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藥師/列表

2017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

臨床中藥學是研究臨床中藥使用規律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中藥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對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2017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系統備考

 潤下藥

本類藥多為植物種子或種仁,富含油脂,味甘質潤,具有潤燥滑腸作用,使大便易於排出,適用於年老、體弱、久病、產後所致津枯、陰虛、血虛便祕。

應用本類藥時,應該根據不同病情,配伍其他藥物同用,以增加療效。如熱盛津傷便祕者,須與養陰藥配伍;血虛便祕者,須與補血藥同用;兼氣滯者,則須與理氣藥同用。

具有潤下作用的藥物,除本節收載的以外,還有散見於其他章節的瓜蔞仁、柏子仁、杏仁、桃仁、決明子、蜂蜜、當歸、(生)何首烏、肉蓯蓉等等,可參閱相應章節。

火 麻 仁(基源 藥材)

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甘平質潤多脂,既善潤腸通便,又兼滋養補虛作用。對老年、體虛、產婦津血不足腸燥便祕,用之最為適宜,是臨床常用的潤腸通便藥。

(1)治老人、產婦及體弱津血不足之腸燥便祕。可單用煮粥服,亦可與當歸、熟地、杏仁等同用,如益血潤腸丸。

(2)治腸胃燥熱、脾約便祕。可與大黃、厚朴等同用,如麻子仁丸。

鬱 李 仁(基源 藥材)

1. 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潤腸通便作用類似火麻仁,而藥力稍強,兼行腸中氣滯,多用於大腸氣滯,腸燥便祕之證,常與柏子仁、杏仁等同用,如五仁丸;若治血虛腸燥便祕,可與當歸、何首烏等同用。2. 利水消腫用於水腫腹滿,腳氣浮腫。

本品有下氣利水消腫作用,用於水腫腹滿,腳氣浮腫。常與桑白皮、赤小豆等同用,如郁李仁湯。

鬆 子 仁 (藥材)

1. 潤燥滑腸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甘溫氣香質潤,有潤腸通便作用,治津枯腸燥便祕,可與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

2. 潤肺止咳用於肺燥乾咳。

本品有潤肺止咳之效。治肺燥乾咳痰少之證,可單用煮粥服,或與胡桃仁等配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於血燥生風眩暈、風痺等。

 峻下逐水藥

本類藥物大多苦寒有毒,藥力峻猛,有強烈的`瀉下作用,使體內瀦留的水液從腸道排出,部分藥物還兼有利尿作用,從而消除腫脹,適用於全身水腫,胸腹積水及痰飲積聚、喘滿壅實等正氣未衰之證。

本 類藥物藥性峻猛,副作用大,易傷正氣,多數具有毒性,使用時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體虛者慎用,孕婦忌用。對水腫,臌脹屬邪實正虛者,在使用本類藥物時, 要注意固護正氣,可採取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攻補兼施方法施治。還要注意藥物炮製、劑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甘 遂(基源 藥材)

1. 瀉下逐飲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風痰癲癇等證。

本品苦寒降洩有毒,入肺、腎、大腸經,為瀉水逐飲之峻劑,服藥後可致連續瀉下,使體內瀦留的水飲、痰涎排出體外,凡水腫,臌脹,胸脅停飲,風痰癲癇等證,正氣未衰者,均可用之。

(1)治水腫,臌脹,胸脅停飲。可單用研末服,或與牽牛子等逐水退腫藥同用,如二氣湯;或與大戟、芫花為末,棗湯送服,如十棗湯。

(2)治水熱結聚所致的結胸證。可與大黃、芒硝攻下藥同用,如大陷胸湯。

(3)治風痰癲癇。可用本品為末,入豬心煨後,與辰砂末為丸服,如遂心丹。

2. 消腫散結用於癰腫瘡毒。

本品有消腫散結作用,用於癰腫瘡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調外敷,亦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宜醋制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其有效成分不溶於水,多入丸散劑。體虛及孕婦忌服。反甘草。

京 大 戟(基源 藥材)

1. 瀉下逐飲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

本品苦辛寒有毒,藥力較猛,其瀉水逐飲作用似甘遂而力稍遜。治水腫、臌脹正氣未衰者,可用京大戟與棗同煮,食棗;或與甘遂、芫花等同用,如十棗湯、舟車丸。治胸脅停飲、脅痛、痰稠,可與甘遂、白芥子同用,即控涎丹。

2. 消腫散結用於癰瘡腫毒,瘰癧痰核。

本品有消腫散結作用,內服外用均可。治熱毒癰腫瘡毒,可用鮮品搗爛外敷;治痰火凝聚的瘰癧痰核,可用本品與雞蛋同煮,食雞蛋。

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劑服,每次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宜醋制,以減低毒性。

使用注意:體弱及孕婦忌用。反甘草。

牽 牛 子(基源 藥材)

1. 瀉下,逐水用於水腫,臌脹,痰壅喘咳。

本品苦寒峻下,入肺、腎、大腸經,能瀉下利水,通利二便,又善消痰滌飲,使水溼、痰飲從二便排出。其逐水之力較甘遂、京大戟、芫花稍緩,但仍屬有毒而峻下之品。用於水腫、臌脹、二便不利之水溼實證,胃腸溼熱積滯之大便祕結及痰飲喘咳之證。

(1)治水腫、臌脹、二便不利正氣未衰者。可單用研末服,亦可與甘遂、京大戟等共用,如舟車丸。

(2)痰飲咳喘,面目浮腫。多與葶藶子、杏仁、厚朴等同用,如牽牛子散。

2. 去積用於腸胃溼熱積滯,大便祕結,食滯等。

本品有瀉下通便消積作用。治實熱便祕或溼熱痢疾、裡急後重,單用本品即效,或與大黃、檳榔等同用;治食積不消,可與萊菔子同用。

3. 殺蟲用於蟲積腹痛。

本品有驅蟲作用,並可通便排蟲。對蛔蟲、絛蟲等多種腸道寄生蟲證有效,常配檳榔、使君子、蕪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1.5~3g。炒用藥性減緩。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不宜與巴豆同用。

巴 豆(基源 藥材)

1. 峻下冷積用於寒邪食積阻滯腸胃,卒然腹滿脹痛,大便不通,氣急口噤者。

本品辛熱大毒,作用強烈,入胃、大腸、肺經,可峻下冷積,通腸道閉塞,有“斬關奪門之功”。主治寒邪食積阻結腸道的寒積便祕急症,可單用本品裝膠囊服,或配大黃、乾薑為丸服,即三物備急丸。

2. 逐水退腫用於腹水臌脹。

本品有很強的逐水退腫作用,用於腹水臌脹。可用巴豆、杏仁炙黃為丸服。近代用本品配降礬、神曲為丸,名含巴絳礬丸,治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3. 祛痰利咽用於喉痺痰阻及寒實結胸。

本品尚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用於喉痺痰阻及寒實結胸。

(1)治喉痺、痰涎壅塞氣道,呼吸急促,甚至窒息欲死。可用巴豆霜灌服或鼻飼,引起吐瀉痰涎,開通氣道以利呼吸;現代用巴豆霜吹喉,治白喉及急性喉炎引起的急性喉梗阻有效。

(2)治寒實結胸及肺癰膿痰不出。可與桔梗、貝母同用,即三物小白散。

4. 外用蝕瘡用於癰疽,疥癬,惡瘡。

本品外用可去瘡毒,蝕腐肉,用於癰疽,疥癬,惡瘡。

(1)治癰疽。成膿未潰者,常與乳香、沒藥、木鱉子等製成膏劑外貼患處,如驗方咬頭膏;若癰疽潰後,腐肉不脫,可用本品炒至煙盡研敷。

(2)治疥癬。可用巴豆仁搗泥加雄黃和勻外擦。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0.3g。內服宜用巴豆霜,以減低毒性。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及體弱者忌服。畏牽牛。傳統認為巴豆得熱則助瀉,得冷則瀉止,故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