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作文/列表

【薦】家鄉的習俗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薦】家鄉的習俗作文

家鄉的習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河源紫金的農村。那裡談不上有什麼十分特別或有趣的文化習俗,但對於像我這樣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許多事情也確實稀奇了。

寒假的時候,老家有一戶親戚蓋了新房,裝修好後,便通知各路親戚,擺桌設宴。我家也受到了邀請,於是父親便驅車前往,也帶上我去見見世面,看看素未謀面的老家是個什麼樣子。

到了目的地,還沒下車站穩,耳邊就響起了振聾發聵的鞭炮聲,紅色的紙四處亂飛,這在城市裡是不可能見到的。父親帶著我緊趕了幾步,向著前方一個大紅棚子走去。棚子下襬著二十來張桌,棚子旁邊就是那幢新蓋的樓房。走進客廳,裡面熱鬧非凡。父親與他們一一握手,一邊笑一邊認人,讓我給他們問好。還沒問候幾個人,我就已經被輩分搞得暈頭轉向了。

請來負責烹飪的師傅們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我初到農村,自然要趁著這點間隙,去看看周圍的環境。鄉下空氣確實十分新鮮,有許多小道七彎八拐地通向山上。周圍都是密密的大樹、竹子。在這種地方,倒沒人會想到竹子的優秀品質,編個簸箕或是燒個柴的卻是好材料。林子裡有些許鳥兒,不多,但叫宣告亮,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開飯的時間,大家就要先喝一口酒,喝不了的以飲料代替,再動筷子吃飯。我小呷了一口米酒,隨即一飲而盡。那酒的地道的醇香,不是市面上那些以“農家出產”為噱頭的酒可以比擬的。再者就是吃菜。在南方,“無雞不成宴”,每桌都擺上滿滿一大盤白切雞,金黃的皮,肥而不膩,肉質鮮美爽口,讓人慾罷不能。其餘鴨、魚、豬肉的豐盛更是不必說。

我本以為簡單吃個飯了事,沒想到添飯都還大有學問。東家要為客人添飯,還必須讓能勞動的婦女去添飯,而男子都必須留在飯桌上陪酒吃菜。飯必須高過碗邊,以示主人家糧食充裕和待客熱情。喝酒要有肉下酒,否則只顧埋頭喝酒就是對主人家的不敬。吃完飯後還不能離席,要等個幾分鐘才能起身離開,並且不能端著酒杯離開,否則這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父親一邊開著車回家,一邊不停地跟我說老家的習俗和禮數,我卻還沉浸在那桌美味之中,哪還有心聽這樣枯燥的事情呢?

鄉下的孩子有些怕生,外出的親人又不常回鄉,能依靠這種活動維繫家族之間的感情,我覺得很溫暖。

家鄉的習俗作文2

我的家鄉是一個很熱鬧的一個小城市,雖然沒有大城市那麼多的高樓,也沒有那麼多的車子,但是到了春天,寧靜的村子就會有一種熱鬧的氣氛,家鄉的春節是特別重要的,春節裡面除夕也是一個重頭戲。

在除夕夜,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團圓,幸福美滿,只有到了除夕,我才能看到經常不在家的爸爸,才能享受到一家人的親情,等到夜色降臨,家人們全部都坐在桌子前面,講著自己的經歷和一年來的收穫,不時還會發生笑聲,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曾經的真正的含義,等到吃完飯以後,大人們開始了打麻將,這個也是我們加上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這個時候打麻將不一定要輸贏,關鍵的就是大家的聯絡感情,在這個時候,我們兄弟幾個就會開始放鞭炮,各種各樣的鞭炮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快樂。

家鄉春節的第二個重要日子就是七年級。在我的記憶中,七年級是睡不成懶覺的,父母總是很早把我喊起來,穿上新衣服,吃完湯圓或麵條,便開始我們的拜年之旅。七年級拜年在我們家鄉是一個很重要的習俗,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小孩子逢人就說好話,然後就等著大人的紅包,大人當然不會這麼容易就給紅包,還故意"為難"一下你,把你弄得很急之後,再笑呵呵地把紅包給你,現在看來這都是一些再美好不過的童年記憶。

家鄉春節的尾聲就是正月十五,這雖說是尾聲,但仍可以和除夕有得一拼,吃湯圓,鬧花燈就是正月十五的特色。正月十五的時候,春節將逝,人們都即將恢復忙碌的工作,自然要在這最後的放鬆中狂歡一次。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完美味的湯圓後,便一起出門"鬧花燈"。花燈會可是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了整個會場,人群熙熙攘攘,不時還有幾個小孩拿著精緻的花燈從你身邊擠過。兩頭"獅子"在會場中央狂舞,還不時引起一陣喝彩。一家人穿梭其中,賞花燈,猜燈謎,觀舞獅,那種樂趣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時間過得誠真快,春節就這樣過去了,我在心裡面又期待另一個春節的到來,家鄉的春節帶給我溫馨帶給我團圓,不僅僅是鞭炮響起時的驚訝,不是收到紅包的喜悅,而是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團圓氣氛,不一樣的親情,他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

家鄉的習俗作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

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裡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後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很好,就能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然後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後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隻,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餘(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後休閒時光,但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後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製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4

在寒假裡,那五花八門的節日習俗,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過年的氣氛是從何時濃起來的呢?或許從“臘八”那天就已經開始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找齊那八樣食材,在鍋裡煮。我們家臘八粥雖然模樣不怎麼出眾,可那粥的味道絕不亞於宮廷御膳之味。

臘月裡的事呀,可多著呢!臘月初,那年味兒才剛剛有些“味兒”,臘月中旬的年味兒,才夠“味”。

今年,我家是在臘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動油鍋”——炸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三,家裡又熱鬧了一陣——蒸包子。到了臘月二十八,奶奶又將醃過的年貨放進鍋煮,留著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從早上起便能聽見炮仗聲。奶奶說,這就是“過年”。我們家是中午過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頓團圓飯。在吃飯之前,我們家還有個習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裡人還得在堂屋門前燒紙錢、磕頭,希望老祖宗能夠保佑全家在來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願於此。到了三十晚上,我們這一帶還有個別樣的風俗——裝“紅包”,此“紅包”非彼紅包,這是在一個紅袋子裡裝上些吃的,如“蘋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後再在裡頭裝上壓歲錢,這就是咱這兒的紅包。到了晚上,七年級的凌晨零點,家家戶戶都得放煙花、鞭炮,來迎新年。三十這天還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貼春聯。過完年後,家家的春聯也都“上門”了。

七年級早上,晚輩得在家裡先給家裡的長輩拜了年,再出門去拜年。拜年倒也有個忌諱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九年級早上還得放炮仗,幹什麼呢?迎灶王爺。初五早上還得迎財神爺。有些人家還會買灶王爺的影象貼在家裡,希望來年家裡能夠財運興旺。

若再論遠點兒,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節,我們家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燈,而是到祖宗的墳上去送燈。送的這燈,都是用四根細竹棍,一個塑料袋和一支蠟燭做成的,每到一個墳上,都得放一個炮仗,然後燒點紙錢,放上一盞燈。到了晚上,那林子裡、山上也都是燈火通明。

時代在變化,而這些習俗卻一直在延續……

家鄉的習俗作文5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滿入屠蘇”春節終於來了,壓歲錢,年糕,廟會……這些讓我們喜愛的習俗也開始了。可讓我最喜歡的是……

“噼裡啪啦,噼裡啪啦”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拉了出來。“表姐,表姐,該起床了!你不去土地廟了嗎?”淘氣的表弟的樓下大聲吶喊著。我不耐煩的捂住耳朵,可土地廟這個詞猛然閃過我的腦海,我立刻跳起了床,回答道:“來咯來咯!等等我!”我手忙腳亂的穿好衣服,打著赤腳跑下了樓,衝到衛生間,急急忙忙的洗漱。洗漱完,便飛快的拉著表弟的手,向土地廟跑去。

剛到土地廟,我們便衝到大門後,急切地用眼睛尋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閃現出兩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憐我,給我了兩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們緊握在手裡,跑去告訴表弟。

“噹噹,噹噹”樂隊開始演唱起來,歡樂的歌兒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我們拿著彩旗在她們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們的身邊連連響起,我們連忙左蹦右閃。在快樂的氣氛中,我們連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嚕,咕嚕”,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飯鈴響了,正巧,我們勞作了半天,終於可以到一戶人家蹭飯了。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為,就在上一年,我們是到我外公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習俗是一家輪一家的呀!

中午時,下了一場小雨,但依舊沒有影響我們蓬勃的興致。我們下午的目標是一家飯店,還聽說他們家的手藝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貨表弟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為在飯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難走。但我們又尋找到了一些樂子,我們把彩旗舉得高高的,用力的揮舞著彩旗。在綠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現了十幾只小鳥,有紅,有黃,有藍,有黑……它們在山林中穿梭著,嬉戲著。在我的家鄉這也代表著一個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樣,跑得快,看得遠,就是成績好,有見識,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彩旗,是一個很普通的一個東西,但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也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樣,有本事。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寓意,但是在我的眼中,它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

這就是我家鄉的一個習俗,你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隨著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新年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要用芝麻糖來祭灶王爺了。

昨天,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下特別的作業,那就是——回家觀察爸爸媽媽明天會做什麼?可是,從早上到中午,我爸爸媽媽什麼事都沒有做,這可怎麼辦呢?下午,我來到了輔導班。老師拿出了一大袋芝麻糖,把同學們的饞蟲,都差點勾了出來,老師讓我們說出一個表現同學們此時此刻的心情的4個字的成語,才給我們發芝麻糖吃。(我看著那一袋芝麻糖,口水差點兒流出來。)我想了一個“迫不及待”,便把手舉了起來,可老師一連幾次都沒有叫到我,我把手舉得更高了,終於,老師叫到了我,我說了出來。耶!我終於拿到了芝麻糖。

等同學們都拿到芝麻糖時,老師還不讓我們吃,看著芝麻糖,饞死我了,同學們有的偷偷地把芝麻從芝麻糖上扣下來,放進嘴裡,我也學著他們,解決我的饞蟲。老師讓我們用5員大將(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來觀察芝麻糖。我用手捏了捏芝麻糖,硬硬的;仔細端詳芝麻糖,芝麻糖是乳白色的,上面灑滿了密密麻麻的芝麻,聽老師講,這裡面還有一層寓意呢!芝麻糖上撒滿了芝麻,在新年吃,寓示著來年的日子能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再用鼻子聞了聞,“嗯!真香!”終於可以吃了,我左手拿著芝麻糖用牙一咬,芝麻糖又甜又脆,又酥又香,糖末末和芝麻直往下掉,我趕緊用右手在下面接著,真好吃!再看張澤同三五口就把芝麻糖吃完了,他吃得好快呀;我在咬芝麻糖時,聽見了咬芝麻糖發出的“咔嚓咔嚓”聲。我發現了芝麻糖上的密密麻麻的小孔,聽老師說,一共有129個小孔,有同學不信,還數了數呢!

俗話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新年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願新年的我學習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家鄉的習俗作文7

我的家鄉在重慶,我家鄉的節日風俗和其它地區大致一樣,我十分熱愛這片土地呢。

我們那裡過年稱之為趕年,“趕年”這一名稱還是從我們那兩個少數民族流傳而來的。這兩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土家族和苗族,他們以熱情好客、心靈手巧而著稱。

除夕之夜是在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在午夜十二點時要放鞭炮,老人家稱之為出“天星”;晚上有星星月亮代表著第二天是個豔陽天,同時也昭示著來年會更加幸福美滿。在這一天,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除此之外,一大家人要圍著地爐烤火,嗑著瓜子,看著電視上演的春節晚會,聊著家常。婦女們負責把火越燒越旺,意味著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孩子們只需在這一天高高興興的玩耍,希望來年一家人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不僅如此,在除夕這天還要吃團年飯,不過這吃飯也是大有講究的。首先必須做到的是:要在正午太陽當頭時開飯,這菜色也是按著規矩來。要有一個火鍋和一個幹鍋,火鍋和幹鍋以辛辣為主。火鍋以粉絲、白菜、蘿蔔、豆腐和豬血等為下湯的菜,以熬豬蹄、豬排骨、羊肉、牛肉、魚肉一類的葷腥菜色為主菜。幹鍋則以雞鴨為主菜,拌著土豆乾煸。上菜先上冷盤,再上幹鍋,再上火鍋,之後是炒菜。

正月七年級不出門,一大家子人在堂屋裡談笑風生;而且不準把灰塵掃在屋外,把水潑在門外,因為傳說財神爺、灶王爺等其他神仙會齊聚一堂為百姓祈福,祝福揮灑在每一個角落,如果把東西往外扔,就等於扔掉祝福。八年級拜家庭,就是晚輩孝順長輩,為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九年級、初四拜丈人,女兒和女婿一起去拜訪丈人、丈母孃以示孝心,教育後人百善孝為先。

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也就是元宵節">元宵節,這一天是小孩子們的天地。吃湯圓、甜酒、做花燈、玩花燈、觀花燈、舞龍燈、游龍等;吃喝玩樂是小孩子們的天性,然而這一天的娛樂活動彷彿只為玩而誕生。在這一天許多孩子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吃湯圓和甜酒,湯圓滑滑得像只泥鰍,總也夾不起來,好不容易用勺子舀起來了,它卻又像只頑皮又靈活的猴子,從勺子裡逃跑了。

我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習俗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知不覺中,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還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不僅有利於傳遞親情、尊崇孝道、弘揚正能量,而且有利於傳承文化習俗。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輩。

還記得,小時候,跟著家人一起去掃墓時,經常看到人們在燒香、燒紙錢、燃放煙花爆竹。大量焚燒紙錢造成灰燼遍地,濃煙紛紛,甚至引發了不少山林火災。這樣我們所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還能好嗎?

令人欣慰的是,這幾年,在國家的號召下,在新聞媒體的宣傳下,在學校的教育下,家鄉的祭掃習俗悄然發生著變化。

鏡頭一:網上祭祀

清明節快到了,我們五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園開展祭掃烈士活動。在烈士墓前,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獻上自己親手製作的小花,齊唱歌曲《烈士墓前》,緬懷烈士們拋頭顱、撒熱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師的號召下,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在網上綠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將“鮮花”獻給烈士,並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我們對英烈的緬懷。

鏡頭二:綠色祭掃

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帶著我們去祭掃祖宗。在祭掃時,我卻發現,周圍的人都沒有什麼人在燒紙錢、燒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問爸爸:“今年怎麼跟以前不一樣啦?”爸爸笑著說:“過去,人們上墳燒紙、燃放鞭炮,不僅汙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現在,不是都在提倡綠色祭掃嗎?大家都很自覺配合啊。”說著,爸爸在爺爺的墳前敬了一杯酒,媽媽把一束鮮花擺放在墳前。接著,爸爸給我們講起了爺爺生前的故事,我們聽得入了迷,心裡對爺爺充滿了敬重與懷念。最後,全家人一起動手,在爺爺的墳前種了一棵樹,爸爸說:“明年我們再來的時候,這棵樹就長大了。”離開時,我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爺爺,小樹,明年再見……”

網上祭祀、綠色祭掃,真好!家鄉的綠色習俗,我為你點贊!

家鄉的習俗作文9

中國,一個文明古國,論起習俗,可謂“一地一樣”花樣繁多,單新年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喜慶和熱鬧。

在我的家鄉,新年從臘月二十幾就開始了。二十九家家都準備好年貨,門上貼好了“福”,有的人家還掛上了兩盞大紅燈籠。這天中午,照例要吃頓好飯,還要拜神家。下午就該大掃除,門窗擦得亮亮的,屋頂掃的淨淨的,桌上擺滿了瓜子和糖。小孩子們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們也已經在準備新鈔,用來裝紅包。年前這幾天熱鬧的很。

臘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餃子的,一般是肉餡的,吃完了飯就去看看春晚。因為七年級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頂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頭,早早就睡下了。別以為一睡就著,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麼震天雷、竄天猴、笛音炮,聲音此起彼伏,整整響一夜。

大年七年級,凌晨三四點鐘,就被媽媽叫起來了,睡眼朦朧的,一看見新衣服立馬精神起來。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給爺爺奶奶拜年,再給爸爸媽媽拜。給家人拜晚年就該吃餃子了,正月七年級不讓動刀,不讓說不吉利的話,還不能吃葷。不過白菜餡兒的餃子還可以湊合的。

吃完餃子就要去給本家的親戚們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給長輩磕頭。女人就要輕鬆多了,鞠個躬說句吉利話,就完事了。爸爸領著弟弟去拜年,媽媽帶著嬸嬸們去拜年。我做為家中的長女也只能在家待著。爺爺奶奶也不閒著,在門口放好席子,鋪好墊子,一撥一撥的人來拜年,賊熱鬧。我呢,更不閒著,我守在大門口,見有人來,先給他們拜年,坐等紅包拿來了。

漸漸的東方泛起魚肚白,天上還殘留著花炮的煙霧,來的人也漸漸少了,大火都困了,來不及吃午飯,一個個倒頭就睡,連小孩子也被趕回家睡覺。晚上又是一頓大餐。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當家要去請新媳婦來吃飯,表示這個大家庭接受了她,而當院的老媳婦要做陪客,帶著新媳婦認當院人。八年級,媳婦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過了這幾天,年也算安靜點了,等過了十五,吃完湯圓,年味也就漸漸淡去了。

新年那麼熱鬧,那麼讓人留戀,不知多年以後這些習俗是否還能保留。但我想,不論怎麼變,家人不變,一家的和樂不變,幸福就不變。

家鄉的習俗作文10

每個人的家鄉都不一樣,而且都擁有其獨一無二的習俗特點,如紹興的黃酒節、內蒙古的“那達慕”、山西的黃河燈會……我的家鄉是湖北,那裡最獨特的習俗就是結婚。你可別小看這結婚的習俗,它可是我家鄉最隆重、最熱鬧的習俗。

在結婚前夕,男方要在家裡祭拜天地、祖先等,告知他們有婚事要舉行,祈禱他們保佑自己婚事美滿、幸福。

結婚當天,男方出門去迎娶新娘之前還要再祭拜一次祖先,以示自己要出門迎娶了。男方乘坐迎親車隊去女方家中迎娶,迎親車隊最好是六的倍數。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表示慶祝。每每這時,同村的人也會同新郎一起燃放鞭炮,以表示祝賀。新郎到達新娘家後,先向新娘家人問好,接著持捧鮮花給新娘。每到這個重中之重的時刻,新娘的姐妹或好友總是會刻意阻擾新郎。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小孩子都會躲在一旁“咯咯”直笑,快樂極了!經新郎苦苦哀求後,新郎最終以九百九十九元的紅包禮成交,比喻新娘新郎在一起長長久久。新郎給予新娘捧花後,將新娘挽出大廳,要帶新娘去新郎家了!

新郎與新娘一起上香,接著祭祖。新娘向父母叩拜、道別,新郎只要行鞠躬禮就好了。所有人都要離開新娘家時,絕對不可以向新娘家人說再見。我有一次參加姑姑的婚禮,和姑婆說了聲再見,就被姑婆敲了一下腦袋。回新郎家的路上也要燃放鞭炮。到達新郎家門口時,家人也要燃放爆竹。新娘下禮車時,應由新郎家的一個長輩扶持新娘進入廳堂。進入廳堂是不可以踩門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人應橫跨過去。新娘入廳後,也要跨過火盆,然後踩碎瓦片,代表歲歲平安。

將新娘介紹給家中的長輩認識後,新人開始祭拜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洞房內,應以竹篩覆蓋床面,桌子上擺放銅鏡壓制驚嚇。新人共同坐在預先鋪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以表示兩人同心,並且祈求以後生男孩,然後新郎與新娘合飲交杯酒,以及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不過,結婚當天任何人都決不允許坐新床。

結婚,可是非常講究的,一刻都不得馬虎。家鄉的結婚習俗儼然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鄉的習俗作文11

在我的老家安慶,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節祭祖”,別認為這很普通,其實我們全家人對其是非常重視的。

在離老家幾十公里處,有一個小鎮——許嶺鎮,是我們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許嶺,安葬著我們徐氏幾十代先人們。

山上,數不清的樹木,荒草和荊棘,證實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礙了我們前進的腳步,為了祭拜祖先,我們也不會屈服,折斷多餘的樹枝,踩平多刺的荊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墳地,我們看見了大大小小的墳。爺爺帶路,先找到我們最親近的先人,然後爸爸和叔叔除去墳上的荒草,爸爸拿著三根香串上六張紙錢插在墳頭上,接著叔叔拿出一疊紙錢在墓碑前點燃,我當時親眼看見墓碑上玄孫一欄裡有我和兩個弟弟的名字,還有幾個沒見過面的堂兄弟的名字,當時我的心情很沉重,為什麼他們沒有來祭祖呢?也許是他們在外地過年,沒有回來。然後就是放炮竹了,接著我們就要給祖先叩頭了,叩頭時,先要雙膝跪下,然後雙手觸地掌心向上,叩頭三次,這樣重複三遍才是對祖先最恭敬的禮節——三拜九叩大禮。最後,我們要把祖先“請回家”。

回家後,要將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還要擺上供品,這供品也是有講究的,雞、魚、肉、豆腐、糕點、水果、酒、茶等一樣都不能少,而且雞和魚的頭要向著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飯,在吃年夜飯時,餐桌上也要空一個座位,那是留給祖先享用美食的。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斷的,否則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們就要送祖了,送祖時要將供品移到餐桌上,雞和魚的頭也要向著門外,我們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門外拜三拜,以示將祖先送回到極樂世界。這樣整個清明節祭祖儀式才算結束。

就像奶奶祈禱時說的那樣,祖先們時時刻刻在身邊保佑我們,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讓我們也時時刻刻懷念他們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12

外婆家在宜興,那裡過年家家戶戶除了買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種年貨以外,還有用糯米麵包糰子的傳統習俗,新年吃糰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糰子過新年。吃完早飯,外公外婆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外婆負責剁肉餡、青菜餡、蘿蔔絲餡,還要煮紅豆做豆沙餡。外公的任務是和麵,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進盆裡,倒入熱水後,使勁地揉成一個大面團,然後再搓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小麵糰。還有一部分麵粉是用事先準備好的艾葉汁去和,雪白的麵粉很快成了草綠色,外公說這是要做豆沙餡的青團。兩人配合多年,顯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種餡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綠的小麵糰。

開始包糰子了,我也躍躍欲試,想一起參與進來。徵得外婆的同意後,我說幹就幹,洗乾淨手,捲起袖子,加入包糰子的隊伍。我照著外婆包糰子的方法和步驟慢慢地學起來。首先把小麵糰搓圓了,再用手把麵糰捏成圓圓的、扁扁的小碗狀,接著放入一勺菜餡,輕輕地把小麵碗在掌中一邊旋轉一邊用右手封好口,捏緊,捏尖,菜餡都被包進面裡,一個圓圓的糰子就包好了。外婆為了區別菜餡的不同,還會在蘿蔔絲肉餡的尖頂上捏個小凹槽。我也學著捏一下,做個記號。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興極了。在大人們的鼓勵下,我又繼續嘗試包了幾個糰子,還用同樣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餡的青團。外公把我們包好的糰子排在蒸籠裡,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臺邊轉了十多分鐘,熱氣騰騰的糰子終於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香噴噴的糰子吃起來,又粘又糯,還有菜和肉的鮮香,味道好極了。外公外婆也都誇獎我的“手藝”不錯。

寶馬騰飛迎福至,靈羊起舞報春來。新年即將來臨,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做著美味的糰子,過個團圓年,其樂融融,真是開心。

家鄉的習俗作文13

大年初六是個好日子,六六大順啊!這天也是堂哥結婚的大喜的日子。婚禮是在我們邳州老家舉行的。那裡的結婚風俗和南京大不一樣。在舉行婚禮的前兩天,就開始鬧喜了,鬧新郎新娘自是不必說,就連新郎新娘的叔叔、姑姑也是大家鬧喜的物件,我爸爸是堂哥的叔叔,而且還在南京工作,在農村人的眼裡是“有錢人”,所以更是大家鬧喜的物件,幾個給爸爸叫叔叔的胖小夥突然過來“擒獲”了爸爸,爸爸的兩隻胳膊被兩個人抱住,後面還有人推著走,旁邊還有幾個跟著走,大家的目的就一個:去超市買菸買酒。到了超市,不想買或買便宜貨都是不允許的,否則大家不會給你走,爸爸沒辦法,買了兩條蘇煙,旁邊的小孩還喊著要買糖,爸爸也答應了,我的乖乖,平時無比節儉的爸爸一下子花了一千多!鬧喜鬧喜,不鬧的話還不喜呢!大家都這麼說。

婚禮的前一天晚上,在堂哥家門口搭了一個戲臺,有小丑表演雜技,有人表演魔術,還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姐姐們唱著好聽動感的歌曲,臺下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在臺下蹦蹦跳跳,整個晚上玩得開心極了。

初六這天,隨著新娘被十部轎車接來,熱鬧進入了高潮,從新娘子下車到婚禮舞臺的幾十米像走了幾公里,鬧喜的人可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新郎要是不掏紅包不拿喜糖,很多關卡是沒法過的。當主持人讓新郎新娘接物時,害羞的新郎對主持人說:這個就免了吧!,誰知他剛說完,幾個小夥子不幹了,他們衝上臺大喊,不進行這一步可進不了洞房啊!話說到這個地步,哥哥和新娘子只得順從,在大家的鼓勵和叫喊中,表演了兒童不宜的節目。舞臺周圍擠得裡三層外三層,笑容快樂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到了中午開飯時間,是正席,魚、蝦、雞肉……,樣樣不少!連我最愛吃的豬蹄也有,真是豐盛啊!邳州老家的婚禮真熱鬧啊!

家鄉的習俗作文14

每一條彩繩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題記

前兩天大連一向陰雨連綿,太陽也沒露一下。昨日總算碰上了一個晴天。

今日,從補習班回家,一個人底著頭,漫不經心的走著,突然看到地上躺著一根已被剪斷的彩繩。據分析確定,那裡前一陣子應當是一個小水凼。(端午過後的第一個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繩摘下來,扔到水凼裡。算是一種習俗吧!)這才突然反應過來。端午節已經過去很久了。望著地上此時孤零零的彩繩,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國小生活大多是和爺爺奶奶一齊度過的。那時的自我那麼無邪,那時的日子那麼溫暖。

那時,在端午節的前一個晚上,奶奶都會把我摟在懷中,我能夠清楚的感到她的體溫,和她血液中流淌的愛意。我靜靜的聽著奶奶輕微的喘息聲,看她變魔術般的將普通的彩繩,擰在一齊,編成好看的結。然後她會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認真而細心的將彩繩系在我的手腕上,腳踝上。清楚的記得她的那雙大手那麼溫暖,卻那麼粗糙。當時的我還會天真的問奶奶,為什麼不好好保護自我的雙手。而奶奶只是莞爾一笑,不予回答。此刻想起,才曉得,那是歲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經歷無數風雨坎坷的見證。繫好後,奶奶總是會端詳一番,似乎在欣賞她的傑作。而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風對嫩柳的撫弄;秋日裡月光對修竹的依戀。又似晨曦中露水對小草的滋潤;暮靄時夕陽與水面的輝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滿滿的,都是對我的寵愛。

至今,那種感覺依舊十分真切。彷彿還能感覺到奶奶的體溫和目光。

只是之後,我回到大連,回到媽媽身邊。她的工作總是那麼忙,忙到無暇顧及節日的到來,更不要說為我係彩繩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過了好幾個。竟也習慣了沒有彩繩的節日。只是當看到同學手上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繩時,我雖然會不屑一顧,說那是小孩子的東西罷了。但心中,還是會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愛編織的端午的彩繩。

家鄉的習俗作文15

我的家鄉是貴州,貴州可是少數名族之一,現在我給大家說說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性,我們的新年很熱鬧,不亞於深圳這個大城市。

我們最重要的是過苗年,苗年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各種地方的苗年很不一致,多數地方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既是每年過去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是在十月,有的是在冬天的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的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但是過年習俗沒有改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準備豐富的食物,我們要殺豬,薰臘肉,打餈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冬天七年級到十五,都要祭拜,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月”,“吃排家飯”,等,湘西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鞦韆,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過苗年最有趣的莫過於百獅會,周鄰四鄉的苗胞舞著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與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統,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的,有迎獅,盤獅,考獅,搶獅和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裡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還有一些活動很重要,還有接龍,苗家接龍可分為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其過程基本相同,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一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特別好看。

過苗年最有趣的是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裡,也不管客人的數量的多少,全村各家各戶,有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客,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遲,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麼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曾經作詩讚美苗家人是“欲遂當年漁人願,苗山就是桃花源”。

這就是我家鄉的部分活動,你的家鄉過年習俗是怎麼樣的呢?

TAG標籤:習俗 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