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當前位置 /首頁/範文/校園/列表

《橋》教學反思(優秀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橋》教學反思(優秀15篇)

《橋》教學反思1

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一詞體會他們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蒼白”“紅潤”這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這一點。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找到骨髓又使他靜靜地躺在床上。引導學生理解“談何容易”、“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當中付出了許多的艱辛。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潛心朗讀中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三次朗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當學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用課件出示幾個臺灣慈濟醫院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課文寫的,僅僅是其中一例。讓學生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橋》教學反思2

仰臥推起成橋是發展學生柔韌性的專案,通過練習,可以增強學生肩背,腰腹和髖部肌肉的力量和彈性的靈活。本次課程依據《課程標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讓學生一步步的練習、自主練習、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讓學生在遊戲中完成學習任務。

一、本節課的.熱身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夠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的參加活動,我不斷地用語言激勵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

二、喊口令要清晰、明瞭。在本節課中自己自己在喊口令是不夠清晰,具體。運用了一些口語化的詞語,語言不夠規範,讓學生明白推手、蹬腿、頂髖、挺腰名詞及正確部位。在組織學生遊戲時,沒有運用口令“以這位同學為基準,成體操隊形散開”,造成學生站在原地沒有即使散開。

三、組織學生引導學生練習,自己沒有組織好語言。在本節課中出現語言組織不夠清晰。

四、新授課需要完整的示範動作放在首位,讓學生看到正確的分解動作,再講保護與幫助之後進行練習,避免學生在練習的時候受傷。

五、分單元模組練習。推手練習、頂髖等練習應放在第一節課,進行有針對性地練習。

六、關注個別學生的練習,在進行展示的環節,對優差生出現的問題,要點出男女生在頂髖的共性問題,解決遇到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多練習頂髖的動作,並在練習過程中強調重難點。

七、低年級段的學生可以多采用情景式教學,在玩中學,在學中做!

通過這次的學習與教研,我學到了好多,以後繼續努力!

《橋》教學反思3

一、最初設想:

這一課我原先預想分四個課型,共五個課時來上:預習指導課(一課時),朗讀指導課(一課時),討論課(兩課時),自查課(一課時)。

預習課:

1、初讀課文,大致瞭解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課文,把生字詞在文中畫出來。

3、讀寫生字詞。

4、用兩個有代表性的詞舉例:天險——查字典只有一個解釋。關鍵——查字典有多個解釋。用這兩個詞引路,教給學生查字典理解詞義的方法:一要讀文中的句子,如果理解就直接寫出詞義,如果不理解就進行第二步查字典,第三步再讀文中的句子(聯絡文中句子)理解詞義,不生搬硬套字典中的解釋。

5、嘗試造句,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朗讀指導課:通過看口寫詞填詞的方法,一方面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即結合課文內容對詞語的初步理解情況,另一方面就詞讀句、讀文,進一步熟悉課文,為下面的理解課文作好準備。

討論課:分兩個課時,一是學習“飛”這一部分,採用一、二自然段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方法引路,之後,以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讀、思、議(兩、三個學生一組,好中差結合),初步引導學生研究性的學習。二是學習“奪”這一部分,更是充分引導學生自己讀書,思考,畫出相關的內容,然後藉助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畫面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內化課文語言(畫出動詞,填空的方法)。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英勇無謂的精神,引申到在現在,我們學習的具體表現就是努力學習,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練習課:主要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一方面對前面學習的內容再系統、再鞏固,另一方面藉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上課的時間認真學、認真記。主要設計了詞語填空(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形近字組詞(夯實字詞基礎),選擇正確詞義(預習中該怎樣結合文中句子理解詞義),和課文主要內容相關的五個問題(本節課要掌握的主要內容)。這節課的方法是先教師和學生一起做,邊做邊指導,然後讓學生自己作一遍,再批改,訂正,使本節課的學習紮實有效

實際上課共上了六課時,預習指導兩課時,朗讀指導一課時,討論課兩課時,練習課一課時。還有看長征片、朗讀指導兩課時。實際是八課時的時間。

三、 教後反思:

反思之一:教師備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這也就解答了關於新課程的把握問題。大家都談用新課程的教材難,難把握、難教……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觸最深的是,教師下了多大的工夫,教材就把握到什麼程度,就會教到個什麼程度,學生就會學到個什麼程度,這幾點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深深地理解了楊、呂、邢等老師晚上回家備課的辛苦,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家的敬業精神。

反思之二:關於長篇課文的把握問題。其實我們的讀寫課題四個課型的設定就是和這個問題直接相關。當初我們就是在面對中高年級的長篇課文產生困惑的情況下,我們積極尋求解決問題之路,所以提出了四個課型。這四個課型是相關聯的。預習指導課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我們真的層層落實了嗎?這需要我們每個人結合自己任教的班級好好思索。之後是朗讀指導課,這個課型一方面是檢查預習情況,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一方面是進一步熟悉課文,為下面的討論課做好準備。再次是討論課,在這個課型上重在教師的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教師備課中的藝術設計,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將重點落實在怎樣引導學生去學。這是我們要重點思考,著力在課堂中做好的關鍵問題。最後是練習課(自查課),主要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一方面對前面學習的內容再系統、再鞏固,另一方面藉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督促學生上課的時間認真學、認真記。

這四個課型的學習過程就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最好詮釋。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與學,注重方法的引導(授之以漁),注重思想教育。所以,不要把新課程看得那麼高、那麼遠,一句話,再怎麼變,教學的基礎的東西永遠不變,“高明的教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低層次的教師教給知識”的觀念永遠要刻在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心裡。落實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

反思之三:一個好的教師要常常和自己過不去,和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過不去,就會常常自覺地在每一節中刻苦練習(普通話、板書等),和自己的教學能力過不去,抓緊每一點時間備課、琢磨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批改好每一份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這樣最終我們才能過得去。所以回顧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離一個優秀的教師的距離還很遠很遠,自己在這幾節課之前,被孫校長一鼓勵,就上來了勇氣,好多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從職三到五年級的落差、對學生的不熟悉等),我就那麼自信地來上課了,所以上完後,覺得留下了那麼多的遺憾:一是感覺往往是看課、評課容易,真要把理念落實在課堂中,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這需要平日每節課紮紮實實地做,而正是這平日的每一節課是最考驗我們的,我捫心自問:平日的每一節課我都沒有糊弄學生嗎?我不能理直氣壯地說是!二是正是因為前面的原因,所以預習課上了兩課時。三是手語太多。四是課堂語調太硬、太激動。五是面向全體還是做得不夠。六是對教材的把握還欠工夫。七是教學基本功的欠缺

《橋》教學反思4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話告訴我們: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往往會促進他們對課文 的內涵有深入的感悟。故在這篇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的教學中,我嘗試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緊扣“奇妙”一詞,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點段落,逐一品味體驗,讀中感悟,體會橋的奇妙之處。

1、情境中體驗,感受玻璃橋的奇妙。

第2自然段教學中,我依據文字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運用課件展示玻璃橋的圖片,伴隨著悠揚的音樂,以及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誦,創設童話般的情境,激發學生入情入景,展開想象,引領學生感受玻璃橋的.美。然後,我針對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適機將教室、小轎車與玻璃橋做比較,對“12米”“8米”“18噸”這些學生完全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從而深深地為玻璃橋的“大而結實”感到驚奇,並繪聲繪色地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來。不同的情境中學生始終能充滿興趣讀文,悟文,真切地感受到“這座橋真是太奇妙了!”

2、探究中體驗,感受紙橋的奇妙。 對於紙,學生們實在太熟悉了,所以用紙造的橋,一定令學生們感到最不可思議,他們多麼想一探究竟呀!所以,我通過一個小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紙橋的慾望,然後用環環相扣的設問“如果請你到用紙造的橋上走一走,你敢嗎?”讀了書後你還會擔心嗎?“都是紙,為什麼這座紙橋這麼結實呢?”使他們的探究意識不斷強化,從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與文字對話。觀察、比較、探究、想象等豐富的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課堂 中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不僅能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紙的奇妙,更體驗了探究、讀文的樂趣。

3、激情中體驗,感受鹽橋的奇妙。 通過課前查閱資料,我瞭解到:文中的這座“萬丈鹽橋”就在中國青海省察爾汗鹽湖上,它被世人稱為舉世無雙的奇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讓我感到震驚,我想學生們知道後,也一定會為鹽橋而自豪。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情感易於被激發,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的體驗會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所以,我在課件中展示鹽橋圖片時,結合文中語言,用一段充滿感情的介紹,激發學生體驗為鹽橋自豪的情感,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與文字的對話中來。並且有了前兩段的學習做鋪墊,我只通過適當地點撥,學生們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輕鬆地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鹽橋的奇妙了。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希望,開放互動的課堂中,豐富的體驗活動成為學生有力的翅膀,讓孩子們在文字 中自由翱翔,感受閱讀的快樂,放飛心靈獨特的感受。

《橋》教學反思5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著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裡?”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詢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絡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橋》教學反思6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為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三:

這節課首先讓學生讀課文,並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來逐步地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學生的表現比原來課堂上要好得多。也許是施加了壓力的原因。不足之處在開始部分講海峽的時候,應該準備一份中國地圖,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學生理解起來會容易一些。因為是第一課時,有些內容還沒有深入地理解。學生讀的還不夠,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而且沒有給學生單獨朗讀展示的時間。

《橋》教學反思7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一篇閱讀課文,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將凋零,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在課文朗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間的血脈親情,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這次教學,在課前孩子們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詞,並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詞語,瞭解了白血病的知識,還了解了李博士的相關資料。初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課堂開始,我就讓學生複習詞語,然後播放視訊朗讀讓學生再次回憶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接著讓學生直接進入臺灣慈濟醫院的手術室找感動的句子。我還是以讀為主,體會課文的情感。讀是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一開始聽讀,瞭解課文,接下來的讀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最後的有感情朗讀更是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的感受。

上課時,我擔心時間不夠用,每一個環節都匆忙又緊張。抽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答案正確了就不給別的同學發言機會,急忙切換另一環節。雖然教學環節設計緊扣重點,但挖掘不深,沒有全面關注學生,紮實教學內容。

雖然這節課留下了遺憾,但是也給了我以後的教學有了新的思考。

《橋》教學反思8

上完《生命的壯歌》中的“生命橋”一課,我有一些思考: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一句話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弧線”是老羚羊跳躍的方向和跳躍時的身影;有的.學生說“弧線”就是“生命橋”,是年輕羚羊跳崖時方向;還有的學生說“弧線”是老羚羊的死亡……顯然,當時學生的回答是不夠到位的。如果我當時讓學生再回到課文中,多讀幾遍句子,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來理解,並緊接著追問:“老羚羊在年輕羚羊跳崖時起到了什麼作用?沒有老羚羊的支撐,年輕羚羊能完成第二次飛躍嗎?” 然後從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中梳理出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再讓學生去朗讀課文自己找出答案,學生就不難理解這幾話的含義了。但是,由於我駕御課堂的靈活性不夠,當時沒有及時追問,所以造成學生在理解這一重點時不夠透徹。今後,在實施課堂教學時,要針對學生不夠透徹的回答,我要學會及時有效的追問,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效果可能會更好!

《橋》教學反思9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但是對於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靜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於“你們猜作者最不願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朗讀“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通過根據課文內容,把“也”換成其他的連詞進行朗讀,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閱讀之後,我開始用問題引發學生換位思考: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那個青年嗎?通過學生的思考,再讓他們寫一寫臺灣青年對自己的家人所要說的話,在寫話訓練中體現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感受臺灣青年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周圍的環境不能安靜”時,我適時地運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現實資源,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地震的可怕,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兩岸同胞的拳拳愛心就躍然紙上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

課堂教學中,我一直比較欠缺的就是對文字的深入品讀。像在本課教學“含苞”這個詞的時候,雖然已經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夠深,沒有把“含苞”的本義,引申義,及結合課文很好的理解。朗讀指導的層次性不突出,學生的情感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對於學生的關注和文字的解讀還需要我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研究。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橋》教學反思10

今天去馬村進行教研活動,他們安排是同課異構。講授的是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本單元主題為“他們讓我感動”,其他幾篇文章均為革命傳統教育故事。本組單元訓練重點為兩個方面:一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兩位授課教師,都能抓住了訓練的重點展開教學。都是通過找重點句,對重點句中的重點詞的理解感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表達方式的滲透,第二位老師,相對的引導的到位。兩位老師切入點不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相對側重點就有所不同。兩位老師對本文的教學難點:課文為什麼以《橋》為題目?基本都是一帶而過。沒有讓學生理解了,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讀。如果學生能夠讀的入情入境,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文字。對於洪水的肆虐可以藉助視訊演示,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直觀形象的感悟,對重點詞語加以點撥,剩餘時間都可以去鑽研文中老漢的形象。老漢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對於文章為何以《橋》就會很容易理解。

《橋》教學反思11

本次綜合性學習,我讓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一週後我們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以為大家有了準備,展示起來會個性張揚的。可惜,當小組代表上臺,卻全都謹慎小心,像宣讀藥物說明一樣宣讀自己組內材料,並且大部分仍然是資料剪輯,沒有絲毫小論文的樣子。

我內心裡要求他們像專家那樣研究課題,走入了綜合性學習的誤區:過分的成人專家化。綜合性學習依然要以“學生為起點”,必須拋棄“綜合性學習=科學研究”的狹隘模式,不必限制形式,不應突出成果意識,而是真正迴歸尊重兒童本性的理念追求。特修改教學思路如下:

關於教師指導:

1、在課前應瞭解橋樑的`力學原理及橋的分類等科學知識,便於指導學生。

2、學完《中國石拱橋》後即可以將這次活動要完成的任務介紹給學生,讓其收集資料,早做準備。

3、在活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明確任務和要求,不要讓活動停留於表面。

關於寫作:

1、要提醒學生要求寫的是說明性的文章,不要在有關橋的故事上花費太多筆墨。

2、提醒學生注意寫作中發揮感情要適度。

關於設計:

1、第一輪以搶答的形式瞭解橋的基本知識。

2、第二輪以必答的形式瞭解關於橋的名句。

3、第三輪以選作的形式講述一個橋的故事。

4、第四輪以搶答的形式說出圖片上的橋。

5、教師點評。

《橋》教學反思12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完美的感情,在紅旗片教學教研課上,我教授了一篇頌揚人間真情的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後,不少有經驗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推薦,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下方就此我進行這堂課的教學反思: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我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到達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那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資料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潛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五、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板書應在適時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潛力的不強。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我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橋》教學反思13

這次活動能夠較順利地開展及讓孩子們對活動充滿興趣,從以下幾點進了反思:

《鴨子上橋》這個活動是通過音樂的形式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聯絡,能表現出四隻鴨子搖搖擺擺上橋和下橋形象的趣味性。鴨子是幼兒較熟悉的小動物,他們會模仿小鴨子的特徵,如走路和叫聲。

在組織活動前,反覆琢磨了書中“活動準備”中所提到的教具:畫有“木橋”的底圖一張;用剪紙的方式剪出四隻連在一起的鴨子,四隻鴨子圖片相連線;CD。根據託班幼兒年齡特徵,他們的思維處於形象而且充滿動態的階段。所以對“活動準備”中的前兩個操作教具作了一些改變。將“木橋”的底圖改成繩子,綁在黑板上可以搖晃,將四隻相互連線的'鴨子圖片改成單個的小鴨子圖片,便於老師操作從而更好地讓幼兒感知數字和數量的關係。

活動中,第一個環節:我先通過故事的情節引出活動內容,小鴨子們要去參加音樂會,但是它們要過一座小木橋。第二個環節,傾聽音樂,我們來聽聽歌曲裡唱到了一共有幾隻小鴨子?它們上橋以後為什麼小木橋就搖呀搖呢?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呢?第三個環節,老師通過教具表演歌曲,在這個過程中,教具較形象地表現了歌曲中的內容,也讓幼兒感知到了數字“4”的概念。最後引導幼兒表演歌曲《鴨子上橋》,鼓勵孩子們邊唱邊表演。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都很濃,他們會反問老師“小木橋為什麼不搖了呢?”。戶外活動,組織孩子們走平衡木,讓孩子們再次鞏固歌曲內容,也發展孩子的平衡能力。

《橋》教學反思14

我執教的綜合實踐《紙橋》的設計製作活動,通過課上的實踐活動,我和同學們設計和製作了各式各樣的紙橋模型。用面積相同的紙,運用不同的方法,改變了紙張的形狀,紙橋面的承重情況差別很大。由此我們得出了設計紙橋的理念是利用力學原理,把紙張儘量變成紙卷形狀提供更大的支撐力,這樣的紙橋才會結實耐用。

縱觀本節活動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活動的`要求應該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次活動我只安排了一次總體要求,忽略了學生們在實踐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錯失了層次的把握,應該分階段設計活動內容,指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理解“改變形狀”是承重力不同的關鍵。

2、實踐活動中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並給予客觀的評價。本節課中我用“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記錄單”的辦法給學生一個評價的平臺,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有評價他人和自我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有利於今後的實踐活動的開展,這個“評價單”會起到一個無形指揮棒的作用,讓合作學習在有序的組織下,和諧的進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通過這節課的實踐操作,使我認識到我對綜合實踐學科特點的把握還有不足之處,今後我會嚴謹的學習課程改革的理論,將最新的理念運用到活動設計上,提高自我的設計綜合活動的能力,提升業務素質,做一個踐行綜合實踐改革的教育者。

《橋》教學反思15

一、注重朗讀訓練,以讀為本。在課文的學習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注重了讀的層次,使讀書紮實有效。比如學習文中描寫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讀:一讀,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二讀,在學生彙報並初步體會後,自由練讀句子,試著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三讀,展示讀,老師及時進行評價。四讀,師引讀句子,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受。

二、以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聽”,注重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我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並及時做出恰當的評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訓練學生聽能力;“說”,在學生讀文或回答問題時,遇錯及時糾正,鼓勵學生說話不緊張,把話說完整,注意說話的條理性;“讀”在課文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讀的形式多樣;“寫”,本來設計中有練寫短句的訓練,考慮到時間關係改為練說短句。

不足:我感覺這節課中學生對老漢精神的偉大有較深的感受,同時落實了聽、說、讀、寫的訓練。但我對文中短句的處理過簡,沒達到預期的目的。對教材的把握欠靈活,還有很多不足。