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

當前位置 /首頁/醫學醫藥/執業藥師/列表

最新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備考:清熱瀉火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屬苦寒或甘寒,以清熱瀉火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邪在氣分的.高熱、口渴、汗出、煩躁,甚則神昏譫語,脈洪大等氣分實熱證,以及肺熱咳嗽、胃熱口渴、心火煩躁、肝火目赤等臟腑實熱證。體虛有裡熱證時,應注意顧護正氣,當配伍補虛藥同用。

最新執業中藥師《臨床中藥學》備考:清熱瀉火藥

  石 膏 清熱瀉火 煅後外用收溼斂瘡

1.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氣分實熱證和肺胃實熱證。

本品辛散解肌透達、大寒清洩裡熱、甘寒生津除煩,主入肺胃經,為清熱瀉火之首藥,且善清肺熱,又瀉胃中之火,為治溫病氣分實熱證,以及肺熱咳嗽、胃火牙痛之良藥。

(1)治溫病氣分實熱證,症見壯熱、煩渴、脈洪大。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本品也可用於外感溫熱病氣血兩燔證。常與玄蔘、牡丹皮、梔子等清熱涼血藥同用,如清瘟敗毒飲。

(2)治肺熱喘咳。常配麻黃、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熱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治胃火牙痛。屬胃熱上衝,牙齦腫痛者,常配升麻、地骨皮等;屬胃熱陰虛,牙痛煩渴者,常配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2.收斂生肌——用於瘡瘍潰後不斂,溼疹,水火燙傷。

本品煅後外用有清熱收溼、斂瘡生肌作用,可用於瘡瘍潰後不斂,溼疹,水火燙傷。

(1)治瘡瘍潰後不斂。常與升藥配伍,如九一丹。

(2)治溼疹。常與黃柏、枯礬等同用。

(3)治水火燙傷。常配青黛、黃柏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

  知 母(基源 藥材) 清熱瀉火 滋陰潤燥

1.清熱瀉火——用於氣分實熱證。

本品苦寒清熱,其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與石膏相似,亦為治溫熱病邪在氣分之壯熱、煩渴、脈洪大等症之要藥,常與石膏相須為用,如白虎湯。

2.滋陰潤燥——用於肺熱咳嗽,陰虛燥咳,陰虛消渴,骨蒸潮熱。

本品甘寒清潤,入肺、胃、腎經。上能清肺潤肺,中能瀉胃生津,下能滋腎降火。既清熱瀉火以清實熱,又滋陰潤燥而退虛熱。不僅治溫病氣分壯熱之證每特為要藥,而且也是肺熱或陰虛咳嗽、陰虛消渴、骨蒸潮熱等證的常用藥。

(1)治肺熱咳嗽,陰虛燥咳。治肺熱咳嗽,咯痰色黃,常與貝母、黃芩、桑白皮等同用,如二母寧嗽丸。治肺熱傷陰,燥咳無痰,常配貝母,即二母散。

(2)治陰虛消渴。可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藥以增強藥力,如玉液湯。

(3)治腎陰虧虛之骨蒸潮熱,遺精盜汗。常與黃柏合六味地黃丸同用,如知柏地黃丸;若陰虛火旺,真陰耗竭,骨蒸潮熱,面紅升火,遺精盜汗,與龜板、黃柏、熟地黃等同用,如大補陰丸。

  石膏與知母功用對比

石膏與知母均入肺胃經,都具有清熱瀉 火,除煩止渴之功效,均適用於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等肺胃氣分實熱證,以及肺熱咳嗽等證,兩味藥常相須為用。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 解,瀉火力較強,善清肺胃實熱,故肺熱咳喘,胃火上炎、頭痛、牙齦腫痛多用;煅後清熱斂瘡生肌,外用於瘡瘍潰而不斂、溼疹浸淫、水火燙傷等證。而知母甘苦 性寒質潤,清中有潤,既能潤肺燥、滋胃陰,治肺燥咳嗽、內熱消渴;又能滋腎陰、降虛火,治腎陰不足之骨蒸潮熱等證。

  蘆 根(基源 藥材)清熱生津 清胃止嘔 清肺祛痰 排膿 利尿

1.清熱生津——用於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癰咳吐膿血。

本品甘寒,入肺經。性不滋膩,生津不戀邪,故凡溫熱病見津傷口渴者用之皆宜。且善清洩肺熱而止咳、祛痰排膿,常用於熱病煩渴,肺熱咳嗽,肺癰咳吐膿血。

(1)治熱病傷津,煩熱口渴,常配天花粉、麥冬、石膏等同用。

(2)治肺熱咳嗽,痰稠色黃,常配黃芩、瓜蔞等以加強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3)治肺癰咳吐膿血,常配薏苡仁、桃仁等以清肺排膿,如葦莖湯。

2.清胃止嘔——用於胃熱嘔吐。

本品亦入胃經,有清胃熱、止嘔吐作用,治胃熱嘔吐,可單味煎汁飲服,或配伍竹茹、薑汁等同用,如蘆根飲。

3.利尿——用於熱淋澀痛。

本品尚可清熱利尿,治熱淋澀痛,常配白茅根、車前草等同用。

  天 花 粉(基源 藥材) 清熱瀉火 生津止渴 潤燥化痰

1.清熱生津——用於熱病口渴,內熱消渴,肺熱咳嗽或燥咳。

本品甘苦寒,入肺、胃經。既善清肺胃之熱,又擅養胃陰而生津止渴。既為治熱病傷津口渴、內熱消渴之良藥,又為治肺熱、肺燥咳嗽之常品。

(1)治熱病傷津口渴。常配蘆根、麥冬等同用。

(2)治陰虛內熱,消渴多飲。常與葛根、知母、五味子等配伍,如玉液湯。

(3)治肺熱咳嗽。常配射干、馬兜鈴等,如射干兜鈴湯。

(4)治燥咳。常配沙蔘、麥冬、生地黃等藥。

2.消腫排膿——用於癰腫瘡瘍。

本品能清熱消腫排膿,常治癰腫瘡瘍。對瘡瘍初起之紅腫熱痛,或膿成未潰者,有清熱消散、潰瘡排膿作用,常配金銀花、白芷、穿山x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飲。

  淡 竹 葉(基源 藥材)清熱除煩 利尿

1.清熱除煩——用於熱病煩渴。

本品甘寒,主入心經。長於清瀉心火、除煩止渴。用於治熱病津傷、心煩口渴,常配石膏、蘆根、知母等。

2.利尿——用於口舌生瘡,尿赤淋濁。

本品歸小腸經,既長於能瀉心火,又善淡滲通利而清熱利尿,常用於心火亢盛、口舌生瘡及熱移小腸之尿赤澀痛,或淋濁澀痛。

(1)治心火熾盛之口舌生瘡,熱移小腸之尿赤澀痛。常與木通、生地黃、甘草配伍。

(2)治溼熱蘊結膀胱之淋濁澀痛。多與車前子、梔子、海金沙等同用。

  梔 子(基源 藥材) 瀉火除煩 涼血止血 清熱解毒 清利溼熱

1.瀉火除煩——用於熱病煩悶。

本品苦寒降洩,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火,為治熱病煩悶之要藥。

(1)治外感熱病發熱、心煩。每與淡豆豉配伍,即梔子豉湯。

(2)治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常與黃芩、黃連、大黃等配伍,如黃連解毒湯。

2.清熱利溼——用於溼熱黃疸。

本品其性清利,導溼熱之邪從小便而出,又為溼熱黃疸所常用。治溼熱蘊結肝膽所致的黃疸,常與茵陳蒿、大黃等配伍,即茵陳蒿湯;亦可與黃柏、甘草配伍,即梔子柏皮湯。

3.涼血解毒——用於血熱出血,熱毒瘡瘍。

本品既入氣分而瀉火解毒,又入血分能涼血止血,常用於血熱出血,熱毒瘡瘍。

(1)治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可配伍白茅根、生地黃、黃芩等涼血止血藥同用

(2)治瘡瘍紅腫熱痛。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有消腫止痛作用,可外用治跌打損傷之腫痛。

用法:生用走氣分而瀉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

  夏 枯 草(基源 藥材)清瀉肝火 解毒散結

1.清肝明目——用於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疼痛。

本品苦辛而寒,入肝、膽經。功擅清洩肝火,為治肝火目赤、目珠疼痛之要藥。

(1)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常與菊花、決明子等同用。

(2)若治目珠疼痛日久,陰血受損者。宜與當歸、生地黃、白芍等同用。

2.消腫散結——用於瘰癧癭瘤。

本品又能清熱消腫散結,為治痰火凝結之瘰癧、癭瘤所常用。

(1)治瘰癧。常與貝母、香附等配伍。

(2)治癭瘤。常與昆布、玄蔘等同用。

  決 明 子(基源 藥材)清肝 明目 緩下通便

1.清肝明目——用於目赤腫痛,目暗不明;用於頭痛眩暈。

本品甘苦鹹,主入肝、腎、大腸經。既善清肝熱,又兼益腎陰,治目疾無論肝熱或陰虧,虛實皆宜,為目疾要藥。且能清熱平肝,以治肝火或肝陽頭痛眩暈。

(1)治肝經風熱上攻,目赤羞明,常配伍菊花、青葙子等清肝熱藥。

(2)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常與梔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配伍。

(3)治肝腎陰虧,目暗不明,或青盲內障,宜與山茱萸、沙苑子、枸杞子等補肝腎明目藥同用。

(4)治肝火或肝陽頭痛眩暈,常與菊花、鉤藤、生牡蠣等配伍,亦可單味略炒,水煎代茶。

2.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質潤滋燥,性寒清熱,兼入大腸經,有清熱潤腸通便作用。治內熱腸燥,大便祕結,常配伍瓜蔞仁、郁李仁等同用。

  谷精草 清肝熱 疏風熱 明目退翳

1. 清肝熱,明目退翳——用於肝熱或風熱目疾

本品辛涼微苦,入肝、胃經。既能疏散風熱,又可清降肝熱,故以治療風熱外襲或肝熱上攻所致的目赤頭痛、畏光羞明或目生翳障等症。

2.疏風熱——風熱頭痛、牙痛、咽痛。

本品上行頭目,疏散風熱,對風熱引起的頭痛、牙痛等均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