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2017八年級語文下冊詩五首教學設計

導語:詩詞向來是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現在的人都不太喜歡寫詩詞了呢、下面是八年級語文中詩五首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學的老師可以一起來看看喲。

2017八年級語文下冊詩五首教學設計

  詩五首

  《飲酒》

1、中心:他描寫農村風光的恬美和靜穆,勞動的樂趣和生活的美好,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憎惡。

2、表現這首詩思想內容的詞:心遠。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詩中最能體現詩人隱逸生活情趣的一個詞是“心遠”或“悠然”(答出其中一個即可)。詩中描寫的景物突出了寧靜、平和、閒適、恬淡特點。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如果把“見”改為“望”好不好?為什麼?

寫出了陶淵明寧靜安詳、安逸恬淡的心情。“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不能,“見”字的妙處在於無心,無意間偶見,才能與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確是有意為之。“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行路難》

1思想感情(中心):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2、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徵前途渺茫。具有比興的意味。運用比喻,表明詩人的政治出路全被權貴堵塞。

3、第二句連用了停、投、拔、顧等幾個動詞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鬱和感情的激盪變化。

4、、“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兩句描寫了怎樣的場面?

描繪了隆重而豐盛的宴會場面;反襯作者悲憤、失望的情緒。

5、“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運用的藝術手法是什麼?簡要分析。

用典。運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業的願望,對前途仍抱有希望。

6、、本詩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變化?

從懷才不遇和仕途不順的苦悶茫然,變為對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堅信。

7、縱觀全詩,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怎樣的?舉例說明;

答:積極、樂觀,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結尾的`兩句,表明詩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極為苦悶之時,仍然對前途充滿信心。

8、《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答: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高潮,長風、破浪、直掛、濟滄海,這些詞一氣貫下,盡掃前面茫然苦悶帶來的沉鬱之氣,將詩情推向一個境界開闊的頂點。在此,我們聽到詩人充滿信心和展望的強音:儘管前路阻礙重重,但總有一天,可以乘風破浪,到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詩突出地表現了詩人倔強的相性和執著追求理想的強大精神力量。後人常以這兩句詩自勉或鼓勵他人執著追求理想。

9、這首詩反映出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詩人既苦悶、迷惘、憤慨又積極、樂觀、執著的複雜心理。

  《己亥雜詩》

1、詩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 詩人的馬鞭。

2、全詩最後兩句,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寄託了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的情懷。

3、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歸田的惆悵,以及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

4、請你說說對三、四句詩的理解。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兩句,移情於物,是新生命的讚歌。落花化作春天的泥土,為培育新一代的鮮花發揮作用。“落紅”“護花”是崇高獻身精神的象徵,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

言外之意表明作者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5、這首詩抒寫了詩人辭官告別寓居多年的京城、迴歸故里時的複雜心情:既有卸甲歸田的惆悵,也有迴歸的喜悅,更有繼續忠心報國服務鄉民的信念。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這首詩的精華所在。請自選一個角度(或語言,或詩意,或情感,或哲理)寫一段鑑賞性文字。

①從語言上談,這兩句詩語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這兩句移情於物,表達了對新生命的讚美。

②從含義上談,這兩句詩是說飄落的紅花並不是無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養呵護著花兒。

③從情感上談,這兩句詩表現了積極的人生態度,意境高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

④從哲理上談,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創作背景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二、內容講解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鑽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脣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溼”,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湧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於迴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昇華到捨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捨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三、賞析評價

這首詩是作者高尚情懷的具體體現。他的茅屋幾乎被狂風和頑童完全摧毀,又遇上了連綿不斷的秋雨,屋漏床溼,被冷似鐵,全家無法安眠,處境十分悲慘。但詩人從切身體驗推己及人,以天下之憂為憂,渴望有廣廈千萬間為天下貧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個人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寒士的歡顏。詩歌情意真切,文字樸素, 未作刻意的經營佈置,但由於寫出了詩人由極為潦倒不堪之中推開自身往大處著想的思想境界,仍然顯出了波瀾起伏的轉折變化。詩的最後一段表現大庇天下寒士的 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隨氣之短長,以七言、九言錯雜,以“嗚呼”二字穿插,加強感嘆的語氣,音調抑揚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蒼夷,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