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阿Q正傳讀後感15篇

阿Q正傳讀後感1

眾所周知《阿Q正傳》不僅是魯迅最優秀的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所謂“曠代文章數阿Q”。小說集中塑造了一個充滿精神勝利的阿Q形象,這一形象不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時期落後農民的共同特徵,而且概括了當時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揭示了國民的劣根性。

無論從藝術概括的深度和廣度來說,阿Q這一形象都是高居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當高明的,其精當的環境描繪,精彩的對話描寫,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現,冷峻峭拔、含蓄精練又飽含諷刺的語言都讓人讚歎。可以說,《阿Q正傳》已經成為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學習的一個典範。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也難免有黑子一樣,《阿Q正傳》也不是白璧無暇,在它第九章《大團圓》的最後寫阿Q臨刑前看到眾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繪,在藝術上就存在明顯的硬傷。

當阿Q看到那些等著為殺人喝彩的人們,作者這樣寫到:“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援到未莊。

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會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這本書深刻的記錄了當時人民不可要的想法,他那自欺欺人不肯面隊現實的性格,反映可當時中國人們的軟弱。

這種性格特徵不僅是阿Q,而且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態。阿Q給了我不可以自欺欺人的例子,他激起了我應該面對現實,更不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

阿Q正傳讀後感2

說起《阿Q正傳》,最津津樂道的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吧,在第二章的優勝記略及其續集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被人抓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阿Q心想自己是被兒子打了

錢被偷走了,原來“兒子”那一套已經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臉上打嘴巴,算報仇了

這樣一種自苦式的安慰方式顯然和大眾是相背離的,但阿Q身上的這種特質,在面臨愛情,生計的時候更為突出。

當阿Q因為調戲吳媽,被趕出趙府,並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見時,阿Q的反應是:

“他起來之後,仍舊在街上逛······卻又漸漸覺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覺得世上有些古怪,卻是許多日以後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賒賬了·····”

有著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現實世界中的反應是遲鈍的,換個視角看,阿Q的這種“自我勝利法”,其實是他自身的自我保護機制,以破除他認知,感知世界的障礙。

人作為群體動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有更高階的,對社會認同感和自我價值的追求,而這一切對於阿Q來說,卻是困難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紹了阿Q的大致情況,姓氏不清,名字也為音譯,籍貫也並不瞭解,只有一個“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會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極度不屑於世事,但又渴望得到關注與尊重,極易膨脹又極度自卑

生命結束前,阿Q回憶起的那隻餓狼:

“眼睛又凶又怯,凶凶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了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結束時,看客們冷漠的態度相呼應,“可笑的死囚”,“竟沒唱一齣戲”,“白跟一路”

比一頭餓狼更可怕的,便是大眾的口舌。

阿Q正傳讀後感3

大家好,我是阿Q,今年上六年級了。我帥,我酷,我叛逆!我是新新人類,可我的學習不好,可以說我懶死了。怕什麼?偶老爹有的是鈔票,將來我一定是××公司的老董,學習好有個鬼用。

昨天晚上泡心一愛一的電腦,真爽!作業?去,誰管你,明天的事明天再一操一心好了!早上,和哥們幾個玩了十幾分鍾,不盡興埃啊噢!完了,老趙要來檢查作業了!老辦法,“我忘帶了。”我笑著說。於是,我被老趙“K”了一頓,老趙第一千零一次罰我站在教室後面了。哼!這對我來說可是小菜菜了,我是誰?我是阿Q我怕誰!?哈哈,老趙又氣的臉色蒼白了,氣吧氣吧,反正你也奈何不了我。大不了請我老爹來揍我一頓。捱打不過皮肉苦,怕什麼?老趙也夠“一陰一”的,在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醜”字,還要我阿Q來念。我可不念,使用沉默戰術。老趙竟然在上面注了個錯誤的拼音“wu”,存心想讓我出醜啊這。老趙見好不收,又寫了一個“羞”字,還把羞下面的醜改成了五,這是我寫的錯別字啊,有你的。老趙要我上黑板,我阿Q才不吃這一套呢,不來不來就不來!老趙要“假洋鬼子”扶我上來,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這小子馬上對老趙搖了搖頭,坐了下來,看看看!我多厲害啊!老趙可不是軟柿子,讓我阿Q捏著玩的。他親自出馬來扶我,我這才動腳。看什麼看!沒見過酷哥啊,這叫“特殊待遇”懂不懂!結果,我硬是在黑板前站了一節課。

今天晚上,老趙佈置作業,點名讓我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我YYP(呀呀呸)!這不是存心讓我阿Q丟人現眼嘛,我不知道你老趙安的是什麼心,不就是想讓我的螃蟹字出醜嘛。沒辦法,阿Q我當此殊榮,寫就寫吧。這可是我寫的最認真,也是最像字的字,可下面還是有人笑我,說什麼我寫的字有多難看。氣死我也!有本事你上來寫啊!告訴你,你還沒那福分!

耶!耶!放學嘍!星期五,哈哈!ILOVEFRL(我一愛一星期五),心一愛一的TV,俺來嘍!

阿Q正傳讀後感4

今天因為學校減輕我們壓力,特意在6樓階梯教室裡播放了一部由著名作家魯迅寫的阿q正傳改編的一部話劇,另我最深刻的片段是:

阿Q在社會的不平穩下,總是想讓別人去高看他,高看他的位置,其實他什麼也不是,片段是因為他與胡媽之間的誤會,導致了大家對他的看不起,都躲著他走,於是,他在這就呆不了了,被逼迫之下,去了城裡和革命黨合作下,在一家貴人家偷走了金銀財寶和漂亮的衣服,回到鄉里給賣了,他就用來賣東西的錢開始浪費,當浪費時,原來不和他好的人全都過來假裝和他好,騙吃飯,總有一天紙裡包不住火,錢花光了,喝酒的時候給說露嘴了,這時,大家又都全不理他了,全都說他是小偷,這說明了,他不能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但因為他自己佔那麼一點點兒,而大多數的原因還是在當時舊社會的制度。

把阿Q的舊社會和我們的新社會相比下,就拿我們的新社會來說把,我們做人一定要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們現在還是學生,學生學生,以學為生,要好好學習,不要把家長的希望變成失望。

現在,有的人說,學習沒有用,即使考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但是話不這麼說,咱們說說我們國家的科技水平迅速的發展,不就是靠這些這些大學生來完成的嗎。

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能滿足以前的想象呢,因為現在,有文化就可以食不裹腹,夜不避體,想阿Q那個社會的來說,就是有沒有文化,都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導致了中國逐漸落後,讓外國的侵略者很容易的欺負我們,沒有知識這個國家就不會進步,更不會有新一步的發展與創新了。

其實,在我們現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有阿Q這種的人,混日子,不學習,這樣的都有,現在的社會說白了就是競爭,你有能耐就有飯吃,沒有能耐,你什麼也別想有,所以在我們這一代雖然阿Q這種的人,但是下一代,我不希望再有阿Q這種的人了,阿Q這種沒有知識,還想有地位和麵子的人,就是社會上的渣子,讓我們用自己的知識來奉獻國家,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與建設。

讓我們的國家———中國更加強大!

阿Q正傳讀後感5

《阿q正傳》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沒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魯迅先後出版了《吶喊》《彷徨》兩本小時集,收錄25篇。魯迅於1936年10月病逝於上海。

這些小說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社會生活,《阿q正傳》是以描寫阿q的悲劇,把以權性為實質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當作一種國民弱點加以揭露,以促其覺醒,是震動文壇的一部傑作。阿q是辛亥革命時代落後的農民的典型。魯迅寫《阿q正傳》是為了叫我們拋棄精神法,走向實際的革命鬥爭。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他對於“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有很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氣。他的學說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顯然是一種極端封建的婦女觀,阿 q濃厚的封建觀念,隨時隨地把都在流露出來。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人們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分卑賤,沒有性別歧視。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變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閒人們見面還是很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失勇了。這樣滿臉鬍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麼?”寫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有時做不 到狂妄自大的說出來。有時狂妄自大往往會為自己惹出一身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阿q的這種愚昧無知,也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增長知識。不要想阿q這樣愚昧無知,被人所恥笑。

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讓我產生不少感想:反映出農村人民落後的一種社會風貌,也讓我們看見了封建時期的思想的落伍。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國家貢獻一份力,讓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世界的腳步,讓中國與時俱進。

阿Q正傳讀後感6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農村末莊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流浪僱農—阿Q的故事。

阿Q在村莊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負後,總有話語來安慰自己,這種精神被稱為“阿Q精神”。這是這部中篇小說諷刺意味最能體現的,也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從作者的出發點來看待阿Q精神,這是人懦弱、虛偽的表現。阿Q每次受欺負後,他總是找到安慰自己的辦法。在一次醉酒後,阿Q說自己是本村名人趙太爺的本家,趙太爺聽說後打了阿Q的嘴巴。這件事卻因趙太爺的名氣在村裡流傳開來,阿Q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Q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阿Q卻覺得值得高興,因為他出了風頭。這是盲目樂觀、不理智、不客觀的心理,這是中國人病態的表現,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現象。 整部書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魯迅先生改編的古代故事。魯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觀點,加入了當時中國的時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在首陽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闊人家的婢女路過,對二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吃的薇,難道不是聖上的嗎?”二人聽後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後被發現餓死在山洞中。婢女聽說二人的死訊不以為然認為自己不過是奚落了他們幾句,她們的脾氣不好,死了與自己無關,其他人竟紛紛信服,愛國忠烈叔齊,伯夷成了眾矢之的。魯迅先生選擇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古為今用,魯迅先生的構思實在巧妙!

魯迅先生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學醫,還是後來棄醫從文,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近當代中國,已有無數作家,評論家無數篇文章談及魯迅先生,因為他是最偉大的“醫生”,他的文字化作鋒利的刀片,劃破國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中國文壇的前進方向。

從魯迅先生的書中,我看到了麻木社會的縮影,看到了過去,以史為鑑,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阿Q正傳讀後感7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裡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

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

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裡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讀後感8

晚時分,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裡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裡;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裡。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裡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閒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裡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正傳讀後感9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個自己,有什麼大不了的。”“平日裡威風的趙太爺,現在成了自己兒子,哈哈!”這個總是這樣自我安慰的阿Q,讓人想不記住都難。

他是個流浪漢,一直過著小混混的生活;接著,他又開始“搞革命”——做強盜,結果被抓住了,遊街示眾槍斃!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憐的,讓後人記住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說實話,其實我曾因為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獎項:學奧數的時候,老師總是讓我們自己查漏補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圖形方面,但複習了幾天後,我的耐心就徹底沒了:“煩死了!”我一做完作業就跑去玩了,根本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後來,老師問:“大家複習好了沒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師也不知道我會不會,隨便蒙過去吧!於是,便大聲回答:“好了!”後來倒也做過幾次測驗,只是僥倖沒有出到圖形方面的題,我也以無所謂的姿態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試,試卷一發下來,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題圖形方面的題!總共佔了31分!我完全不會,迷茫的望著試卷——這下,我是徹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數後,我無比懊惱:差一分就一等獎了!如果我當時複習了,多做幾題練習,就起碼能做對一題,就有一等獎了!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給害沒了!我再怎麼懊惱也沒辦法了!像我一樣的人還不少:作業沒做,就騙老師說“沒帶”;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說自己沒發揮實力……這些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一昧自我安慰的人,是不會進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說:“我投了154個三分球,只中了44個,有110個不中。”於是,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都要投1000個球。他日復一日地練習,球技越來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針對自己缺陷來練習,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於直視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強!因為那些“精神勝利”的人,往往都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會進步。

讓我們直視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個阿Q!

阿Q正傳讀後感10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著,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著。這樣活著,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裡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裡,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著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群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著,等待著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11

《阿Q正傳》讀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 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為城裡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想阿Q,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有人覺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 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裡------”心中如是想著,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

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咖的癮君子,以頹廢為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我們看一本書,總是想從書中獲取點什麼,收穫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書的樂趣,才是更加重要的。

阿Q正傳讀後感12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深受剝削壓迫,卻極為糊塗落後,其性格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狀態。不過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精神勝利法”。阿Q不正視現實,不思做真正的反抗,而用“精神勝利法”,自欺—知道臨死前,在死刑判決書上畫圈,他也“立志”要比別人畫的圓,結果畫成了瓜子模樣,他還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呢!

我想,正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一輩子被剝削被壓迫被欺凌,卻始終處於一種麻痺狀態,直至被無辜殺害。

而魯迅塑造阿Q的目的,也是為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是那個“吃人”時代的特定社會的產兒,有其鮮明的個性,因而是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成功的典型。阿Q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其“精神勝利法”是社會的通病,並非落後人士所特有。

當與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時,用並不存在的過去來誇耀於己,僅為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慰藉。

他遭別人毆打,無力還手,懊喪過後,心想:我總算被x打了,他太強了。於是心滿意足起來,似乎轉敗為勝。

向別人表白未果,於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想著自己的優點去與對方的缺點比較,然後妄自尊大,接著又歡天喜地的進行另一次戀愛。

這些社會上“精神勝利法”的現實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使得如此“悲劇”不斷上演;另一方面,人們自身的不思進取使得他們一味的追求精神上的安慰而毫無實際行動。

“精神勝利法”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麼社會進步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實際行動衝破精神防線的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社會成為精神中的廉價物,行動中的奢侈品。

“精神勝利法”也許有其可取之處,但弊大於利。因此,要不斷探究幾千年來其演化軌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精神勝利法”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創造出與時代夢想交相輝映的燦爛成果!

阿Q正傳讀後感13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裡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著新棉襖,走進櫃檯,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裡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裡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裡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著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群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後,最後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接著看的話,請期待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後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後感14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有很多的經典著作,至今都廣為流傳。這個星期,我閱讀了他的經典作品《阿Q正傳》。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舊社會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的典型,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它是阿Q在生活中經歷了種種磨難,挫折後發明出來的。這種方法說的好聽一點叫做“精神勝利法”,其實只是在遇到困難時給自己的心理一個安慰,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其實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只是逃避,並不能使一個人變得更好。

在文章中,阿Q被閒人打了之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就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但這只是阿Q在自我麻痺,自欺欺人,最終只能導致他永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並且越陷越深,這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所以說,這個“精神勝利法”表達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現狀的一種諷刺。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能夠聽到“阿Q精神”這個詞,其實它更多的是指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仍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敢於和命運作鬥爭。就比如說馬雲,在他年輕的時候,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連酒店都不肯讓他去當保安,但他卻在那時立下了自己的志向——要改變全世界。在當時,肯定會有許多人暗自嘲笑他,覺得他很傻,然而,每當他一次次遇到困難,挫折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放棄,而總是用“阿Q精神”勉勵自己,總是相信明天會更好,自己終有一天一定會成功。終於,他憑靠著不屈的意志,以及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在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壯舉,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成為了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人物。

阿Q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一種正面的精神,雖然他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甚至還被身邊的人嘲笑,然而,他依舊活的昂起他的頭,活的意氣風發,我覺得這就是“阿Q精神”的力量。在這一點,我們應該向阿Q學習,做一個不輕易被命運所擊倒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15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說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著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著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群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著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裡,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裡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TAG標籤:正傳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