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會考語文課文預讀“兩步法”

會考語文複習資料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瞭解當地的會考語文複習技巧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8年會考語文複習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會考語文課文預讀“兩步法”

  會考語文課文預讀“兩步法”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預習。預習的好處很多。你養成預習的習慣以後,不但能更好地學習新課,而且還能提高自學語文的能力。有人作過為樣的比喻:掌握好預習的方法,就像獲得一把“金鑰匙”一樣重要。在這裡,“金鑰匙”就是指自學能力。

怎樣做好預讀課文呢?

第一步,粗讀——掃除障礙。

預習一篇課文,先要粗讀一遍。遇到疑難的字、詞,要查一查字典、詞典,掃除障礙。只有做好這些準備工作,才能通順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加深對 課文的理解。例如:《岳陽樓記》中,“浩浩湯湯”中的“湯”(shāng)容易讀錯,當“水流大而急”講。“薄暮冥冥”中的“冥”(míng)當“昏暗” 講,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步,細讀——找出問題。

細讀就是認真細緻地讀。試著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讀,提出疑難問題。例如,預習《孔乙已》這篇小說,文章為什麼說“孔乙已是站著喝 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呢?”並在句子下面畫一道線,打上一個“?”號,等上課時,帶著這個疑問用心聽老師講解,那時,會很快明白的。當然,預習時,千萬別忘 了研讀每課前的“預習提示”和“閱讀提示”。“預習提示”主要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時提出一些字 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預習可以使同學們嚐到學習的快樂,上課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也能對答如流了。

  會考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八字原則

文言翻譯的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風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可採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

直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信”,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達”,就是譯文明白通順,符合漢語的表 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則是更高一層的要求,就是要求譯文的措辭考究,文筆優美。對於同學們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 流暢)就很不錯了。

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正確把握關鍵詞語,就很難準確翻譯出全句。因此,對關鍵詞語更要字字落實。確定詞義要聯絡 具體語言環境,想想現代漢語中哪個雙音節合成詞與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換(替換與被替換者最好具有相同語素)。同時,要特別注意所翻譯句子的個性特 徵:是特殊句式,還是固定結構?含有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等),還是有古今異義?若有,一定要辨證施治。

如:“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你的譯文要做到“信”,就必須落實“冀”“身”這兩個實詞的意義,落實“復”這個虛詞的意義,落實“為……”這一特殊句式的.特點。全句可譯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會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嘲笑。

意譯,指不拘泥於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我們在前面講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般情況下,我們應儘可能地採用字字落實的直譯法;直譯有困難時,我們才採用意譯這種輔助手段。

具體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們可採用意譯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譯的,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鳶飛戾天者”,若直譯為“老鷹飛到天上”,顯然荒誕,因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 辭的句子,翻譯時要換借體為本體,如“布衣之怒”的“布衣”應翻譯為“平民”,“傴僂提攜”應翻譯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運用互文的句子,應將幾句 簡化合並,如翻譯“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就應根據上下文的相互呼應和相互補充的表意形式,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再如,古代把國 王或王后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說成“填溝壑”,把上廁所說成“更衣”等,我們在翻譯時都應根據其意義譯成今天的用語。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總結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力求文言文閱讀滿分。

  會考語文文言文虛詞順口溜

之記憶順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用作動詞“去、往、到”,用作助詞可不譯。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a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b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c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d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例: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

可譯為“去、往、到”。

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其記憶順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那”;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

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為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

相當於“那”“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指示代詞

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以記憶順口溜:

“以”作介詞“把、拿、用”,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偶爾通假要分清。

1、作為介詞

表示憑藉,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譯為“用、拿、把、按照”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例:

2、作為連詞

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例:

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表示範圍譯為“到”

“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

於記憶順口溜: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1、對,對於。向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2、在,從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3、與,跟,同。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4、到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於人

而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承譯“接著”轉譯“但”,狀語後頭表修飾。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TAG標籤:兩步 語文課 預讀 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