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主治醫師

婦產科主治醫師知識點:性週期的調節

性週期, 雌性哺乳動物自初情期到性功能衰退的生命階段中,在性行為以及生殖系統結構和功能上的週期性變化。在性週期中,除了卵巢排卵外,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亦有變化,如子宮壁在排卵前後增厚。在排卵時期,動物性慾旺盛,故性週期也叫發情周期或動情週期。雌性靈長類(包括人類)性週期的顯著特點是在性週期中,與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的同時,子宮出血並從陰道流出。一般28天左右一次,叫月經或月經來潮,因而靈長類的性週期也叫月經週期。

婦產科主治醫師知識點:性週期的調節

性成熟以後,由於卵巢週期性變化,使其生殖器官也產生相應的週期性變化,這種週期性變化稱性週期。卵巢分泌性激素並能作用於它的靶器官,主要是由視丘下部和腦垂體調節的,稱為下視丘-腦垂體-卵巢軸,此軸又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月經只是性週期的重要標誌,它正常與否可以反映整個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功能。

  (一)視丘下部對腦垂體的調節

已經證實,視丘下部某些神經細胞具有內分泌功能,產生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CnRH)。GnRH為十肽類激素,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通過門脈迴圈到達並作用於垂體前葉,調節垂體兩種激素即促卵泡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的合成與釋放,使垂體的兩種促性腺激素離開細胞,進入血迴圈。視丘下部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呈脈衝式分泌,平均每60-120分鐘分泌一次。在卵泡期脈衝的幅度和頻率均較高,在黃體期其幅度降低,頻率減慢。在下視丘的神經元細胞中存在著性激素的受體。

  (二)腦垂體對卵巢的調節

腦垂體在GnRH作用下產生的兩種促性腺激素(FSH、LH)都是糖蛋白激素,能直接影響卵巢的.週期活動。在卵巢的顆粒細胞和間質細胞膜上有FSH的受體,在FSH作用下,顆粒細胞的芳香化酶被活化,靠近卵泡的間質細胞分化成內外兩層卵泡膜細胞。同時FSH與雌激素的協同作用使顆粒細胞和卵泡膜細胞膜上合成LH受體。

因此,卵泡期,FSH可使卵母細胞增大,卵泡發育、成熟,並使卵泡內膜細胞及顆粒細胞產生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時雌激素水平出現第一個高峰。

排卵期,FSH和LH協同作用,特別是LH的峰式釋放,導致成熟卵泡的破裂與排卵。

黃體期,LH主要作用於黃體細胞(顆粒細胞黃素化)產生孕激素,在排卯後7—8天達峰值。同時FSH作用於卵泡內膜細胞繼續產生雌激素,與孕激素同時出現第二個雌激素高峰。

腦垂體的FSH和LH也呈脈衝式分泌。腦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細胞具有GnRH和雌二醇的受體。

  (三)卵巢激素的反饋作用

卵巢分泌的性激素逆向地影響下視丘和腦垂體產生和釋放其內分泌激素,這種作用稱為卵巢激素的反饋作用。如果產生促進作用則稱為正反饋,如果產生抑制作用則稱為負反饋。性激素所以有反饋作用是因為視丘下部、腦垂體的功能細胞上有相應的受體。

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E2),有正、負兩方面的反饋作用,但其正反饋是有條件的。雌激素增加下視丘GnP,H的釋放脈衝,壓低垂體FSH的釋放脈衝。因此卵泡期末,雌激素水平較高,LH頻率增加,雌激素在排卵前24小時第一個高峰時,不僅使下視丘GnRH釋放脈衝增加,並且當E2分泌量達到734nmoVml時,又使視丘下部的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也產生興奮性的正反饋作用,導致了LH血內水平的峰式變化,誘發排卵。必須明確,下視丘分泌的GnRH主要調節垂體LH的合成與釋放。當GnRH脈

衝分泌的幅度和頻率增高時,則LH分泌增加;GnRH脈衝分泌的幅度和頻率降低時,對FSH的分泌有利。

孕激素(P)減少下視丘GnRH釋放脈衝,對垂體不產生顯著的反饋。孕激素有抑制雌激素正反饋的作用,同時,孕激素和雌激素協同作用則產生較強的負反饋。因此,雌激素在黃體期出現第二個高峰時,由於同時有孕激素存在,不能出現LH的峰式變化。

綜上所述,視丘下部』茵垂體-卵巢軸在大腦皮層控制下,通過調節與反饋,保持著內分泌的動態平衡,從而使卵巢發生週期性變化,並使育齡婦女的生殖器官發生周而復始的週期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