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有關點評作文九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點評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點評作文九篇

點評作文 篇1

如墨似霧的的夜色,再次是大地陷入了一片黑暗,只有高懸在空中的月亮,不懈的散發著微弱的光華,將一縷縷光芒灑向大地。在黑暗中悠閒散步的我,微微仰起頭盯著你,心裡不禁湧起許多話想對你說……

月,你是旅人思鄉,詩人寄情的標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目望月,心思鄉,不知猶如浮萍漂泊在外的遊子,是否真的從高懸的明月中看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眸觀月,心憶親,不知因戰爭流離失所的人們,是否真的從朦朧的月色中看到了分離已久的的親友,順著兩頰留下了幾行清淚?“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望悽月,心繫友,不知友人遠去依依不捨的人們,是否真的心隨月,行千里,隨月去?

皎潔的月輝灑在地上,灑在心上,勾起幾絲哀愁,幾縷思念,引起幽幽一嘆。

月,你是悽美神話的主題。嫦娥奔月,后羿縱有通天徹地之力,射的下九日,救得了天地,卻挽不回臉頰佈滿淚痕的伊人,補不了心裡的不捨、哀傷,只有在滿月的中秋,席地而坐,觀悽月,吃月餅,思伊人,盼團圓,不知他是否真的從悽美的月色中看到的悽美的廣寒宮,搗藥的玉兔,心念的伊人?嫦娥,嫁的了郎君,卻無法常伴,只能在月幕下痛徹心扉呼喊著離去。吳剛伐桂,不知吳剛犯下了何等大罪,還是月桂樹犯下了大罪,惹得天帝震怒,讓那吳剛日日伐桂,夜夜伐桂,年復一年,也許終有一天,他會在這華美的月桂樹下倒下,化作土灰、塵埃。

月,你是哲理的典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是最好的寫照。

月,你是漆黑夜幕中唯一不滅的光,連滿天的繁星也在一眨一眨得偷著懶,只有你不辭勞苦,兢兢業業的散發著微弱的光芒。

夜愈深了,你依然掛在空中,為黑夜中迷茫的人指出方向,披上朦朧的月衫。我緩緩低下頭,順著你為我照亮的路慢慢地踱回家,我也停下了聯想,因為我知道,我想對你說的永遠也說不完。

  點評:

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寫景抒情散文,小作者將月亮複雜的文化意蘊進行了精確詳細的分析,從寄託思鄉之情、承載神話傳說、暗示哲理智慧三個角度寫出了月亮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係。習作既富資訊量,又文筆優美,實為難得之佳作。

點評作文 篇2

竇桂梅老師的這一節課,展示了她獨特的教學魅力,讓我們體會到了古詩詞散發的迷人芬芳.在課堂上,她感情澎湃地將學生帶入了課堂,融入課堂,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對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好的匯入是激發起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源泉,第一顆火星”,因此,巧妙的匯入無疑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基礎。一開始,竇老師由“居”匯入,一步步引導學生,讓學生聯想到“居然之家”,然後讓學生從吳音瞭解吳國,並且讓一些學生髮言,讓他們親身說出吳儂軟語。

在她的課堂,學生可以想發言就發言。竇老師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氛圍。她總是在跟學生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加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竇老師從“溪上青青草”引發開去,引出韓愈、陶淵明、白居易等關於“草”的詩句,營造出濃濃的文化氛圍。著名文化學家皮爾森在《文化戰略》中說:“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我們都應該知道,文化是一種習得、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由外向內逐漸內化、濡染的過程。學生在此氛圍中耳濡目染,自我構建,逐步形成無論是知識的、精神的,還是語言內涵都十分豐富的文化心理結構。語文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她的課堂永遠不失活力,唱歌、手舞足蹈、角色扮演等,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學的也不費力,相信對語文的喜愛也會越來越深。竇桂梅老師的教學風格就像她這個人一樣,身為一個北方人,她給人一種豪爽、不拘小節的感覺,而她的課也是如此。

點評作文 篇3

還沒到大年三十,街上傳開了,大家議論紛紛:今年的春晚是什麼樣子的。都對春晚又一種特殊的嚮往。我也不例外。

終於到了那一天,全家人都圍坐在電視旁,等待著新的一年的春晚的開始,終於開始了,新的主持人;新的舞臺;新的節目;一切都是新新的樣子。每年的春晚都是由魔術‘小品‘歌舞’相聲組成的,小品總是押後的,今年不一樣了,剛剛開頭就來了一個小品,讓我們覺得今年的春晚有了新意,讓我們禁不住的往下看。

我最看好的就是今年的小品《扶不扶》,開頭的一幕讓我們大跌眼鏡,郝建的熱心與過路人的態度及語言形成了對比。體現了現在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包含了對碰瓷團伙的批評,使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得不到幫助。

我最佩服的人是一位彩裙姑娘,在春晚的舞臺上轉了4個多小時,真可謂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讓人不可思議。

我覺得春晚不光是過春節時的一種必備形式,裡面的歌曲可以讓我們的疲憊的身心得到放鬆,能帶給我們快樂,也能讓我們從中明白一些大道理。

祝你們新春快樂!

點評作文 篇4

趙王嚐出獵。行至一林間。一猴危坐道中,凝神閉目,全然不顧。趙王怒,拔箭射之,此猴魚躍避之;復射,又不中。趙王大怒,令眾齊射之,哀哉此猴命送黃泉。

後人對此褒貶不一。一曰:“此猴機靈勇敢,善展現自我。可惡趙王不識其才,藐視其優勢,竟拔箭相射,悲哉此猴滅於此等昏君之股掌,哀哉其生不逢時,現不擇地!”又曰:“此猴死有餘辜。其雖具優勢,但未著於正處。趙王乃堂堂一國之君主,大庭廣眾之下,此猴竟以其優勢戲與趙王,以示趙王箭藝不精,此罪當射殺!”

今先不論趙王之對錯,單述此猴之優勢。

猴者,機巧靈活,人皆知之,然此猴竟可數避趙王之利箭,可謂之“優勢”。但終亡於眾箭之下,究其根源,皆緣其優勢。

其雖具優勢,但因倚仗優勢,覺趙王之箭首射不中,後射也必不中。殊不知眾箭齊射,汝避此焉能避彼乎?嗚呼哀哉!

然此事也並非全咎其優勢。其有優勢,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但其示法不當,舉動不妥,致優勢變劣勢,終自毀其中。使此猴擇良機面覲趙王,敘其優勢,趙王必肯禮賢下士,設宴款待。

此傳說之言,真假不論。然當今之世,此事也時有發生,並非寡聞。

一事如此:三人行,一人攜拐,一人帶傘,而另一人兩手空空。歸,攜拐者遍體傷痕,帶傘者渾身是水,而空手者安然無恙。

詢其三者。攜拐者曰:“吾有拐,忽視地面崎嶇,盲目而行,故羈絆無數,滿身傷痕。”

帶傘者曰:“吾有傘,故頂風冒雨而行,然風急雨驟,傘不及事,故渾身是水。”

空手者曰:“吾身無一物,故撿路而行,擇簷而避,故安然無恙。”

嗚呼!前者之傷、之禍,皆因其“優勢”,後者之福、之安,反而因其無優勢。此人之常事與猴之悲論,豈有兩異乎?

點評作文 篇5

先來看看20xx年山東大學聯考作文:

視窗下有一個畫框,從窗戶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風景,有的人看到了靜,有的人看到了鬧;有的人看到了雅,有的人看到了俗;有的人看到了好,有的人看到了不好。你能看到什麼?請問您看到這個題目又有什麼想法呢?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處,文體不限,文體特徵鮮明。④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範圍。

面對著這個材料,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看法,一線名師點評:

今年的山東大學聯考題作文題目審題難度不大,可寫範圍很廣,並且順從學生自己的意願,你有什麼感悟就可以寫什麼,這是今年山東大學聯考作文的一個亮點。你喜歡靜,你就可以寫靜;你喜歡熱鬧,你就寫熱鬧;你喜歡雅,你就寫雅;你喜歡俗,你就可以寫俗;你看到了好,你就寫好;你看到了不好,你也可以寫不好。自由民主,各抒己見。沒有最佳立意,當然,能夠反映自己的見識胸懷的題材得分會更高。

總之,20xx年山東大學聯考作文體現了下列特點:

一、人文素養

中國正在走向成熟,中國需要更高的文化底韻,需要更高的人文素養,才能讓中國走的更遠,所以國家一直在提倡人文素養。

二、自由民主

20xx年山東作文題目,非常開放,材料提供了非常廣闊的背景,完全由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感悟來挑選,挑選餘地大,學生的自由度高,體現了國家自由民主的氣度。

三、胸懷見識

面對這麼多可以寫作的角度,到底選擇哪個角度去寫,可以看做學生的文化底蘊,可以看出學生的胸懷氣度,可以看出學生的見識眼光。一個人的成功,取決於這個人的見識眼光;一個民族的振興與發展,取決於這個民族胸懷氣度和長遠的眼光,所以山東大學聯考題用這個材料來考查學生的胸懷見識,出題人非常有遠見。

四、個性特色

面對眾多的寫作角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根據自己的特長,寫出自己喜歡的作文來,山東大學聯考作文體現了尊重考生個性,倡導學生特色發展的教育改革理念,很有特色。

點評作文 篇6

葉問,是一個最新武學的武痴,更是一個深刻理解了武學精神的愛國志士。他用武術伸張著正義,他用武術弘揚著國威,他用武術扛起了振興中華的大旗。

在和平的年代,他時常與別人切磋武藝,憑藉爐火純青的永春拳而享譽全城。在鄉下人來踢館時,並不開武館的他在情況所迫下答應比武,他先是一讓再讓,但後來兒子一句:“爸爸,你快出手吧,媽媽說你再不出手家裡的東西就全碎了。”使他終於決定速戰速決了。一番猛攻逼得那人節節敗退,拼死反抗也都無濟於事,最終被打得落花流水。葉問此舉為這個城市贏回了尊嚴。

只可惜,好景不長。中國不久便被日本侵略,各個地區淪陷,正值戰禍亂世的中國民不聊生,慘死無數。而面對日軍無情的燒殺搶掠,淪為亡國奴的人們只是任祖國的身軀被日本的鐵蹄踐踏而無能為力。葉問一家的住所也被日本鬼子霸佔,他們一家三口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也過著食不果腹的艱辛生活。

葉問眼看著自己的同胞們承受著日軍的肆意侮辱和蹂躪,看到朋友武痴林以及其他同伴死在他們的魔掌之中,他終於無法再忍受這種屈辱,毅然在日本人的比武場上一舉擊敗了是個日本人。在日本將軍問及他的名字時,他說:“我只是一箇中國人。”他不是為了米而來的,他無視在那時勝比黃金的十袋米,撿起了帶來的半個地瓜和逝去的武者留下的.濺滿鮮血的米,頭也不回的離開了比武場。

名師點評:

“他灼灼的目光分明是要將一切邪惡摧毀,他寧可粉身碎骨也不願意祗辱於那幫喪盡天良的匪徒的腳下”作者對葉問充滿敬佩之情,塑造了有著高尚氣節和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語言有氣勢,有感召力。

後來,他進行了一次與日本將軍的終端對決,在這之前他在被監禁時不肯吃一口日本人給的飯。他走向比武場時,持有的是一身浩然正氣,是對中華武術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對祖國的無盡的愛。正是因此,葉問意志堅定,從容無畏。他灼灼的目光分明是要將一切邪惡摧毀,他寧可粉身碎骨也不願意祗辱於那幫喪盡天良的匪徒的腳下。他孤注一擲了,他決定放手一搏。比武場上,他正氣在胸,以記記拳如流星,似閃電,如暴雨,似冰雹,噼噼啪啪的擊去,擊得對手措不及防,招招敗退。終於擺熱本軍關閉在一個木樁上,親手斷絕了他的性命。

這一壯舉引得中國人民沸騰了,他點燃了同胞的抗日激情,堅定了國人對反侵略鬥爭必勝的信心,激起了人民的昂揚鬥志。他打出的是國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

葉問的傳奇告訴人們:武力不是暴力與蠻橫,而是正義,是氣節。他用一股正義化作可以戰勝一切邪惡的力量,用凜然的氣節奏出了鏗鏘的生命樂章!

點評作文 篇7

孟老先生有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然在我們這個日益呼籲諾貝爾獎,召喚大師的年代,無數專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漁網,以求短期內涅化為大師。這不僅使人驚呼“收穫”更多的同時驚疑,“將來會有什麼? ”對碩士、博士、導師、學者的種種論文指標,輿論對大師,對諾貝爾獎的偏執的渴盼化為一張張細密的漁網,撈起了本應該繼續成長的小魚,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可見做學問,做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學問是需要長時間。司馬公三十年著《史記》,曹雪芹十年語紅樓,這其中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淚,超絕的學者必使用超長的時間來成長。由此看來,我們今天那細網中無數未成大魚專家們大師背後浮現的是一個個看似華麗的泡沫。

何不將網眼放寬,讓魚兒們有更多時間來經歷人生,充分成長?除了時間,細雨帶去的還有學者們本應堅守的寧靜。學者,本應是耐得寂寞的。錢鍾書先生筆耕一生,留下無數讓人驚歎的華章《圍城》、《談藝錄》、《管錐篇》,先生以他的博學一次次震驚世界,然而人們在驚於其文時卻總是忽略先生兩耳不聞窗外塵囂事的用心苦讀,忘卻了先生圖書館的一杯淡茶,一本書的寧靜身影。夢醒推窗望殘月,哪堪隻影映孤牆,也許,只有寧靜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遠。書中曾說到劍橋為霍金留下了一個寧靜的空間,可我們為什麼就一定要急於將學者們套入網中,曝於公眾之下,給他們留下一片寧靜吧!使魚們甘於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

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讚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後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麼?他在守望什麼?那是一顆融於學術、融於藝術的心,那是一把開啟精神高處的鑰匙。

忍把浮雲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淨土吧?莫急於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淨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名師點評:

這篇議論文的現實針對性很強,既有明確的觀點“放寬束縛”,又能縱橫捭闔,聯絡古今名言與事例論述中心,作者善於條分縷析,深入分析現在學術浮躁的原因,因而文章具有說服力。

使魚們甘於入網的另一個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認,求得一樁大富貴自古就是文人們讀書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卻大多沒入名利場。孔子曰:“學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他不甚讚賞為名利而做學問的行為。看淡了眼前的富貴,忘卻了功名利祿,留得那顆菩提心,學問之門方可開。塞林格先生以《麥田的守望者》轟動世界後卻躲入鄉下小鎮,從此遠離喧囂。他在逃避什麼?他在守望什麼?

那是一顆融於學術、融於藝術的心,那是一把開啟精神高處的鑰匙。忍把浮雲換了淺吟低唱,柳永如是說。讓我們給學者們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褻瀆的淨土吧?莫急於讓他們被浮名的心網套牢,莫讓伊甸化作失樂園。他們需要的是心靈的純淨與人格的獨立,不是名為專家、大師的鎖鏈,不要束縛了學者們心靈的翅膀。

不妨讓我們把種種網眼留得更寬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後再來收穫這一批長成的大師。

點評作文 篇8

隨著語文教育改革討論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大學聯考語文標準化考試是產生當前語文教育諸多弊端的癥結所在。它捆住了廣大語文教師的手腳,窒息了語文教學的生機,也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越來越走入死衚衕。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將1998年大學聯考語文試卷分別寄給了國內幾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教授在研究了這份試卷後,寫下了這篇感想。

思維被納入固定模式我們的根本教育觀念已到了該反省的時候給我的任務是評論大學聯考試卷。

我讀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題目要求就費了極大的勁,有的至今也沒有弄得太清楚。這兩大部分、六大項、三十五小題、十大頁,據說有一萬二千字的標準化的考題,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維強行納入某一種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剛性的模式中,進而控制我的心靈: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與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這種"考試"的威力:你(或許還有你的家庭)未來的命運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須臣服。記得魯迅曾提到有一種"山羊",它能夠"率領羊群,悉依它的進止";在我的感覺中,這種"考試"其實就是更為高明的"帶頭羊"。於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畫":"山羊"在前面走著,"胡羊們(千百萬的學生,連同他們的老師、家長),就像魯迅所描寫的,"成了一長串,挨挨擠擠,浩浩蕩蕩,凝著柔順有餘的顏色,跟定他匆匆地競奔它們的前程"。魯迅說:"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裡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疑問--‘往哪裡去?!"(《華蓋集續編·一點比喻》)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裡去?!"客觀地說,考試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的引導性的,並且也總是要遵循一定的規範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從根本上取消考試--"文革"中也真的這麼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試的弊端,其結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這一段歷史,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考試之弊時所不能忽視的,那是一條線,我們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樣的極端。因此,所要討論與質疑的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所要引導的方向,也就是魯迅所說的"往哪裡去"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追問考題的背後,所暗含的預設的課程標準、培養目標,而這又必然追問到根本的教育觀念上去。人們對目前語文大學聯考的種種不滿,包括本文開頭所描述的考題給我帶來的恐懼和痛苦,說到底,就是因為在這些"教育的原點"上出了問題。我們的反省,應該深入到這些根本問題的冷靜的思考與討論上。這樣的討論必須是民主的,應該讓不同的意見充分發表,並展開充分而平等的討論。

作文大量出現"父母雙亡"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迫使考生瞎編我注意的是考題的兩個特點。先看第一部分題目,要求考生判斷拼音、寫字、詞語(包括成語)運用的正確與否,判斷句意明確與否,判斷文章的排列、表述恰當與否,判斷對文章的理解正確、準確與否……等等。這裡,可注意之點有二:一是偏向於對考生(教育物件)的判斷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斷的主要是報刊上的文章與科技文章;二是對考生思維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維的正確、明確、準確、恰當與精密,而對正確性、準確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機械而刻板的,實際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並無問題,但如果聯絡著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維的能力,以及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維)……等等,就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此片面的考試標準,究竟預設著怎樣一個語文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這就要說到考題中的作文部分。本來這部分是可以讓考生髮揮他(她)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但我們所看到的題目卻是:"現今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寫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題目的前提--對現今中學生心理素質的評價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說是社會流行的一種看法,而且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卻並非考生(教育物件)的自我評價,也未必是他們所關注,感興趣,真正有話要說、可說的。而且題目本身:《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就已經規定了寫作的內容、價值取向。這實際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維與寫作,納入到一個早已預設好的,符合社會公共意志與規範的,幾乎沒有個人意志、想象、創造空間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強制性的。

寫到這裡,我才明白,我面對考卷所產生的壓抑感,以至於恐懼與痛苦,就是這樣產生的。考生是年輕人,當然不會有我這樣複雜的,並且是無可奈何的反應,他們有自己的應付辦法,就是瞎編--於是這屆考試中就出現了大量的"父母雙亡"的"考驗"下"戰勝脆弱"的"假話"。我從這孩子們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靈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隨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這意味著什麼?!"標準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獨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於是,我終於明白,這樣的"標準化"的試題,實際上已經規定了一種所要培養的"人才標準"。這將是怎樣的一種"人才"呢?他們有一種很強的能力,能夠正確(無誤)、準確(無偏差)地理解"他者"(這"他者"在學校裡是老師、校長,在考試中是考官,以後在社會上就是上級、長官)的意圖、要求;然後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圖與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覺地壓抑自己不同於"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後正確、準確、周密地,甚至是不無機械死板地貫徹執行,所謂一切"照章(規定,社會規範)辦事",做到恰當而有效率,並且能夠以明確、準確,邏輯性極強而又簡潔的語言文字,做出總結,並及時向"他者"彙報。這樣的人才,正是循規蹈矩的標準化、規範化的官員、技術人員與職員。他們能夠提供現代國家與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優越性是明顯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樣明顯:一無思想,二無個人的創造性,不過是能幹的奴隸與機械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是"齒輪與螺絲釘",而且是國家機器與商業機器上的雙重的"齒輪與螺絲釘"。

這裡,我們所面對的,正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悖論:一方面,它確實需要培養有能力有效率的專門科學技術人才(包括技術官員),但同時它又存在著使人工具化、奴隸化的陷阱與危險。我們今天大學聯考的弊端與暴露的教育危機,並不在於對知識、能力的訓練本身,而是我們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極端,一方面知識、能力的訓練陷入了繁瑣哲學,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為教育的根本對人的心靈、智慧的開發,對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與個性的教育,獨立、自由精神的養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與控制受教育者的心靈的反面--我們之所以如此尖銳地提出"向哪裡去?!"的問題,正是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因此,我們有必要提出呼籲:請解放我們的孩子,連同他們的老師與家長,甚至包括考官們(作為個人,他們十分辛苦,也並無責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讓我們的教育從科學主義與繁瑣哲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失去了靈魂的教育功能觀念與相應體制中解放出來。

點評作文 篇9

命題作文“格”導寫及佳作點評

作者/ 王淦生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格”有“標準、法式”的意思,如格局、格式等;“格”還有“表現出來的品質”的意思,如格調、風格、人格等,當然,“格”還有其他的含義。

請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以“格”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特徵鮮明;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

這則作文題的導語,基本上已經限定了作文的主旨——或者從“標準、法式”的角度入手,或者從“品格、品質”的角度立意。自然,“格”還有其他方面的含義,比如“格物致知”中的“格”就是“推究”的意思,“格格不入”中的“格”乃是“阻礙、限制”的意思等等。如果從這些方面立意,雖說略顯冷僻,但也未嘗不可。所以本文審題難度不大。

如果從“標準、法式”的角度立意,尊重“格”、嚴守“格”以及適當的“破格”都可以作文文章的主題。在一個法治社會裡,對規則的尊重和遵守應當成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行為,任何自由都是一定規則範圍內的自由。當然,這種“格”又是建立在特定的社會基礎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格”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故“破格”的現象又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從這一意義上說,既要遵守“格”,維護“格”,又要不斷打破“格”,修正“格”。

如果從“格調、風格、人格”的角度立意,文章可以涉及的範圍也是相當廣泛的。人有人格,各種文學藝術作品、每個人的做人處事都有自己的風格,人們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也都有各自的格調和品味……這其中,人格應當佔據主導地位。因為一個人的人格往往決定了他的生活格調和處事風格。我們的古人甚至將花草樹木都與一定的品格聯絡起來,可見“品格”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所以,高尚的人品、有格調的生活、獨特的風格應成為每一個人的追求。其中,人品為重中之重。有道是“文如其人”,人品也會影響文品!

這篇作文在體裁的選擇上可以有多種考慮。議論性散文可能是最為適宜的體裁。因為議論性散文兼具散文和議論文的長處,取材、構思和表達相對靈活、自由,又可避免傳統議論文比較程式化的短處,更容易打動讀者,讓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而且古今中外眾多的素材會為議論性散文的寫作提供充足的論據。當然,好的記敘文也一樣可以贏得讀者。比如短小精悍而蘊含深刻哲理的故事結合曲折多姿的結構、生動有趣的語言,同樣會斬獲高分。

總之,文無定法。無論採用何種文體,皆須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方可取得成功。

【佳作展示】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三(2)班 薛文菁

人只能在一方天地中獲取真正的自由。

——題記

“你看看你,又不按格子寫!這裡,這裡,字都寫出格了!”爺爺的訓斥像耳邊嗡嗡的蚊子,揮之不去。我緊咬嘴脣,一言不發,心裡卻在暗暗反抗:哪來的那麼多規矩?哪來的那麼多條條框框?字寫出格怎麼了?這樣才瀟灑啊!才有與眾不同的美啊!

又是一張“隨心所欲”的臨帖,爺爺終於看不下去了。

“你站一邊去,我寫給你看!”

我賭氣地把頭扭向窗外。

窗外是鄰家的孩童在嬉戲。他們在玩什麼呢?是我幼時玩過的跳格子的遊戲。幾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從一個格子跳入另一個格子。格子很小,僅能容納一隻腳掌。可他們就在其中,踮起腳尖,謹慎而又熟練地蹦來蹦去。

突然一陣喧鬧,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吵嚷起來:“你出格了,出格了,你輸了!”那個“出格”的小男孩似乎還想耍賴:“我就踩到格外一點點,憑什麼就算輸了呀?”旁邊一個小女孩頭一昂,一本正經:“這是遊戲規則,出格的就是輸了。”“出格”的男孩嘟著嘴,極不情願地離開了格子。

臉突然燒得難受——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我怎麼到現在都沒明白呢?

是啊,做任何事都有一個“格”,“出格”自然就輸了。魚兒遊得再歡快,離開了水,便失去了生命的依託;舞蹈演員的身姿再優雅,跳出了舞臺,便無人認可她的美;一個人車技再好,駛離了道路,就容易釀成慘劇……格是一種束縛,更是一片保證你可以自由發揮的天地,因為出了格,自由便無從談起。老師常講,寫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想來,這“鐐銬”便是作文的“格”。寫作是這樣,寫字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即使是自成一體的書法家也講究“筆筆有出處,字字有來由”,這“出處”和“來由”不正是書法的“格”嗎?

爺爺的字已經寫好。多美啊!工整,大氣,灑脫,字字在格中,卻字字有自己的獨特風骨,字字不同凡響。再看看一旁自己的字,字字都想跳脫格子的束縛,好像想飛上天外,顯得凌亂不堪,毫無美感可言。

我終於明白了爺爺生氣的緣由,坐下認認真真地按格書寫——我已經懂得,不管做什麼事情,“格”中才是你真正的自由天地。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三(3)班 蔣潤秋

這是我為眼前這些學的孩子上的第一課。

我從包裡取出一張棋盤,擱在講臺上。經年的摩挲讓棋盤變得平滑而溫潤。我不是要向孩子們科普象棋知識,因為這些孩子很多已經是有著多年棋齡的“老手”。我是要向他們講述一段我自己的故事,告訴他們下棋的第一“要訣”。

……

隨著我落下棋子,老師遺憾地搖了搖頭,而對手欣則喜若狂振臂慶賀。就這一步棋,讓我輸掉了參加象棋電視大賽的資格——這是一個為業餘棋手搭起的平臺,它的大門向站在巔峰的人敞開。我能讀懂身旁的老師的眼神,他在說:“唉……你這孩子……”我盯著自己落錯的棋子發愣,只聽到老師低聲詢問:“這是初學者都不會犯的錯誤,怕是走神了吧?”我木然地點著頭。是的,那一刻,我走神了——我想到了此次獲勝之後的無限風光。

結果,我下了一步常人都不可能下出的漏招。連日的壓抑與強化訓練得到的結果竟然是失去了這次機會?不,或許還沒有失去吧?我看到了老師的眼神,他似乎在鼓勵我重新坐下,讓我收回那步錯招——畢竟這不是正規比賽,只是棋校舉辦的讓學員競爭一個參賽名額的內部比賽,實際上不過是在為我熱身——因為我當時在棋校絕對稱得上是實力超群,我的身上承載了所有老師的期望。那一瞬間,我幾乎已經動搖了。老師勸導的目光,同情者急切的催促,對方沮喪的表情……這一切讓我重又感覺到了勝利那溫熱的呼吸。我幾乎已經伸出手去,是的,只要我願意重新動一動手指,這勝利將失而復得。

我感覺到指尖的沉重和顫慄。就在觸碰到棋子的一瞬間,似乎有一股電流流遍全身。我眼前浮現出父親那凝重的面影,我想起在我幼小的時候父親抱著小小的我,我費力擁著他剛剛為我買的棋盤的情景……我聽到他說:“我什麼也教不了你,只送你四個字……”

我緩緩地收回汗涔涔的手——這是一雙不似同齡人的纖細嬌嫩,而是十指包裹著摩擦棋子而長成的繭子的手——衝老師無奈地笑笑:“我輸了。”這句話,耗盡我全身的力氣。

但是我也贏了。因為我嚴守了父親送給我的四個字——“落子無悔”。

我收藏了那張棋盤。棋盤上鐫刻著的橫豎交錯的線條中,承載著我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隱痛,記錄著我的挫折與成長。那一步棋,讓我在通向成功的征程上多走了一段彎路,但更讓我守住了一位棋手的底線。落子無悔,是我受到的最深刻的教誨,是棋手間共同遵守的契約,是我對自己象棋人生的承諾,是我不能跨越的禁地,是我用心去守護的人生信條,是輸掉一切也要捍衛的榮耀……所以,我要在第一堂課上把它鄭重地交給我的學生們。

……

聽完我的故事,孩子們一下子都靜了下來。我知道,這個故事,無關棋藝,無關戰績,但它關乎棋品,甚至關乎我們的人格、尊嚴。

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三(4)班 凌文青

莫言的新書《我們的荊軻》問世不久,各種仿作便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單看那封面,你可能還以為它們是系列叢書。

對初學者來說,模仿本無可厚非。但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所謂的成熟作者也敢於拋棄自己的風格甚至人格,一心等待大家的作品問世,好仿作一部魚目混珠,騙取豐厚的稿酬,甚至想借此名利雙收。

這不僅是文人的悲哀,更是文學的悲劇。事實上,諾貝爾文學獎從最初的風格保守到如今的不拘一格,其變化不正說明了文學創作應體現出一種創新和獨特嗎?

文學是有靈魂的,文學作品的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作者人格的體現。所以說我們提倡文學風格上的百花齊放,對文學作品來說,就是要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特的風格,不被某種潮流所左右;於作者而言,就是要有獨立的精神和人格,不為名韁利鎖所羈絆——其實,這兩者本身就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

但是要做到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並不容易。前人的定論或許會成為影響自由創作的障礙,但這無關緊要,《蛙》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不就一定程度上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嗎?關鍵在於這“拿來”的目的是服務於自己的創作,而不是為了追求形似而刻意模仿。對於前人留下的一切,要有揚棄的勇氣和智慧,再融進個人獨到的經驗,既有所繼承,更有所開拓和創新。如此看來,保持獨特的風格對一位既樂於接受他人先進的成果又不迷失自我的作家來說並不是一件太難辦到的事。

比較糟糕的是一些來自外部的作家自身難以擺脫的束縛,尤其是最不應當干涉文學創作的政治會對作家的創作產生巨大影響。政治對文風的干涉力量巨大,影響甚深。明清之際思想專制,文字獄盛行,文學趨於八股化。再如蘇聯時期專制集權,文學亦受到頗多限制。在這樣的狀況下,大多數文人選擇了順從,放棄了自己獨特的文風而隨波逐流。實際上,某些作家在放棄自己獨立風格專寫那些“遵命文學”的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人格。

為什麼在那樣的歲月中,索爾仁尼琴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蘇聯國內與他同樣才華橫溢的人應該不算少吧,可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泯滅了自己的風格和人格。但索爾仁尼琴卻不,他不認同蘇聯模式,亦反對西方民主。他的寫作純粹遵循了自己的風格,一如他一貫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他獲得了讀者最高的認可——“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的良心”。

明代的桐城派、公安派散文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正是因為那群作家乃是反對摹古、追求獨特風格的代表。文章一旦被一種定式所束縛,拘於一格,就會因太多的羈絆而不能盡情達意。做人亦是如此。當然,我這樣講並非鼓吹無視法度,摒棄規矩,只是覺得,要想真正有不朽的作品問世,文學家就必須要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堅守文章獨立的風格。只有在百花齊放風格紛呈的園林中,我們才能見識真正的美。

龔自珍曾經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亦祝福今天的中國文壇,能有更多不拘一格的大師們出現,願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模仿秀”們越少越好。

TAG標籤:九篇 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