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讀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彙編,起初被視為儒家傳記類作品。兩漢以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論語》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讀論語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讀論語的讀後感

  讀論語的讀後感一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裡,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讀論語的讀後感二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出國留學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著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讀論語的讀後感三

開啟《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空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古人正向我們走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文明道德的偉人。

他留下了許多使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永久反思,並值得我們借鑑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學習,孝道,德行,為政。只要能學著把《論語》這本書“讀薄”,你就會總結出《論語》一共寫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學習 《論語》首先告訴我們一件事,學習。學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鐵定的事實,人要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首先要學會培養學習興趣,其次是要選擇適當的方法,最後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好。

二、孝道 孝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在中國都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左右,都牽扯到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後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十分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三、友情 人活在世上,什麼是最重要的?是朋友。什麼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還是朋友。這一點,《論語》中講述了很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這是一種激勵自己向上的好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強,這樣才可以讓自己奮發向上,成為人上之人。

四、理想 孔子說“匹夫不可奪志,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這句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得很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來,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終極理想有多麼高尚,而在於眼前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巨集圖偉志,缺乏的是在到達志願之前的一步步積累起來的那條腳踏實地的道路。

五、快樂人生觀 讀《論語》使人知仁義。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愛別人,一個人愛別人,才叫愛心。成就別人才是無私。“仁”也就是愛自己,世上沒有隻愛別人不愛自己的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哪裡能愛別人呢?仁義必須是快樂的,否則,必將要與人性背道而馳,不會是真的仁義。真的仁義出自真心,所以就會真正的快樂。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隨快樂,如果一個人的財富,名利,各項成就,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麼這些東西還有什麼價值呢?由此,我們要學孔子的快樂主義和包含的快樂人生觀。

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論語》中說到,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接受下來。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臨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他們(她們)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兒女、兄妹等親人;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這時要他們(她們)用怎麼的心態來面對?!天災,人們無法預見、有時又無法避免。在天災已經發生時,只有去接受它。

不要過分地糾纏在裡面,整日呼天搶地,這隻會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論語》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度就是儘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災害已發生、悲劇已上演、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重新站起來。此時,支援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重建後的汶川,人們一片忙碌: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重組新的家庭、修補破損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裡的傷口,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通過勞動,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

《論語.憲問》中談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如果你心懷很敞亮,內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悲痛是難免的,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儘快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此外,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除了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外,還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約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時常在生活中總結體驗,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來相聚,不是很快樂嗎?沒有人瞭解自己,並不煩惱怨怒,這不才是君子嗎?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這一切都不是虛無飄渺的,而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而實現的。 思想修養的提高不僅關係到個人,也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絡的。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一個對人謙恭友愛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亂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如此,那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秩序無疑就非常安定了。再大而化之,國家的治理與安定也和為人的基本修養有關。“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就是說,治理一個大國,就應當嚴肅認真、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講求信用,節省開支,不奢侈浪費;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在合適的時間調動不同的人幹不同的事。除去統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嚴謹、守信、節儉、仁愛)都是與個人修養密切相關的。

由此可見,治理國家也是從提高自身修養的基點開始的,的確是值得重視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題。《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一座思想的寶庫。認真地研讀,細心地體會,努力地實踐。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還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嚐這暖暖的心靈美味。

TAG標籤:讀後感 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