,充實生活內容,引起小兒的興趣,排除干擾,提高穩定性。

2.記憶力的發展  記憶在人類生活實踐的各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包括記憶、保持和回憶。再認或再現是記憶的過程。再認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現時能認識,重現則是以前感知的事物雖不在眼前出現,但可在腦中重現。5~6個月的小嬰兒雖能再認母親,但不能重現,1歲以後才能重現。隨著生活內容增多,範圍擴大,記憶也越來越廣泛,但幼兒記憶的特點是時間短、內容少,形象記憶佔優勢,可用圖片、玩具等實物,在遊戲或現實生活中明確目的、任務、重要性,運用直觀材料提高記憶的效果。隨著小兒思維、理解、分析能力的發展,對記憶的邏輯方式的掌握,使有意記憶能力進一步拓寬加深,從而使記憶的敏捷性、永續性、正確性逐漸提高,運用自己所獲得的新知識、新技能,這是發展獐智慧的重要條件。

3.思維的發展  思維是智慧活動的核心,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地和概括地反映,一般通過語言來實現。嬰幼兒的思維是與巨集觀事物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擴充套件、想象,不能脫離人物和行動來主動思考,思維常有具體性和形象性隨著年齡增大,小兒才逐漸學會分析、分類、比較、抽象等思維方法,使思維具有目的性、靈活性和判斷性,並進上步發展獨立主動思考的能力。想象是一種間接概括的思維活動,可通過講述、畫圖、寫作、唱歌等技能表達出來,激發興趣、好奇心、求知慾、鼓勵實踐,在實踐中去思考、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現在的事物中推知過去與未來,想象力不斷髮展,出現抽象邏輯思維,把兒童思維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新的更高的水平,並促進了智慧的發展。

4.情緒、情感的發展 情緒和情感是指一個人對一定事物所持有的態度和體驗,同智慧發展有密切關係,它能推動人們對知識的吸取和真理的'探求。外界環境對情緒的影響很大。新生兒因出生後環境突變,不易適應,常處於消極情緒。2個月時積極情緒增多,在光線柔和,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再伴有悅耳的音樂,嬰兒則處於愉快的情緒中。6個月以後能逐漸辯認陌生人而產生對母親的依戀,9~12個月時達到高峰。隨著與別人交往增多而漸淡漠,嬰幼兒情緒表現常為時間短、反映強烈、容易變化,外顯而真實、易衝動,但方式不一致。隨著年齡增長,內抑制加強和語言發育,情緒漸趨穩定,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良好情緒常表現為高興、愉快、喜悅。而不良情緒則表現為恐懼、憤怒、擔憂、焦慮、妒忌等。保持愉快的心情、有規律的生活、和洽的家庭氣氛、適度的社交活動和避免精神緊張等現象能使小兒維持良好的情緒和情感,有益於優良品德的養成的智慧的發展。

5.意志的發展 意志是人為了實現某種預定的目的任務,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它是一個人在工作、學習、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俗話說“有志者、事競成”,出生時無意志,隨著語言、思維的發展,嬰幼兒期開始有意識行動或抑制自己行動時為意志的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思維的深入發展,社會交往逐漸增多,在成人正確教育的影響下,意志逐漸形成和發展。積極的意志主要表現為自覺、堅持、頑強、果斷和自制能力方面。消極的意志則表現為依賴、猶豫、盲目、執拗等,則會阻止智慧的發展。可通過日常生活、遊戲和學習等來培養小兒積極的意志。重視培養其自制能力、責任感和獨立性。

6.性格的發展 性格為重要的個性心理牲,是在生後長期生活環境中形成的。性格一經形成就比較穩定,但在教育的影響下有一定的可塑性。嬰兒由於一切生理需要依賴成人給予滿足,逐漸建立對親人的依賴和信賴感。幼兒已能獨立行走,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自己逐漸學會吃飯、大小便,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脫離對親人的依賴。常表現違拗言行與依賴行為交替出現。學齡前小兒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動性增強,有各種各樣的興趣,但主動行為失敗時易出現失望和內疚。學齡期開始正規學習生活,就必須具有優良的性格特徵才能促進智慧的形成和發展。如認真、勤奮、好學、嚴於律己、高度的責任感能補償能力上的某些不足。如軟弱、自卑、缺乏自信的性格則一事無成,可阻礙智慧的發展。進入青春期體格生長猛增,性發育開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適應能力加強但易波動,易發生性格變化,故應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家長和老師要正確引導,注意個性和諧發展。民主的父母可培養出獨立性強、大膽機靈、社交能力強的兒童; 嚴厲主觀的父母會使兒童性格冷酷、頑固、缺乏自信;溺愛孩子的父母則會使其驕傲、自私、任性、缺乏獨立能力和主動性,依賴性重; 如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則會使兒童養成兩面討好、投機取巧、會說謊的性格。因此,在小兒性格的發展過程中,外界環境和教育起了極大的作用。

總之,小兒神經精神發育情況,可以檢查動作能,語言能,應物與應人能以及心理髮展等方面來加以評價,應熟悉正常發育規律,以便及早發現偏異,加以嬌治。小兒智慧發育不公以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為其基礎,而且與周圍環境以及教育的條件密切相關,特別要注意早期教育,向社會群眾,尤其是家長宣傳有關知識,提高科學育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