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大學聯考歷史考綱知識歸納小結

歷史是大學聯考文綜中的一部分,對於歷史內容的備考,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根據考綱範圍,對重點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考綱知識歸納小結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 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 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 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 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大學聯考歷史易錯知識

區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與美國三權分立制的本質

易錯分析 學生易錯認為兩種體制都體現了民主,其二者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設定目的: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皇權;三權分立制是為了防止專制獨裁和維護民主。

(2) 分權內容:三省六部制是決策、審議、執行;三權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權部門:三省六部制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權分立分國會、總統、最高法院。

(4) 實質: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會皇權專制加強的表現;三權分立是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制度。

對二戰後歐洲聯合認識不全面

易錯分析 學生易將歐洲聯合的根本原因當作美蘇的威脅,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聯合的影響。

(1)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①根本:經濟發展的需要。②現實: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優勢地位喪失。③外部:美蘇的威脅。④直接:1950年,“舒曼計劃”的提出。

(2)歐洲走向聯合的影響:①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②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地位;③衝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對世界多極化趨勢認識不準確

易錯分析 學生易對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認識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大,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西歐在外交上逐漸做到了“用一個聲音說話”,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2)戰後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日本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3)不結盟運動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衝擊了兩極格局。

(4)通過建國後幾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崛起。同時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漸重要。

(5)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逐漸衰退。

總之,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衰落和日本、西歐、中國的崛起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而逐漸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正向多極化方向前進。

江南農業發展的原因

易錯分析:此知識點出錯的原因是沒有掌握中國古代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

①經濟因素。自唐朝晚期以來,大量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遷,既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又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氣候條件更適宜發展農業。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掠奪的鬥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同時,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明清時期我國商品經濟發展的史實

易錯原因:忽視教材中對明清時期我國商品經濟發展史實的`描述。

(1)主要特點:①封建經濟發展到頂峰:邊疆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繁榮。②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明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場規模擴大,部門增多,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2)成因:①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工具先進等);②生產關係的調整(更名田、一條鞭法、地丁銀等);③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穩定,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 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衝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