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演講稿/列表

區第五中學教研活動上的發言稿範文

  一、一節好課的標準

區第五中學教研活動上的發言稿範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與學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那麼評價課堂教學的標準理應發生改變,那麼,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怎樣的課堂才是學生最愛歡迎的,我認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應該努力讓課堂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天地。展示才華的舞臺。讓課堂努力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即:有序、主動、緊張、高效、和諧

有序:就是遵循教學規律,尊重學生,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一定的次序,由低階到高階,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使課堂活躍而不忙亂,緊張而不迷茫。有序還體現在師生配合自然,相得益彰,課堂結構流程水到渠成、自然天成。

主動

主動主要是指四個方面,一是語言上的主動,二是行動上的主動,三是心靈上的主動,四是思維上的主動。

1)語言上的主動是指教師要創設一種寬鬆、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願說、會說、善說,說的頭頭是道,說的其樂融融,教師把學生的話語權真正還給學生,對於學生的表達,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語速、語調、肢體語言等。要注意學生表達、音容笑貌是不是充滿了激情,是不是抑揚頓挫,神采飛揚,繪聲繪色?所有這一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行動上的主動主要是指學生不必都挺胸、抬頭、端坐在課桌後,學生或坐或站或蹲,也可以在座位上與同桌交流、探討,也可以下位和其他同學共同學習。

3)心靈上的主動主要是指圍繞學習主題,學生可以說自己想說的一切,言為心聲,圍繞內容學生可以高歌一曲,讓大家享受音樂之美;圍繞內容,學生可以載歌載舞,為了探究學生可以演示、試驗;為了形象,學生可以揮毫潑墨、繪製藍圖。所有這一切都是學生情感的真實流露,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放飛。

4)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思維上的主動。我們都知道思維之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它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智慧的產品,為此教師一定要創設一種讓學生勤思、善思、精思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於質疑、敢於發現問題、敢於懷疑一切、敢於向書本挑戰,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學會拓展、延伸;學會發現規律、學會探究本質。總之,這一切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廣闊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上,學生的心靈得以放飛,激情得以燃燒,情感得以流露,才藝得以展示。爭奇鬥豔,百花齊放。觸景生情,高興的手舞足蹈,悲痛的課痛哭流涕……

總之,學生語言的主動是自主的、行為的主動是自發的、心靈的主動是自願的、

思維的主動是自覺的。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學生的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體現是學生作為課堂主角的最好證明。當然要注意,學生的動絕對不是性格外向,少數精英的展示,而是全體同學的動,這才是有意義的。

緊張:課堂如戰場,課堂是學生展示才華體驗生活獲取知識的舞臺,一堂好的課堂必然是學生有準備,教師有防備的課堂,同時更是師生共同克服困難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課堂。必須是充滿挑戰與競爭的課堂。學生爭先恐後躍躍欲試,動腦動手動心動情的課堂。

高效

主動、生動、快樂的課堂帶來的是課堂的高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的輕鬆、學的愉快,學會了尊重、學會了競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自信,更學會了做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培養了健全的人格,就像學生所說的:“我的課堂我主宰;我自信、我幸福、我健康、我快樂!”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把知識內化為力量,把體驗內化為創新。這樣的課堂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和諧:一節好課必然是師生增進理解、共同提升的過程。是相互合作中戰勝困難,掃除障礙,取得勝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平等、關係融洽、真誠相處、彼此合作。是為共同的目標奮進的合作者、創造者、參與者、體驗者。

總之,課堂應該成為開放的課堂、智慧的課堂、民主的課堂、藝術的課堂、讓學生愉快學習、健康成長的課堂,啟用潛能、放飛心靈的課堂。

  二、一堂好音樂課的評價標準

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也是重中之重,藝術教育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對教師提出:教師不僅要認真上課,還要思考“如何上好每一節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要求:音樂課要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為目標,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麼怎樣的音樂課才能算是一堂好的音樂課呢?對於好課的標準,眾說紛紜,我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有明確的課程目標:

目標是否符合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的程度(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

2、環境的創設

以興趣為先導。教師應該採用各種教學手段或策略,創設教學情景,激發調動學習興趣,讓每位學生都生髮“我願學”、“我要學”的願望。如情景創設可採用:語言描述、媒體演示、音樂渲染、圖畫在現、角色扮演等。

3、學習的指導與教學調控能力

方法簡單有時效性。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要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來選擇,而不是照搬教參和課標。如果是這樣,教師只能是按預設方案進行表演,學生只能是被動的學習。因為“教”是為“學”而服務的。

4、教師與學生間的默契程度

注重課堂上學生參與狀態、學生交往狀態、學生思維狀態、和學習達成狀態等方面來評價課堂教學的質量。如學生參與狀態:學生上課情緒如何,能否在音樂課上積極體驗和模仿。學生交往狀態:對教師提問和要求反應是否積極,與同學合作是否友好。學生思維狀態:對音樂現象有沒有獨立見解,能不能在已有的音樂基礎上自由、即興地創造,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達成狀態:能不能自覺、自信地學習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音樂知識和技能等;能不能按教師要求把學到的相關音樂知識、內容與個人情感表達聯絡起來,有表情地演唱、演奏等。

5、藝術實踐性

課堂是否具有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的發展性特徵。好課能讓學生受益終生,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即表達方式,並最終積澱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即價值觀和人生觀。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追求的精神。

6、突出學科特色

教師是否靈活解決課堂問題;音響材料的設計是否到位;課堂中是否對學生進行聽覺能力的培養;教師是否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情感培養。

總之,一堂好課具有示範作用,教師將自身專業知識、文化知識、道德品質進行轉換,外化為學生能接受的形式,能運用音樂自身的勉力感染、影響學生。這是很重要的。教師不同於學者,不但能自己唱得好,自己學得好,還必須以自身的行為和能力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成為學生效仿、學習的楷模。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步,教師在學生的愉快中感受童趣,體驗成功,享受音樂。教師與學生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情境交融,共同享受課堂教學,享受音樂。

  三、音樂課上學生需要的是什麼?

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以至被稱作“創新力形成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所以有學者指出:要把保障學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為營造創新教育環境和氛圍的核心。對於課堂教學來說,所謂自由,就是儘量減少對兒童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不對兒童的獨特想法進行批評或挑剔,使其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獲得創造的.安全感。的確,學生中有在無任何心理負擔、思維完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才能大膽地提出問題。那麼,在音樂課上要豐收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情境,把學生的學習變得自由、開放。學生在寬鬆的環境裡,懷著愉悅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

對於創造寬鬆的學習氣氛,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空間,筆者有一些粗淺的體會:

1、利用“坐向效應”,消除學生畏縮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也人同向而坐時,會有一種平和親近之感,但如果人與人相對而坐,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壓迫感受、

不自然感受。即使不是有意凝視對方,也自然有一種直刺對方心理的攻擊性。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效應稱作“坐向效應”。

利用“坐向效應”使教師轉換角色,能在音樂課上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感受樂曲的速度、力度時,由於沒有一個完全的標準,學生覺得說不準,於是索性不敢回答。我便跟他們說:“這些問題如果讓張教師來回答,也說不上一個肯定的答案,那麼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就回答不了了?其實我們只要說出聽後的直接感受就可以了。”正是由於我跟他們“同向而坐”,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學生覺得彼此之間是那麼親近,於是大多敢說了:“中速”、“中速偏快”……他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百變”不離其中。

2、贊成學生的“不標準”答案,發展學生的思維

“音樂不尋求統一答案”。尤其對於國小生,他們可以把白紙上的一個黑點看成小石子、小蟲子、小蝌蚪等,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大人都不得不歎服他們的自由思維。因此,在感受音樂時,我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軌道上來,而是多以“還有補充嗎?”“有沒有更好的?”“思路再開闊一些!”等方式啟發學生更豐富的聯想。即使要板書資料中的所謂“標準答案”,我也不忘加上一句:“這只是很多答案中較為合理的一種”。比如欣賞小提琴獨奏《苗嶺的早晨》,學生在閉目聆聽樂曲的第一部分之後,我讓他們說說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時,課堂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場面:他們有的說“幽靜的樹林裡射進了第一縷霞光,小鳥在霞光裡鳴唱”有的說“小動物在晨曦中醒來,他們看到一切都那麼清新,伸伸懶腰,小跑幾步,心情舒暢極了”;有的說“我彷彿聽到了姑娘們的清脆的笑聲,看到了他們陽光般的笑臉”……這樣的情景,顯然已經沒有我“標準答案”的容身之處了。我高興地對他們說:“美妙的音樂可以帶給我們豐富多彩的想象。“這正所謂--課堂教學不結束真理”。

甚至在音樂課中,我不反對學生表示不喜歡某首歌曲,或認為某首樂曲“不好聽”的想法。確實,教材中有些樂曲由於教學的需要,過於追求知識性、民族性或某種“教育意義”而不能投學生所“好”。碰到這樣的情況,我頭一件事情就是請他們陳述理由(事實上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從某種角度評價了音樂,又說出了真實的感受,可以讓我“對症下藥”),然後通過欣賞、討論、挖掘,發現樂曲的美感和欣賞價值,達到喜愛的目的。我想,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應著重培養、提高人的音樂感受力,而人的感受應該是自由的。因此,不該規範的地方不予以規範,無限放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暢想,這正是學生“心理自由”的需要。

3、支援學生的奇異思維,孕育創造的萌芽

兒童由於生活經驗不多,受習慣性的束縛較少,因此容易產生一些反“常理”的想法,然而也許就是這些奇異的想法,

為兒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創造成為可能。

在美國,有位生物教師在講蚯蚓的時候,突然有學生問:“老師,蚯蚓什麼味道?”教師說:“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嘗過。”學生說:“我可以嚐嚐嗎?”老師說:“當然可以。”於是這位學生把蚯蚓洗乾淨品嚐了一口,並說出了蚯蚓的味道。老師大大表揚了這位學生。後來,這位學生成了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無獨有偶,在我校結束不久的教研活動中,一節音樂課上到遊戲環節,一學生竟主動要求老師“下臺”,自己上去為遊戲《找朋友》彈琴伴奏,這不就體現了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帶來的心理自由使學生敢想敢為嗎?誰說這不是兒童自由翱翔的引子呢?

品嚐蚯蚓、將老師取而代之,這些對大人來說也許是有悖常理的,而對這兩個小朋友來說卻是直接的想法。如果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奇思異想”納入我們習慣性的渠道中來,就不會有少年牛頓對蘋果落地這一自然現象的疑問,也就不會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了。

4、無限減少否定,表揚貫穿始終

每一個處在社會中的人都有一種獲得認可、讚揚的需求,而國小生的這種渴望無疑比成人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即使學生回答錯了,我也通常採用諸如反問的方式,由學生自己否定自己;或首先肯定其有價值的部分,或表揚他動腦筋的習慣和舉手發言的勇氣,儘量避免學生產生被否定的沮喪感受。而發現有獨特的、有新意的說法,就熱情地送以“太好了,有新意!”“你很有想象力!”等,讓學生體會極其寶貴的成功的體驗。

音樂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人的創造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音樂教育,應該難學生留一片自由、寬鬆的展現自己、表現音樂的天空。

TAG標籤:中學 範文 教研 發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