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公選課微課教學設計論文

一、公選課微課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公選課微課教學設計論文

一是,恰當選擇演講主題,演講主題是微課的靈魂。微課的目的在於精煉地闡釋某種觀點或知識點,即微課的主題。主題內在地包含著某個核心問題,主題及其內在核心問題是微課及其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對主題及其所蘊含的核心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構成了微課的主要線索,因此主題選擇是否精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微課的成敗。但是,什麼主題才算是好主題?是不是隻要是社會熱點或理論難點就是好主題?通過調研和分析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公選課微課而言,題目本身無所謂絕對好或不好,但考慮到演講者和受眾的特徵,主題便有了合適與否的區別。通過比較分析和調查研究發現,對於公選課微課來說,好問題至少具備以下特徵:

(1)恰當,就是適合預設受眾、演講者及微課本身的特點。對於大學微課而言,適合受眾特點就是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心理特點和生活習慣,特別是要符合他們追求直接、便捷、高效獲取所感興趣知識的需要;適合演講者的特點就是適合其身份、知識儲備、表達習慣等,使演講者能準確鮮明有說服力地闡述其思想和觀點,如戰地記者榮格爾恰當地選取了“老兵為何戀戰”這個演講主題[2]。試想如果是一位從未有過戰地採訪經歷或參戰經驗的演講者選取這個主題,其演講的信服力可能會降低很多。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微課本身短小精悍的特點,選取那些能夠在有限時空條件下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題。

(2)真實,就是要選取一個真問題而不是一個假問題或者似是而非的問題。何謂真問題?即是符合基本邏輯規則和客觀事實的問題。如“秦始皇為何修長城”就是一個真問題,“秦始皇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是一個假問題,而“孟姜女是如何哭倒長城的”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3)明確,就是主題的意義清晰無歧義,主題所蘊含的核心問題意義明確,問題域和解答域清晰可辨。如“跟喬布斯學演講”就是一個意義相對明確的主題,而“跟史蒂夫學演講”則是一個意義模糊的主題,因為史蒂夫的內涵和外延是模糊不清的,並且其蘊含的核心問題缺乏明確的問題域和解答域,或者說對絕大多數受眾來說難以在短時間理清主題的意義。

(4)典型,它的意義在於“一滴水裡看世界”,在典型主題上凝聚了受眾普遍關心的諸多問題,對典型主題的探討能夠給公眾提供一個思考某類問題的正規化或視角,從而產生“小主題大影響”的效果。如被評為2013年度TED最佳演講“兩種制度的傳說”聚焦到對兩種政治制度的比較,啟發那些囿於傳統政治正規化的人重新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點和優勢[3]。二是,合理安排論述邏輯,論述邏輯是微課的骨架。論述邏輯多種多樣,如敘述邏輯有正敘法(順敘法)、倒敘法、插敘法等,論證邏輯有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對比法等,論述邏輯本身沒有優劣之分,但針對不同演講主題和受眾卻有合適與否的分別。一般來說,正敘法次序井然,適合敘事性的演講主題,但在使用時要注意敘事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倒敘法懸念橫生,引人入勝,適合溯因性的演講主題;插敘能夠對主要情節做必要補充和照應,適合與正敘法和倒敘法配合使用。歸納法是一種由特殊到一般的論證邏輯,適合對經驗進行綜合歸納的主題;演繹法是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邏輯,適合對特殊現象給予理論說明或解釋的主題;類比法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論證邏輯,適合藉助熟悉事物與不熟悉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絡(相似性、相異性、因果性等),以前者為中介對後者進行說明的主題。如霍金藉助檯球桌布有空隙來說明時間空隙(他形象地稱之為“蟲洞”)的存在與性質;對比法與類比法有些相似都是藉助熟悉事物來說明不熟悉事物,但對比法強調不同事物間的相異屬性,而類比法則強調突出不同事物間的相似屬性。無論採取哪種論述邏輯,都包括開頭、主體和結尾三個基本部分。通過對100餘位大學生的隨訪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會根據微課開頭的1~2分鐘內容決定是否繼續收看下去,因此微課視訊的開頭至關重要。什麼樣的開頭能吸引大學生繼續看下呢?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以下幾類微課開頭能夠較好吸引大學生受眾:

(1)開宗明義,能與受眾的某種成見產生強烈碰撞的開頭。如赫芬頓在“如何成功?請多睡一會”的微課開篇說:“我的絕妙想法實際上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夠激發層出不窮的絕妙創意,這些想法雪藏於酣睡時我們的大腦中。那麼如何用我的想法使之釋放呢?就是睡覺。”[4]幾句話開宗明義,但主題似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起受眾極大的好奇心:睡覺難道與成功有什麼關係嗎?有什麼關係呢?

(2)由熟到生,能夠引人入勝的開頭。如思皮娃在“為什麼蜜蜂逐漸在消失”的微課開端展現了兩幅有蜜蜂和沒有蜜蜂存在時超市水果攤的圖片,瞬間就抓住了觀眾:原來小小的蜜蜂如此重要。(3)情境閃回,能夠營造引起受眾情感共鳴的開頭[5]。如埃利亞斯在題為“墜機讓我學到的三件事”的微課中,首先向受眾構想了一個在三千多英尺高空發生大爆炸的恐怖情境[6]。通過把聽眾帶到那種特殊情境中,激起他們與演講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三是,精心選擇論述材料,這是微課的血肉。有了好主題和好論述邏輯,還須有好的支撐材料。什麼才算是好材料?總結優秀微課發現,好材料應具備以下特點:

(1)要與微課主題和論述邏輯密切相關,能夠精當地闡明主題和論點,力戒與主題相遊離甚至節外生枝的材料,它們不但起不到闡明和強化主題的作用,還會分散受眾的注意力,沖淡主題。

(2)確鑿真實,材料來源必須確鑿可靠,最好是一手資料,同時材料內容必須真實,客觀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性質和狀態。只有材料真實,論述才可信,才能達到說服受眾、傳播思想的目的;反之,來源不明或內容虛假的材料,或許暫時能矇混過關,但遲早會被揭穿,那時受眾對演講者的信任危機便會如多米諾骨牌,恨屋及烏了。

(3)新穎典型,追求新奇感是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特徵之一,主題新穎、材料新鮮往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反之,主題俗套、材料老舊則會讓人聞之生厭,更別說接受其觀點了;此外,材料還要典型,就是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質。

(4)材料全面,反映事物發生發展的整個歷程和相關因素。既要關注對事物或觀點的肯定評價;又要關注相關的否定評價,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事物或觀點的特徵和發展歷程,避免論述的片面性,提高論述的說服力。

(5)生動感人,在材料選擇上儘量選擇那些生動感人的材料。生動就是如簡筆畫那樣,粗中有細,寥寥數筆,事物特徵躍然紙上;感人就是要選擇那些能與受眾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材料,以情傳理、以理動情、情理交融,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四是,選擇好的表現形式,這是微課的著裝。微課視訊包括聲、光、電等表現元素,除了滿足聲音純正、影象清晰、播放流暢等基本要求外,還要根據演講主題、論述邏輯和內容設計好微課的片頭、片尾以及演講課件(PPT)等。以TED片頭設計為例,第一種片頭時長14秒左右,伴隨由遠及近的犀利音樂,黑色螢幕下眾多演講者的影象旋轉切入,進而圖片組成地球形狀,而後“TED”字幕由近及中並由黑變為鮮紅色,寓意融匯全球才智、共鑄思想盛會;第二種片頭時長8秒左右,在由遠及近的'戰鼓聲中,浩瀚星空中有一滴水珠由遠及近,濺起圓形水花,寓意“小觀點產生大影響”,而後紅色黑體字標題“TED”及副標題“IdeaWorthSpreading”極速切入,底色變成純白色。兩種片頭都設計精巧,寓意深刻,堪稱經典。片尾設計主要是交代錄制人和錄製時間,相對比較簡單,在此不再贅述。現在絕大多數微課都使用PPT簡報,關於PPT的製作技術和藝術的研究已比較充分,但與其他課程的PPT相比,微課PPT除了內容上有差別外,在表現形式上也有自身特點,具體來說包括:

(1)要求每頁PPT顯示字數少而精,突出主題,字型與背景顏色有強烈對比醒目,字型穩重,片頭字幕顯示時間適宜(6秒鐘左右);

(2)儘量採用恰當的圖片來說明,因為圖片包含更豐富的資訊,也更能直接生動地向受眾傳播資訊,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3)聲音的應用要有辨識度並且與主題基調相符,如果微課主題比較悲慟,旋律低沉的音樂比較適合。

二、微課設計案例簡要分析

2010年,筆者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提升中國科學創新能力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期間對“什麼是科學大師?”“當前中國有沒有科學大師”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和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2012年開設了“科學大師創新啟示錄”公共選修課(共16學時,1學分),教學效果優秀。隨後,又爭取到校教學改革專案的支援,開始將該公選課的核心內容製作成微課視訊,2014年4月全部製作完成並試播,共有500餘位大學生收看了該視訊,給予了較高評價,也提出了改進意見,這又促使我深入思考公選課微視訊的教學設計方法問題。一是,選擇一個什麼主題。針對選課學生進行廣泛調研,發現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都很崇拜科學大師,很想成為科學大師,但對“什麼是科學大師”這個關鍵問題認識模糊,這個問題不僅是“科學大師創新啟示錄”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大學生釐清科學大師特質、培養科學大師情懷和努力成為科學大師的實踐起點。因此,它是一個比較恰當、明確、真實和典型的問題。二是,採用什麼論證邏輯。筆者在教學設計上採取了由熟到生、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論述過程。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先從大學生們熟知的案例錢學森之問入手,引導大學生對“什麼是科學大師”的認識從似乎懂→不很懂→有些懂→真正懂,從對科學大師的內涵和特徵有本質地認識,使自己立志成為科學大師的目標變得更加清晰、努力方向變得更加明確。三是,選擇什麼素材。錢學森是世界知名科學家,眾多青年學子的偶像,隨著錢學森的去世,“錢學森之問”經媒體宣傳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當下中國的“李約瑟之謎”。以此匯入“何謂科學大師”問題可以比較充分地展示論題的重大現實意義,同時引起大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展示前期調研成果可以達到兩個效果:

(1)向受眾說明對“何謂科學大師”的通常看法,其中很可能包含受眾既有觀點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然後進一步的質疑。如為什麼大家認為大師具有這些特點?為何說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衡量是否是大師的重要標準?什麼樣的科技成果才算是重大創新?引導受眾對自己既有觀點進行自覺反思;

(2)通過詳實調研資料的展示,向受眾表明本微課所闡明觀點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而選擇龔自珍《已亥雜詩》的名句“但開風氣不為師”和庫恩的正規化理論既能表明古今中外學者對大師內涵的共同認知,又能引導受眾對科學大師內涵的認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理論上說明“重大創新”的實質內涵是造成認知正規化轉換的成果,而科學大師是指那些推動科學認知正規化轉換的人。通過選擇這些知名、典型、可信和可靠的論證材料,揭示科學大師的本質和特點,引導受眾對科學大師的認識從感性具體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體。四是,選擇何種表達形式。本微課視訊片頭採用使用會聲會影軟體,製作了10秒的動畫片頭。首先是在藍色基調幕版上依次切入古今中外6位科學大師的肖像圖片,然後旋轉切入微課標題和主講人字幕,背景音樂採取渾厚動感的節奏,整體給人一種智慧和奮進感。課件採用WPSOffice軟體設計,借鑑軟體設計模板,封面頁以藍色調為主,配以漢儀中隸體“什麼是科學大師?”主題字幕和黑色黑體“科學大師創新啟示錄”微課系列主題,加之背景文字給人一種激情與理性相協調感;內容頁設計主要採用圖片加插入文字的形式,給人以真實與親切之感。五是,儘管微課短小,但更須精緻。製作一部高質量的微課視訊不僅需要做好教學設計這一環,還要做好講授、拍攝、錄音、剪輯等所有相關環節,而微課視訊的最終質量則符合“木桶理論”,即整體質量取決於其中最差環節的質量,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TAG標籤:微課 論文 教學 選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