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科學活動教案1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活動教案15篇

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設計思想:

孩子們都覺得彩虹很神奇,彩虹只有在雨後才能看見,晴天的時候都是躲起來看不見的,小朋友都會好奇的問:“彩虹那麼漂亮,只有雨後才能看見它,晴天看不見。為什麼彩虹要躲起來呢?”針對孩子這個大膽的提問,於是我就設計了這個課題,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瞭解到為什麼彩虹雨後才能看見它。

活動目標:

一、讓幼兒感知道彩虹的基本特徵,初步瞭解彩虹的成因。

二、通過實驗激發幼兒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

三、學習與同伴交流實驗結果。

活動技術支援:

水、盆子、鏡子、噴霧器、杯子、彩虹的圖片

活動過程與方法:

一、通過謎語,引出課題。

謎語:“一座長橋架天空,五顏六色真好看,晴天找它看不見,雨後天晴就出現。”(謎底:虹)

二、出示圖片,幫助幼兒回憶彩虹的特徵。

(一)你們見過彩虹嗎?在什麼地方彩虹就會出現呢?

(二)彩虹是什麼形狀?彩虹有什麼顏色?

三、實驗:自己做彩虹

(一)幼兒分組討論,需要些什麼東西製作彩虹。

(二)請小朋友自己選者噴霧氣、鏡子、水、盆,透明杯子、白紙等嘗試做彩虹,教師從旁指導。

教師指導:

1、教師利用噴霧氣在空中噴霧,幼兒背對太陽觀察現象。

2、利用裝著水的透明杯子對著太陽,也能產生彩虹的現象。

3把、小鏡子的一半斜插進水中,在鏡子對面放一張白紙,使陽光能反射到白紙上,白紙就能出現彩虹了

四、交流討論:

(一)問:你的做的彩虹出現了嗎?

(二)問:你用了什麼用具製造出彩虹的?小結:彩虹是由器重顏色形成的弧形綵帶,就像天空中架起的一座橋橋。彩虹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噴霧裡的色彩、白紙上的色彩、杯子中的色彩都是太陽的顏色,太陽給水珠、鏡子、杯子折射後顯出的七種顏色,這些顏色混合在一起就是太陽光。夏天雷雨過後或陣雨過後,天空就會出現小水珠,太陽照在這些小水珠上,天空中就會出現美麗的七色彩虹。天空晴朗,沒有下雨的時候就不會有彩虹出現了。

五、活動延伸:

1、請小朋友想想還有沒有其它製造彩虹的方法。

2、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查詢有關彩虹的資料。

活動創新之處:

一、運用嘗試的方法,提供幼兒嘗試的機會,使幼兒在操作過程,學會借用工具避免了局限性。

二、給幼兒交流的機會,使幼兒能從交流中、觀察中、操作中、小實驗中發現問題,並大膽提出問題。

活動結果預測:

幼兒能從玩中學,能自由討論、發表意見,自由選者工具製造彩虹,符合了幼兒愛動手、動腦,愛探索的特點,效果較好。

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思路:區域工作時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紙杯吸引,他們把紙杯變成機器人,又把紙杯變成很多東西,我看到孩子們對紙杯變化那麼感興趣。所以設計這節活動,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探索紙杯的變化。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探索用各種方式或使用各種輔助材料是紙杯變化。

2、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1、用紙杯接一杯水喝,問:我剛才幹什麼了?用什麼喝的水?

2、紙杯除了喝水還能幹什麼呢?

3、幼兒操作,教師引導。

4、評析。

5、教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可變的東西,只要我們愛動腦子,一定會讓更多可變得垃圾變得有用。

中班科學活動——會“走”的盒子

一、活動題目

會“走”的盒子

二、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製作會“走”的盒子,懂得廢舊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兒通過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彈性,學會簡單製作玩具的技能。

3、幼兒通過實驗記錄,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養成關心科學、好奇、好問,樂於

嘗試的好習慣。

三、適用物件

4~5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紙盒、繩子、曲別針、錄音機、酸奶盒。

五、活動過程

引入:幼兒模仿各種小動物隨意地走入教室。教師提問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幼兒討論各種各樣動物行走的樣子。

教師出示一個會“走”的紙盒,提問:這個紙盒怎麼會自己“走”呢?看一看,紙盒裡有什麼祕密?

(1)紙盒裡有橡筋。

(2)紙盒裡還有橡皮泥和曲別針。

做會“走”的紙盒。

選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間,捏成一個小圓球,圓球表面要光滑。將帶有橡皮泥的橡筋兩端,分別穿入紙杯口兩邊的小孔裡,分別用曲別針固定橡筋。用手轉動橡皮泥將橡筋擰緊,放在地上,紙盒就會“走”起來了。

想一想,說一說。

(1)橡筋擰緊了,一鬆紙盒就走了。

(2)橡筋有彈性。

(3)像我的彈弓一樣,一拉就將橡皮泥彈走了。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小流星

設計意圖

在晴朗的夜空,孩子們會看見許多行星。在他們的眼裡,星星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們發現星星總在不斷地眨眼睛。他們偶爾也會發現一顆流星從天邊劃過,留下長長的一道印痕。這些星星想幹什麼呢?此活動旨在讓孩子們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拓展孩子們的想象空間。

活動目標

1、 瞭解有關流星、隕石的指示,理解故事內容。

2、 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 提高角色表演的能力。

活動準備

1、 觀察夜空的流星。

2、 收集隕石的圖片。

3、 故事掛圖、配樂故事。

過程建議

1、 回憶對夜空及流星的觀察,說說自己對夜空的想象。

2、 聽配樂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 看圖聽故事,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小星星為什麼想去地球?月亮婆婆和白雲姐姐為什麼不讓他去?小星星是怎樣做的?小星星到了地球上,他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

4、 聽故事,學習故事中的詞、句。

月亮婆婆說,地球是個怎樣的地方?

小星星想到地球上去生活,月亮婆婆是怎樣說的?

小星星對白雲姐姐說了什麼?白雲姐姐又是怎麼說的呢?

5、 表演故事。

延伸提示

1、 繪畫:小流星和他的朋友們。

2、 繪畫:神祕的夜空。

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剝一剝、嘗一嘗等感知活動,感知、探索荔枝的特徵。

2、探索怎樣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剝開荔枝,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

活動準備:

荔枝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師:你們吃過荔枝嗎?

師:今天老師就帶來了許多荔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荔枝是怎樣的呢?

二、探索荔枝的奧祕。

1、看一看

師:用小眼睛觀察一下荔枝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

2、摸一摸

師:用小手摸一摸荔枝的殼是怎樣的?有什麼感覺?

3、剝一剝

師:荔枝裡面有什麼呢?自己想個最好的辦法來開啟荔枝,待會請你來告訴小朋友你是用什麼方法將荔枝開啟的?

師:我剛發現有小朋友是用嘴巴咬的方法去開啟的,這樣一點都不衛生,所以我們不好用嘴巴去咬荔枝。那我們有什麼好辦法嗎?要又快又方便。(嘗試第二次剝荔枝)

4、聞一聞

師:我們都剝好了,發現裡面的荔枝肉是有點透明的,那我們現在聞一聞,荔枝是什麼味道?

5、嘗一嘗

師:我們一起來嘗一嘗荔枝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看一下荔枝肉裡面還藏著什麼?

師:荔枝肉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但是荔枝也不能多吃,多吃會出現頭暈、口渴、噁心、出汗、肚子疼、心慌等現象,會得“荔枝病”呢。

三、利用荔枝殼、核製作裝飾畫

師:現在我們用剝下來的荔枝殼或核拼成一幅畫或一個作品。

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

2、對動物的生存方式感興趣。

活動準備:動物小卡片、動物頭飾等。

活動過程:

1、匯入課題:

——“用筷子去碰烏龜和田螺的時候,它們會怎麼樣?”“為什麼它們都縮到殼裡?”

2、看圖交流:

(1)、找圖片:

——“找一張動物圖片,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它們怎樣保護自己的?”

(2)、看圖片與旁邊的同伴交流。

(3)、動物自我保護方法分類:

快跑逃生的:兔、羚羊、鹿等。

保護色矇蔽敵人的:變色龍、青蛙、鴕鳥、斑馬。

釋放氣味的:放屁蟲、黃鼠狼、臭鼬。

裝死的:毛毛蟲、狐狸、金龜子。

(4)、幼兒分類擺放圖片。

(5)、對動物用保護色、快跑、裝死、釋放氣味等方法來覓食和保護自己的方法作小結。

3、遊戲——動物王國探祕:

(1)、扮演各種動物,戴好頭飾,到動物王國探祕,每個關口都有凶猛的動物把關,我們小動物要想辦法闖關並保護好自己。

(2)、出示動物王國探祕路線圖,帶領幼兒闖關。遇到凶猛的動物,做相應的保護自己的動作。

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願意參加科學探究活動,喜歡和同伴一起探索彎管的祕密。

2、進一步培養動手操作、科學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學驗證的方法。

3、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初步獲得有關材料特性的經驗。

活動準備:彎管、小盤、手電筒、棉籤、帶螺母的線人手一份,水彩筆、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重點:能夠聯絡生活實際,初步獲得有關材料特性的經驗。

活動難點:初步掌握科學驗證的方法。

活動分析:

1、介紹材料,設定情景,引出課題

向幼兒介紹彎管、小盤、手電筒、棉籤、帶螺母的線等材料,設定情景“賽跑看誰能通過彎管”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

2、預測實驗結果

出示實驗預測記錄表,和大家一起討論,誰能夠通過彎管。通過舉手表決的方法得出預測結論,老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記錄,同時向幼兒示範正確記錄的方法。

3、驗證並記錄

(1)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導幼兒積極的動手操作,將結論記錄下來。

(2)將實驗結果和預測結果進行對比驗證。

以上是活動的難點部分,採用集體與分組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討論法、驗證法進行突破。

4、聯絡生活實際,獲得知識經驗

結合記錄表和操作材料,共同討論:空氣和帶螺母的線為什麼能過彎管?棉籤和光線為什麼不能過彎管?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部分,重在引導幼兒聯絡生活實際,活動採用多媒體教學法、討論法進行突破。

5、活動延伸:用什麼樣的辦法讓棉籤通過彎管?

6、活動評價:表揚活動中能夠聯絡生活實際的幼兒。

科學活動教案6

一、活動名稱:科學活動——誰會生蛋

二、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萬物皆醒。當春雷打響後,我們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隻只小小的黑黑的蠶寶寶。孩子們很喜歡這些"小不點們",看著它們慢慢地蠕動著,他們互相討論著:這蠶寶寶是哪裡來的?有的說:"是蠶媽媽生的。"有的說:"是蠶媽媽先生下蛋,然後才變出蠶寶寶的。就象雞媽媽先生蛋,才有小雞。"後來,我們看了有關的書籍,在檢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孩子們對小動物是怎麼生出來的很感興趣,於是,我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設計了本活動,旨在讓幼兒對常見的會生蛋的動物有個初步的認識,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三、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常見的會生蛋的動物,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學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從中感受探索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1、《誰會生蛋》教學課件;各種動物若干。

2、場景佈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兒已瞭解幾種胎生動物傳後代的特徵,並瞭解幾種常見的動物下蛋的窩(巢)。

五、活動過程:

(一)結合場景,引導幼兒瞭解幾種常見的卵生動物。

1、帶幼兒到"動物園",讓幼兒自由地尋找會生蛋的動物,要求幼兒邊找邊和同伴說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

2、幼兒分散在場景中尋找會生蛋的動物,教師引導幼兒邊找邊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

(二)通過課件,引導幼兒驗證自己的尋找結果。

1、讓幼兒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會生蛋。

2、讓幼兒說出自己的尋找結果,教師點選課件幫助幼兒驗證。

(三)藉助課件,引導幼兒瞭解卵生動物傳後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說說:兩邊房子裡的動物生寶寶的方法有什麼不一樣?

2、引導幼兒說說:"你知道動物媽媽在哪兒生蛋的'?為什麼要在這些地方生蛋?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利用廢物,讓幼兒給蛋寶寶建個家。

1、以保護蛋寶寶,給蛋寶寶建個安全的家,鼓勵幼兒想出多種辦法保護蛋寶寶。

2、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為蛋寶寶建家,教師引導幼兒自制放到"動物園"中。

(五)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小班幼兒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向成人提出各種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十分膚淺、幼稚,但對他們理智感、求知慾的發展有極大的啟迪作用。作為教師要有靈敏的雙耳、敏銳的目光去聆聽、去捕捉孩子中間生成的問題。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發現了蛋有“外形的不同、蛋殼顏色的不同”,知道了哪些動物會生蛋。這個過程中,幼兒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增強。當然我們的活動還在繼續。在活動中教師既像孩子一樣在學習、探索,又是整個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協作者,既是他們的同伴又是他們的老師,從而靈活地起到了輔導、嚮導的作用,感受最深的是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種資源,因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家庭的大力配合。

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設計

科技在孩子的環境周圍無處不在,幼兒生來就對其身邊的各種科學現象感興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們所渴望的。科學活動“彈性世界”就是通過讓幼兒親身體驗、自主操作、想象創造等一系列活動,使他們進一步瞭解彈性物體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奧妙,揭開彈性世界的謎底,從而激發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並體驗創造的快樂。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彈性物體的興趣,瞭解彈性物體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過尋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訓練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以及經驗遷移應用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園準備的材料:鬆緊帶、橡皮筋、橡皮泥、海綿、彈簧秤、砝碼、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線、紗線、編織繩、積木等。

2、家長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鋼線一條(長約30釐米,製作彈簧用)、鉛筆、帶一根彈簧的圓珠筆、樹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紙盒、膠帶紙、彩筆等。

3、教師事先了解有關彈性的知識背景(附後)。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試一試。

給幼兒各種材料,教師簡單介紹操作方法,然後讓幼兒自由分組操作,觀察比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現象。

1、將海綿、橡皮泥、積木分別用力捏一下,再鬆開手來,看一看它們發生的變化。

2、分別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細觀察哪一種球跳得高。

3、分別將編織繩、毛線、鬆緊帶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變化。

4、用彈簧秤掛上重物(砝碼),再取下,觀察彈簧的變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為什麼海綿捏扁之後改變了形狀,而手一鬆開又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

2、為什麼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來,而木球卻跳不起呢?

3、為什麼鬆緊帶能拉長,而其它線卻拉不長?

4、為什麼彈簧秤掛上砝碼後會被拉長,取下後又能恢復原來的樣子?

三、看一看、說一說。

觀察圖1,同樣一個皮球,輕輕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結果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觀察圖2,為什麼拉滿弓的箭射得更遠一些?

觀察圖3,彈簧秤掛上一個砝碼後,彈簧被拉長了,再掛上另一個砝碼,彈簧被拉得更長,為什麼?

觀察圖4,用過大的力拉彈簧,使彈簧變了形,為什麼彈簧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裝圓珠筆:教師可先示範一遍。讓幼兒將帶有一根彈簧的圓珠筆拆開,取出彈簧,體驗圓珠筆在使用上的變化。裝好彈簧後再試試,圓珠筆又變得方便使用了。

2、製作簡易彈簧(見圖5):將鋼線沿著鉛筆均勻地繞圈,繞完後將鉛筆取出,即可得一條簡易彈簧。試一試彈簧有沒有彈性?為什麼?

3、製作彈弓(見圖6):利用樹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製作。

4、製作“魔盒”(見圖7):利用硬皮方紙盒、彈簧、膠帶紙、彩筆等材料製作。

五、找一找、議一議。

1、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彈性,並討論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彈性的?

2、集體討論:請小朋友都來當“小小發明家”,你還會用彈性物品(或彈簧)製造什麼東西?有什麼用途?

五、活動延伸

在科學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導幼兒進入活動區,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發明製造其它有彈性的物品,並說一說它們的作用。能力強的幼兒可讓其談一談自己為什麼要這樣設計,並向小朋友們介紹自己製作的方法和步驟。

附知識背景資料:

一、什麼是彈性?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改變形狀,例如,竹竿受力會變彎(見圖8),彈簧受力會伸長或縮短(見圖9)。物體形狀的改變叫做形變。發生了形變的物體,在一定限度內,當外力消失後,仍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種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超過了彈性限度,發生形變的物體就不能再恢復原狀。

二、什麼是彈力?

用手拉彈簧,使彈簧伸長,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拉力,用手壓彈簧,使彈簧縮短,手會感到彈簧對手有壓力,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而對阻礙它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

任何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都要產生彈力,不過有些物體的形變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覺。用球拍擊球時,拍和球都發生彈性形變(見圖10),拍發生彈性形變,對球產生彈力,同時,球也發生形變,對拍也產生彈力。放在桌面上的書,壓在桌面上,使桌面發生微小形變,發生形變的桌面對書產生向上的彈力(見圖11),這就是桌面對書的支援力,可見彈力發生在互相接觸,併發生了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

彈力的方向總是跟物體間的接觸面垂直。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材料和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時,弓拉得越滿,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遠。

三、胡克定律

實驗表明:在彈性限度內,彈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成正比。這個規律是英國物理學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發現的,叫做胡克定律。超過了彈性限度,彈力就不再跟形變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體也不再能恢復原狀。

彈簧秤是根據胡克定律製成的,每個彈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範圍,不能用來秤量過重的物體,這就是為了防止超過它的彈性限度。

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一)發現蜜蜂扇動翅膀會飛的現象。

(二)願意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觀察蜜蜂翅膀的扇動。

(二)難點: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活動準備

(一)收集一段蜜蜂飛舞的視訊影像(能展現蜜蜂停駐一飛舞一停駐的過程)。

(二)蝴蝶、蜻蜓、知了、瓢蟲飛舞的圖片或照片。

(三)幼兒用書第5冊第8~9頁。

(四)掛圖《蜜蜂嗡嗡》。

活動過程

(一)小蜜蜂飛飛。

1、欣賞視訊(靜音播放),感知蜜蜂的飛舞。

師:你知道飛來飛去的是什麼嗎?

師:蜜蜂的個子和蝴蝶比,看起來長得怎樣?它是用什麼飛起來的?

(二)小蜜蜂嗡嗡。

1、結合掛圖,初步發現蜜蜂飛舞時翅膀的動態。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蜜蜂長著一對怎樣的翅膀?和誰的翅膀有點像?

師:停在花瓣上的蜜蜂,和正在飛的蜜蜂,翅膀有什麼不同?

師:停著的蜜蜂的翅膀是合攏的,飛起來的蜜蜂的翅膀是開啟的。

2、結合視訊(有聲播放),進一步發現蜜蜂飛舞時翅膀的扇動。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聽一聽。蜜蜂飛起來的時候,翅膀怎麼樣?這時,我們

會聽到什麼聲音?

師:蜜蜂飛舞的時候會不停地扇動翅膀,發出“嗡嗡嗡嗡”的聲音。

師:當它停下來的時候呢?翅膀怎樣了?還有“嗡嗡”的聲音嗎?

師:我們看看其他小飛蟲飛起來時,翅膀也會開啟嗎?也是不停地扇動嗎?

3、結合幼兒用書,瞭解蜜蜂飛舞採蜜忙的常識。

師:書上的小密蜂在哪裡飛來飛去?有的小蜜蜂停在哪裡?

師:你知道小蜜蜂是在幹什麼嗎?小蜜蜂忙著飛來飛去是在採花蜜。

師:小蜜蜂採來的花蜜可以釀成蜂蜜,我們喝的飲料,吃的蛋糕、餅乾甚至一

些美味的菜里加了蜂蜜之後,有甜甜的味道,你喜歡嗎?

(三)小蜜蜂停停。(在椅背頂端貼上各種花朵圖片。)

師:我們來玩個小蜜蜂的遊戲。音樂開始,我們就扇扇翅膀,學小蜜蜂飛呀飛;音樂停止,每隻小蜜蜂找到一朵花,合攏翅膀採一採花蜜,停一停。

師:你覺得小蜜蜂飛的時候是怎麼扇翅膀的?我們一起來學學。

師:小蜜蜂停下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翅膀怎麼樣?

師:我們一起來學小蜜蜂玩遊戲。

科學活動教案9

設計意圖

小班年齡的幼兒的注意力仍以無意注意為主,凡是生動、活潑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的注意,所以家長會常常發現這種現象,比如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玩自己喜愛的玩具或遊戲時,周圍一旦出現什麼新異的刺激,他馬上就會分散注意,他的有意注意水平仍然很低,一般只能維持3—5分鐘。所以小班幼兒的活動,大致以簡單易接受為主。但是,因為他們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時,必須採用有趣的形式。通過有條理的步驟,一步步深入,試著讓他們達到活動的目標,收穫活動的知識。

活動目標:

1、聽便各種聲音,能夠大膽用語言表達。

2、有目的的傾聽,有準備的猜想。

3、大膽參與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

4、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認知準備:已經認識過米、紅豆、核桃。

教具準備:PPT課件、紅綠燈牌子、音樂。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不同物體碰撞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學習分辨2種聲音。

教學難點:

自然講述探索結果。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幼兒與客人老師打招呼,消除緊張感。

2、教師(出示罐子):你們看,今天金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好多好多的罐子!(搖動沒裝東西的罐子)罐子裡面都東子嗎?你怎麼知道沒有?(不停搖動,引導幼兒)

幼兒:因為沒有聲音。

3、教師:哦,沒有東西就沒有聲音。(開啟蓋子)看看到底有沒有東西哦,有東西嗎?沒有!小朋友們真聰明。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向罐子內裝東西):老師來變戲法嘍,你們再聽聽,聽聽有沒有聲音。

2、教師(搖動罐子):猜猜,有東西嗎?你怎麼知道噠?有聲音就裡面有東西了對嗎?現在老師這裡有那麼多罐子,你去找一個裡面都東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開啟,今天要用耳朵,用你的小耳朵去找找那個管子裡面是有東西的,你拿一個有東西的去做到位置上好嗎?趕快來找找。

3、幼兒尋找

4、教師:找到了嗎,找到了就坐回去。(幼兒回座位。)

5、教師:誰的罐子裡有東西的?(教師搖動罐子)誰的罐子裡有東西噠?大家都有噠?(罐子雙手捂住放在胸前)好了,罐子寶寶保護好,罐子寶寶一直讓他發聲音它也會啞掉的哦。罐子寶寶有聲音的對嗎?那裡面聲音一樣嗎?(搖動罐子)聽!聽聽,你的東西和他的東西一樣嗎?

(幼兒搖動罐子說出:不一樣。)

6、教師:不一樣,不一樣我們來找找朋友哦。不可以開啟看的哦,今天統統是用耳朵來找的,保護好自己的罐子寶寶。

7、教師(請一個幼兒上前):我們請一個寶寶上來,現在請其他寶寶來為你的罐子寶寶裡面的東西找好朋友,找到好朋友會很熱鬧的哦,找不到好朋友會很孤單的,耳朵聽好哦,保護好你的罐子寶寶哦,聽聽他的。(上臺幼兒搖動手中罐子。)

8、教師:誰是他的朋友,請你聽一聽,是他好朋友,趕快站上來,和他站在一起。哦,好朋友坐在一起。

9、教師:現在他們已經是好朋友了,現在我來幫你們找朋友好不好?請你們聽聽,誰和我是朋友。(搖動手中有東西的罐子):耳朵要靈的哦,仔細聽好。你是不是我朋友啊,是我朋友,一個人很孤單的哦,要跟朋友在一起的。來,我們是朋友,我們一起來搖一搖。請坐,做到哪裡去?對了,坐在一起。

10、教師(請剩下的幼兒上臺):你們是好朋友嗎,我們來聽聽看啊,一個一個搖,才聽的清哦,一個一個搖。(幼兒一個一個搖動罐子。)

教師:一樣嗎?一樣的。一樣嗎?一樣的。你們也坐在一起。

11、教師:你們知道嗎?老師今天在這些罐子裡啊,放了這三樣東西。(出示PPT圖片)這是什麼啊?米寶寶,我們吃飯燒飯的米寶寶;還有一種,你看這是什麼啊?哦,是豆寶寶。豆沙就是這個做的,是紅豆寶寶;還有一種是——核桃寶寶。放了這三種東西,你猜猜,誰是核桃寶寶(分別搖動罐子)這是核桃寶寶嗎?哦,是米,真聰明,是米寶寶嗎?這個是嘛?哦,是的,你們真聰明。那這是什麼寶寶呢?紅豆寶寶。聽聽,是紅豆嗎?(分別搖動)這個是什麼寶寶?米寶寶。這個呢?核桃寶寶。

三、結束部分:

1、教師(詢問幼兒):你剛才是拿了什麼寶寶啊?核桃寶寶。你們是拿什麼的啊?米寶寶。你們是什麼啊?哦,紅豆寶寶。現在,我們要來做遊戲了。做什麼遊戲呢?請聽好了啊,你看,我們要玩警察叔叔紅綠燈的遊戲嘍。(拿卡片反面紅色)警察叔叔拿出這個,大家都不好出聲的哦,警察叔叔翻過來,就你來出聲,會不會?先看看哦,來保護好自己的罐子寶寶。眼睛要看仔細哦。(翻一張卡片)誰搖啊?對,是米寶寶,小朋友們真聰明。不是的不好搖的哦。(翻回卡片)誒,停!(翻過另一張卡片)來看看(幼兒搖)對,(翻過卡片)這樣呢?(幼兒停止)(再翻最後一張卡片)現在呢?

2、教師(準備卡片):現在我們開始嘍,速度很快的。核桃寶寶搖一搖,米寶寶搖一搖,紅豆寶寶搖一搖。(兩遍遊戲)

3、教師:好,我要來唱一首歌了,然後和警察叔叔一起讓你們發聲音的,這個聲音會很好聽的哦。開始嘍!紅豆寶寶請你搖一搖,米寶寶請你搖一搖,核桃寶寶請你搖一搖,我們大家一起搖一搖。來了啊,很快的啊!(歌唱速度加快!三遍)恩,真好!小朋友們真仔細。現在老師啊請來了一個樂隊。樂隊的聲音也是很快的哦,所以你的耳朵要很亮,眼睛也要很亮的哦。所以耳朵要聽好,眼睛要看好哦。

4、教師(好,全體起立):樂隊還沒來,我們一起來排練一次。(播放PPT音樂)

5、教師:樂隊來了哦~~聽好。(伴隨音樂一起遊戲,背景音樂為《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恩,很好,我們和客人老師們再見好嗎?好,搖搖聲音和下面的老師再見。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看似簡單,調理清晰,但是,等我真正把活動上完後,才發現其中的問題。事實證明了,看似簡單的東西,做起來未必簡單。

首先,我在拿到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在看活動過程時,發現,應老師所設計的活動非常周密,她好像不僅把活動大致流程處理了,而且還把與小朋友之間的互動也考慮進去了。這個就是作為新教師的我與一個名師的區別。處理細節總是那麼心思縝密。對於我們幼兒教師來說,如何上出一節出色的教學活動,關鍵就是看活動過程是否清晰,有條理;與小朋友們之間的互動及一些活動中所出現的突發事件,對於突發事件又是如何處理。如果說這些能做到比較好。那麼,也就是說,能從新教師轉變成一個成熟、穩重的老教師了。

在這個活動中,我把其中一個小小的環節省略了,就是(教師:那我們好朋友的罐子放在一起好嗎,現在把罐子放在一起。)所以,導致我搖手中的罐子讓小朋友們辨認聲音的時候,他們也跟我一起搖動。自顧自,沒有聽到要求,辨認出是那種東西的聲音。而且場面也有些亂,難以控制。這也驗證了,活動環節不能隨便刪減,少了任何一個,在受教時都會出現一些瑕疵,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不足之處:

在與小朋友互動時,沒能配合融洽。一開始部分,我把東西放進罐子的時候,他們都知道我放了什麼進去了,都把名字說了出來。這是我在課前準備的時候,疏漏了,讓幼兒知道了,這樣大大減少了孩子對活動的興趣了。讓孩子跟著你預設的內容走,還不如你跟著孩子的反應走,不要試圖去改變孩子,要學著改變自己。這樣,教學活動才會不斷提高,不斷髮現新的問題,從問題反應教學,收穫經驗,提高教學質量。

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背景:

“縮”是物體由大變小、由長變短,由舒展到收縮的過程,人們通過“縮”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發明,給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指南》對幼兒科學探究的教育建議指出“支援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謝認識”,因此我想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探索各種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縮”的現象感興趣,知道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2、大膽嘗試用不同方法縮小各種物品,並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通過縮小物品能給生活帶來便利。

4、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新,進一步加深對“縮”的認知。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接觸過生活中一些可以縮小的物品。

2、物質材料準備:扇子、梳子、衣架、水杯、牙刷、吸管、勺子所有物品同時提供可縮小和不可縮小兩種型別);若干規格相同的空奶盒,兩個一樣大小的透明收納盒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過城門”遊戲,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教師:來,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過城門”的遊戲,希望大家能順利通過喲!

通過城門的逐漸縮小,讓幼兒體會蜷縮身體才能通過。

二、每人準備兩個用途一樣的物品,通過對比發現可以縮的物品

1、通過對比,發現可以“縮”的物品。

教師:請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同樣名稱的物品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說出兩者之間的差別(讓幼兒自己發現其中有一樣物品是可以“縮”的)。

小結:物品由長變短、由大變小就叫作“縮”。

2、按能“縮”和不能“縮”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師:請小朋友們看看自己手中的物品是能“縮”的還是不能“縮”的,將能“縮”留在自己的小方籃裡,不能縮的放在另一邊。

三、幼兒探索物品“縮”的方法,並進行記錄總結

1、幼兒操作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小朋友試一試,你是用什麼方法將它縮小的,待會兒告訴大家。

2、幼兒表述“縮”的方法。

請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表述並演示縮小物品的方法(儘量選擇能代表不同“縮”的方法的物品:摺疊、按壓、插入,教師出事相應的示意圖、

3、每組物品按照縮地方法分類放到大籃子裡。

四、節省空間大比拼,進一步感知“縮”的應用。

將幼兒分兩組比賽,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把同樣大小的空箱子放入更多的空牛奶盒。

教師統計裝入紙箱的空奶盒賽出冠軍組!

小結:“縮”能夠節省空間,讓我們在有限的空間放更多的東西!

四、生活拓展拓展,讓幼兒讓幼兒感受“縮”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們還在哪些地方見過可以“縮”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引導幼兒回憶、關注生活中“縮”這一現象,進行交流分享。

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和現場觀察、比較,體會到通過“縮”的方式發明的很多物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便利。(傘的摺疊、摺疊凳、摺疊餐桌等)

五、遊戲“逃生演練”,創新對“縮”的認知。

教師將桌椅快速拼成逃生通道,幼兒縮小身體快速鑽爬到指定的安全地帶(較小),抱成一團。

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認識鼻子,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

2、懂得愛護鼻子的簡單方法。

活動準備:

1、裝有醋和香水的碗各一個。

2、相關的ppt。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要來考考你們,給你們猜一樣東西,看看誰能猜出來,小耳朵聽仔細。“高高一座山,山上兩個洞,是香還是臭,問問它都懂”。

二、認識鼻子

小朋友真能幹,啊我們一起摸一摸自己的鼻子吧!我們的鼻子是長在哪裡的?(鼻子長在我們的臉中間)。那鼻子是什麼樣子的?(高高的,有兩個洞)。

師小結:是的,我們的鼻子長在臉中間,高高的,有兩個洞,我們叫它“鼻孔”,寶寶一起說“鼻孔”。

三、鼻子的作用

小朋友,我們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鼻子,那它有什麼本領呢?(聞味道)。哦,是嗎?那老師請你上來試一試,你聞到了什麼味道啊?(香味)。那老師要來看看你們的小鼻子是不是都能聞到呢?(給所有的孩子聞醋的味道)。現在你們聞到的是什麼味道?(酸酸的味道)。嗯,看來我們的小鼻子都很靈,其實我們的鼻子能聞出各種各樣的味道,媽媽在廚房炒菜,你能聞到是嗎味道(香香的味道)。那我們閉上眼睛來聞一聞吧“哇,好香啊”。前段時間,我們班燒醋了,還記得醋是什麼味道嗎?(酸酸的)。是的,我們可以通過聞醋來預防感冒。(出示ppt,圖1)咦,你們瞧,為什麼圖片上的寶寶用手捂住鼻子呢?

發生什麼事了?(失火了)。失火會有什麼冒出來啊?(有很多的煙)。(圖2)那這個媽媽上班路上為什麼要戴上口罩呢?(因為天氣冷,怕冷空氣吸進身體,會引發感冒)。(圖3)這位阿姨在一個有毒的工廠上班,所以她要帶上口罩來保護自己的鼻子和身體。

師小結:小朋友,我們的鼻子不但可以聞到各種各樣的味道,還可以幫助我們呼吸呢,但我們感冒時,鼻子會有什麼感覺呢?(流鼻涕,鼻子不通)。你難受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請幼兒用手捏住鼻子)。

四、保護鼻子

鼻子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它。那我們怎麼樣來保護鼻子呢?引導幼兒說出:不用手摳鼻子、不把異物塞進鼻孔、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不要碰撞到鼻子。冬天來了,我們小朋友從外面進入教室的時候,要先把小手搓搓,再把鼻子的兩邊搓一搓,讓鼻子暖和起來,這樣就不容易感冒了。

五、結束部分

小朋友,不但我們有鼻子,小動物們也有鼻子,我們都來看看小動物的鼻子都有什麼作用。出示(ppt圖5)這是誰啊?(大象)。大象的鼻子是什麼樣的?(長長的)大象的鼻子除了可以聞氣味,還有什麼特別的本領呢?(吸水、噴水、卷木頭)。(出示圖6)這是小狗的鼻子,它的鼻子比我們人的鼻子還要厲害,能聞出很多很多種的氣味,它就是靠鼻子找到回家的路的,小朋友,雖然我們和小動物的鼻子長得不一樣,但是鼻子對於我們來說,都一樣的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它。

科學活動教案12

教育目標:

1、認真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知道要學會任何一種本領都是不容易,只有認真學習才能學好本領。

3、嘗試複述故事中的重要情節。學習詞:認真、清脆、動聽、低啞。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5、樂於與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發兩人合作表演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

難點:嘗試複述並大膽進行角色表演。

活動準備:

掛圖:小公雞學吹喇叭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發幼兒傾聽故事的興趣。

二、讓幼兒帶著問題看木偶表演。

1、小公雞去學什麼本領?

2、它是和誰學本領的?

3、最終它學會本領嗎?

三、聽完故事提問剛才的問題。

1、故事的名稱叫什麼?

2、小公雞學了幾遍,才學會本領?

教師小結:小公雞剛開始不認真學習本領,最後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它後來很認真學習,好好地學,所以它學會了本領。小朋友有時也和小公雞一樣不認真,老師希望小朋友有錯就改。

反思:公雞是幼兒很熟悉的動物,幼兒能較好的說出公雞的特徵,因而發言很活躍,為以下環節打好基礎。通過觀看木偶表演幼兒很好的理解了故事內容及故事中所發生的事情,很大激發了幼兒學習複述故事的慾望,為情景表演環節打好了基礎。

四、觀看圖片,回憶重要情節。

1、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講述圖片中故事的內容。

2、嘗試表演角色對話,學習詞:認真、清脆、動聽、低啞。

反思:有了木偶表演環節,在此看圖講述環節,幼兒的參與性較高,基本能根據圖片較好的進行講述活動。

五、角色表演。

1、請個別幼兒複述出故事中人物的對話。

2、教師注意引導幼兒說出故事中人物的對話。

反思:此環節給幼兒很大的空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角色進行表演,培養了幼兒的表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六、延伸活動:

在語言區中投放圖片,供幼兒學習、複述故事。

科學活動教案13

設計意圖:

一天午餐後,我帶著小班剛入園不久的幼兒在幼兒園裡散步,走到花圃前我停下來指著某種顏色的花問:“這是什麼顏色的花?”大部分幼兒都不會說,對許多基本的顏色分辨不清,有的搖頭、有的把黃的說成紅,把黃的說成白的。因此如何教會剛入園的幼兒認識顏色是我們老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幼兒迅速掌握顏色,我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認識紅、黃、綠》活動,在本次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了有趣的情景,如三種顏色寶寶到班上做客、幫小動物找家、遊戲——水果寶寶在哪裡、給小動物送水果等,讓孩子們在情緒愉悅的氛圍中,通過認知、尋找、遊戲一系列活動,不知不覺地掌握了這三種顏色的認識。

活動目標:

1.認識紅黃綠,感受色彩美。

2.能在活動中找到與之對應的顏色,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活動準備:

課件(①紅、黃、綠三個大圓;②四隻小動物在公園玩;③三座一種顏色的房子④一座三種顏色的房子);小雞、小鴨、小狗及房子卡片;各種顏色水果、疏菜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1.課件引入,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

(1)教師逐一出示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圓形,讓幼兒說說是什麼顏色?

(2)找找自己身上、活動室裡、生活中有什麼跟它一樣顏色的東西?

2.再次運用課件,請小朋友幫小動物們找家,鞏固對顏色的認識。

(1)逐一幫助小雞、小鴨、小狗找家。(房子是一種顏色的)

(2)幫助小兔找家。(房子是三種顏色的)

3.給小動物送水果,加深幼兒對三種顏色的認識。

(1)複習對水果、疏菜的認識,幼兒間進行交流、分享。

提問:你要送小動物的禮物是什麼?是什麼顏色的?

(2)遊戲:水果寶寶在哪裡(聽指令到小動物這裡來)

(3)出示三座小動物的房子,思考自己的禮物要送誰。

提問:想想自己手中的水果要送給誰?為什麼?

(4)組織幼兒找到與之對應顏色的房子,把水果、疏菜送給小雞、小鴨、小狗。

(5)檢查送對否: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動物們有沒有吃到自己喜歡的水果。

4.在小動物家玩會玩具後,活動自然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⒈感知不同材料在瓶子裡發出的不同聲響。

2、初步培養聽辨、比較和分析的能力,感受探索聲音帶來的樂趣。

材料準備:

有蓋的各種瓶子、花生、綠豆、米粒等若干

指導【要點】:

⒈同樣的瓶子放入不同數量的相同豆子,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你能分辨我放的豆子是多還是少?

2、將不同的豆子放進同樣的瓶子裡,聲音如何?哪種豆子放在瓶子裡聲音響?

3、聽辨、比較和分析,將同樣的豆子放進不同的瓶子裡,聲音如何?不同的豆子在不同的瓶子裡呢?

實施步驟:

第一層次:同樣的豆子,數量不同,同樣的瓶子。

⒈先出示一隻空瓶子搖一搖,聽聽有沒有聲音?

2、再拿出一顆豆子放在瓶子裡搖一搖。有聲音嗎?什麼樣的聲音?

3、原來聲音是可以製造出來的。出示已裝好許多豆子的瓶子,搖一搖,這裡還是一粒豆子嗎?為什麼?原來許多豆子和一粒豆子在瓶子裡發出的聲響不一樣。

4、幼兒自己裝一裝、搖一搖、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

5、總結:同樣的瓶子,放入不同量的相同豆子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第二層次:不同的豆子,同樣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豆子,先逐個認識,什麼豆子?瞭解形狀、大小。

2、同樣的瓶子放一顆不同的豆子,聲音一樣嗎?

3、同樣的瓶子放許多不同的豆子,哪種豆子聲音響一點,哪種豆子最輕?

4、幼兒自己探索操作,可以裝進不同的豆子,請同伴猜猜我放的是什麼豆子?

5、總結:同樣的瓶子,不同的豆子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第三層次:同樣的豆子、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不同的瓶子。

1、出示不同的瓶子,先逐個認識,什麼瓶子?瞭解材質的不同。

2、同樣的豆子放在不同的瓶子裡,聲音一樣嗎?幼兒自己操作探索,相互聽辨、比較、分析。

3、小結:同樣的豆子,不同的瓶子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4、幼兒自己探索操作,不同的瓶子、不同的豆子,聲音如何?

5、感受探索不同聲音帶來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15

設計背景:

洞洞隨處可見,家裡、學校、馬路上、公園和自己身上都有,通過這個活動讓小班的孩子們用眼睛多觀察自己周圍的一些東西,引起他對周圍現象的興趣,幫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這些洞洞,雖然大小,形狀不同,但是都是有用處的。旨在引起幼兒對周圍現象的興趣,提升幼兒對洞洞的認識。同時,激發幼兒的創造願望,嘗試用身體變出洞洞,與同伴合作並體驗玩洞洞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體驗和老師、同伴一起找洞的樂趣。

2、初步瞭解各種洞洞的用途。

3、嘗試合作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襪子、彩紙、皮球、《甩蔥歌》音樂。

活動過程:

一、匯入:想想、說說自己發現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實物引出洞洞。

出示玻璃杯:這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中間能裝水的部分有個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進洞洞裡,你們也來試一試。這種洞洞是可以用來裝東西的。)

2、(出示襪子)師:這是什麼?襪子上有洞洞嗎?(找一名幼兒上前示範)洞洞在哪裡?這個洞洞是做什麼用的?

3、師:穿襪子的時候,我們的小腳丫,要從這個洞洞鑽進去。小腳丫鑽進洞洞,真暖和。小手也來鑽洞洞,真呀真好玩。

4、(出示彩紙)師:這是什麼?它有洞洞嗎?可不可以變出洞洞?(旨在讓幼兒觀察彩紙,引導幼兒想辦法變出洞洞)

5、教師放輕音樂:寶貝們,我們活動室北側又準備好的彩紙,大家輕輕走過去,每人拿一張彩紙回來坐好,然後試一試,怎樣能變出洞洞來。(彩紙捲起來,變成望遠鏡,這是一種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從這一邊穿到那邊的洞洞;用手撕幾下,變出一個洞。)活動後把紙寶寶送回家(放到準備好的筐裡)。

二、說說生活中的洞洞: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有許多洞洞,我們來找找看。

1、先看看活動室裡什麼地方有洞洞?幼兒每說出一個地方,教師要追問:它有什麼用處?班級裡有沒有洞洞?(引導幼兒聯想)(預案:廁所蹲坑、洗手池、水龍頭、下水道、拖把池、窗戶:風婆婆和太陽公公穿過的地方、門、電視機上的插口、電插排)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用處,我們不能隨便動它,要注意安全。

2、除了活動室裡,哪裡還有洞洞呢?(街道上:下水道、老鼠洞、螞蟻洞。)

3、找一找我們的身上有沒有洞洞?(袖口、褲腿、鞋子、耳朵、鼻孔、嘴巴、肚臍等等)分別說說有什麼用處?(預案:耳朵聽聲音;鼻孔呼吸;嘴巴可以說話、吃東西。)當說到嘴巴時,可以讓幼兒把洞洞變小,並找到一名幼兒上前面示範。

小結:寶貝們真能幹,找出了那麼多的洞洞,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們要保護好它們,不能隨便挖洞洞。

三、遊戲一:《超級變變變》

1、你們能用我們的小手變出洞洞來嗎?(拇指食指碰一碰,變出一個洞;小手胸前圍一圍,圍成一個洞。)

2、寶貝們真棒,球寶寶也來和我們做遊戲了,你們能變出洞洞,讓球寶寶鑽過去嗎?仔細動腦筋想一想。(寶貝們聽老師的口令:“超級變變變”,自己變出各種洞洞,讓小皮球來鑽。“小手胸前圍一圍,變成一個洞;小腳站一站,站成一個洞;小手頭頂圍一圍,圍成一個洞……”)只要做出洞洞的幼兒,教師都讓小球鑽過去;有的幼兒做的洞太小了,就引導他做大洞,要記住要領,讓球寶寶鑽過去才行。及時給幼兒鼓勵的話語:“成功啦”!

3、寶貝們太聰明瞭了,誰有辦法做個更大的洞洞,讓我可以鑽過去?可以找夥伴幫忙哦。(幼兒合作連成洞洞,老師鑽洞洞)

四、遊戲二:《貓捉老鼠》(這是幼兒合作變動動的一個提升)

1、寶貝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讓幼兒觀察有多少個洞洞。

2、教師介紹遊戲規則:先找兩名幼兒,一位當貓,一位當老鼠,其他幼兒手拉手,不能鬆手聯成員全,並站在原地不動。貓是要捉老鼠的,所以,老鼠先鑽洞洞,貓要緊隨其後。老鼠要不停的鑽洞洞,而貓呢,按照老鼠跑的路線去鑽洞洞,直到捉住老鼠為止。(再重複遊戲)

3、教師放歡快的音樂,幼兒開始遊戲,教師指導。

五、小結:寶貝們還可以變出更多更大的洞洞嗎,回到家裡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吧。

TAG標籤:科學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