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當前位置 /首頁/碩士學位/MBA/列表

2016年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考研調劑資訊

導讀:2016年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接受碩士研究生調劑。具體考研調劑資訊請看如下:

2016年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考研調劑資訊

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招收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學碩和材料工程專碩調劑生

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始建於1979年。現有1個一級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和碩士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博士和碩士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授權點(材料工程);5個本科專業(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環境工程)。

1997年材料加工工程被原兵器工業總公司確定為部級重點學科,1998年被評為陝西省重點學科。2003年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被評為陝西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基礎”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實驗室被評為陝西省重點實驗室;2007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陝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2008年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專案;2008年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評為省級教學團隊;2009年精密與超精密加工及測量”工程中心被評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2010年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13年金屬材料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學院現有教授2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和“陝西省先進工作者”2人、陝西省“三五人才”2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和優秀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2人,陝西省教學名師2人,陝西省優秀教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教育部科技成果評審專家6人,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團體理事長、理事、委員、國內學術期刊編委和國際學術期刊審稿人10餘人。

有意向調劑的考生請與材料與化工學院研究生祕書鄭老師聯絡,QQ:371773550。

歡迎大家加入西安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

  附:學校概況

  1.基本情況

學校佔地面積116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60餘萬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1600餘人,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2萬餘人,研究生1600餘人。現有光電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化工學院、電子資訊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理學院、體育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工業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14個。

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了西安工業大學北方資訊工程學院(三本)。

  2.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具有高階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47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60餘人,有國家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9個,陝西教學名師1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級突貢專家、享受三秦人才津貼專家16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省“三五人才工程”、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省“四個一批”人才及省青年科技新星11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其他省部級及以上人才稱號20餘人,17人被重點大學聘為博士生導師。在國家、省級學術團體擔任評委、委員以及理事長、理事110餘人。現有國內、外雙聘院士9人。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陳忠實先生受聘為我校兼職教授,並擔任我校“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3.學科佈局

目前,學校有3個學科獲准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有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藝術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學位授權類別5個,本科專業55個。

有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省級重點學科3個,管理科學與工程省級特色學科。有測控技術與儀器、金屬材料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人力資源管理、自動化等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有測控技術與儀器、金屬材料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腦科學與技術、人力資源管理、自動化、光電資訊工程、電子資訊工程、漢語言文學等省級特色專業9個。

學科專業涵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教育學、藝術學等8個學科門類,形成了“以工學為重點,文理為支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佈局。

  4.人才培養

建校60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輸送了8萬餘名畢業生,莘莘學子已成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國防工業的骨幹力量。近年來,本科生一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陝西同類院校前列。

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進行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成績。

2009年的《面向中小企業建立一線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的新模式》研究專案和2014年的《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目標教育的探索與實踐》研究專案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目前,學校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案2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40門,省級教學團隊1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3個,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省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案8個。

2011年,學校成為國家第二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現有試點本科專業6個,研究生學科領域4個。

學校現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專案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4個。

近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陝西省教學成果獎20餘項。

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學術、科技、文化、體育活動,成果豐碩。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大賽”等國家級、省級大學生科技競賽中,榮獲各級獎勵1千餘項。

學校女籃保持傳統優勢,曾榮獲全國第五屆大學生女子籃球賽甲組冠軍、中國大學生女子籃球超級盃賽冠軍、陝西省大學生女子籃球聯賽“五連冠”、全國CBO女子籃球錦標賽季軍、第十六屆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陝西省籃球聯賽冠軍、2012年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大學生籃球錦標賽(兩隊參賽)獲得亞軍和季軍;代表陝西大學生參加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榮獲女子籃球亞軍。2013年我校男子籃球隊獲得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陝西省籃球聯賽亞軍;2013年陝西省大學生健康活力大賽獲得第三名;2013年“全國全民健身操等級推廣規定動作有氧舞蹈四級”比賽獲一等獎;“光榮行”阿迪達斯杯2012年中國大學生跆拳道西北區聯賽奪得三金、兩銀、兩銅;男子足球隊曾獲陝西高校大學生足球聯賽冠軍。我校女籃在2015泛波羅的海世界大學運動會中獲得亞軍。

學校是較早開辦書法教育專業的高校之一。劉自櫝先生曾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被譽為“中華篆書第一人”;陳澤秦先生曾當選為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學校兩次榮獲中國書法蘭亭教育獎。一批學生多次在全國、教育部、中國書協、省級書法大賽中獲獎。

  5.科學研究

學校一直積極堅持並實施科技創新、創新興校的辦學戰略,大力構建“一校三體(學院、重點實驗室和專業研究機構)”的辦學體制,全力構建“三足鼎立(國防科研、以國家、省部級等各類基金為代表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合作為主體的應用技術)”的科研格局。

學校現有“精密與超精密加工及測量”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網路與檢測控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薄膜與光學制造技術”教育部與陝西省共建重點實驗室等17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和陝西當代文學與藝術研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經過長期的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積累,學校在光學薄膜工藝、光學測試、光電器件及檢測、精密與超精密加工及檢測技術、特種加工、複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應用研究、計算機資訊科學、工業控制及自動化、靶場測試、兵器資訊、人力資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優勢和穩定的科研隊伍。目前學校承擔著國家重大基礎科研、總裝備部、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國家國防科工局、教育部以及省市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委託等各級各類專案近千項。

近三年,學校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進展。新型微奈米陶瓷相混雜增強鋁基複合材料,製備的活塞產品完全取代了進口;磁場複合電解加工技術為國內首創,實現了大面積複雜曲面的高效高精度加工;大口徑深孔螺旋槽的電解加工技術,成功應用於斯倫貝謝(全球最大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中海油、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的鑽井裝置中;光學元件電漿體制造技術用於國家重大工程;研製的光電高速靶場系列測試儀器,已經成為我國同類產品的校驗級產品;研製成功的我國第一臺CNC齒輪測量中心迅速佔領了國內市場,打破了國外的技術與市場壟斷。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外部發展空間,不斷加強與地方企業、國內軍工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學校長期與白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建立關係,先後有白俄羅斯比庫爾院士、達斯坦卡院士、伊格、基瑪、希爾蓋等專家,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博士等數十次校開展合作研究。學校建立了泰勒·霍普森(Taylor Hobson)公司精密檢測技術培訓基地、德國萊寶(LEYBOLD)公司薄膜技術研究基地、北方光電有限公司—西安工業大學紅外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利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光學制造聯合研究基地、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及共建人才創新培養基地、兵器試驗測試技術研究中心等聯合培養基地和研究中心。通過交流與合作,極大地增強了學校的教學、科研實力,促進了學校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