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如何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如何給孩子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的相關內容,以供大家閱讀,更多資訊請關注學習方法網!

如何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少兒英語是兒童接觸第二語言的初始階段。事實表明,傳統的以語法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模式並不能成功地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因此,在少兒英語教學中,應注重結合兒童語言發展特點,從以下幾方面創設語言習得環境。

1.語言知識輸入定位

語言學家們對兒童語言發展和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的建構能力是在理解交流的基礎上出現的,而理解和交流要在語言輸入的環境下實現。根據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說,可理解的輸入量(ComprehensibleInput)是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因為當新輸入的知識或資訊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時,原有知識水平與輸入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語言發展。也就是說,兒童在學習語言時,首先應得到相應的語言知識輸入,這種輸入是能被理解的。

正如掌握母語的過程,在幼兒能開口說話之前,每時每刻接觸的都是相應的語言資訊。這種語言資訊是經過輸入者加工接近幼兒的理解程度的。那就是為什麼我們和幼兒說話與和成人說話不同。因此在每一種語言中都存在相應的母親語言(Motherese)或嬰兒語言(BabyTalk)。這種幼兒導向的語言和成人語言相比句子更短,更簡練,音調更高,更誇張而且富於變化。因此,少兒英語教師首先應儘量提供語言資訊輸入,使用英語授課。要保證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資訊輸入,改變過去以漢語教英語的局面。其次,少兒英語教師所採用的語言應是可理解性的。一味強調使用英語授課而忽略少兒的理解程度也達不到習得語言的條件。根據少兒的實際語言能力,教師可通過反覆、強調、解釋和誇張的語調加工課堂教學語言,使之接近於少兒的理解程度。

此外,語言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可理解的輸入量與兒童原有的知識水平應存在一定的差異,即“i+1”。“i”代表原有的知識水平,“1”代表原有知識水平與可理解輸入量之間的差異;而“i+1”則是在原有知識水平上要達到的更高層次。Krashen認為,如果我們能理解超出原有知識水平的輸入資訊,我們就能習得新的語言知識,這是藉助於上下文和非語言資訊而實現的。例如,學習者如果能獲得大量的包含英語第三人稱單數的可理解輸入資訊,那麼這一語言知識就可被自動化習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習得環境下,i+1並不必刻意提供,教師首先應保證的是足夠的包含新的語言知識的輸入量。其次,英語教師有必要掌握少兒的英語知識水平。在提供資訊輸入時,應把握好原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差異水平。如果新知識和原有知識差異過大,資訊輸入便不能被理解,如差異過小,則不能刺激少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結果都不能導致習得新的語言知識。

2.輸入輸出順序定位

在少兒英語教學中,聽、說是側重培養的兩項語言技能。但是長久以來,這兩項技能是被當作兩個平行的發展方向而進行培養的,即在聽的同時也應能說。但是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聽和說並不是同步的。正如母語的習得,每一個幼兒在運用語言開口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之前,都必須經歷一個語言知識資訊的累積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處於沉默階段,其語言知識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但事實上,如果沒有語言學家稱為“SilentPeriod”的這個階段,語言資訊量就不能實現儲存和累積,也就不可能為下一步的語言輸出奠定基礎。

Krashen指出:兒童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通過聽,通過理解其周圍的語言來累積資訊量實現的。語言的輸出通常包含資訊量中被記憶的語言。對於兒童來說,說一個句子和說一個單詞沒有太大差別,二者都是儲存資訊中的記憶單元。在最初的語言輸出階段,兒童還不能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只能把資訊儲存庫中記憶單元挑出來用在適當的場合。因此,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資訊輸入應是前提,應先於語言輸出。而且,語言輸出並沒有必要刻意進行講授,在輸入量達到一定程度時,輸出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3]。就少兒英語教學來說,在初學階段過分強調說的技能,不但違背了少兒語言能力發展的自然過程,同時因為少兒不能達到過高的說的技能要求,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作為少兒英語教師,在這一階段,更應注重提供相應的可理解性輸入,積極幫助少兒累積語言資訊,注重培養他們聽的技能,要容忍這一沉默階段的存在,以便更好地過渡到語言輸出階段。

3.教學順序定位

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法知識的掌握是一個關鍵。一些第二語言教育家相信,第二語言學習同第一語言學習遵從相似的步驟。美國心理語言學家n在其名著《最初的語言》(AFirstLanguage:TheEarlyStages)一書中,描述了學習英語的兒童對14種語法要素的發展順序

1)現在進行時

2)/3)介詞(in/on)

4)複數

5)不規則過去時

6)所有格

7)非縮寫的系詞

8)冠詞

9)規則的過去時

10)規則的第三人稱現在時

11)不規則的第三人稱現在時

12)非縮寫的`助動詞

13)縮寫的系詞

14)縮寫的助動詞

回顧我們周圍的少兒英語教材,從語法順序的編排來看,按這種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先後編輯的教材並不多見。雖然語法教學在新的少兒英語教學模式中並不占主導地位,但是,教學原則如果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而進行的話,對於教師而言,更易於使“教”和“學”達到統一;對於學生而言,則更容易接受所獲得的知識。Brown(1973)的研究表明:與語言資訊的接觸頻率和語言習得的容易程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在接受調查的兒童中,父母使用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頻率是最高的,但在這些兒童語言的習得過程中,這兩項語法知識的習得卻處在第八位。因此,少兒英語教師不但要注重提供語言輸入資訊,還應注重語言輸入資訊的先後順序。為了讓少兒更好地習得英語而不是刻意學習英語,教學順序的定位對於創設語言習得環境將起到重要作用。

4.情感因素過濾

少兒英語是非英語國家兒童學習英語的最初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經歷對今後的外語學習有著指導性的意義。因此,如果能在兒童階段就形成學習外語的良好習慣和濃厚興趣,這無疑是受益終身的好事。少兒英語教學除了要注意語言輸入定位、輸入輸出定位、教學順序定位外,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情感過濾。也就是說,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資訊輸入由於接受者的一些情感因素而被過濾。因此,降低這些過濾因素能獲得更多的資訊輸入,也就能更好地習得語言。在語言習得環境中,情感因素主要指如下三方面:

激勵機制(Motivation):在第二語言習得中,越高的激勵機制,受激勵者的表現越好。

自信(Self-confidence):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表現估價能促進第二語言習得。

焦慮(Anxiety):無論是個人焦慮還是教室焦慮,降低焦慮程度更有助於第二語言習得。

Krashen指出,這些情感因素能直接刺激資訊輸入,受激勵並有良好自我估價的學習者在焦慮程度低的狀態下能搜尋和獲得更多的資訊輸入[1]。因此,少兒英語的教學目標不但要包括提供相應的資訊量,還應該創設一個適合語言習得的環境。對於兒童來說,恰當的激勵機制能刺激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適時的表揚,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師生關係,系統而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教材,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等,都能刺激其學習慾望。其次,應幫助兒童樹立自信心和正確地估價自己。自信有助於兒童保持學習的興趣,並且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思考並著手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退縮。良好的自我估價能讓兒童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能不斷體會學習的快樂。最後,為獲得更多的資訊輸入,教師應避免讓少兒在過高焦慮狀態下學習。因為焦慮過高,容易產生恐慌行為,使人固執,呆板,缺乏隨機應變能力[5]。這些都是違背語言習得的基本條件的。所以,教師應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不要給少兒施加太大的學習壓力,應根據不同的學生確立相應的學習目標。讓少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習得第二語言。

綜上所述,傳統的以語法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第二語言的教學發展。而且,作為接觸第二語言的初始階段,少兒英語的教學更應該改變這種枯燥乏味且不能良好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方法。語言學家們對語言“學習”和“習得”的區分,給第二語言的教學指出了新的方向。第二語言可以無意識地“習得”而不是刻意去“學習”。但是,要創造語言習得環境給少兒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應保證兒童能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資訊輸入,而且這種輸入和兒童的英語實際水平之間應存在一定的差異以便推動他們習得新的語言知識;其次,第二語言發展的最初階段,教師要幫助少兒積極累積語言資訊,不要刻意強調說的能力,應容忍這一沉默階段的出現,為今後的語言輸出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少兒英語應考慮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過程,在教學順序的定位上應考慮兒童的能力範圍,才能讓教學取得更實際的效果。最後,情感因素是少兒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創設語言習得環境要求教師要考慮這些因素,給兒童適當的激勵,幫助兒童樹立第二語言的信心,形成正確的自我估價,並且要降低兒童本身及學習環境的焦慮程度。這樣才能讓少兒真正地在語言環境中習得語言,也才能讓少兒英語的教學良好地發展下去。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

TAG標籤:學習 環境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