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後感精選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2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後感3

除了中學課本上的幾篇,魯迅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在讀了《阿Q正傳》之後,才發現中學時甚至現在的我對魯迅的瞭解還太少。他的精神,他的文學功底,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一切都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阿Q,一箇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形象,具有穿越時代的魅力。

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阿Q根本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那種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洩憤,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甘居落後與被奴役,這些都失靈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真實的失敗為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這就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核心所在。就阿Q所反映的時代人群,前人說的夠多了。我想談談今人。現在的人中,不乏阿Q。

就拿今年中國最熱的話題反腐來說吧。這些官員為什麼紛紛落馬?貪汙唄。為什麼貪汙?慾望唄。他們不怕嗎?他們以為別人發現不了。這不就是自欺欺人嗎?我當然不知道他們在貪汙時是什麼心態,可我大概能猜到冰山之一角吧,第一次的時候,他肯定提心吊膽,心裡邊矛盾重重,總想著這是第一次,我就這一次,不會有人發現的。有了順利的第一次,自然就要有第二次、第三次。中國有句老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何必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阿Q在罵“假洋鬼子時”不也這樣啊嗎?

再說說普通人吧。我想中國人對於小悅悅時件應該還記憶猶新吧。市場經濟帶來了人民的富裕,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丟失。人們變得冷漠近乎麻木,新聞中不斷可以聽到那些令人費解的新聞,我們會指責那些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情,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是怎樣呢?看來這個時代真的不缺阿Q。

《阿Q正傳》讀後感4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憐,卻不值得可憐!

對於阿Q,有太多的說法,其軟弱無能,勢強凌弱,無不暴露其本質。在那樣一個年代中,深處惡劣的環境,阿Q先生卻更表現出了不爭氣不警醒的態度。它漸漸形成了阿Q風格,即現在人們所說的阿Q主義。

生活環境的惡劣,做人的種種失敗,更使我們的心感到同情與憐憫,也許同情與憐憫對他來說無所謂,他會感到那些是什麼屁東西,走阿Q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屈膝人下,任人欺凌已是一種習慣。阿Q先生認為這是天命難違,是人的意志所不能轉移的,關鍵是他連反抗的意識都沒有,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雖然有人說他會舂米幹活,那只是當時看到他還有一點可用之處才說的風涼話,但事後是過河拆橋,沒用了就踢到一邊去——奴才到底是奴才,因為沒有了尊嚴,沒有了自尊。

雖說他有奴才的本性,卻不乏知道另一個道理——強勢的不敢欺負,難道還惹不起弱的,才有了調戲小尼姑的偉大做為。算是長了出息。

反感革命黨,痛恨剪辮子,懷疑在外面走路的'女人與別人有勾搭。但為了高人一籌,卻想著投靠革命黨,在思想上佔領高地。結果不選擇卻被屈成死罪。一向欣賞別人被砍頭的阿Q卻自己嚐到了被砍的感覺。難道這是命運的捉弄?

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有這樣的阿Q精神,為了生存,在生活中,必須要有自尊,必須要有尊嚴,必須要有志氣。這樣的人才不會寄人籬下,民族才更有生機。這種諷刺阿Q精神的思想,從側面激勵了我們要有尊嚴,讓我們更加有了勇氣,敢於面對困難。

阿Q,是洗滌了我們的心靈的人物!

《阿Q正傳》讀後感5

學完《一件小事》,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經典之作《吶喊》中的另一個故事:《阿Q正傳》。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阿Q的角色十分可悲,但卻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Q使用的精神勝利法。阿Q雖然只是個農村裡底層的`短工,卻鄙視城裡的其他人,狂妄自大。比如他因為窮而娶不到老婆,卻說道“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阿Q可笑,但其實也是個可悲的人物:他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欺凌,特別是來自有錢人的。可是他的貧窮和地位決定了他只能被他人欺壓。阿Q被欺辱後為了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發明了“精神勝利法”,只是為了用言語自欺欺人來安慰自己。處於社會的底層,又被別人看不起,只能通過自我麻痺來催眠自己,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吧,可是這樣的做法終究只是自己騙自己罷了。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完了,卻心滿意足的自我安慰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後來他被其他人打的時候,又自我催眠道:“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牲畜”。

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可悲的,也讓人覺得很心酸,因為打不過別人,所以只能靠精神勝利法來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算自己被打了心裡還能也只能得到一絲絲安慰吧。

後來,阿Q進了城後賺了點錢,別人對他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就連有錢人趙大爺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都對他恭恭敬敬的,還主動要買他的東西。我認為這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有錢人能受他人的尊敬,而窮人只能受他人欺凌,反抗不了。阿Q沒錢沒勢時,受盡富人的欺凌,而賺到錢後對他的態度又不一樣了。

《阿Q正傳》這個故事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縮影。

《阿Q正傳》讀後感6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裡,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阿Q正傳》讀後感7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裡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櫃檯,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裡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裡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裡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後,最後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接著看的話,請期待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後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後感8

《阿Q正傳》讀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 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為城裡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想阿Q,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有人覺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 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裡------”心中如是想著,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

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咖的癮君子,以頹廢為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我們看一本書,總是想從書中獲取點什麼,收穫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書的樂趣,才是更加重要的。

《阿Q正傳》讀後感9

本書的作者是魯迅,一直聽說其作品難以讀懂,故此次想領略一番。這本書的章節有我們熟悉的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

一開始講述的是狂人日記,當我讀這一章節的時候,我感到滿滿的都是吃人的味道,幾乎可以說每一處都時時刻刻在講述一個群體想去吃掉個體。裡面主人翁是一名被吃者,主人翁發覺自己可能被眾人當做吃的物件時,十分害怕,即使看到路上的小孩還有狗,都認為他們那眼神是極度想吃掉自己的眼神。表面是吃人,個人覺得更多的是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整個基層人民的困苦。

接下來便是講孔乙己,他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名老實人,識那麼幾個字,但往往大街小巷的人都想看他笑話,從不欠飯錢的他,當老闆說出“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就知道,孔乙己也許已經死了。在講“藥”這一章節時,小孩得病了,長輩是給他吃“鮮紅的饅頭”,以為人肉包治百病。可看出當時人們思想封建腐朽,迷信。

到了阿Q正傳,我覺得這個人是當時時代基層人民的`縮影。文章中阿Q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那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被人打了,總有安慰自己的理由,給人一種軟弱的感覺,其實那是當時中國人大部分人的劣根性——軟弱。當他知道自己應結婚生子的所表現的魯莽行為,以致被僱主趕出家門,到後來選擇到城裡去偷東西,變賣成銀兩,這是他的中興時期,但偷東西總有破綻的時候,從此走向末路。

到了鬧革命,想投降於革命黨的阿Q,最終卻被革命黨遊行示眾殺了頭,這無非是在體現,當時的社會,槍打出頭鳥,鬧革命就會被殺死。槍斃前,阿Q並沒有說救命,也意味著革命勢在必行。

以上便是我看這本書以來,最深刻的感想。

《阿Q正傳》讀後感10

說起《阿Q正傳》,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吧,在第二章的優勝記略及其續集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被人抓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心想自己是被兒子打了

錢被偷走了,原來“兒子”那一套已經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臉上打嘴巴,算報仇了

這樣一種自苦式的安慰方式顯然和大眾是相背離的,但阿Q身上的這種特質,在面臨愛情,生計的時候更為突出。

當阿Q因為調戲吳媽,被趕出趙府,並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見時,阿Q的反應是:

“他起來之後,仍舊在街上逛······卻又漸漸覺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覺得世上有些古怪,卻是許多日以後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賒賬了·····”

有著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現實世界中的反應是遲鈍的,換個視角看,阿Q的這種“自我勝利法”,其實是他自身的自我保護機制,以破除他認知,感知世界的障礙。

人作為群體動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有更高階的,對社會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追求,而這一切對於阿Q來說,卻是困難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紹了阿Q的大致情況,姓氏不清,名字也為音譯,籍貫也並不瞭解,只有一個“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會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極度不屑於世事,但又渴望得到關注與尊重,極易膨脹又極度自卑

生命結束前,阿Q回憶起的那隻餓狼:

“眼睛又凶又怯,凶凶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了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結束時,看客們冷漠的態度相呼應,“可笑的死囚”,“竟沒唱一齣戲”,“白跟一路”

比一頭餓狼更可怕的,便是大眾的口舌。

《阿Q正傳》讀後感11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著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後,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說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迴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並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

《阿Q正傳》讀後感12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著,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著。這樣活著,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裡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裡,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著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群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13

大家好,我是阿Q,今年上六年級了。我帥,我酷,我叛逆!我是新新人類,可我的學習不好,可以說我懶死了。怕什麼?偶老爹有的是鈔票,將來我一定是××公司的老董,學習好有個鬼用。

昨天晚上泡心一愛一的電腦,真爽!作業?去,誰管你,明天的事明天再一操一心好了!早上,和哥們幾個玩了十幾分鍾,不盡興埃啊噢!完了,老趙要來檢查作業了!老辦法,“我忘帶了。”我笑著說。於是,我被老趙“K”了一頓,老趙第一千零一次罰我站在教室後面了。哼!這對我來說可是小菜菜了,我是誰?我是阿Q我怕誰!?哈哈,老趙又氣的臉色蒼白了,氣吧氣吧,反正你也奈何不了我。大不了請我老爹來揍我一頓。捱打不過皮肉苦,怕什麼?老趙也夠“一陰一”的,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醜”字,還要我阿Q來念。我可不念,使用沉默戰術。老趙竟然在上面注了個錯誤的拼音“wu”,存心想讓我出醜啊這。老趙見好不收,又寫了一個“羞”字,還把羞下面的醜改成了五,這是我寫的錯別字啊,有你的.。老趙要我上黑板,我阿Q才不吃這一套呢,不來不來就不來!老趙要“假洋鬼子”扶我上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小子馬上對老趙搖了搖頭,坐了下來,看看看!我多厲害啊!老趙可不是軟柿子,讓我阿Q捏著玩的。他親自出馬來扶我,我這才動腳。看什麼看!沒見過酷哥啊,這叫“特殊待遇”懂不懂!結果,我硬是在黑板前站了一節課。

今天晚上,老趙佈置作業,點名讓我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我YYP(呀呀呸)!這不是存心讓我阿Q丟人現眼嘛,我不知道你老趙安的是什麼心,不就是想讓我的螃蟹字出醜嘛。沒辦法,阿Q我當此殊榮,寫就寫吧。這可是我寫的最認真,也是最像字的字,可下面還是有人笑我,說什麼我寫的字有多難看。氣死我也!有本事你上來寫啊!告訴你,你還沒那福分!

耶!耶!放學嘍!星期五,哈哈!ILOVEFRL(我一愛一星期五),心一愛一的TV,俺來嘍!

《阿Q正傳》讀後感14

大家好,我是阿Q,今年上六年級了。我帥,我酷,我叛逆!我是新新人類,可我的學習不好,可以說我懶死了。怕什麼?偶老爹有的是鈔票,將來我一定是××公司的老董,學習好有個鬼用。

昨天晚上泡心愛的電腦,真爽!作業?去,誰管你,明天的事明天再操心好了!早上,和哥們幾個玩了十幾分鍾,不盡興啊。啊噢!完了,老趙要來檢查作業了!老辦法,“我忘帶了。”我笑著說。於是,我被老趙“K”了一頓,老趙第一千零一次罰我站在教室後面了。哼!這對我來說可是小菜菜了,我是誰?我是阿Q我怕誰!?

哈哈,老趙又氣的臉色蒼白了,氣吧氣吧,反正你也奈何不了我。大不了請我老爹來揍我一頓。捱打不過皮肉苦,怕什麼?老趙也夠“陰”的,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醜”字,還要我阿Q來念。我可不念,使用沉默戰術。老趙竟然在上面注了個錯誤的拼音“wu”,存心想讓我出醜啊這。老趙見好不收,又寫了一個“羞”字,還把羞下面的醜改成了五,這是我寫的錯別字啊,有你的。老趙要我上黑板,我阿Q才不吃這一套呢,不來不來就不來!老趙要“假洋鬼子”扶我上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小子馬上對老趙搖了搖頭,坐了下來,看看看!我多厲害啊!老趙可不是軟柿子,讓我阿Q捏著玩的。他親自出馬來扶我,我這才動腳。看什麼看!沒見過酷哥啊,這叫“特殊待遇”懂不懂!結果,我硬是在黑板前站了一節課。

今天晚上,老趙佈置作業,點名讓我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我YYP(呀呀呸)!這不是存心讓我阿Q丟人現眼嘛,我不知道你老趙安的`是什麼心,不就是想讓我的螃蟹字出醜嘛。沒辦法,阿Q我當此殊榮,寫就寫吧。這可是我寫的最認真,也是最像字的字,可下面還是有人笑我,說什麼我寫的字有多難看。氣死我也!有本事你上來寫啊!告訴你,你還沒那福分!

耶!耶!放學嘍!星期五,哈哈!ILOVEFRL(我愛星期五),心愛的TV,俺來嘍!

《阿Q正傳》讀後感15

“阿Q”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魯迅筆下的經典人物。而“阿Q精神”也是無人不知。《阿Q正傳》中的阿Q是一個受人欺負、若小的窮光蛋,而提到阿Q精神我想大家最先想到的也是“阿Q精神”最具代表性、最精華的部分——“精神勝利法”。俗話說:精神食糧。我想這也許就是支撐阿Q活到被槍斃那一刻的唯一的大堤,很難想象當這道大堤被沖垮後阿Q會是什麼結果。文中的阿Q將這“精神食糧”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有人打他而他無力對抗時,他總是說“這是兒子打老子”,而當他實在出不了氣時,便會自己打自己幾巴掌,心想:這是我在打別人。然後他便像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昂首闊步、心滿意足。還有一些小細節,如文中阿Q曾說:“見過殺頭嗎?好看!”和最後阿Q被處死時,人們覺得好看,都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麻木心裡。魯迅先生就是要表現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革命黨人為革命、為民主雖然不懼怕拋頭顱、灑熱血,卻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援與理解,愚昧的人們卻在他們犧牲時看熱鬧。這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在腐敗的清政府幾百年的統治下思想受到的禁錮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人們不知道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只是見誰得勢就聽誰的罷了。阿Q精神也是當時人們思想的反映。

“阿Q精神”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能說明它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如果我們從正面看它,會發現他還是有一點有點的:其實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是應該看開些的',是需要精神勝利法來解壓的,當然阿Q的不思進取是不可學的,他每次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而新時代的人有時是需要自我嘲諷,精神勝利的,然而過後要知恥後勇。如果我們為一點小事而鬱鬱寡歡、心急成病是得不償失的。

讀過《阿Q正傳》後,我再一次重溫了那段歷史,並放眼未來。真的,向有句話所說的:“歷史是一個人終生終世的眼睛。”

TAG標籤:正傳 讀後感 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