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的經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15篇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

淡淡書香,古樸氣質,隨著手中頁數緩緩增加,我彷彿看到了那午後暖暖陽光,輕拂柳葉,還有聽到小山坡上那低低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萬分柔弱,在我眼裡,它有是那午後明朗,風兒輕撫,雖有槍林彈雨中煙火,卻少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思緒,卻淡去了那一份嬌弱。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們再也熟悉不過詩音,短短几句,卻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對少女傾慕。河水細流,荇菜參差,道出了在水一方思緒,道出了翻來覆去掛牽。“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轉眼,又是那堅貞女子在扞衛愛情。誰道紅顏嬌弱不已,耳邊,是她那誓死決心。

硝煙漫天,烽火連連,又有誰知叱吒風雲背後,卻是深深無奈,深深思念。“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誰在刀槍鎧甲之下,腦海中浮現出妻與子笑顏。只願棄甲歸田,與你漫步庭間。

輕輕翻著這一張張頁碼,轉眼間,眼前,不再僅僅是那濃濃親情,愛情,字詞深處,卻是那對時事評價,對人讚美,以及那處於統治者壓榨下哀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召伯遺蹟珍重,愛惜,是對那些一心為民,鞠躬盡瘁官吏無盡讚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風伐檀》卻又用著那聲聲哀怨喚出了他們不滿,在那腐敗社會,在那隻會搜刮民脂民膏社會,成千上萬勞動人民慘遭剝削,卻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換來只是這深深地呢喃,嘆息,指責,無奈!

詩經,一本不滅書,她似動聽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讚美;她似哀怨二胡,唱出了一份無奈。她,擁有著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麗,是桃花源裡那清澈,美麗小河,在人們心中緩緩,流淌!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2

窗外,一絲風吹過,吹動了樹梢,也吹動了我的心……

“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這是《詩經》裡的一場邂逅。

隔著紙頁,兩千多年的煙雨飄拂,兩千多年的塵起塵落,兩千多年的悲歡離合,淹沒掉多少的人和事。這場邂逅,卻沒有褪色,它依然草青天碧著,鮮活在歲月深處,你只要輕輕一嗅,就能聞到它的氣息,那是露珠的清冽味。那是青草的清香味。那是空氣的清甜味,青年男女的歡顏,是突然乍開的薔薇啊,在清晨的薄涼裡綻放,灼灼復灼灼。

這樣的邂逅,不著風月,卻又隱了風月在裡面。他們照見現實裡俗世的歡喜,男未娶,女未嫁,異鄉的萍水相逢,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時候背得搖頭晃腦,因它的朗朗上口。幼小的'心,不懂,卻覺得美。哪裡知道,自己所背誦的詩裡面,是一段刻骨的相思呢。

現代人卻難以懷上這樣的單相思了,愛上誰,電話郵件短訊息,輪番“轟炸”。戀情來得迅速,去得也迅速。今日結束,明日又重新披掛上陣。那隻叫相思的鳥兒,已找不到棲落的枝了。讓人惆悵,讓人倍加懷念。

通篇《摽有梅》,不著悲涼,卻字字涼透,等愛的心,看不見被誰傷了,卻被傷得千瘡百孔。

塵世的緣分,原都是一場花開,花期過了,花事也就盡了。

世間的恩愛,原都是這個樣子的,幾千年來,都是這個樣子的,那就是,只要你平安著,我也就開心了。

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都是這些小歡喜啊,它們在我的生命裡,唱著歌,跳著舞。活著,也就成了一件特別讓人不捨的事情。

合上書,閉眼,腦中全是刻骨銘心的詩句,讓人難以忘懷……

它,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包括了305首詩歌,它,是中國人民心血的結晶,它,是古代藝術最好的詮釋,這,就是《詩經》。

推開窗,一絲暖風吹來,拂起髮梢,也吹動了樹梢,樹葉“沙沙”地響,凝視遠方,黎明前的黑暗來了,黎明還會遠嗎?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3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著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為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裡,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才會有所體會。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4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國文化猶如滾滾黃河,川流不息,而《詩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之源了。

老師、爸媽都這樣對我說:“五年級了,你差不多要認識文言文了,探索、體會古人的思想了。”剛寒假,外公就領著我去新華書店,請來了她——中國文化之源《詩經》。

敞開書頁,粗閱一番,倒覺得文言文並不那麼單調、乏味、古板、難懂。它的字裡行間滲透出來的魅力卻是那麼無窮。雖然書中也有註解,但是我倒覺得:毎個人必須自個兒去品讀、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別樣的解釋。

或許,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詞;就是突然發現,凸現在明星歌裡、網路語中的成語出處;就是低語細聲的“衛風” 、“王風” 、“大雅” 、“小雅” 的《詩經》格調;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靜好。”的古人含情脈脈的情感;就是賦比興的手法、風雅頌的國風……簡直目不暇接、愛不釋手!《詩經》中,小雅調裡的《黃鳥》是我最喜歡的詩韻,詩人述寫黃鳥二次:頭一次用直鋪筆法勸黃鳥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糧,讓它飛回故鄉問候親人;其次借黃鳥處境比喻自己在異鄉的遭遇,抒發一位異鄉人不能在當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發出的.怨恨,和思念故鄉的心情。

細細品讀《詩經》,書有散發出不僅思鄉之情、愛慕之情、望子成龍、還有描寫國政、家庭、友情、離別……眾多喜怒哀樂、情感交織在一起,澆灌了讀者的心田,牽引了讀者的視線,薰陶了讀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寶吧!去認識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樂哩!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5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著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著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6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氳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裡?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著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著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為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才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嘆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為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著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說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著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7

與時下的國學熱無關,我小時侯是最頭疼上古文課的,我討厭老師枯燥的,討厭那些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記,心理很強,老師越是我我就乾脆不背,讓老師轟出教室。

我喜歡詩,但是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開始閱讀自己從前很厭煩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記得自己當年是怎樣的因為厭煩而學習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樣喜歡詩經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數同學那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在我離開學校很多年以後,自己有幸來到了詩經中那些作品產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裡住了一些時日,才真正的體會到了古典作品的可愛。

中原,我的故鄉。

在所有自己閱讀過的古典作品中,我最愛的是這一部。

原因是這本書裡有後來的中國文學作品中失去的淳樸與自然,與鄉土和的聯絡,也象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裡面有愛情的美妙詩篇,這些風裡的詩歌,比雅與頌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與真,詩經與離騷的區別就是與士大夫階層的區別。詩經裡也有對現實的.不滿與揭露,但那是淳樸的,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詩歌固然在藝術技巧與格律上更為工整和雅緻,但是期間畢竟少了幾分純真,多了點個人的自憐。實際上,真正的大眾很少自憐,他們總忍即反,很少做無謂的思考,也敢於行動。在中國,能夠真正的成就實事的總是農民,他們空談和,要求的是要麼接受要麼。因為在他們那裡有一種非常樸素的觀念,對現實也有更深刻的認識。我接觸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農人,都很少抱怨,絕對不會腸斷。

有時候,看多了複雜的東西,人們就嚮往單純。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8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裡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並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並不是很有名聲,廣為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裡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為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遊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遊,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著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著,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著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麼寶物,很久很久以後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於為什麼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為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為左,南為右。”淇水是向著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並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並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願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託著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為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願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9

當歷史的書卷已被歲月的塵埃所覆蓋,當先哲聖人的期待已被白雪覆蓋,我多麼想轉回身去擷取一片精神的聖葉,筆尖祈願書香。

你看到了嗎?

隔著時光的洪流,任憑狂風吹打,任憑煙雨浸溼,!

你聽到了嗎?

它的低吟淺唱,它的語言滄桑,你也在疑惑吧,它是誰?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沒錯,就是《詩經》。

翻開《詩經》,體會先人的語言和情感,穿越千年的時光罅隙,洗滌思想,淨化心靈。《詩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便是“生死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當我們現代人毫不猶豫不假思索的說出“我愛你”的時候,這三個字忽然變得那麼輕,輕的經不起觸碰。

這使我聯想到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現象:早戀。似乎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但請用古人的角度來看,這一現象是多麼的可笑之極,古人把愛看得與生死一樣重,他們覺得愛是迴響在每個人生命中的潮汐聲,而不是隨便的遊戲。

當以這一點來看,我覺得現代人應該多讀《詩經》。古人的思想含蓄,表達委婉。雖不至轟轟烈烈的.壯偉,卻又細水長流,綿延一生的溫良與感動。

明黃色的燈光,拉開窗簾,讓月光透過書窗灑下。翻開它,一頁一頁,一字一句。

千年的文化,歲月的積累,拂去心靈上盪滌的塵埃。思緒明淨,持一杯淡酒,品一緒心靈的明淨。

《詩經》中的大智大慧,大善大愛,就如同那彼岸繁花,雖然觸不到,但它永遠存活於我們的心中,讓我們在這個爭名奪利的塵世能夠找到一方安享心靈的淨土。

彼岸,繁花正好……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0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稱為《詩》,被儒家奉為經典,始稱《詩經》。它創作於距今約25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為我國詩歌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共305篇,首首是精華,篇篇是瑰寶。《詩經》裡,我最喜歡的一首便是十五國風中的《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無衣》以秦國軍士的`口吻寫出了秦軍旺盛的士氣。描寫了秦軍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就一呼百應,眾將士同仇敵愾、互助友愛、協同作戰、共御外敵的尚武精神,讀之不禁會為這火一般的強烈激情所感染。

每次讀到這首詩,它瞬間就會把我的思緒拉至春秋時期。我彷彿看到了在三秦大地上,在火熱的點兵場,秋風習習,戰旗烈烈,硝煙漫天,烽火連連,秦軍將士個個舞戈揮戟,隨時準備共赴戰場,英勇殺敵。他們的將軍站立在高臺之上,正在做著最後的戰前動員。戰士們跟隨著將軍,慷慨激昂、高聲吟唱著這首詩。《無衣》就是秦人的強軍戰歌啊!我可以想象,當軍隊唱著這首詩歌奔赴戰場的時候,會是何等雄壯的氣勢!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而《無衣》不僅可以興、觀、群,還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它用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描寫出秦人橫掃天下、叱吒風雲的氣勢,每每讀來,便覺感懷至深。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1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詩經讀後感。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古有詩家解“漢廣遊女”為漢水女神,將《漢廣》附會為人神戀,居然從者還不少,可見人的心思裡都有浪漫的一面。然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共同認知是--這男的沒什麼希望了!都由人人戀上升到人神戀的程度了,仙凡相隔,這男的算是徹底沒戲。 《漢廣》可能是最古老的`單相思詩了。在當時,這男子的一往情深沒有打動他的意中人,卻在千年後打動了無數人心,讓人感於他的痴情而記得他,又或者,人們真正為之內心動容的不只是他痴情,而是每個人都曾有過“求不得苦”。人生的得失呵,原本就這樣難以預料。何況有時候兩情相悅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

我由漢水女神很自然想到洛水女神,想起李商隱的那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吟的是甄宓和曹植之間那段隱隱綽綽的情事。甄宓死後,曹植入覲,也不知道出於對弟弟愧疚的心態,還是想更狠的刺激他一下,叫他徹底崩潰,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縷玉帶枕賜給了曹植。曹植抱著那個枕痛不欲生,神魂恍惚的來到洛水邊,看見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來相會。醒來後也分不清是夢是真,只那相會的情景倒還歷歷在目。一代才子感慨萬千,遂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洛神賦》。其實它還有個更私人的名字叫《感甄賦》,甄宓的兒子魏明帝長大後覺得小叔叔這樣明目張膽地寫對自己老媽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將名字改為《洛神賦》。可知無論是王孫貴胄還是平民百姓,人生不如意事總是遊很多。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古語有云: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時留點遺憾也不見得是壞事。

人總有未完成的夢,心裡記掛著,下輩子才有奔頭。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2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著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著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著.“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著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為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著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3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裡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淒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裡,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悽豔。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

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麼後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裡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捨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歎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豔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豔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豔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後人無法忘記。

慾望總會佔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並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麼,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4

《詩經》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詩經》最初被稱為《詩》,後來又被漢代的讀書人改名叫《詩經》、《詩三百》。《詩經》裡的內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詞。《詩經》中的樂歌,主要用途就是作為各種典禮的一部分,娛樂,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後來,《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讀了《詩經》這篇文章,令我感受頗豐。我一看到“詩”這個字,就想到了一個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詩句。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

從小,我和“詩”就有了不解之緣。媽媽曾經跟我說過,我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媽媽就經常教我背詩,當時是為了讓我多說話。也許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詩開始有了興趣。上了國小之後,我接觸和背誦的詩歌更多了。有《水調歌頭》、《望天門山》、《馬說》、《愛蓮說》等各種題材的詩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呂老師剛剛給我們介紹的.《木蘭詩》了。

《木蘭詩》是介紹弱女子花木蘭替父親從軍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句詩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木蘭主動替父親從軍那種孝順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句詩的時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蘭一個弱女子去替父親從軍打仗,一定很危險,所以時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詩都有它自己的寓意,這正是我對詩感興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所以我以後還要多讀古詩,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文化,長大做個有才華的人。

詩經的經典讀後感 篇15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著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著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著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 ——“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汙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著。

讀著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著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聽了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裡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著念著,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控。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TAG標籤:讀後感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