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長度單位》教案範文(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度單位》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度單位》教案範文(通用10篇)

《長度單位》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釐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3、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4、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認識釐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

四、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釐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釐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釐米的實際長度。

用釐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並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釐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釐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反思

第三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國小--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遊戲匯入,引起認知衝突

請學生用釐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釐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釐米

彙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釐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幹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安排:略

反思

第四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國小--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徵。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並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徵。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釐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遊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後課件演

八、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並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長度單位》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釐米,並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釐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於線段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教學內容:

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二、能力點:

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三、德育點:

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2、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

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2、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長度單位》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長度單位名稱之間的換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米與千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圖:師:今天我們一起去數學王國旅遊好嗎?(出示小精靈和數學王國的圖,小精靈說:歡迎聰明同學來數學王國遊玩!)

2、選鑰匙開門(先出示第一道門,再出示第二道門,然後出示第三道門)第一道門:小精靈:這扇門有二把鎖,(二把鎖分別標上:400釐米,5分米)下面這裡有很多把鑰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會選鑰匙開鎖了嗎?能說說為什麼?第二道門:小精靈:這扇門同樣有兩把鎖(兩把鎖分別標上:3千米、5000米),下面這裡有4把鑰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會選嗎?你知道為什麼嗎?小結把千米和米之間換算的方法。第三道門:鎖上標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6把鑰匙分別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讓學生先選後說想法。

二、鞏固、運用(出示數學王國裡的數學景象)師:譁!數學王國多美呀!有樹,有花,還有??。

1、看一看大樹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頁的做一做設計成填寫大樹的高度)

2、同學們來到雙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來到村口迎接同學們,請同學找一找,誰跟誰是同一胞。

3、摘蘋果(出示蘋果樹,樹上掛有很多蘋果,每個蘋果寫上帶有長度單位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們帶同學們到數學奧宮去玩,數學奧宮距離雙胞胎村200千米。他們早上8時乘汽車出發,汽車平均每小時50千米,中午12時能到達嗎?

三、全課總結

讓學生說說你遊數學王國你的有什麼收穫!

2.國小數學單位換算專題訓練一、長度

3600千米=(3)千米(600)米1噸-320千克=(680)千克480毫米+520毫米=(1000)毫米=(1)米7008千克=(7)噸(8)千克4米7釐米=(407)釐米1米-54釐米=(46)釐米20張紙疊起來厚1毫米,100張疊起來厚(5)毫米.每個曲別針長30毫米,粗1毫米.這樣兩個曲別針扣起來長(58)毫米.200平方分米=(20000)平方釐米70000平方釐米=(700)平方分米620000平方釐米=(62)平方米960000000平方米=(960)平方千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34平方千米=(34000000)平方米4噸(>)499千克3分米(﹦)300毫米700毫米()100克10米(>)900釐米3分米7釐米-9釐米(﹦)28釐米1噸800千克(>)1080千G。

《長度單位》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觀察、比較等學習活動,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2.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米尺、直尺、捲尺。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激發探究意識

讓學生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的物體,太麻煩了!

1.複習回顧。看看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約是1釐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釐米、4釐米、5釐米、8釐米、10釐米的實際長度。比劃5釐米、10釐米的長度。

3.用學生尺測量黑板的長。

(1)請一名學生拿著學生尺到講臺前,告訴大家他(她)的尺的長度,再量出黑板的長度,其他同學認真觀察,看看量了幾次,發現了什麼。

(2)請測量的學生和觀察的學生談感受。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認識長度單位“米”

(1)教師介紹長度單位“米”,並板書課題--認識米。

課件出示:“米”的確定與演變。

教師介紹:“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書:米、m)

(2)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教具“米尺”,並介紹:測量較長的長度要用到“米”,這個就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

教師邊說邊用米尺在黑板上畫出一條1米長的線段。

2.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1)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身高、一庹與1米長進行比較。

(2)通過觀察,感受“1米”的長度。

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通過測量,進一步體驗“1米”的長度。

讓學生測量繩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別有多長。

3.探究“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

(1)猜一猜,估一估。

師: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1米有這麼長(指著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1釐米有這麼長(邊說邊在黑板上1米線段的下面畫一條1釐米長的線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

讓學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並說明理由。

此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此處要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將“1米”具體化,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

(2)觀察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數一數,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

數完後,教師提問:1米里面有多少個1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

(3)課件展示。

用課件展示:10個1釐米就是10釐米,1米里有10個10釐米。

再次理解:100釐米=1米。

三、拓展延伸,認識測量長度的工具

1.課件展示:介紹不同的長度測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點。

2.實際測量:完成教材上第9頁練習一第5題。

四、反饋評價,深化理解

基礎練習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3題。

3.教材上第8頁練習一第4題。

拓展練習

比劃30釐米、50釐米、80釐米、1米分別有多長。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米m

1米=100釐米

教學反思

整節課的教學比較順利,特別是對測量,學生都很感興趣。對於米的認識和1米的長度的建構,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由於測量活動學生不是很熟練,有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測量的方法和資料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數學生還是沒有落實,要加強學生的組織教學。

《長度單位》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麼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後,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麼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釐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後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釐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釐米的.意思。“釐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

2.認識1釐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裡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釐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釐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麼?(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釐米的長度怎麼樣啊?(很短。)是呀,1釐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釐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釐米。你也能用l釐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釐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釐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釐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釐米,教師邊講解邊示範: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釐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麼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麼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釐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釐米。

說明:接近8釐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釐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釐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釐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長度單位》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釐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釐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複習提問。

1.測量鉛筆的長度需要什麼工具?測量資料用什麼作單位?

2.用釐米尺測量老師手中鉛筆的長度。

(學生邊演示,教師邊強調測量時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左端。)

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鉛筆的長度,既複習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又為接下來的測量黑板的長度打下基礎。】

(二)引入新課。

1.比賽測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師同時測量黑板的長度。看誰先測量出黑板的長度?(學生測量黑板下沿長度,老師測量上沿長度。)

(2)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們認為這樣的測量比賽公平嗎?為什麼?(老師的尺子長,方便測量。)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用釐米量較長物體的不便利,從而產生困惑,積極主動認識米。】

2.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尺就行了,但量較長的物體長度,用老師手中的尺子測量方便了,像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點明課題:認識米。(板書:認識米)

二、親歷過程,探究新知

(一)認識米。

1.觀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長。

2.教師為每四人小組準備一根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長。

3.找身體中的米尺。(小組合作交流)

(1)幾個腳的長大約是1米?

(2)幾拃的長大約是1米?

(3)從腳底往上,大約到什麼位置是1米?

(4)雙手側平舉是否大約是1米?(注意學生身高的差異)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隨身攜帶尺子,當我們要測量一些物體長度時,可以用身體的尺子去估一估。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米?(生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劃、測量、估計深化對米的認識,逐步形成1米的實際表象。】

5.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生舉例說明)

6.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書:米 m)

(二)認識米和釐米的關係。

1.1釐米到底有多長?讓生用手勢表示1釐米的長度。

2.1米有多長?學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測1米有多少釐米。

4.小組合作活動:

(1)活動要求:兩名同學拉直小組內1米長的繩子,其他人合作,用釐米尺測量繩長。

(2)經過測量發現:1米有5個20釐米,即:20+20+20+20+20=100(釐米)

5.課件演示測量過程。還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圖,10釐米10釐米的數,得出結論。

6.引導學生歸奈米和釐米的進率:1米=100釐米。(板書:1米= 100釐米)

【設計意圖:通過對1米等於多少釐米的猜想,調動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讓他們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研究問題的過程,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深化1米的實際表象。】

三、嘗試練習,應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拿出準備好的長繩,量出1米,接著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3題)

本題需要先量出實物的實際長度,再推算大約多少個這樣的實物長1米。推算較難,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結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頁練習一的第4題)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穫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張開雙臂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還知道了米和釐米之間的進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品,課後同學們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長度單位》教案 篇7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請同學們拿出橡皮量量自己的書,拿硬幣量自己的書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 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四、小結

《長度單位》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釐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釐米”為單位,並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釐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並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釐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瞭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的經驗。對什麼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釐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設情境,從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釐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設情境,引發衝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麼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麼呢?”的問題,引發認知衝突,充分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藉助直觀、建立1釐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藉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釐米的學具,感受釐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釐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釐米

2、認識幾釐米

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

〖設計思考〗

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釐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釐米、尋找生活中的1釐米、認識幾釐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釐米就是幾釐米的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釐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製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字、單位(釐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釐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釐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釐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資料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並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後,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釐米(cm)

尺子:刻度線、數字

《長度單位》教案 篇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68頁例3、例4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十七的第3、4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加深對毫米、分米的認識,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張7釐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米=( )分米 1分米=( )釐米

1釐米=( )毫米 1米=( )釐米

二、新課

1.教學例3。

教師將紙條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讓他們量一下紙條的長度是幾釐米。對量得不正確的加以指導。

教師:這張紙條的長是 7釐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單位,該怎樣表示呢?(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

教師板書:7釐米=(70)毫米

教師:你們是怎樣想的?(可讓學生先討論一下,然後再各抒己見。)

可能有的學生用數的方法,有的用進率推算出來的。只要是正確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但要讓學生明白:用進率推算比較簡便。

2.教學例4。

讓學生開啟書,看一看寫字檯的高度是多少釐米,然後合上書。

教師:這個寫字檯高多少釐米?誰能說一說用分米作單位怎樣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啟發學生想出:10釐米是1分米,80釐米是8個10釐米,就是8分米。

教師還要說明: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正、反兩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習題。

先讓學生自己做,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七的第3、4題。

1.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重點輔導有困難的學生。

2.第4題,教師巡視,重點觀察第2小題。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第2小題應該怎樣做。使學生知道:只有相同長度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

如果有時間,可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做思考題。該題答案是:兩個鐵環連在一起長70毫米(40+40-5-5=70),三個鐵環連在一起長100毫米(40+40+40-5-5-5-5=100)。

《長度單位》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髮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彙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彙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國小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衝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裡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