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通用10篇)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瓶子裡的水很少,烏鴉夠不著,聰明的烏鴉是怎樣喝到瓶子裡的水的? ……

這個故事裡蘊含著一個豐富的數學知識,同學們有興趣來探究與學習這個知識嗎?

二:暴露過程,認識體積概念。

1、從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有空間的表象。

取出兩個相同的燒杯,盛有同樣多的水,逐一向燒杯裡放入小石塊和大石塊,結果水位明顯上升。然後引導學生討論燒杯裡的水位為什麼會上升?學生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佔有空間的表象。

2、、揭示體積的概念。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為什麼燒杯裡的水位會隨著石塊的增大而升高?自然地匯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體積”這一概念。大的物體所佔的空間大,也就是體積大,小的物體所佔的空間小,也就是體積小。

3、、進一步理解和鞏固體積概念。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有關體積的例子。並再一次用實驗來解釋體積現象,使學生對體積概念的認識在應用中得到鞏固。

在燒杯裡盛滿水,並把燒杯放在一空盆中。往燒杯中放入石塊,水會溢位。石塊從杯中取出,水位下降,再把溢位的水倒回杯中,仍近乎滿杯水。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從杯裡溢位的水的多少與石塊有什麼關係?(學生獨立觀察、分析、推測,交流,驗證。)得出:溢位的水所佔空間的大小=石塊所佔空間的大小,即溢位的水的體積=石塊的體積。

三、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

1、出示課本第14 頁的兩個長方體圖,把圖中的長4釐米改為3釐米。問學生,能比出他們體積的大小嗎?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比較?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師指出: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有時只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出誰大誰小的,這就要我們精確地計量物體的體積.我們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計量物體的體積就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書)

(1)教學立方厘米。

出示一塊1立方厘米的體積模型,說明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是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釐米.

說一說: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板書)

比一比:用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同自己的手指尖比一比,說一說同哪一個指尖的大小差不多。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比較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厘米比較恰當?

舉例說一說,你見到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厘米?

(2)教學立方分米.

出示一塊1立方分米的體積模型,這就是體積為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

分組觀察,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體積大一些,是一個正方體.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稜長是1分米.

說一說: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分米的物體比1立方厘米的物體大.用手勢比劃一下1立方分米的大小

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舉例說一說,你見到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幾立方分米?

(3)、教學立方米。

猜測:稜長多少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觀察教具1立方米的三稜架,看看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再指導學生看課本p15下面的插圖。

讓學生感覺一下1立方米有多大,試一試1立方米的空間裡大約可以容納多少個同學。

說不得說你見到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米,教師可說明:1立方米水約可裝滿500個熱水瓶,1立方米木料,用它可做課桌約50張。議一議:哪些物體計量體積時使用立方分米比較恰當?

(4)比較: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是什麼?不同點是什麼?

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厘米是較小的體積單位,立方米是較大的體積單位。

(5)進行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對比。

計量單位 常用單位名稱 用途 舉例說明

長度單位 米、分米、釐米 計算線段的長度

面積單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計量面積的大小

體積單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計量體積的大小

(6)練習。

做第16頁“練一練”第1題,練習三第1題。

四、教學體積的初步計量。

1、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師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演示:

出示1個小正方體,說明稜長是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出示2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問這個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因為是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它含有2個1立方厘米,所以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2立方厘米)

出示3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問: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麼?

2、出示4個小正方體。 學生操作,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你能想出幾種拼法?每一種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幾釐米?體積是多少?

師揭示學生中的不同拼法,如教材p16頁上面的兩種拼法。提問:每一種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為什麼都是4立方厘米?

3、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較大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才能拼成?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疑惑嗎?你還想了解其他有關體積的知識嗎?小組內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體積的意義,什麼叫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六、佈置作業。

p16頁“練一練”第2題,練習三第2題。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觀念。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能正確應用體積單位估算常見物體的體積。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玻璃杯、水、石子、書包、橡皮擦等 教法學法 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聽過。

師:誰願意將烏鴉喝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生講解故事的大概意思。

師:烏鴉為什麼會喝到水呢?能通過實驗來說明嗎?

生動手實驗,把石子放入瓶中。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水面升高了。

師: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嗎?

生:不是,是石子佔了水的位置,把水擠上去了。

師:說得非常好!如果烏鴉口渴得厲害,想盡快喝到水,你有辦法嗎?

生激動地:放大的石子。

師:為什麼要放大石子?

生:大石子佔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二、合作探究

(1)建立體積概念。

出示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裡。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這說明什麼?

實物演示:橡皮擦、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小?

三、學習新知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佔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佔空間有大小:{板書}。

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橡皮擦小的物體嗎?

師:出示書中插圖,比較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能正確區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的不同。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3.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用具:

課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教具、1立方米的模型框架、一次性塑料杯、沙子、水、石塊、木塊、鐵球、汽球。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烏鴉喝水的故事嗎?誰願意看圖給大家講一講。

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為什麼把石子放時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

二、動手實驗,引出概念

師:究竟是因為石塊有重量,還是因為石塊佔了空間?咱們通過實驗來看一看。

實驗一:

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處做記號。在水杯中放入一塊石頭,在水面處做一個黃色記號。拿出石塊後,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在水面處做一個紅色記號。

觀察:在水杯中兩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塊,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說明什麼?

師小結:水杯中放入石塊後,石塊佔據了空間,把水面向上擠。水面向上升,石塊佔據空間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塊小佔據的空間小,水面上升得低。

實驗二:

拿出裝滿細沙的石子,把細沙倒在一邊,把一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把杯子的沙倒出,把一些大的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倒出的沙裝回杯子裡。

觀察思考:出現了什麼結果?這說明什麼?

師小結:放入小木塊,外邊剩的沙少;放入大木塊,外邊剩的沙多。這說明木塊也佔據杯子的空間。木塊大佔據空間大,木塊小佔據的空間小。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分析思考發現石塊、木塊都佔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些現象也能說明物體佔空間呢?

(學生演示吹氣使塑料袋膨脹……)

最後師生共同概括出“體積”的含義。[板書]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誰能說說什麼是電視機的體積?什麼是影碟機的體積?什麼是手機的體積?它們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三、解決問題,引出單位

1、出示教材39頁上的兩個長方體,請學生比較。

剛才的電視機、影碟機、手機,大家可以直接通過觀察得出它們的大小。對於這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看來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為什麼前面幾件物品你們一下子就能確定,而現在爭來爭去卻不能確定呢?

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用線段表示,面積單位用正方形來表示,你們猜想一下,體積單位應該用什麼圖形來表示呢?

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請你們猜一猜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後回答:我們想稜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稜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對的。

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學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體。

學生找到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的。

2、請你們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cm3。

請找出1dm3的正方體,與1cm3的正方體比較一下,看它的體積大多少,你能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dm3嗎?

1m3有多大?

你能想像出1m3有多大嗎?這裡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牆角,看看1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樣嗎?

3、大家估計一下,它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驗證

哪些物體計算體積時使用立方米比較恰當?

教師小結: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較大的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是較小的體積單位。

4、p40做一做第1題。

師:我們知道了常用的體積單位,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5、p40做一做第2題。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選擇合適的體積單位填空。

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一臺錄音機的體積約是12( )

運貨集裝箱的體積約是40()

電冰箱的體積約是0.27()

數學課本的體積約是200()

2、判斷:一隻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3、擺一擺:用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麼擺?

小結:同一個體積數,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五、情感體驗,本課小結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小?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麼?

板書設計:

體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長度單位:釐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4

一:總體說明:

《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採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師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再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後讓學生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說教材

1、內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後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目標:通過《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課的教學,

(1)讓學生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

(2)使學生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

(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3.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5.教學準備:燒杯、石塊、體積單位、課件。

三:教學策略:

1.採用故事匯入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採用實驗法和自學法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採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麼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蘊涵了什麼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現了什麼?說明什麼?”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為什麼?[說明:物體 佔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燒杯中,你又發現了什麼?說明什麼?”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你發現了什麼?它們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說明什麼?(大的物體佔的空間大,小的物體佔的空間小)。[說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小組學習、協作能力,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佔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佔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學生得出:物體佔空間有“大小:{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生齊讀。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小?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說明:體積的意義十分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這裡的第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物體“佔有空間”。再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表象,幫助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便於建立“體積”的概念。]

2、教學“體積單位”。

師出示圖,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說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學生髮現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從而引入“體積單位”的教學]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一數,每個長方體包含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一數,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學生彙報(注意讓學生說出數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v自學課文15頁內容。

v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麼形 體)、量一量(它的稜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請生分小組自學“體積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學生上臺彙報自學成果。[說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並讓學生自我展示自學成果,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並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後,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教學“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師出示圖。師:已知每個正方體的稜長是1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請生說一說。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學生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說明:這裡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後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4.反饋

( 哪個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麼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

[說明: 通過比較,有利於學生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三):知識的應用。

(四)、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穫?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稜長1立方分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稜長1立方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

體積單位(教材43頁 ,45頁練一練1,2)

二、教學目標

1、認識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實際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三、教學重點

認識體積單位、建立表象

四、教學難點

感受體積單位的意義

五、教學具準備

剪刀、透明膠、米尺、橡皮泥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選單位填空:小明身高150( ) 教室的面積為40( )

富民到昆明的距離是24( )

游泳池水深2( )佔地面積250( )

這是以前我們所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

(二)、教學實施

老師:在實際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時只要憑感覺就能判斷出誰大誰小,但有時也需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大,比如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多少?一個手機盒的體積是多少?一個游泳池的體積有多大等等,就要用到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課題

1、認識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交流,然後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引導學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體積比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體稜長是1釐米

說一說:稜長為一釐米正方體體積為1立方厘米

想一想: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物體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舉一舉:生活中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厘米(如蠶豆﹑玻珠、手指末節等)

2、認識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組觀察、探究、彙報,你知道了什麼?

看(大小) 量(長短) 說 (概念) 想(有多大) 做(正方體) 拼 (體積)

舉一舉:柚子、菠蘿等

3、認識1立方米

(1)學生分組探究

根據以上的體積單位推測,什麼樣的體積是1立方米(板書)

(2)四個同學圍成1立方米空間,用米尺在牆角搭一搭

(3)哪些物體體積約為1立方米?(電視箱子、太陽能水塔)

(4)課外延伸

你們知道一噸水的體積是多少?一噸水的體積就是1立方米,教師教育水資源有限,節約用水。

4、互相討論:這三個體積單位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都是正方體、稜長不同)

5、比較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不同

(距離大小)(表面大小)(空間大小)

6、練一練:P45第一題

7、練一練:P45第二題

獨立完成,小組討論,集體訂正

(三)、頭腦風暴

10002=100×100×100 10000-0=10000 (打兩個成語)

(四)、課堂作業

1、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 、 。

(2)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

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 ,

稜長為1米的正方體, 體積是 。

2、選擇適當的單位名稱填在括號裡。

(1)一塊巧克力的體積約是6( )

(2)一個成人鞋盒體積約是6( )

(3)一塊橡皮的體積約是8( )

(4)一載重汽車車廂體積約是8( )

(5)一把椅子高90( )

(6)一張單人床的面積約是2( )

3、連線

學校主席臺的體積 24立方厘米

書包的體積 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體積 24立方分米

4、說說身邊物體的體積

(五)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體積和體積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發展。

教學重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常用體積單位。

教具運用:

烏鴉喝水課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條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口答:1米、1分米、1釐米是什麼計量單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釐米又是什麼計量單位?

二、新課講授

1.認識體積的概念。

(1)故事匯入 :多媒體課件演示烏鴉喝水的故事。看完後,老師提問: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為什麼把石頭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佔了水的空間,所以水就升上來了。

(2)實驗證明老師:石頭真的佔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裡倒滿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裡,再把第一個杯子裡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觀察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裡放了一塊石頭,石頭佔了一部分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觀察比較

觀察:電視機,影碟和手機,哪個所佔的'空間大?教師:不同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不同。

(4)體積概念的引入

教師: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提問:體積與表面積的概念相同嗎?為什麼?

2.體積單位的認識。(1)出示兩個長方體。

提問:怎樣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要比較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就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

(2)根據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想一想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教師: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cm3,dm3和m3。

(3)認識體積單位。

老師:請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後回答:稜長是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稜長是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稜長是1m的正方體,體積是1m3。教師請學生看教材,證實同學們的回答是正確的。

(4)再次感受體積單位實際的大小。

①一粒蠶豆的大小是1cm3,請同學們估出身邊體積是1cm3的物體。

②一個粉筆盒的大小是1dm3,請同學們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體。

③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牆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計一下,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教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4cm3)為什麼?(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5)練習:完成課本第28頁做一做第1、2題。

三、課堂作業

教材第32頁練習七1~5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它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又有什麼收穫呢?

五、課後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別寫成cm3,dm3,m3。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瞭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形成表象。

2.培養學生比較、觀察的能力。

3.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感知物體的體積,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請同學們看看桌面,你們發現今天的數學課和以往的有什麼不同?

2.有與他們小組的不一樣的嗎?

今天我們就利用這些物體來做一個實驗:妙手取物。希望大家通過實驗能發現一些數學問題。

教師說實驗規則。

二.認識體積。

小組實驗。

彙報實驗結果。

師:你們是用什麼方法拿到泡沫的?

生:我們把石頭防金量筒裡,水面就上升了。

師:水面為什麼會上升?

其它小組再來說說。

師:你們哪組沒有取到泡沫?(拿圍子的一組)

師:這些東西放進水裡後,水面上升了嗎?

那為什麼你們組沒有拿到泡沫呢?

生:我們組的東西不夠。

師:怎麼辦?

生:借點東西放。

師演示:看到了什麼?

生:水面上升了。

師:說明什麼?

師:還有一組。(拿乒乓球的一組)

你們舉起量筒讓大家看看,把乒乓球放進量筒後,水面有變化嗎?乒乓球佔不佔空間?

師:那為什麼水面不上升?

生:沒佔水的空間。

師:怎樣才能讓它佔水的空間呢?哪位同學給出出主意。

生:壓下去。

師:誰來試一試?

生向下壓球取道泡沫。

師:水面上升了,說明乒乓球也佔了水的空間。

師:剛才我們往量筒裡放了石頭,圍棋,乒乓球,橡皮等物體,水面都上升了,說明這些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

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鉛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鉛筆盒的體積。

誰能仿照老師的舉例試著說一句話。

生說。

二.認識體積單位。

師舉起一個小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7.

再舉起一個大盒子,說它的體積大約是2.

為什麼?

師:看來要想準確的比較它們的大小,就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產生了體積單位。(板書:體積單位)

回憶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

讓學生自學課本38頁的內容。看看書上分別介紹了哪些體積單位?它們分別是怎樣定義的。

學生彙報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體積單位給大家介紹。

學習1立方厘米時師出示橡皮泥,捏出不同種形狀,讓學生明白物體的形狀變了,而體積不變。

學習1立方米時師出示1立方米的框架,讓學生鑽進去,體驗1立方米的大小。

師:我們認識了三個體積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大的物體用誰做單位?當遇到體積較小的物體時用誰做單位呢?

三.估計身邊物體的體積。

四.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板書:體積和體積單位。

五.鞏固練習。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實踐活動,認識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2、在觀察,操作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會進行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體積、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具準備

小正方體、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一、匯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問:這個盒子可以放多少個體積為1cm3的正方體?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設小正方體。

學生通過擺設,得出:

1分米3=1000釐米3

1升=1000毫升

二、試一試

1、引導學生完成試一試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學生進行猜測,並說一說自己的猜測理由。

1排擺10個

每層可以擺多少排?算一算,每層可以擺多少個?(10×10×=100個)

1分米=(10)釐米

盒子裡可以擺幾層?

算一算,1dm3的盒子裡可裝多少個1cm3的小正方體?

10×10×10=1000

根據1米=10分米

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結合實際操作模型,認識和理解釐米3和分米3之間的進率。

結合釐米3、分米3與升、毫升之間的關係,推導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過程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填一填,比一比:

瞭解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三、練一練

1、學生練習

2、反饋

計算1m3=Udm3

學生計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學生分析長度、面積、體積之間的關係。

1、學生先填一填。

2、讓學生說說思考的方法和過程。

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從而解決問題,瞭解長度、面積、體積單位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徵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控、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並建立1釐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驗,有助於以後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合起來進行對比,並列舉生活中的例項,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採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並學習1釐米3。然後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釐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後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釐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體積單位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複習舊知。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有哪些?

(生回答,師板書)

長度單位:釐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臺上。

師:請按體積的大小將它們排列起來。

(生彙報)

2.引入新課。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複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然後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獲取新知

1.認識體積單位。

(1)認識1釐米3。

①出示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稜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釐米3。

②得出結論:稜長為1釐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釐米3(cm3)。

③摸一摸: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1釐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個1釐米3的正方體。

看一看:小組內拼一拼2釐米3、4釐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粒花生等物體的體積接近1釐米3)

(2)認識1分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釐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①出示稜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紙板做一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舉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分米3?

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案 篇10

教學要求:

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

盛有紅色水的大玻璃杯一個,用繩捆著的大小石頭各一塊,沙一堆;投影儀和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一個;體積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各一個。學生準備:1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學具。

教學重點:

體積的含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知識。

二、探索研究

1.實驗觀察

觀察(1):把一塊石頭放入有紅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麼變化?這是為什麼?

觀察(2):這隻杯子裡裝滿了細沙,現在把細沙倒出來放在一邊,取一塊木塊放入杯子裡,再把剛才倒出來的沙裝回到杯子裡,你發現了什麼情況?為什麼?

觀察(3):在(1)中把石塊換成小一點的,你觀察到什麼?為什麼?

圖片觀察:投影出示課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個物體所佔的空間大?

結論: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體積)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麼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2)你能說出身邊的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大?哪些物體的體積較小?

(3)做第30頁的做一做。

2.教學體積單位。

(1)介紹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數、1立方厘米的體積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讓學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並量出它的稜長。②看看我們身邊的什麼的體積大約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個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你知道它的體積是多少嗎?我們生活中的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條稜架,讓同學們上來看一下1立方米的體積的大小。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顯示第36頁的第2題,讓學生口答。

3.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聯絡與區別。

投影顯示做一做的第一題,讓學生說。

三、課堂實踐

1、做練習七的第1題,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體先擺後說。

2、做練習七的第3題,學生獨立做後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